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p阳性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候分布
2013-12-13陈余妍陈润花
陈余妍,陈润花,张 厂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北京 100078)
Hp阳性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候分布
陈余妍,陈润花,张 厂*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北京 100078)
目的 探讨Hp阳性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证候分布情况。方法 设计临床病例研究量表,收集181例Hp阳性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病例,用SPSS 17.0软件因子分析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181例Hp阳性病例主要中医证候为:类肝胃郁热证99例(54.70%)、类肝郁脾虚证35例(19.34%)、类脾胃虚寒证31例(17.13%)。结论 Hp阳性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病例中类肝胃郁热证比例较大。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幽门螺杆菌;中医证候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是消化系统常见病,也是中医药治疗的优势病种之一。而中医证候是中医药治疗的基础,故研究本病的中医证候分布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根据各地文献[1-8]报道所示,主要以肝胃不和证、脾胃虚弱(寒)证、脾胃湿热证、胃阴不足证出现频率较高,而各地区的证型出现的比例高低也并不一致,可能与各地区的地域差异关系密切。现代研究表明,Hp与慢性胃炎关系密切。为探讨Hp阳性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证候分布,本研究收集181例Hp阳性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病例,采用现代统计学方法进行统计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诊断标准
1.1 西医诊断标准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2006年在上海召开全国第二届慢性胃炎共识会议制定的《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9]。
1.2 中医诊断标准
1.2.1 慢性胃炎中医诊断标准 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版“中药新药治疗痞满证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相关规定[10]。
1.2.2 慢性胃炎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参考2003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11]中制定的中医证型。
1.3 Hp感染诊断标准 根据2007年《第三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意见》[12]。本次研究采用快速尿素酶试验RUT法诊断。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标准
2.1.1 病例纳入标准 年龄在18~75岁之间;符合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西医诊断标准及Hp感染阳性患者;近1月未进行治疗;受试者知情同意。
2.1.2 病例排除标准 最近4周内使用过PPI制剂及抗生素抑制Hp的药物;近2周内服用过H2受体拮抗剂及硫糖铝者;合并消化性溃疡、胃食管反流病、胃息肉,病理诊断疑有恶变及胃部手术者;合并心、脑、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疾病者;合并严重精神疾病者,如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焦虑症等;妊娠或哺乳期妇女;对自我症状叙述不清或调查不合作者。
2.2 病例来源 2011年9月-2013年1月期间收集就诊于东方医院、东直门医院消化科门诊或病房,经胃镜诊断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并经RUT法诊断Hp阳性的病例。
2.3 临床研究方法 采用流行病学调查的方法,设计临床病例研究量表。填写内容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学历、饮食习惯、胃镜诊断结果、Hp感染诊断、四诊信息等。
2.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检验,主要采用因子分析法[13]。
3 结果
本次研究共收集Hp阳性病例181例Hp阳性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病例。经统计,本病主要的诱发因素为:饮食不节51.4%,情志不畅30.4%,受凉29.30%。见表1。
表1 181例Hp阳性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病例发病诱因统计
患者出现频率较高的饮食习惯:偏好辛辣44例(24.3%),偏好甜食39例(21.5%),高盐35例(19.3%)。见表2。
用因子分析法对181例病例进行分析,得出Hp阳性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病位主要在肝脾胃,病性主要为气滞、气虚、阳虚、寒、热;证候分类主要是类肝胃郁热证99例(54.70%),类肝郁脾虚证35例(19.34%),类脾胃虚寒证31例(17.13%)。见表3。
表2 181例Hp阳性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病例饮食偏好统计
表3 181例Hp阳性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病例证型统计
4 讨论
本研究中较多患者偏好辛辣、甜食、咸味,均属肥甘厚味。过食肥甘厚味,即饮食不节,与首要发病诱因饮食不节相符。《脾胃论·脾胃盛衰论》曰:“饮食不节则胃病,胃既病则脾不能禀受,脾亦从而病焉;形体劳倦则脾病,脾既病则胃不能独行其津液,胃也从而病焉。”脾胃功能失司,受纳运化失职,故见胃痛、痞满、纳呆、恶心、嘈杂、呕吐等症状。本研究中发病诱因第二位为情志不畅。《素问·宝命全形论》曰:“土得木而达。”张景岳曰:“木气动,生气达,故土体疏泄而通也。”肝为风木之脏,喜条达,主疏泄,肝之疏泄助脾胃之运化。若情志不畅,肝失疏泄,木气郁结,则脾胃失司,升降失常,故见中焦失和之症。
本次研究得出的中医证型与前人研究所得中医证型并不完全符合,脾胃湿热证、胃阴亏虚证基本不出现,可能与病例来源较单一、地域限制、证型覆盖不全面有一定关系。另外,在病例收集过程中考虑其他病会对本病症状造成影响,故一般排除同时患有其他疾病的病例,亦可能对结果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本研究病例主要来源于东方医院与东直门医院的患者,病例来源相对单一,可能造成一定的选择性偏倚。不同生活环境、气候因素、生活条件、饮食结构等巨大差异均可以对疾病造成影响,对中医证型的影响更为明显。因此,本次研究仅能反映局限区域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证候情况。为了更好地指导临床,提高疗效,今后有必要进行多中心、大规模的临床调查研究,制定严格的病例收集操作规范,制定出一个客观的、公认的诊断标准,以统一规范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证候。
[1]张声生,牧童,汪红兵,等.慢性浅表性胃炎证候分布的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7,14(4):25-27.
[2]李喜明,晏招兰.慢性浅表性胃炎辨治[J].吉林中医药,2008,28(7):483.
[3]姚春.中医辨证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86例[J].陕西中医,2008,29(1):26-27.
[4]易显锋.辨证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49例总结[J].湖南中医杂志,2008,24(3):19-20.
[5]黄雪萍.辨证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54例[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6,20(3):254-255.
[6]吴耀南,苏晓芸.慢性浅表性胃炎与舌象的相关性研究[J].光明中医,2012,27(3):608-609.
[7]韩丽华,张庆荣.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中医辨证治疗[J].吉林中医药,2008,28(2):100-101.
[8]吴耀南,黄墩煌.厦门地区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中医证型与发病季节及Hp感染的关系探讨[J].光明中医,2009,24(12):2234-2235.
[9]房静远,刘文忠,李兆申,等.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J].胃肠病学,2013,17(1):24-36.
[10]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24-129.
[11]张万岱,陈治水,危北海.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4(11):183-186.
[12]成虹,胡伏莲.第三次全国幽门螺杆菌共识会议[J].中华消化杂志,2007,26(11):744.
[13]刘仁权.SPSS统计软件[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150-153.
ClinicalStudyonthe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SyndromesoftheHpPositiveChronicNon-atrophicGastritis
CHEN Yu-yan,CHEN Run-hua,ZHANG Chang*
(Dongfang Hospital of Beijing Universty of Chinese Medicine,Beijing 100078,China)
ObjectiveExplore the TCM Syndromes of the Hp positive chronic non-atrophic gastritis.MethodsDesigned clinical research form and collected 181 cases of Hp positive chronic non-atrophic gastritis,then analyzed the data with spss17.0.ResultsThe main TCM syndromes of Hp positive chronic non-atrophic gastritis were liver-stomach heat syndrome(99cases,54.70%),liver depression and spleen deficiency syndrome(35cases,19.34%),spleen-stomach weakness syndrome(31cases,17.13%).ConclusionLiver-stomach heat syndrome of the Hp positive chronic non-atrophic gastritis accounted for a large proportion.
Chronic Non-atrophic Gastritis;Helicobacter Pylori;Traditional Medicine Syndrome
R573
A
1003-5699(2013)11-1117-02
陈余妍(1986-),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医脾胃病。
*
张 厂,电话:010-67689751,电子信箱:zchang0520@163.com
2013-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