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模式教学法在西医院校《中医学》教学中的应用
2013-02-19徐海荣苏佩清焦寒凝
徐海荣 卜 平 朱 虹 苏佩清 焦寒凝
(扬州大学医学院,江苏扬州 225001)
扬州大学医学院《中医学》是在西医学生临近毕业的最末10周开设的80学时课程,涵盖中医基础、中医诊断、中药学、方剂学、针灸学等五门课程内容。如何在短短10周内让西医专业学生顺利完成中医专业学生需要几年内才能完成的主干课程且要达到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这对于已经系统学习了现代医学全部课程,之前毫无中医知识储备,并已完成了临床实习的西医学生是一个难题,对于任课教师更是一个挑战。承担该课程的教学团队创建了“三三”教学模式:前一个“三”指“教学—实验—临床”三个教学环节;后一个“三”指实验部分,分为“中基中诊—方药—针灸”三大实验模块。“三三”模式是理论讲授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互补为用且不可分割的综合性研究性教学模式[1]。我们教学团队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愿与同仁分享,在此抛砖引玉。
1 理论教学,纲举目张
《中医学》课程设计的基本思想是以中医基础理论、诊法、中药、中成药、针灸为主线,结合实验和临床见习,加强西医专业学生的中医学知识、技能和观念,熟悉人类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心理环境及其与健康的关系,并通过现场实验操作和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使学生对中医学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基本技能等主要内容有比较直观感性的认识[1]。
1.1 精彩序幕,导入新课 历经数千年风雨洗礼的中医理论给予尚未入门的医学生的感觉或者晦涩难懂,或者枯燥乏味。如何引领毫无中医知识储备的西医学生进入祖国医学宝贵遗产的知识殿堂,让他们带着兴趣去学习和探索,首先需要一个引人入胜的导入新课。元朝戏剧作家乔吉提出 “凤头、猪肚、豹尾”之说,意指开头要精彩亮丽,成功地导入新课是为一节课拉开精彩的序幕,一个恰当而引人入胜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激情。我们从中央电视台洪涛主持的“中华医药”节目截录部分精彩视频在开课伊始播放,同时引用案例——中国学者的发明创造被国外学者借鉴研究出了成果获得诺贝尔奖,由此激发起学生的民族责任感、爱国心、自信心,使西医学生从思想上自愿自觉接受祖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了解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互动关系,学习理解不同医学体系对于生命现象认知的差异。
1.2 渗透式专题讲座 由于《中医学》开课阶段的医学生面临考研后的等待复试、就业前的招聘考试,如何吸引他们自觉进入与考研复试和招聘考试都没有直接利益关系的《中医学》课堂,提高到课率和听课效率成为一个难题。笔者将课程内容分为重点、难点、易点,将易点作为自学,重、难点设置成专题讲座。如开辟 “中医皮肤美容”、“中医养生与保健”、“神奇的经络”等专题讲座,避免传统教学方法的抽象性和枯燥性,使枯燥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可认知化[2],讲座过程鼓励学生向老师“发问”,老师因势利导分析、归纳,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学习要点。
1.3 引入PBL,在论辩中良性竞争 在理论授课中穿插引入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方法。笔者查阅了历届西医学生《中医学》考试的试卷分析信息反馈表,该试卷分析方法是根据医学院教务处对学院所开设的全部课程实行的D值评分制度(D=1-X/Q,D为题目难易度值,X为某一类题型的平均值,Q为某一类题的满分值,即D>0.5为题目偏难,D<0.2为题目偏易,0.2<D<0.5为题目难度适中)制定的,应用这一评分制度进行的试卷分析可以比较客观地反映教与学的概况。笔者根据历届试卷信息反馈分析表找出了学生掌握知识点的薄弱环节并结合教学大纲重点筛选出相关的讨论题,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再自由组合成若干小组,对各类议题进行有意义的自由论辩,阐述个人见解,教师适当采用有奖竞答,并进行评议小结。这种方法既能增加学生学习兴趣、信心,增强记忆,理清思路,提高效率,还能逐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一个一举多得的教学方法。
2 实验教学,师生互动
通常80学时《中医学》涵盖五门课程内容很难再开设实验课,但我们将理论讲授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互补为用,开设了5学时实验课。主要内容分为三个模块:中基中诊—方药—针灸,充分利用中医药实验室、中医技能操作示教室和中药方剂标本室,对学生进行诊法、中药材识别、针灸方法等三方面知识内容的强化训练,冀以提高学生运用中医知识处理疾病的综合诊治技能。
2.1 中基中诊技能模块 中医技能操作示教室里备有电子脉诊仪和各类舌诊模型,可供学生进行四诊技能训练。脉诊技能训练:学生2人一组练习相互诊脉,再交替用脉象仪观测比较28脉模型的脉象特征;舌诊技能训练:学生观摩各类舌诊模型,并相互进行实体舌质舌苔综合诊察训练。带教老师主动参与舌诊、脉诊,结合实例进行分析,让学生增强感性认识。
2.2 针灸技能模块 中医技能操作示教室里备有仿真经穴模型、经络诊察仪、耳穴探测仪等。由带教老师先进行总体示教,再将同性别学生2人一组,相互划出十四经脉的分布及三种取穴方法,相互或自身点穴。针灸操作同样由带教老师先示教,在模特身体上演示各种针灸方法和操作手法。学生亦分2人一组,相互或自身在“足三里”试针体会“得气”感觉。通过这两个实训为学生今后临床针灸科实习打下基础。
2.3 中药辨识技能模块 医学院中药标本室陈列了原生态中草药(浸泡在保鲜固定剂中)、风干定形的草药标本、中药饮片、方剂组合标本、常用中成药等,标本瓶上分别用三种文字(中文、英文、拉丁文,更方便外国留学生观摩)标记了药名、功能、产地、摘采时间。带教老师引导学生通过宏观辨识,比较各类中药的来源、药用部位、饮片的基本特征,通过微观辨识各类中药饮片的鉴别特征,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及记忆中药归经、功能的效率。
3 临床见习,情景体验
在有限的课时内,我们还安排了5学时的临床见习。利用扬州大学临床医学院的教学资源,中药房观摩1学时,让学生浏览各类临床常用中草药、中成药,大致了解临床常用中药饮片各种加工、泡制方法,亲历中药师如何进行临床配方,并了解全自动煎药机的工作流程。
临证阶段分为两个环节。一是在中医技能操作示教室设立模拟诊室。我们聘请了有示教意义的门诊病人,先让学生试诊,师生在互动过程中评议、提问、解答,特别针对疾病的病因病机异同点、四诊内容的异同点进行比较、分析,使学生对某些知识点的重点和难点理清思路,强化学生在课堂上理论学习的效果。二是利用临床医学院的教学资源,在中医门诊部名老中医的诊室里,让学生分组随诊,通过直接观摩名老中医的整个辨证施治过程,真实感受中医诊治疾病的特色,训练学生的中医基本诊疗技能。因为根据对已毕业就业医学生应用中医药情况的调查反馈发现,临床上95%的西医都在开中成药。所以我们期望临床医学生学习《中医学》,通过中医学课程的临床见习能喜欢中医,会用中医[1]。
4 结语
通过“三三”模式研究性教学法的实施,我们发现即将毕业的医学生对实验教学及临床见习更有兴趣,因为学以致用、彰显实效。我们在教改实施中也发现存在一些问题,如教材内容里中西医术语的融会贯通,教学时数与教学内容总量之间的矛盾,不同的临床医学专业如何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等,有待于我们在今后的研究性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改革。
[1]卜平,郑新梅,朱虹,等.临床医学专业《中医学》教学改革中的几个关键问题研究.全国中西医结合临床教学工作研讨会论文集,2010:108
[2]舒涛.西医院校中医学教学实践渗透式教学法初探.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