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调畅中焦防治中风病
2013-02-20张桂睿
张桂睿
(石家庄市中医院,河北 石家庄 050051)
中风病发病率、致残率、复发率高,严重威胁人类健康,降低生存质量,如何有效防治中风病成为临床研究热点。西医脑卒中二级预防强调“三大基石”,即抗血小板聚集、调脂抗动脉硬化、调控血压,降低了脑卒中的复发率。但部分患者由于不良反应等原因不能耐受他汀类、阿司匹林等药物而中断治疗,致使病情反复发作。因此,有必要研究中医药防治中风病。我们参考历代文献并结合临床实践,整理归纳出调畅中焦法,即:和脾胃、畅肝气、通腑浊,同时结合辨证施治,提高了疗效,减少了中风病的复发。现就中焦在防治中风病中的作用机制初步探讨如下。
1 中焦与营气血脉
早在《灵枢·营卫生会》中就有记载:“营出中焦……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营气。……中焦如沤。”该段经文详细论述了中焦的生理功能、循行路线及其与经脉营气的关系。中焦泌别津液糟粕,转化输布精微营养物质而成营血,“营行脉中”,循行于经脉,称为营气,荣养周身,故中焦与血脉营气形成、循行及发挥荣养作用直接相关。而现代医学认为脑卒中多由脑动脉硬化、血管闭塞所致,称为“脑血管病”,与中医“营脉”、“经脉”等“脉痹”学说相类。病理状态下,多种因素致中焦功能失调,其蒸化津液功能失常,使清阳不升,精微营气不足,脑髓神机失养而发中风病。或中焦泌别糟粕功能失常,痰浊、湿热等病理产物堆积,上犯清窍而发卒中。虚实两端,或虚或实,或虚实兼夹并见。由此可见,中风病与中焦营气血脉功能失常密切相关。
2 中焦与斡旋枢机
狭义的中焦包括脾、胃,脾胃的生理特性是“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中焦可以看作是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脾、胃升降平衡则中焦枢机利,气道畅,清阳上升,浊阴下降,气化正常。此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言“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清阳出上窍则神机如常,表现为神志清楚、语言流利、表情自然、视物清晰、吞咽顺畅等;清阳实四肢则肢体大肉充实、活动自如、感觉灵敏。反之,中焦枢机不利,气机升降失常,则清阳不能上升,致神机失养,临床可出现神识昏蒙、语言謇涩或吐字不清、视物成双或视物不全、饮水呛咳、强哭强笑、口眼㖞斜等症状。清阳不能“实四肢”,则见肢体麻木、肢体无力、行走不稳或肢体痿软等症而发为中风病。
3 中焦与脏腑联系
中焦与脾、胃、大肠、肝等脏腑关系密切。脾、胃位居中焦,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中气亏虚,气不行血,血行不畅,瘀血内停;或脾失健运,水液不化,痰湿内生。痰浊、瘀血蒙蔽神窍,痹阻经脉而成中风病。脾胃气血亏虚,神明失养亦可导致卒中,即金·李东垣《脾胃论·省言笺》所言:“气乃神之祖,精乃气之子,气者,精神之根蒂也”,此处“精神”即指 “精气神明”、“脑髓神机”。《素问·六节藏象论》谓:“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大肠可泻浊、传化糟粕,作为传导通路,有助于中焦“沤”、“衡”功能正常运转。临床中风病患者多见大便秘结甚至燥结不通,积极通腑泻下治疗有助于稳定病情。肝主疏泄,脾主运化,生理上肝脾功能密切相关,共同完成升清降浊功能。肝在五行属木,脾属土,病理上常见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致中焦失和、气血运行失常而变生中风病。
4 结语
综上所述,中风病发病与中焦密切相关,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调畅中焦”之法防治中风病。“调畅中焦”作为治疗单元,包括和脾胃、畅肝气、通腑浊三法,旨在恢复中焦生理功能,使其沤化正常、枢机平衡。和脾胃可根据患者证候应用健脾渗湿、益气升清、燥湿化痰、降逆和胃等法,常用陈皮、清半夏、茯苓、胆南星、枳实、竹茹、藿香、佩兰、葛根、升麻、太子参、白术、黄芪之类;畅肝气指疏肝理气,可用柴胡、郁金、姜黄等药;大肠与胃、三焦等同属“器”,泻而不藏,实而不能满,腑以通为用。通腑浊包括润肠通便、泻热导滞、软坚散结、理气通下等法,可选用大黄、芒硝、炒桃仁、槟榔、莱菔子等。根据证候不同组合和脾胃、畅肝气、通腑浊三法用药,师其法而不泥其方,“调畅中焦”治疗同时结合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诊断量表中内风、内火、痰湿、血瘀、气虚、阴虚6个证候要素进行辨证施治[1],取得满意临床疗效,有效减少了中风病的复发。调畅中焦法内含以下中医理论:重视调整脏腑功能,使脏腑各从其性;脾胃升清降浊有序,阴阳得以平衡;疏肝以培土,治未病先安未受邪之地。调畅中焦法为防治中风病提供了新的思路,有待进一步研究。
[1]高颖,马斌,刘强,等.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诊断量表编制及方法学探讨.中医杂志,2011,52(24):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