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齐刺腹部腧穴治疗胆绞痛理论探析

2013-02-20邓甜甜黄凤云张书剑董宝强

吉林中医药 2013年11期
关键词:刺法绞痛经脉

邓甜甜,黄凤云,张书剑,董宝强

(辽宁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沈阳110847)

胆绞痛是临床常见的急腹症之一,以突发右上腹剧烈疼痛,向右侧肩胛部放射,伴高热寒战、恶心呕吐、厌油、黄疸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现代医学治疗本病主要以消炎、利胆、解痉、止痛和手术治疗为主[1]。近年来,针刺治疗胆绞痛的临床报道和研究逐渐增多,且疗效确切。笔者在临床实践中,运用齐刺腹部腧穴治疗胆绞痛取得满意疗效,现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论探析。

1 胆绞痛从腹论治的理论基础

胆绞痛属中医“胁痛”“腹痛”范畴。《素问·缪刺论篇》有云:“邪客少阳之络,令人胁痛不得息。”《素问·举痛论》曰:“寒气客于厥阴之脉……则血泣脉急,故胁与少腹相引痛矣。”腹部是构成人体的重要部位,五脏六腑多居于其中,如位于脘腹部的脾胃,在肋下的肝胆,脐周的大小肠,居小腹的膀胱,腹深部的肾等。而且腹部分布着诸多经脉,为气血向全身输布、内联外达提供了广泛的途径。有学者认为“腹者有生之本,百病皆根于此”。所以,治疗胆绞痛选取腹部腧穴,虽为治局部,实则调整体,充分体现了“治病必求于本”的中医治疗原则。

1.1 脏腑与腹部的联系 中医学认为,胆为中清之腑,与肝同居胁下,肝为阴,胆为阳,一阴一阳,相互配合,共主疏泄。本病病因病机主要是情志不遂,寒温不适,饮食不节,从而影响肝脏的疏泄及脾的运化和胃的受纳功能,导致肝胆气滞,脾失健运,痰湿壅阻,经络闭阻不通,胆汁排泄不畅,气滞血瘀,不通则痛。胆绞痛病位在胆,因胆与肝互为表里,故以肝胆为中心,并涉及脾胃[2]。

中医学理论中,脏腑处于核心地位,是产生气血的系统,脏腑功能完备是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基础。腹部是人体脏器相对集中的部位,人体生命活动的许多功能,都要在这些重要器官的正常生理作用下才得以发挥的。腹部作为下焦元气之所在,与人体的气血精微有着密切的联系。五脏之中肝、脾、肾位于腹部。肝藏血,主疏泄一身上下之气机;肾藏精,为先天之本,寓真阴而涵真阳;脾统血,为后天之本,乃气血生化之源。心肺虽不在腹部,但通过经络与腹部相联系。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得养于脾胃,与小肠相表里,足三阳经经别循行过腹及心;肺亦位于胸中,但肺的经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而胆、胃、大小肠等六腑俱在腹中,通过经络与其它脏腑相连。所以胆绞痛于腹部论治可以起到局部与整体协同调节的作用。

1.2 经络与腹部的联系 经络理论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灵枢·海论》指出:“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组织器官,之所以能保持相对的协调与统一,完成正常的生理活动,是依靠经络系统的联络沟通而实现的。经络中的经脉、经别与奇经八脉、十五络脉,纵横交错、入里出表、通上达下,联系人体各脏腑组织;经筋、皮部联系肢体筋肉皮肤;浮络和孙络联系人体各细微部分。这样,经络使人体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当体表感受病邪和各种刺激,可传导于脏腑;脏腑的生理功能失常,亦可传导于体表。

十二脏腑各有一个相对应的募穴,募穴是脏腑之气结聚于胸腹的地方,也是审察症候、诊断和治疗疾病的重要部位,因其大多集中在腹部,故又称腹募。胆为六腑之一,以通降为用。《灵枢·经脉篇》指出:“经脉者,所以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所以根据“经络所通,主治所及”的治疗原理,选取腹部腧穴治疗胆绞痛,不论是针刺本经还是它经的腧穴,在这个网状的多元系统里,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达到疏通经脉、行气活血的作用,使胆腑经气畅通,通则不痛。

1.3 现代医学对腹部的认识 现代生理、解剖学研究揭示,腹腔内有许多由交感、副交感和迷走神经所构成的神经干、丛,其节后纤维分布不同的腹腔脏器和腺体,对它们各自的功能活动起到支配调节作用。从腹壁的分层解剖结构上看,腹壁上存在着丰富的血管、淋巴、神经、肌肉、腹膜等组织,这些复杂的结构有向全身输布气血和宏观调控人体机能的作用,内通五脏六腑,外连全身经络,为人体的内脏正常生理和向全身运行气血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现代研究[3]提出,人类的腹部存在着“第二大脑”,即“肠脑”。它位于食管、胃、小肠与结肠内层组织的鞘中,是含神经细胞、神经传导递质、蛋白质的复杂环行线路。“肠脑”中几乎能找到颅脑赖以运转和控制的所有物质,如血清素、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此外,肠脑中还存在多种被称为神经肽的脑蛋白、脑啡肽以及对神经起显著作用的化学物质。

2 齐刺治疗胆绞痛的理论基础

齐刺为《内经》十二刺法之一,始见于《灵枢·官针》:“齐刺者,直入一,傍入二,以治寒气小深者。或曰三刺,三刺者,治痹气小深者也。”可见古人将齐刺法用于治疗寒气侵入经络所致范围较小而部位较深的痹证。但从临床看来,齐刺法为多针作用于患处,可以增强针感,达到比单针刺法更为显著的效果,并不仅仅局限于治疗寒气小深之痹[4]。凡有气滞、气郁、血瘀等经气不利的症状或病理产物存在,均可施以齐刺法[5]。该法属于多针刺治疗局部疼痛的一种刺法,除具有一般针刺治病的共同作用外,还具有增强疏经通络、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作用的功效,尤其是在针刺镇痛及治疗顽疾方面,体现其治疗作用的优势所在[6]。所以临床多用齐刺法治疗顽固性头痛、肌肉肌腱痹痛、痛经、坐骨神经痛、带状疱疹后遗痛等痛症。

现代医学认为胆绞痛的发生机制为各类病理因素刺激胆道导致炎性反应及括约肌痉挛而诱发疼痛[7]。齐刺法不仅具有宣痹止痛、活血通络之功,亦可起到西医所讲的松懈、剥离、减张、减压之效,能缓解局部肌肉拘挛、疼痛,促进组织的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有利于损伤组织的恢复[8]。

3 齐刺腹部腧穴治疗胆绞痛

古人云“脘腹如井”,意指脘腹部必须深刺才能气至病所而有效。齐刺法正好有治痹气小深的特点,对深部经脉病变起到了激发和疏通经络之气的双向调节作用[6],故治疗胆绞痛采用齐刺腹部腧穴的方法行之有理。齐刺腹部腧穴治疗胆绞痛,其腧穴的选取是取效的关键。疼痛性疾病,痛点往往就是病证之所在,亦是齐刺的主要部位,故临床在选取一些经穴(如日月、中脘)的同时,可结合“以痛为输”,在疼痛部位寻找阿是穴,施以齐刺法。具体操作方法为:患者取仰卧位,穴位局部皮肤以碘伏消毒,选取1~2寸毫针,在阿是穴(痛点及阳性条索状物)上深刺1针(应视肌肉厚薄、病位深浅灵活运用),再在其上下或左右间隔0.5寸~1寸处各直刺或斜刺1针,三针齐下,然后施以提插捻转,使针感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地扩散到四周。诸穴得气后均施以平补平泻手法,手法轻重均以患者耐受为度。留针30 min,期间行针5次。

4 小结

胆绞痛是胆道系统疾病急性发作的主要临床表现,发作时疼痛剧烈,病人难以忍受,所以控制疼痛是治疗胆绞痛的关键。齐刺法三针齐刺加强了受刺穴位的刺激量,扩大了受刺穴位的作用面积,使治疗范围得到扩展,增强了通络止痛的作用[9]。同时,针刺腹部取穴治疗胆绞痛,可以扩张疾病所在部位及周围血管,改善微循环,增加血容量,消除组织间隙的水肿,加速组织代谢,从而达到消炎止痛的作用。

[1]王丽娜,陈红锦.中医药治疗慢性胆囊炎临床研究[J].吉林中医药,2009,29(1):42-43.

[2]梁小觉,叶柏.加味柴胡疏肝汤治疗慢性胆囊炎临床观察[J].吉林中医药,2011,31(6):523-524.

[3]胡仁明.内分泌代谢病:临床新技术[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111-118.

[4]刘锦,梁显锋.浅谈齐刺法及其临床应用[J].针灸临床杂志,2007,23(2):32-34.

[5]周文强.齐刺法临证应用举隅[J].山西中医,1997,13(1):33-34.

[6]周洁.齐刺法及其临床应用[J].江西中医药,2000,31(5):36-38.

[7]刘嗣庭.3种抗胆碱能药物用于急性胆绞痛治疗的比较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1,9(5):28-30.

[8]向诗余,瞿涛.环跳穴齐刺法为主治疗坐骨神经痛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02,18(8):46-47.

[9]周仲瑜.齐刺法治疗梨状肌损伤综合症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08,24(3):22.

猜你喜欢

刺法绞痛经脉
间苯三酚联合曲马多治疗肾绞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四冲穴”阴中隐阳刺法联合止痫汤治疗癫痫的疗效分析
绞痛不是脚痛
从出土和传世早期经脉类文献中的疼痛病症看经脉理论的形成
绞痛
中泰传统医学经脉系统比较探析*
蜂针丛集刺法探讨
从《随息居重订霍乱论》探析王孟英治疗霍乱之中医外治法
老官山汉简《经脉书》初探
毫火针治疗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