“问题少年”:“问题”不单出在“少年”
2013-02-24施忆
文/施忆
“问题少年”:“问题”不单出在“少年”
文/施忆
前不久,北京市第二中级法院审理了一起因网络游戏引发的故意伤害致死案,16岁的花季少年小华因网络游戏未能闯关,与伙伴小天(13岁)发生冲突,持刀将小天刺死。法院经审理后,依法判决小华有期徒刑。青少年犯罪是一个世界性问题,社会学家将其与环境污染、贩毒吸毒并列为世界三大公害。上述案件只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一个典型案例。
近年来,北京市第二中级法院审理了大量未成年人犯罪案件,除了未成年人犯罪暴力化、低龄化、结伙犯罪、犯罪类型集中(盗窃、抢劫、强奸、故意伤害、寻衅滋事为主)等传统特点之外,还出现了犯罪手段日趋成人化、智力犯罪增多等新特点。此外,还出现了“网上言语冲突、网下暴力解决”“网上勾结预谋、网下实施犯罪”等因网络引发或者以网络为平台的新型案件。
我们惯常将实施了犯罪行为、或者行为明显出现偏差游离在犯罪边缘的未成年人称为“问题少年”。这些少年之所以出现“问题”,既有他们自身的原因,也有来自家庭、社会的原因。“问题少年”,“问题”不单出在“少年”。
“问题家庭”——问题多多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作为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庭是否和谐美满,对于青少年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一旦家庭环境发生剧烈变化、家庭矛盾纠结,家长往往无暇顾及未成年子女的教育监管,或者教育监管方法失当,甚至将大人之间的怨恨强加到孩子身上,容易给未成年人心理造成阴影。未成年人心智尚未成熟,辨别是非的能力相对较弱,长期生活在不和谐的家庭环境中,容易滑向犯罪深渊。
北京市第二中级法院的法官在审理单亲家庭子女犯罪案件中发现,家庭结构缺陷、家庭监管缺位失范,一定程度上是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催化剂”。前面提到的案件中,被告人小华从小学起就接触网络游戏,升入初中后就经常逃学进网吧打网游。因为其母亲长期生病需要人照料,其父亲将大部分精力集中到照顾其母亲上面,对于小华长期疏于管理,尤其是对其沉迷网游的问题,没有及时制止,最终导致本案惨剧发生。
从实际审理的案件来看,问题家庭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家庭破裂容易给孩子造成心理阴影。与普通的家庭相比,离异家庭的孩子在同伴关系、父母关系等方面更容易产生“危机”,在情绪、品德、性格、学习等方面出现问题的人数比例也较高。由于家庭环境的变化,单亲的子女更容易内向、孤僻、不合群,不善于与人交流;或者脾气暴躁、偏激易怒;或者过分淘气,做出一些特别举动来吸引他人的注意,从而诱发罪错行为。小云(化名)的父母在离婚后的几年里先后经历了9次诉讼,矛盾始终围绕着分割财产、抚养探望小云等方面。长期的矛盾冲突和紧张关系导致小云患上严重的抑郁症,在一次开庭过程中,小云告诉法官,自己长期生活在父母无休无止的“战争”中十分痛苦,有时候觉得自己在这个世界上很多余。
第二,家庭角色缺失使孩子缺乏父爱或母爱。在一些离异家庭中,大人之间往往经历了婚姻失败的痛苦和打击,聚集了大量矛盾和怨恨,个别人甚至通过滥诉以达到干扰对方正常生活的目的。在这种情况下,有的父母(特别是与子女共同生活一方)容易向未成年子女灌输其对原配偶的种种不满情绪,或者有意在原配偶和子女之间设置“隔离带”,以达到平衡心理和“报复对方”的目的。“缺位家庭”使未成年人失去父母双方刚柔相济的教育中的某一方面,或者缺乏有效的“亲子沟通”,容易导致未成年人性格扭曲或个性畸形发展,增加心理调适困难,从而在情绪、品德、性格、学习等方面出现问题,如干预不当,未成年人便可能滑向越轨泥潭,不能自拔。
第三,家庭教育不当容易适得其反。“问题家庭”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往往不够全面,教育方式也容易呈现极端化的倾向,有的严厉粗暴,有的过度溺爱,有的则放任自流,这使一些有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缺少科学、有效的教育引导,以致错过了其犯罪前进行干预的黄金时间。在一起未成年人抢劫案件中,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的被告人罗某实在无法忍受父亲多年的“棍棒教育”,先离家出走,后抢劫财物。庭审中,罗某的父亲多次要求法官对罗某严判,“让警察好好管教管教我这个不争气的儿子,免得他成天给我丢人现眼!”罗某也极力要求法官将自己送进监狱,因为“蹲大牢也比挨父亲揍好!”
第四,家庭监护不力导致孩子“有养无教”。有些离异家庭中的父母在处理矛盾纠纷时,往往以自己的利益为本位,视子女为包袱,在履行抚养监护职责时相互推诿。也有部分与子女共同生活的父母将孩子视为自己重新组建家庭、开始新生活的累赘和障碍,仅仅提供衣食,对于孩子逃学、厌学、辍学等不良表现不能及时发现和纠正,有的甚至放任其流浪街头,导致子女无法从家庭中获得适当的言传身教,游走在脱离家庭监管的边缘,逐渐形成冷酷无情、玩世不恭的性格。在一起抢劫致人死亡的案件中,四川来京少年程某早年父母离异,父亲外出打工重新组建家庭。程某在母亲死亡后就一直随外祖母生活,初中辍学后便来京,终日无所事事,结识了本案其他被告人,几个人预谋后抢劫一辆“黑车”,最终致司机死亡。在案件审理过程中,程某始终无法提供其父亲的详细信息,其外祖母也表示自己年纪大了,对程某“管不了这么多”。
“问题少年”——社会转型之痛
人口流动背后的隐忧。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城乡之间、城市之间的人口流动速度日益加快、流动规模也日渐增大,很多未成年人也跻身到流动大军中。然而,身在外乡的未成年人大多面临着就学、就业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很多人没有一技之长,缺乏相应的生存能力,客观上很难真正融入城市生活。这些居无定所的未成年人也难以纳入社会管理网络中,部分人便长期混迹于网吧、车站等地,缺乏经济来源时,极容易萌生犯罪念头。在北京市第二中级法院审理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很大一部分走上犯罪道路的未成年人系外地来京人员。山东来京少年张某来京后一直没有找到合适工作,在四处流浪过程中结识了梁某、侯某、童某,几个人平时就扎堆在网吧打游戏。2011年10月至11月间,因为没钱消费,几人经预谋,先后在丰台区长辛店3次抢劫路人,劫得现金、手机、游戏机若干,销赃所得均被挥霍。由于远离家庭,父母难以直接监管,这些身在外乡的未成年人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得不到家长的及时、正确指导,转而采取简单方法处理,从而走上犯罪道路。17岁的河北女孩小雪(化名)来京打工期间,与同事发生性关系后怀孕。2011年5月5日,其在宿舍产下一名男婴。为了继续隐瞒怀孕生子的事实,她先用手掐、再用领带勒男婴脖颈部致孩子死亡,后将尸体装入垃圾袋内弃于小区地下室垃圾桶内。
拜金羡富享乐心理成为引发犯罪的“潘多拉魔盒”。14~18周岁年龄段未成年人正处于青春期,生理、心理发育尚不完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定型。在社会转型时期,多元的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也冲击着尚未成年的孩子,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不断腐蚀着青少年稚嫩灵魂。在欲望的驱使下,有的孩子厌学、逃学,寻求玩乐、享受,有的讲排场、充阔气,肆意挥霍,还有人为了钱财不择手段而走上了违法犯罪道路。河北涿州未成年人商某在某高尔夫球俱乐部当球童时“见识了富人的生活”,心神往之。但光靠打工很难过上那样的生活,受到电影中抢劫银行情节的启发,他购买了仿真枪等,在某银行洋桥网点实施抢劫,试图“干一票就一夜暴富”。山东来京的聋哑少年小元(化名)为了“搞钱在北京过好日子”,2011年2月至4月间,伙同其他聋哑孩子先后8次在北京市通州、朝阳、东城、西城等地入室盗窃。
很多犯罪诱因背后都能找到不良文化的影子。随着网络等互联媒体的广泛推广,未成年人非常容易接触到暴力、色情等内容,某些不良文化作品宣扬“江湖义气”等,致使未成年人思维和行为方式发生偏差。在部分故意伤害案件中,被告人坦言:之所以动手伤人,就是为了“挣回脸面”“哥们义气”。2010年10月的一天晚上,贾某进入同学宿舍和郭某等人聊天,当时宿舍里有很多人,有贾某认识的,也有不认识的。贾某问了句你们都在这儿干什么呢,与贾某不相识的许某接腔说:“我在这儿呆着还要跟你请示?!”贾某觉得丢了面子,便与许某嚷嚷起来,后双方各自纠集了十多人在东直门公交枢纽站聚众斗殴,造成1死3伤的严重后果。色情垃圾对未成年人的影响在性犯罪案件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很多实施强奸犯罪的未成年人供述,犯罪前曾受到黄色影片、黄色网站等的诱惑,有些人甚至在犯罪后都觉得不以为然。 2008年11月13日晚,被告人王某尾随女青年吕某至北京市朝阳区金盏乡某村附近,采用暴力手段将吕某挟持至村内夹道实施猥亵。1个月后,王 某又在上述地点采用相同手段强奸过路女青年宋某某,致其机械性窒息死亡。在审理过程中,王某承认自己长期在网上浏览色情信息,尚处在青春期、性心理尚不成熟的他无法抵制诱惑和冲动,为了寻求刺激,铤而走险实施了上述犯罪。
黑网吧容易让“问题少年”“困在网中央”。法官在审理案件中发现,很多盗窃、抢劫、故意伤害、寻衅滋事案件的发案地点、发案起因等,均与黑网吧具有直接或间接联系。有的未成年被告人长期混迹网吧,通过在黑网吧内上网或网络结识后结伙实施犯罪。部分实施盗窃、抢劫犯罪的未成年人实施犯罪的原因竟然是“搞钱上网”。有的黑网吧为了招揽生意,提供“全面服务”为未成年人长时间甚至通宵上网提供饮料食品等便利,使未成年人沉溺于黑网吧无法自拔。还有的网吧在电脑上安装大量暴力、凶杀网络游戏,导致未成年人沉迷于暴力、色情之中,盲目冲动实施犯罪不计后果。刘某和李某原系同校同学,2011年7月8日,二人在北京平谷某网吧内上网聊QQ。因为一句玩笑话越说越僵,最后吵了起来,并约定打架解决此事。当天下午,刘某纠集了周某、夏某等人与李某等人互殴。15岁的河南少年贾某随打工的父母来京生活,在校期间经常逃学到黑网吧上网。2007年11月上旬,他连续几天住在网吧内。当月9日下午,其在浏览完黄色视频和小说后溜达到一拆迁工地,看到受害人李某某(殁年4岁)在道路上玩耍,难抑冲动的他将李某某抱至夹道内对其实施强奸和猥亵。因李某某挣扎喊叫,贾某捡起地上的砖头拍打李某某头部致其死亡。案发一周后贾某在郑州某网吧被抓获归案。
多管齐下——让“问题少年”不再出“问题”
青少年违法犯罪预防工作事关社会的和谐稳定、民族的未来发展,这是一项系统工程,牵涉到社会方方面面,做好这项工作也需要全社会协力合作,形成预防网络。
家庭预防是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尚未成年独立生活的子女,大部分时间要生活在家庭当中,其父母亲人对其监管教育更直接。因此,以家庭为单位做好预防工作,容易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婚姻家庭要以充分理解、信任作为基石,将家庭建立在稳固的情感经营基础之上。妥善处理家庭、个人、事业之间的关系,兼顾平衡,合理安排时间精力,在充分沟通协调基础上兼顾事业家庭,尤其是对子女的教育培养。健全的人格比知识更重要,家长在注重知识积累的同时,还要关注孩子性格、人格、责任感、亲情观的培养和形成,家长应当以身作则,起到亲身示范的作用,在长期家庭生活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教育子女,增强未成年子女生活自理、心理调适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教育他们学会融入陌生环境、寻求帮助、寻找自我。一个优秀的孩子是学校、家庭、社会共同教育的结果,而家庭教育是基础,成功的父母首先要学会认识自己、认识孩子,要妥善处理大人之间的关系,切忌将孩子作为家庭矛盾的宣泄口。
学校预防要做到德智体兼顾。一个合格的学生应当德端、智敏、体健,片面强调某一方面或者某几方面而忽视其他,都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学校要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和平台优势,在强调课业成绩的同时,更多地关注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通过开展贴近学生实际的法律普及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于成绩相对落后的学生,应予以更多关注、投入更多精力,避免他们感觉被抛弃而放任自流。从司法审判的角度,法官也希望学校不抛弃、不放弃那些曾经犯过错、被判处非监禁刑罚的孩子,尽量接收入学,通过学校平台教育感化挽救他们,给他们以新生的机会。
社会预防需要大家协力合作。相关部门和单位要本着“对未成年人负责、对未来负责”的态度,协力做好青少年教育管理和引导工作。司法机关及时向有关部门反馈在办理案件中发现的管理漏洞,及时提出改进建议,发挥专业优势,做好青少年法制教育。要将未成年人(包括外地来京人员)纳入社会管理网格中,努力为他们成长成才、入学就业提供帮助,对于那些已经出现明显行为偏差或者家庭监管难以落实的青少年,更要多关心、多帮助。加强对网吧文化市场的管理规范,避免和减少不良文化对青少年的冲击和影响,努力为孩子们提供健康积极、又容易被青少年接受和喜爱的文化产品。
责任编辑/项利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