髋关节置换术后大转子骨折的临床治疗分析
2013-02-19李玉民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固市中心卫生院陕西渭南74000陕西省渭南市中心医院骨二科陕西渭南74000
张 涛,李玉民 (.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固市中心卫生院,陕西 渭南 74000;.陕西省渭南市中心医院骨二科,陕西 渭南 74000)
髋关节置换术后大转子骨折是临床上的常见并发疾病,骨折发生率有越来越高的趋势,好发于年龄70岁的人群身上,比股骨颈骨折患者平均高5~6岁。大转子骨折通常较为稳定,治疗后可获较好疗效[1]。笔者采用动力髋治疗20例髋关节置换术后大转子骨折,目的在于总结治疗经验,减少并发症,提高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09年1月~2011年12月我院收治的20例髋关节置换术后大转子骨折患者,其中男5例,女15例;年龄52~79岁,平均(69.25±5.77)岁。发现大转子骨折距髋关节置换术后2 d~95个月,平均(5.12±0.33)个月。骨折移位距离平均12 mm。AO分类:A1型10例,A2型9例,A3型1例;合并高血压病6例,糖尿病3例,冠心病3例;所有病例均为闭合性损伤。
1.2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都应用动力髋治疗,采用全身麻醉,麻醉成功后患者仰卧于骨科牵引手术床上,调节牵引患肢轻度外展,内旋10°。透视正侧位确认骨折复位满意后,于患髋外侧大转子下方3 cm处行纵行手术切口长约6~9 cm,于转子下方3 cm处、大约平小粗隆处为进针点,钻入导针,透视下确认导针正位位于股骨头颈正中稍偏下方,侧位位于股骨头颈正中,用动力髋专用三联扩孔器扩孔后,拧入选好的拉力螺钉,装入侧方钢板,并依次钻孔、测深、攻丝、拧入皮质骨螺钉,加压,视确认骨折复位及内固定位置好,冲洗创面止血后逐层缝合伤口。
1.3 观察指标: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术后功能恢复情况等。术后功能评价参照Harris关节功能评分:90~100分为优,80~89分为良,70~79分为可,70分以下为差。
2 结果
所有患者治疗成功,无死亡患者。平均手术时间(100.58 ±37.15)min,平均出血量(358.25 ±296.58)ml,平均住院时间(12.52±0.36)d。依据评价标准:优15例,良3例,可2例,优良率90.0%。
所有患者获得了6~24个月的随访,平均随访12个月,随访期间无死亡患者,发现并发症2例(1例为坠积性肺炎、1例为钢板自钉板结合处断裂),对症处理后好转。
3 讨论
随着社会医疗及健康事业的发展,人口老龄化加剧,髋关节置换术后大转子骨折的发生率也逐年增加。而且一些患者往往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内科疾病,增加了治疗的复杂性,并容易发生卧床并发症,威胁患者生命[2-3]。
髋关节置换术后大转子骨折的治疗可分为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一般情况下骨折会愈合,但是往往可能发生大量并发症,预后差,死亡率高,临床应用日渐减少,而如果患者能耐受,手术治疗是治疗髋关节置换术后大转子骨折的最佳选择,手术治疗能够使骨折复位达到较为理想的状态,最大程度地恢复骨折的稳定性,手术后积极进行肢体功能锻炼和早期下床活动,可以较早地使患肢关节的功能得到恢复[4]。但动力髋螺钉手术治疗髋关节置换术后大转子骨折也有不足之处,会留下较大的创伤,术中要严格按无菌操作的程序进行操作,尽最大努力保护好骨折周围血运。采用牵引闭合复位,术中要努力维护好骨折复位;髋螺钉切忌放在股骨头颈内上方,尤其是合并骨质疏松的老年患者,内固定效果不佳,易松动,并且内上方放置易造成外骺动脉损伤而引起股骨头缺血坏死[5]。本组资料经过治疗后都无死亡患者,平均手术时间(100.58 ±37.15)min,平均出血量(358.25 ±296.58)ml,平均住院时间(12.52 ±0.36)d,术后优良率为90.0%;随访发生并发症2例,对症处理后好转。
总之,髋关节置换术后大转子骨折多采用手术治疗,动力髋的应用有利于术后与随访后的机体恢复,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结果。
[1]梁雨田,郭义柱,唐佩福,等.股骨转子重建、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患者非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J].中华创伤杂志,2008,24(7):524.
[2]童培建,瞿杭渡,季卫锋,等.人工股骨头置换与动力髋螺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比较[J].中华创伤杂志,2007,23(11):817.
[3]汤 欣,刘谟震,于 利,等.新一代髓内钉InterTAN在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中的应用[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0,12(9):814.
[4]张 巍,罗从风,曾炳芳,等.髓内钉INTERTAN治疗股骨近端骨折的回顾性分析[J].实用骨科杂志,2010,16(10):731.
[5]吕 刚,陈平波,吕发明,等.InterTan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初步疗效观察[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0,12(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