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蜱媒传染病复合感染研究进展*

2013-02-19倪雪冰江佳富曹务春

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立克次体贝西虫病

倪雪冰 马 兰 贾 娜 江佳富 曹务春**

(1. 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长沙 410078;2. 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微生物生物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71)

蜱媒传染病是由蜱作为媒介传播的一类疾病,例如:由伯氏疏螺旋体Borreliaburgdorferisensulato引起的莱姆病,嗜吞噬细胞无形体Anaplasmaphagocytophilum引起的人粒细胞无形体病,斑点热立克次体(Spotted Fever GroupRickettsiae)引起的斑点热,巴贝西原虫Babesia引起的巴贝虫病等等。作为这些疾病的传播媒介—蜱,同时可以携带多种病原体,因此大大增加了宿主动物及人复合感染的机率。

在蜱、动物宿主和人中,最常见的复合感染是伯氏疏螺旋体与巴贝西虫,伯氏疏螺旋体和无形体,巴贝西虫与无形体的复合感染以及这3种病原体复合感染现象报道很少。同时,在欧洲和亚洲(如中国)也有伯氏疏螺旋体和其他蜱传病原体混合感染现象,如森林脑炎病毒(只存在于欧亚地区),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等。下面就从蜱、宿主和人3个方面不同地区进行详细综述。

1 蜱的复合感染

目前,世界上确认的蜱类有896种(Keiransetal., 2005)。不同地区蜱的分布及其携带的病原体呈现一定的差异和偏嗜性。蜱的复合感染的报道较多集中在全沟硬蜱Ixodespersulcatus复合组,如硬蜱科的肩突硬蜱I.scapularis、太平洋硬蜱I.pacificus、篦子硬蜱I.ricinus和全沟硬蜱I.persulcatus是传播莱姆病、人无形体病和巴贝西虫病等的主要媒介。其中肩突硬蜱主要分布在美国东北部和中东部,太平洋硬蜱主要分布在美国的西海岸,篦子硬蜱主要是欧洲大部分地区的优势传播媒介,而全沟硬蜱则是东欧、亚洲的主要媒介。这些蜱的寄生宿主多样,可以同时携带多种病原体,因此引起人复合感染的机率也随之增大。另外,蜱的发育过程分卵、幼虫、若虫和成虫4个时期,不同发育阶段对病原体的感染也有一定的差异。如莱姆病,无形体病、巴贝虫病等蜱媒传染病的传播经常发生在若虫时期(Orloskietal., 2000)。

在美国,分子生物学实验已经证实蜱的多种病原体复合感染。如在美国东北部的莱姆病流行区,肩突硬蜱中两种病原体复合感染率高达28.2%(Schauberetal., 1998);在威斯康星州,2%的肩突硬蜱(成蜱)同时感染伯氏疏螺旋体和无形体(Pancholietal., 1995);在加利福尼亚洲东部,约1%林地的太平洋硬蜱若虫(Laneetal., 2004)和沿海地区的太平洋硬蜱的成虫(Holdenetal.,2003)被检测出复合感染伯氏疏螺旋体与无形体。在新泽西以及其他一些地区,伯氏疏螺旋体,无形体以及巴贝西虫中任何两种病原体复合感染率为1%~10%,但同时复合感染这三种病原体的现象鲜有报道(Telfordetal., 1996; Vardeetal., 1998; Holmanetal., 2004)。

在欧洲,蜱中病原体复合感染报道较多的地区是德国和波兰,另外保加利亚、法国、意大利、荷兰、斯洛伐克、瑞士和比利时也有报道。在德国,篦子硬蜱中立克次体与伯氏疏螺旋体的复合感染率为9.1%(99/1 089),立克次体与无形体的复合感染率为2.8%(11/391)。两种病原体复合感染率最高的地区是保加利亚(13.4%)(Christovaetal., 2001),其次是波兰(Stanczaketal., 2004)。其中伯氏疏螺旋体和无形体的复合感染率为0.5%~13.4%,与巴贝西虫混合感染的现象很少。在波兰,篦子硬蜱中立克次体和伯氏疏螺旋体的复合感染率为20%,而边缘革蜱Dermacentormarginatus中为23.3%(Milhanoetal., 2010)。在波兰的西北部,雌性篦子硬蜱成蜱中伯氏疏螺旋体和微小巴贝西虫的复合感染率为3%,若虫的复合感染率为0.1%(Skotarczaketal., 2002)。在法国北部,硬蜱中伯氏疏螺旋体和巴贝西虫的复合感染率为2%(Halosetal., 2005)。欧洲篦子硬蜱中还存在三种病原体(伯氏疏螺旋体、无形体和巴贝西虫)复合感染。如,在波兰西北部的感染率为1%(Skotarczaketal., 2003)。在德国,这三种病原体复合感染率为1.3%(5/391)(Schichtetal., 2012)。在俄罗斯,1%~2.5%的全沟硬蜱中检测到伯氏疏螺旋体和无形体或者微小巴贝西虫(Alekseevetal.,2003; Masuzawaetal., 2008)。另外,调查还显示0.3%的全沟硬蜱同时感染森林脑炎病毒(Tick-borne encephalitis virus),伯氏疏螺旋体和无形体或者微小巴贝西虫。近来,在俄罗斯的全沟硬蜱中甚至还发现伯氏疏螺旋体、无形体、立克次体和森林脑炎病毒4种病原体的复合感染(Popovetal., 2007)。根据1999年报道,在捕捉到的来自于欧亚的全沟硬蜱中,能同时检测到蜱传森林脑炎病毒和伯氏疏螺旋体的蜱占6%(Korenbergetal., 1999)。

在我国东北部莱姆病高发地区,全沟硬蜱中同样存在复合感染(Caoetal., 2003)。如针对1 345只全沟硬蜱若虫和成虫的病原体感染调查中,发现33.8%感染伯氏疏螺旋体,4.6%感染无形体,两种病原体都感染者占0.5%。在我国浙江和辽宁展开的调查中也发现,长角血蜱Haemaphysalislongicornis和中华硬蜱I.sinensis可以复合感染3种病原体(伯氏疏螺旋体、巴尔通体Bartonella和埃立克体Ehrlichia),甚至复合感染4种病原体(Korenbergetal., 1999)。在吉林珲春,通过PCR检测到全沟硬蜱中伯氏疏螺旋体和斑点热立克次体混合感染率为2%,森林革蜱D.silvarum中为16.8%(Huangetal., 2006)。

当人群被蜱叮咬后,蜱中多重病原体的复合感染大大增加了人们罹患不同蜱媒病原体的机会,并经常导致临床表现更加复杂,造成漏诊误诊,危害较为严重。

2 宿主动物的复合感染

由于媒介蜱的宿主动物广泛,野生动物中多种蜱媒病原体的复合感染现象也十分普遍。例如在最早发现莱姆病的美国康涅狄格州莱姆镇,血清学证实50%的白足鼠Peromyscusleucopus感染或既往感染过伯氏疏螺旋体、微小巴贝西虫和无形体(Magnarellietal., 1997; Staffordetal., 1999)。在从该州采集的白足鼠身上的叮咬硬(肩突硬蜱)中,其中7%也同时检测到伯氏疏螺旋体和无形体(Levinetal., 1999)。在美国中西部,白足鼠中也同样存在伯氏疏螺旋体和微小巴贝西虫的复合感染,而且实验研究证实:已经感染了伯氏疏螺旋体的白足鼠更容易感染微小巴贝西虫(Hofmeisteretal., 1998)。在美国西部,除了白足鼠之外,其它鼠种,如鹿鼠Peromyscusmaniculatus,墨西哥林鼠Neotomamexicana,草原野鼠Microtusochrogaster(Zeidneretal., 2000)也存在无形体和伯氏疏螺旋体的复合感染。在科罗拉多州,也经常在草原野鼠中检测到微小巴贝西虫的核酸片段(Burkotetal., 2001)。实验研究证明:伯氏疏螺旋体和微小巴贝西虫可以在宿主体内长期持续感染,但是无形体在宿主体内的感染时间并不确定(Spielmanetal., 1981; Piesman, 1988)。

在欧洲,有文献报道在捕获到的屋顶鼠Rattusrattus、小家鼠Musmusculus以及黑线姬鼠Apodemusagrarius中检测到土拉弗朗西斯菌Francisellatularensis、伯氏疏螺旋体和无形体的感染情况,其中前两种病原体的复合感染阳性率为7%(Christovaetal., 2005)。同样,在奥地利与斯洛伐克交界的莱姆病和蜱传森林脑炎流行区,0.5%的小型陆地哺乳动物存在土拉菌和伯氏疏螺旋体的复合感染。在波兰,3.3%(8/242)的狗中存在伯氏疏螺旋体、无形体或者巴尔通体复合感染(Rymaszewskaetal., 2011)。

同样,在我国的东北部(黑龙江、内蒙古、吉林)和南部(浙江、贵州)等地区,宿主动物中蜱媒传染病的复合感染也较为普遍。有报道在捕捉到的705只野鼠中,经过PCR检测,无形体、伯氏疏螺旋体、斑点热立克次体和土拉菌的感染率分别是5.5%、6.7%、9.1%、5.0%,其中两种病原体的复合感染率为2.1%。一只来自黑龙江省棕背Clethrionomysrufocanus中复合感染无形体、伯氏疏螺旋体和斑点热立克次体;两只来自吉林省的鼠(Apodemusagrarius,Tamiassibiricu)复合感染无形体、伯氏疏螺旋体和土拉(Zhanetal., 2009)。复合感染现象相当复杂。这也说明这些病原体在自然界中的贮存区域存在相当的交叉重叠,但是各自的发病季节、发病高峰、优势宿主媒介、主要疫区尚存在一定的差异,也说明各自还存在特定的生态位以及适应性小环境。这种差异精细化的差异以及他们对于人类疾病的影响尚需进一步研究。

3 人的复合感染

在美国和欧洲莱姆病流行地区,通过血清学方法已发现存在莱姆病、无形体病以及巴贝西虫病等蜱媒传染病的复合感染病例,但在其他地区,有关莱姆病、无形体病以及巴贝西虫病的复合感染病例的资料匮乏,仍需调查研究。目前病人中混合感染的报道大多数是采用血清学方法,用分子学手段直接证实的报道很少。虽然血清学检测阳性并不能说明是现症感染,同时也存在假阳性、误诊等问题,但是,能同时检测到病人体内两种病原体的抗体,提示该病人曾经或现在体内曾感染过两种病原体。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结合队列前瞻性流行病学方法,可以避免这些问题,但是目前针对这种方法开展的研究很少。

3.1 莱姆病与巴贝西虫病复合感染

1983年,在纽约发现了第1例巴贝西虫病和莱姆病的复合感染病例,该患者具有反复性发热、游走性红斑和关节炎等症状(Grunwaldtetal., 1983)。接下来的2年内,陆续有文献报道这两种蜱媒病的复合感染病例(Marcusetal., 1985; Steketeeetal., 1985)。通过对1978~1984年之间纽约和马萨诸塞州莱姆病高发地当地居民的回顾性调查,发现50%巴贝西病人的血清中检测到伯氏疏螺旋体的抗体,66%莱姆病人的血清中检测到微小巴贝西虫的IgM和IgG抗体。其他的研究也得出相同的结论(Krauseetal., 1991; Magnarellietal.,1998; Wangetal., 2000)。如在美国楠塔基特岛的当地居民中,伯氏疏螺旋体和微小巴贝西虫复合感染的机率是3.5%,26%的微小巴贝虫感染者(血清学检测)中莱姆病血清抗体阳性(Wangetal., 2000)。美国的东北部和靠近大西洋中部地区,莱姆病人中巴贝西虫感染率为2%~12%。在西海岸,23.5%(60/225)莱姆病人中检测到一种新型巴贝西虫(WA-1型)抗体(Strickeretal., 2003)。在美国罗得岛州和康涅狄格州94位莱姆病螺旋体培养阳性的患者中,有2(2%)位病人同时感染微小巴贝西虫(PCR阳性和IgG抗体阳转)(Mitchelletal., 1996)。在该地区展开的一个四年(1997~2000)的前瞻性研究中,针对夏季发病并表现为游走性红斑或流感样症状病人的血样进行PCR检测结果显示,39%的患者存在复合感染,其中莱姆病和巴贝西虫病复合感染高达81%(Krauseetal., 2002)。

在欧洲,有关复合感染的文献比较少。来自英格兰南部240位莱姆病病人通过PCR、血清学或者显微镜检测发现,大约10%混合感染微小巴贝西虫。与美国的大多数为微小巴贝西虫感染不同,在欧洲大部分巴贝西虫病人感染的是分歧巴贝西虫,但也发现一位成年瑞士莱姆病患者同时感染了微小巴贝西虫。

这些研究均说明:既往感染和正在感染莱姆病的患者复合感染巴贝西虫的非常普遍。

3.2 莱姆病和无形体病复合感染

血清学研究显示伯氏疏螺旋体和无形体同时感染也较为常见。在美国威斯康星州、明尼苏达州(Mitchelletal., 1996; Belongiaetal., 1999)以及美国东北部地区(Hiltonetal.1999; De Martinoetal., 2001; Aguero-Rosenfeldetal., 2002),这两种病原体的血清抗体阳性率为3%到26%。在康涅狄格州和罗得岛州,4%(2/52)的居民同时两种病原体IgG阳性(46)。在纽约,175位伯氏疏螺旋体抗体阳性病人中,有45位(26%)无形体血清抗体阳性(Aguero-Rosenfeldetal., 2002)。而且在42位莱姆病病人伯氏疏螺旋体培养阳性的患者中,其中9位(21%)无形体抗体阳性。在上述提及的美国罗得岛州和康涅狄格州从游走性红斑组织分离培养到伯氏疏螺旋体的93位患者中,也有2位(2%)病人复合感染无形体(Steereetal., 2003)。莱姆病和无形体病的复合感染为9%(Krauseetal., 2002)。在威斯康星州,94位莱姆病人中,经过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实验证实11人(12%)存在与无形体病的复合感染(Belongiaetal., 1999)。

在欧洲,第1例复合无形体病和莱姆病的病例是一位70岁来自斯洛伐克的妇女,诊断依据是她体内两种病原体的抗体水平很高(Petrovecetal., 1997)。血清学实验显示欧洲存在莱姆病和无形体病复合感染病例的地区包括:比利时、捷克、德国、意大利、挪威、波兰、斯洛文尼亚、瑞士、瑞典和英国。复合感染率最高的是瑞士(17%),最低的是瑞典(3.2%)(Brouquietal., 1995; Dumleretal., 1997)。另外,无形体病发病较高的地区是欧洲中部(斯洛伐克)和瑞典,莱姆病患者和蜱传森林脑炎患者中无形体发病率比较高(Fingerleetal., 1997; Oteoetal., 2001; Danieletal., 2002; Prukketal., 2003)。欧洲的无形体病人病情轻的原因可能是致病菌株与美国不同,也可能是血清学诊断存在交叉反应,从而造成病例的误诊。

3.3 无形体病和巴贝西虫病复合感染

人群中无形体病和巴贝西虫病复合感染同样存在。在美国威斯康星州,有不到7%的无形体病人中微小巴贝西虫血清抗体水平4倍升高。针对1997~2000年美国楠塔基特、罗得岛州和康涅狄格州的192名确诊蜱媒传染病患者的检测发现,4%复合感染无形体病和巴贝西虫病(Krauseetal., 2002)。同样,在康涅狄格州375例发热疑似病例中,发现有1例复合感染无形体和微小巴贝西虫(Magnarellietal., 1998)。

3.4 莱姆病与蜱传森林脑炎的复合感染

莱姆病与蜱传森林脑炎的复合感染的报道较少,目前仅在在土耳其发现1.5% (4/273)的当地居民体内存在伯氏疏螺旋体和蜱传森林脑炎病毒的复合感染(Günesetal., 2010)。

3.5 3种蜱媒病原体复合感染

有报道人群中甚至存在莱姆病、无形体病和巴贝西虫病3种病原体复合感染。如在针对1997~2000年美国楠塔基特、罗得岛州和康涅狄格州的192名确诊蜱媒传染病患者的检测中,发现4例患者复合感染无形体病、巴贝西虫病和莱姆病3种蜱媒病(Krauseetal., 2002)。同样,在康涅狄格州375例发热疑似病例中,发现2例复合感染上述3种病原体(Magnarellietal., 1998)。

从已发表的文献中可以看出,复合感染在莱姆病患者中高发。但是,在美国纽约莱姆病流行地区,一项针对671位高危暴露者的队列观察研究中,一年后发现19人(2.8%)多种蜱媒传染病血清抗体阳转(无形体、伯氏疏螺旋体、微小巴贝西虫以及立克次体),但是未发现复合感染病例(Hiltonetal., 1999)。目前,在亚洲地区,还未有复合感染的确诊病例报道。说明复合感染两种及其以上病原体的机率还是比较小。然而,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以及不同的蜱活跃程度是否也影响复合感染发生的机率,已经感染了一种蜱传病原体的病人是否更容易感染另一种病原体,仍然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

4 不同蜱媒病原体复合感染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

目前,有关复合感染病例的临床症状的报道比较缺乏,根据文献总结,莱姆病和巴贝西虫病复合感染的病例比较容易出现的症状是:游走性红斑(伯氏疏螺旋体引起)、流感样症状(发热、寒战、出汗、头痛、乏力和恶心)、贫血和血小板减少(巴贝西虫引起)。莱姆病和无形体病复合感染的病例,除了典型的莱姆病症状(游走性红斑、神经症状、莱姆心肌炎和莱姆关节炎),还会出现流感样症状(巴贝西虫引起)。

4.1 莱姆病和巴贝西虫病复合感染症状

同时感染莱姆病和巴贝西虫病的病人临床症状比较多样,病情严重,持续时间比较长。一项前瞻性研究显示,复合感染病人出现流感样症状(例如:发热、寒战、出汗、头痛、乏力和恶心)的机率是仅患有莱姆病病人的两倍,同时脾肿大的发病率也更高(Krauseetal., 1996; Krauseetal., 2002)。与复合感染的病人(62%;n=26)相比,游走性红斑在仅患莱姆病(88%;n=214)的病人中更加常见(Krauseetal., 1996)。由于诊断延误,巴贝西虫的治疗方法不明确等原因,造成复合感染的症状持续时间长(Krauseetal., 1996; Krauseetal., 2002)。50%复合感染的病人病情持续3个月以上。

尽管经过治疗后的复合感染病例体内伯氏疏螺旋体存在时间更长,但是他们体内的伯氏疏螺旋体不容易扩散,而且不容易出现莱姆病并发症(Krauseetal., 1996)。与仅患莱姆病的病人相比,复合感染病例的病情不容易发展成关节炎、心肌炎、神经炎、甚至是住院(Krauseetal., 2002)。总之,当病人是来自莱姆病和巴贝西虫病流行的地区时,该病人应该被高度怀疑是否存在复合感染。血液检查结果显示贫血和血小板减少可以提示莱姆病与巴贝西虫病复合感染,但是仅患有莱姆病的病人很少发生这两种指标的异常(Belongiaetal., 1999; Krauseetal., 2002,Gutmanetal., 2003)。另外,蜱媒传染病在流感流行的季节很少发生。因此,如果就诊的莱姆病患者同时具有典型的流感样症状,或者病人表现出不明原因的脾肿大、贫血、血小板减少,或者针对莱姆病的抗生素治疗无效等症状,临床医生应该高度怀疑复合感染的存在。

4.2 莱姆病与无形体病的复合感染主要症状

目前,通过分子生物学或镜检观察桑葚体的方法,很难确诊伯氏疏螺旋体和无形体复合感染病例。由于无形体病患者假阳性率较高,血清学方法确诊复合感染并不可靠(Wormseretal., 1997)。根据文献报告,7位来自罗德岛州的复合感染病例与89位仅患莱姆病的病例相比,寒战、出汗、头痛、关节痛和喉咙痛的发生率更高(Krauseetal., 2002)。复合感染病例的症状更多样,持续时间更长。然而,没有文献证明复合感染病例体内的伯氏疏螺旋体更容扩散。咳嗽,白细胞减少症和血小板减少症在无形体病人中比较常见(Bakkenetal., 1994; Krauseetal., 2002),而在莱姆病人中少见(Nadelmanetal., 1996)。莱姆病人和无形体病人都可以出现转氨酶升高的现象(Bakkenetal., 1994; Nadelmanetal., 1996)。因此,如果莱姆病病人出现比较严重的流感样症状(尤其是发热、寒战和头痛),持续时间比较长,临床医生应怀疑其与无形体病复合感染,并进一步寻求实验室确诊。如果莱姆病病人对β-内酰胺类抗菌剂(阿莫西林、氨苄西林或头孢三嗪)治疗无效(Nadelmanetal., 1997; Krauseetal., 2002)或患有中性粒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症(Bakkenetal., 1996; Krauseetal., 2002),提示该病人可能存在复合感染。对于复合感染的疑似病例,临床医生应首先对吉姆萨染色后的血涂片进行镜检。不过,复合感染的患者是否比单一患者的症状是否更加严重,也还是一个不能十分确定的问题,还需要大量样本的进一步的调查研究。

总的来说,除了莱姆螺旋体的游走性红斑等,蜱媒传染病所引起的临床症状很多不具有特异性,这给根据临床经验进行鉴别诊断,哪怕是单一感染的诊断,均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一般需要实验室的支持。

5 治疗原则

由于蜱媒传染病目前在临床上被人们认识的程度还是有限,加之症状复杂,经常是在没有确诊的情况下就开始进行干预治疗,主要根据病人情况开展一般治疗和对症支持治疗,如确定了病原,根据病原体的类别进行治疗,早期治疗效果明显。一般归为三类:第一类是引起脑炎的RNA病毒类的,包括森林脑炎病毒、波瓦桑病毒等,无容置疑采用抗病毒的治疗方法;第二类是立克次体类和螺旋体类,包括无形体、莱姆病、斑点热立克次体等,一般用四环素类抗生素有效,如强力霉素、多西环素为治疗无形体病首选药物,一般采用口服的方式,病人的病情比较严重可以采用静脉注射的方式(Maurinetal., 2003)。对于早期和晚期的莱姆病人(包括儿童和成人),不仅可以使用多西环素进行治疗,还可以选择阿莫西林和头孢曲松钠;第三类是原虫感染患者,如对于病情比较轻,症状不明显的巴贝西虫病人,比如感染微小巴贝西虫的病人,持续口服氯可林霉素和奎宁有效。对于病情较重的巴贝西虫患者,采用静脉注射氯可林霉素口服奎宁的治疗方案(Krauseetal., 2000; Krauseetal., 2003)。但最近报道,联合使用阿托伐醌和阿奇霉素治疗7天的效果和联合使用氯可林霉素-奎宁的效果一样(Krauseetal., 2000; Krauseetal., 2003)。对于危重病人(如出现溶血,肾或肺衰竭以及血液中存在大量巴贝西原虫等症状)采用部分或全部换血治疗(Krauseetal., 2003)。

因此,对于复合感染无形体病和莱姆病的病人采用多西环素治疗,而且多西环素对其他的蜱传疾病有效,如:埃立克体病、洛基山斑点热、其他立克次体引起的斑点热、和由螺旋体引起的回归热。治疗巴贝西虫病与其他蜱传疾病的用药有所不同,因此当其他蜱传疾病与巴贝西虫病复合感染时,不仅使用针对巴贝西虫病有效的药物,而且必须使用对其他蜱传疾病有效的药物。

6 预防措施

最常见的预防措施包括:减少在蜱的栖息地暴露,穿防护服,喷洒杀虫剂,经常自身检查是否被蜱虫叮咬。然而,这些措施也不能完全避免被蜱虫叮咬,例如,大面积喷洒杀虫剂的花费太高,在炎热的天气无法穿防护服,若虫叮咬时不容易被发现。有关莱姆病的疫苗研究正是当前的热点。1999年美国第一次研究出莱姆病疫苗,但是这种疫苗由于其安全性和有效性的问题,于2002年被撤销。总之,完全避免蜱暴露是不可能的,加强宣传,做好个人防护,提高警惕是必要的。

7 展望

近几年,对于媒介、宿主、人群中各种蜱媒传染病单独感染的研究有了很大的进展,然而关于复合感染的研究进展仍然比较缓慢。有关复合感染病人的诊断、治疗和预防亟需进一步研究。如需要切实提高实验室检测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进一步研究伯氏疏螺旋体、巴贝西虫以及无形体的感染分布地区的复杂情况。同时需更多地关注和调查其他蜱传病原体的复合感染现象(例如,蜱传森林脑炎病毒、斑点热立克次体、土拉弗朗西斯菌等)。另外,在蜱活跃的地区,对正常人群的复合感染情况进行前瞻性队列研究,以弄清人群中的蜱媒传染病感染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最后,进一步探索复合感染的病原体之间的遗传异质性作用,观察复合感染蜱媒病原体在人群中的感染性和致病性差异和相互之间的影响也是今后重要的研究方向。

猜你喜欢

立克次体贝西虫病
南美白对虾养殖孢子虫病频发,实战派专家的五点预防建议
“撸猫”需当心感染立克次体
一节钢琴课
一节没上的钢琴课
一节没上的钢琴课
贝西默老师的钢琴课
规模场奶牛新孢子虫病感染调查
保护地无公害蔬菜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的研究
一例羊脑包虫病的防治报告
我国斑点热立克次体感染与免疫的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