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后角型切口在腮腺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
2013-02-20冯兴梅
徐 克,冯兴梅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江苏 226001)
腮腺区肿瘤一般为良性居多,约占80%,且肿瘤大部分位于腮腺浅叶,少数位于腮腺深叶及副腮腺区。目前手术切除仍是治疗腮腺肿瘤最有效的方法[1]。常规手术使用经典S型切口,沿腮腺筋膜翻离后暴露腮腺区域,再行面神经解剖及肿瘤切除术。此类切口可充分暴露术野,但术后常常遗留较明显的瘢痕,尤以下颌角处张力区为甚。有些年轻患者常因顾忌术后瘢痕影响面容而不能及时进行手术治疗,以至于耽误病情。另有耳前—耳后联合切口也常应用的腮腺手术中,但耳前区常常亦遗留瘢痕。我院2008年12月—2010年10月28月行腮腺肿瘤手术患者28例,本研究采用根据面部除皱切口改良而来的耳后角型切口(包括内镜辅助下耳后切口)行腮腺肿瘤切除术,并对其效果进行评价,探讨腮腺耳后角型切口在腮腺肿瘤切除术中应用的临床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腮腺肿瘤28例,其中男9例,女19例;年龄18~57岁,平均47岁。良性肿瘤26例,恶性肿瘤2例。发生于腮腺后下极者13例,发生于耳前部者12例,耳垂部3例,直径0.6~4.2cm。根据手术部位不同分为常规切口组(对照组)14例,耳后角型切口组(观察组)14例,均由本院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医师主刀完成手术。术后随访时间为8~12个月。
1.2 手术方法 (1)术前准备:行患侧耳周3cm及耳后发际线内3cm备皮准备。(2)切口设计:于耳垂处下方向后沿耳廓后缘至乳突,再转折向下在发际线内侧1cm延伸至下颌角水平,可随手术需要延长或缩短切口长度。(3)翻瓣:切开皮肤层至胸锁乳突肌表面,沿腮腺咬肌筋膜翻开皮瓣。(4)寻找面神经主干:于腮腺后缘与胸锁乳突肌之间向下分离,寻找到二腹肌上腹,于其前缘可寻找到面神经主干。(5)切除肿瘤:循面神经主干向前分离,确认神经后切除肿瘤及其周围腺体组织。若肿瘤位于腮腺区上端或前缘副腮腺区,可在内镜辅助下循面神经主干向前分离至分支,确认神经后切除肿瘤。(6)术区处理:可视腮腺缺损情况及面部丰满度不对称情况设计胸锁乳突肌瓣,转移后充填腮腺缺损处,再行对位缝合肌层及皮肤,于切口顶端转折处放置负压管。
1.3 评价指标 (1)肿瘤完整摘除术:包括肿瘤包膜完整性及肿瘤切除手术安全距离。(2)术后面神经功能:手术后1周行面神经功能评价,若有面神经损伤及面瘫表现,则在术后行面部功能锻炼3~6个月后再行评价。(3)手术出血量及操作时间。(4)耳周神经耳垂支的保留几率及患者术后耳周麻木情况。(5)术后面部外观的满意程度:术后半年依据患者主观满意度行打分(0~10分)。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统计软件SPSS 11.5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和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两组肿瘤大小:对照组14例肿瘤直径(3.4±0.8)cm,观察组14例肿瘤直径(3.6±0.65)cm,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对照组(67.0±9.8)mL,观察组(72.0±7.6)m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对照组(74±11)min,观察组(84±7)min,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暂时性面瘫、耳颞综合征等并发症:对照组有并发症4例,观察组有并发症3例,两组患者术后美观满意程度评分(满分10分):对照组为(5.10±0.69)分,观察组为(8.7±0.65)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 讨 论
在口腔颌面外科,对于腮腺肿瘤以前常规采用S型切口。优点为能充分暴露术野,同时由于采用弯曲切口,可避免面神经的误伤。虽然同时也兼顾部分美观,但此切口术后遗留的瘢痕,尤其是颌下张力区的瘢痕常常为人诟病。因此有许多学者[2-5]将功能外科与美容外科相结合,参考面部除皱术切口,对传统的腮腺手术切口进行了改进,试图减少腮腺术后的面部瘢痕,在达到手术效果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存局部正常组织结构和面容不被破坏,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我们通过采用耳后角型切口改良腮腺手术,发现较传统型切口术后瘢痕隐蔽,能满足患者对美观的要求。国内也有术者采用耳前耳后联合切口,此切口虽能避免颌下张力区瘢痕残留,但不能避免耳前切口瘢痕,且头皮内切口出血较多。而耳后角型切口能完全避免面部皮肤处的瘢痕,切口相当隐蔽,能满足患者对美观的要求。若单纯耳后角型切口不能暴露腮腺顶部及副腮腺区的肿瘤,可在内镜辅助下行面神经分离及肿瘤切除,故此切口能满足大部分腮腺肿瘤手术。因角型切口翻瓣时已暴露胸锁乳突肌,故若术区凹陷明显时能直接行胸锁乳突肌瓣转移后填塞术区[6-7]。若在术中病理证实为恶性肿瘤者,需行腮腺全切除及颈部淋巴清扫,可向耳前及颈部颌下区延长切口,充分满足手术术区暴露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美的追求也越来越高。在能充分显露术区,不增加腮腺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手术并发症的情况下,腮腺耳后角型切口在腮腺肿瘤治疗中将得到广泛的应用。
[1]Lim LH,Chao SS,Goh CH,et al.Parotid gland surgery:4-year review of 118 cases in an Asian population[J].Head Neck,2003,25(7):543-548.
[2]毛驰,俞光岩,彭歆,等.改良的腮腺切除术[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2002,16(1):63-64.
[3]Jost G,Guenon P,Gentil S.Parotidectomy:a plastic approach[J].Aesthetic Plast Surg,1999,23(1):1-4.
[4]Murthy P,Hussain A,McLay KA.Parotidectomy through a rhytidectomy incision[J].Clin Otolaryngol,1997,22(3):206-208.
[5]陈林林,李群,戴群,等.腮腺切除术的手术径路改良[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03,19(2):101-102.
[6]Asal K,Köybasioq¨lu A,Inal E,et al.Sternocleidomastoid muscle flap reconstruction during parotidectomy to prevent Frey's syndrome and facial contour deformity[J].Ear Nose Throat J,2005,84(3):173-176.
[7]马征,黎春晖,赵威,等.保留腮腺功能的腮腺浅叶部分切除术[J].泸州医学院学报,2008,31(4):417-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