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大叶性肺炎42例临床分析
2013-02-19罗莉娜广西壮族自治区合浦县人民医院儿科广西合浦536100
罗莉娜 (广西壮族自治区合浦县人民医院儿科,广西 合浦 536100)
小儿大叶性肺炎近几年来呈逐渐增多的趋势。典型临床表现的大叶性肺炎比较少见,多为亚急性起病,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耐药菌株越来越多,病原谱已发生变迁[1]。笔者现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2009年~2011年收治大叶性肺炎患儿42例的临床资料,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09~2011年我院大叶性肺炎患儿42例,男30例,女12例;年龄6个月~13岁,其中6个月~5岁3例,5~6岁8例,7~14岁31例。
1.2 临床表现:42例患儿就诊时,病程在3 d以上,发病急的患者有16例,发病较缓的患者有26例。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咳嗽,咳嗽在刚开始表现为刺激性干咳,在夜晚特别明显,在后期咳嗽有一定程度的减轻,且有痰。发热(37.8~38.5℃)15 例,高热(38.6~40.2℃)20 例,气急10例,胸闷胸痛4例。肺部听诊:早期可闻及患侧呼吸音减弱,大多数可闻及干性啰音、细湿啰音或水泡音,少数仅闻及呼吸音粗而未闻及干湿性啰音。
1.3 辅助检查:外周血白细胞增高9例(21.4%),C-反应蛋白增高8例(19.0%),血沉增快16例(38.1%),心肌酶谱增高12例(28.6%),肝功能异常5例(11.9%),肺炎支原体抗体阳性34例(80.9%),痰培养16例,阳性8例,分别为肺炎链球菌、流杆嗜血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X线胸片和CT检查结果显示,所有患者均呈肺叶或节段性实变,大片密度增高影或肺实质浸润性病变。其中右肺19例(45.2%),左肺13例(30.9%),双肺 8 例(19.0%),肺不张 2 例(4.8%),胸腔积液3 例(7.1%)。
1.4 治疗方法:所有患儿均用青霉素类、头孢类、大环内酯类二联抗生素联合治疗,肺炎支原体抗体阳性者均予门冬氨酸阿奇霉素10 mg/(kg·d)静脉滴注,连用5 d停药,4 d后改口服阿奇霉素3个疗程。高热合并胸腔积液者给予地塞半松3 d,缓解中毒症状,全身中毒症状重者加用人血丙种球蛋白。并发心肌损害和肝功能损害者加用环磷腺苷葡胺营养心肌及保肝隆酶治疗,同时予退热止咳化痰对症支持治疗。
1.5 疗效判定标准:治愈:症状、体征消失,血白细胞总数正常,肺部阴影完全吸收;好转:症状、体征基本消失,血白细胞总数及分类正常,肺部阴影大部分吸收;未愈:症状、体征无好转。
2 结果
本组资料42例患者中,治愈37例,好转5例。
3 讨论
大叶性肺炎属急性感染性呼吸系统疾病,大叶性肺炎是以肺泡内弥漫性纤维素渗出为主的急性炎性反应,发病突然、进展快,短时间即可蔓延到一个肺段或整个大叶。
肺炎支原体引起的肺炎占小儿肺炎的10%~20%,流行年份可达30%。支原体肺炎潜伏期约为2~3周,大部分支原体肺炎患者有发热,热型可为持续性或驰张型,多以刺激性干咳为具体临床表现,会有少量黏痰咯出,严重者黏痰会带血丝。婴幼儿发病突然、病程长,主要以呼吸困难、喘憋为典型表现,年长儿可伴胸闷、胸痛等症状,部分患儿合并心肌损害、肝损害。对于有肺外并发症的大叶性肺炎患儿特别注意观察有无支原体感染。大叶性肺炎病原菌多见于支原体,可将Mp-IgM检测作为儿科上、下呼吸道感染患儿入院的常规检查,以便早期诊断。影像学检查多数可发现肺叶或节段性实变,大片密度增高影或肺实质浸润性病变。在治疗上予青霉素、头孢类、大环内酯类二联抗生素联合治疗。肺炎支原体阳性者均予门冬氨酸阿奇霉素治疗。对外围征象或体液培养提示患儿细菌感染较重者可配合相应的抗菌药物,对重症大叶性肺炎及其肺外合并症的患儿,应及时采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和丙种球蛋白[2],以期最大程度地减少中毒症状和死亡率。对小儿大叶性肺炎给予足够的重视,早诊断、早治疗非常关键。
[1]邢 娜,宋丽君.儿童大叶性肺炎570例临床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0,25(2):195.
[2]钱素云.糖皮质激素在呼吸系统危重症中的应用现状[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07,14(6):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