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公司的三种 “死法”
2013-02-19张浩鹏
张浩鹏
成功的创业公司都是类似的,必定是解决了客户的问题,并且以此产生了足够的收入。而失败的创业公司则各有各的失败原因,这些失败的教训也许比成功的经验对于其他创业者的学习价值更高。每一家成功的公司都有大量的报道,而失败的公司却很少获得媒体关注,因此笔者最近挖掘了一些失败的公司案例,之前已经写过两篇报道,分别分析了两家初创公司的创业经历。本文则选取了三个案例,意在用有限的篇幅,提供更多有用的信息。今后笔者依然会陆续提供失败案例的分析报道。
本文的案例依然来自Y-Combinator孵化的公司。作为世界上最好的初创公司孵化器,YC成立至今已经孵化了400多家公司,而所孵化公司的存活率接近90%。这是一个非常高的比例,既说明YC挑选公司独具慧眼,能够挑选到靠谱的创业人员和公司,也说明YC的孵化确实卓有成效。但就在这样的创业条件下,依然有40多家公司不幸没有存活下去。在最好的创业条件下依然失败,可以想象这些公司必定是犯了一些严重的错误。
TipJoy是一家做社交网络支付的公司,毕业于YC08年的冬季学期。他们做的产品是依附于Twitter的支付系统,允许商家通过自己的服务销售数字内容,也允许慈善机构通过该服务来筹集资金,同时还提供了API用于其他服务的调用。TipJoy吸引了不少的关注也有一些用户,可惜在运行了1年半之后,在2009年8月份宣布关闭,创始人伊万和艾比在TipJoy的最后一篇博客里宣布了这个消息。同时他们也道出了TipJoy失败的原因:社交网络的支付系统是一家热门的社交网络必须的组成部分,但是不适合第三方的公司来做,因为当社交网络意识到支付部分的重要性的时候,他们肯定会自己开发一套自己的支付系统,而且显然能够和社交网络集成得更好。TipJoy的创始人通过自己的经历总结出的过于依赖于其他公司服务的教训现在依然经常发生。例如围绕Twitter的很多第三方服务们,Twitter本来有着一个非常好的开发生态圈,可惜Twitter并没有特别呵护这个圈子,前阵子隐藏客户端的来源就让不少第三方客户端失去了宣传自己的重要阵地。依附于大公司的服务,最好的归宿就是被这家公司收购。可是更多的服务,是被大公司开发的类似服务排挤而死去。因此创业者在选择做依赖于某个大公司的服务时,一定要做好该公司官方提供类似服务的准备。
当然,除了面对大公司这种“不公平”竞争,创业者更多地要面对来自同时起步甚至后起步的同行的竞争。毕业于YC08年夏季学期的TicketStumbler是一家票务搜索比较网站,提供各种演唱会、体育比赛等票务的搜索比较服务。TicketStumbler成立于2008年1月,运行了2年半之后在2010年10月关闭。宣布倒闭的同时,创始人汤姆承认关闭的原因是因为市场上出现了更好的同类服务:Seatgeek,一家成立于2009年7月的公司。也就是TicketStumbler自己发展的不够迅速,没有建立一个足够好的产品,以至于被成立晚一年半的Seatgeek后来居上,然后被迫退出。TicketStumbler在开始的阶段还是吸引了很多的用户,可惜自己探索出了方向却没有走太远,自己栽树,让后人乘了凉。因此创业公司如果取得初步成功的话千万不要大意,要继续改进产品,做得比竞争对手更快更好,这样才能避免被后浪拍死在沙滩上的悲剧发生。当然,这个故事从Seatgeek的角度也是能看到正能量的:创业不一定找一条全新的方向,选择一条别人已经开拓的路,然后跑得比先行者更快,依然有机会赢得竞争。
被后浪拍死在沙滩上,至少证明公司还奋斗过。如果创业公司折腾了半天,一个浪花都没出来,然后过了几年,发现有人在同一片海上冲起浪来了,那才只能恨自己生不逢时。毕业于YC06年冬季学期的Flagr就是这样一家做的产品过于超前的公司。在2006年的前iPhone时代,它们就开始做移动互联网上的LBS,做基于地理位置的信息和照片分享。可惜它们没有坚持到现在智能手机爆发的时代,而2009年起步的后来者Foursquare则在LBS领域做到了最好。创业者如果选择了一个比较前沿的方向,那么真的是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了。
产品方向依附于大公司,产品迭代速度不够快,或者产品过于超前,这是本文提到的三种创业公司的“死法”。如果你还是一个默默无名的创业者,可以检验一下自己是否遇到了这三个问题。前车之鉴,后车之师。如果真的发现前方有人倒在了这个坑里,那么我们就可以灵活一点地去转向,去调整。创业者应该坚持的是提供有价值产品的结果,而实现这个结果的方式,应该灵活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