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琥宁治疗婴幼儿手足口病的疗效观察
2013-02-19陈会宁赵亚娟陕西省乾县人民医院儿科陕西乾县713300
陈会宁,赵亚娟 (陕西省乾县人民医院儿科,陕西 乾县 713300)
手足口病(HFMD)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可引起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皮疹、溃疡,少数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等并发症[1]。临床研究证实,引发(HFMD)的肠道病毒其有20多种,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A16)和肠道病毒(Ev71)最为多见。我院采用炎琥宁治疗HFMD 86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在2010年1月~2012年11月我科收治86例手足口病患儿,均符合新版《实用儿科学》手足口病诊断标准[2],排除口蹄疫、风疹、水痘等。所有患儿都有皮疹,大部分伴发热,少数患儿并发心肌炎、支气管炎、肺炎。将所有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3例,对照组43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治疗组应用炎琥宁注射液10 mg/kg,加入5%葡萄糖液稀释后静脉滴注,1次/d,连用3~5 d;对照组给予利巴韦林注射液10~15 mg/kg,两组均给予常规护理、退热对症支持治疗,少数合并细菌感染者加用抗生素治疗。
1.3 疗效判定标准:显效:2 d内体温正常,皮疹明显减少,一般情况好转,3 d内不流涎、进食增加、玩耍如常;有效:3 d内体温正常,皮疹减少,一般情况好转,5 d内不流涎、进食增加、玩耍如常;无效:治疗4 d仍发热,皮疹无减少或增多,流涎,进食少,口腔黏膜充血,疱疹破溃或合并细菌感染。
1.4 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 χ2值进行分析,P<0.05为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治疗组显效20例,有效20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3.0%;对照组显效16例,有效19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81.4%;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2 不良反应:对照组有5例白细胞减少,停药及使用升白细胞药后可恢复正常。治疗组无白细胞减少,有2例出现少许皮疹,1 d内自行消失,不影响继续用药。两组无肝肾功能损害,注射部位无静脉炎发生。
3 讨论
手足口病是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于2008年5月2日将手足口病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丙类传染病进行管理。该病多为肠道病毒A组柯萨奇、埃可病毒及肠道病毒71型等,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常见于4、9月份,主要侵犯手、足、口、臀四个部位,疹子不像蚊虫咬,不像药物疹,不像口唇、牙龈疱疹,不像水痘;临床有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的特点。临床表现为发热和疱疹,此病多为自限性疾病,但由于进食时疼痛,进食困难,易继发细菌感染,且手足口病传染性强,可引起幼托机构群体发病。目前对该病的治疗主要是护理和对症为主。
炎琥宁注射液是一种中药制剂的广谱抗病毒药、抗菌药物,系穿心莲提取物经酯化、脱水、成盐精制而成的脱水穿心莲内酯琥珀酸半酯钾钠盐[3]。注射用炎琥宁有较强的解毒作用,可促进中性粒细胞的吞噬作用,提高血清溶菌酶含量,具有灭活病毒作用,能抑制早期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与炎性渗出和水肿,能特异性地兴奋垂体 -肾上腺皮质功能,促进ACTH释放,增加垂体前叶中ACTH的生物合成;体外具有灭活腺病毒、流感病毒、呼吸道病毒等多种病毒的作用,具有抗病毒、杀菌、退热等广泛的药理作用。其抗病毒作用机制:①具有直接抗病毒能力;②通过增加吞噬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吞噬能力而发挥抗病毒作用。
本组资料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93.0%,对照组81.4%,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本文结果表明,炎琥宁治疗手足口病具有缩短发热和皮损愈合时间,减轻口腔疱疹疼痛作用。炎琥宁注射液经过磺化工艺处理提高了有效成分穿心莲内酯的纯度,可减少临床使用中药注射剂的毒副作用。应用炎琥宁治疗手足口病具有疗程短、见效快、不良反应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王清学.重症手足口病20例分析[J].小儿急救医学,2003,10(2):116.
[2]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807.
[3]刘建新,王飞.穿心莲内酯衍生物的药理研究进展[J].中药材,2003,26(2):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