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师生关系构建中高校教师的角色定位
2013-02-19熊灵燕凌征华
熊灵燕,凌征华
和谐师生关系构建中高校教师的角色定位
熊灵燕,凌征华
(江西理工大学外语外贸学院,江西赣州341000)
教与学是一个互动过程,师生只有配合默契、合作愉快,才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和谐师生关系能够调动双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有效教学的必要条件。本文指出教师角色定位能影响教师的自我成长与发展并通过言行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发挥着间接的影响作用,分析当前高校师生关系中存在缺乏沟通、缺乏认同、功利性强和发生冲突等四个不和谐音符,最后提出在和谐师生关系构建中高校教师应扮演学习的引导者、学习资源的提供者、教学成果的评价者和情感交流的主导者等角色。
和谐师生关系;高校教师;角色定位;不和谐音符;情感交流
一、引 言
随着市场经济推进所引发的社会价值取向的日益多元化和教育活动中学生主体地位的日渐确立和巩固,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日益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证明,和谐的师生关系既能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能形成轻松活泼的教学气氛,更能提高教学信息传输的速度和效果,是有效教学的必要条件[1]。正如刘延东在2011年1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的一样,“教改要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鼓励教师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创新教学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形成教学特色。教师要关爱学生,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学生、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2]
二、教师角色定位的内涵与重要性
教师角色是指在特定的教学群体对教师个体行为的期待,是教学群体得以形成的基础,按其获得的方式、功能、行为规范化程度及承担者的心理状态等分为成就角色、规定型角色、表现型角色和自觉角色[3]。教师角色定位是指教师对自身角色地位、角色行为规范及角色扮演的认识、理解与体验,不仅包括动态的教师对角色进行认识、理解的过程,也包括静态的教师对角色认识、理解的结果[4]。角色定位是自觉完善角色的先导,角色意识影响着教师的教育行为,对教师角色成熟具有重要价值。
明白角色地位和相应的角色行为规范,可以引导教师理解多元文化中教师角色多样性的自觉,使其主动在多元文化的语境中审视自身,要求自己,规范行为,同时养成自觉学习和主动实践的习惯[5]。研究表明,教师角色定位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与教师发展息息相关。实践表明,教师角色定位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师的其他教育观念及心理健康,支配教师的教育行为,影响教师的自我成长与发展,并通过言行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发挥着间接的影响作用[6]。
三、师生关系中的不和谐音符
从长期的教学实践来看,教师和学生在教育上的互动关系既有和谐、一致、配合的一面,也存在着分歧、对抗、冲突的一面,师生冲突作为大量存在的教育事实日渐成为人们认识师生关系的另一个视角。师生关系因双方知识、能力、阅历和地位上的巨大差异与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大相径庭[7],产生了以下问题。
(一)缺乏沟通
自20世纪90年代末高考扩招以来,大众化教育导致教学资源紧缺、生师比例居高不下。师生互动机会减少,从而造成师生关系日益疏远、淡漠。一方面,职称评定和等级考核中科研成果重于教学成果,在经济利益方面悬殊较大,导致高校教师更多追逐利益较大的科研成果;另一方面,当年“在千军万马中挤过独木桥”的老师们认为大学生都已成年,会珍惜求学机会。同时,教学过程中的说教有余、引导不足使师生间的抵触情绪与日俱增,师生感情淡漠。教师在工作、科研上的超负荷压力,使得他们对教学工作疲于应付,更遑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学生缺乏引导,必然产生抵触甚至是叛逆情绪,导致师生关系疏远,教学活动不能达到预期目的。
(二)缺乏认同
师生间认同感的缺失是当前高校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成为教与学之间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90后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往往是父母的宠儿,养成了在家里说一不二的习惯。对于老师们的苦口婆心和好言相劝,他们只当耳边风。信奉“六十分万岁,多一分浪费”的大学生们甚少能够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久而久之,老师们也就只好放任不管,听之任之。师生间形成了一种很有“默契”的妥协,老师觉得“我教好我的书,你们爱学不学,自己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学生则认为“你讲你的,我该怎么玩就怎么玩”。这种情况下,教育就被肢解成“教”和“育”两个部分,“育”的成分日益流失,只剩下“教”一息尚存[8]。
(三)功利性强
为维护大学生合法权利,推进校园民主化管理,高校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学生在必修课程之外能够自主选择课程,一定比例的优秀学生能够转到自己喜欢的专业,学生给任课教师评教等改革措施尊重并赋予学生应有的权力,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颠覆了传统的师生关系,使校园权利产生新的不平衡。教师的绩效与晋升资格都与学生的评分结果、到课率和课堂表现息息相关,学生掌握了教师的命运[9],从而,师生关系变得功利了起来。一方面,教师为了获得好的评价要讨好学生,不敢过多管学生,也不敢坚持原则,更不敢将学生挂科。另一方面,学生也会给教师送礼或请吃请喝,以谋取一定的利益或官职。
(四)冲突不断
师生间存在隐性或显性的冲突。教师如果不能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错误地认为自己是教学任务的执行者,学生则是知识的受众,应当按照自己的“旨意”配合课堂教学,为了维持课堂秩序会简单地采取批评、斥责甚至是体罚等方法,很容易引发冲突。学生崇尚民主平等,追求独立自主,会消极的抵制甚至违反合理的教学要求,表现为干扰教学秩序,不专心听讲,不预习、复习,更不完成课后作业。更有甚者,师生间出现激烈对抗,以非理性的方式来表现对对方的敌意,进行诋毁或攻击[10]。研究表明,师生冲突的根源往往是因为教师以权力者姿态凌驾于学生之上,大多数学生表面服从,内心却对教师怀有敌意。
师生关系是一种相互敞开、相互接纳的关系。师生双方应本着沟通和理解目的,通过平等、直接、全面的互动,分享彼此的知识、思想、情感与意向。这样,即便双方因各自的差异可能发生冲突,也能在理性的方式中得到缓解,并转化成积极的结果。
四、和谐师生关系中高校教师的角色定位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新型师生关系的三个要素[11]:(1) 真实 (realness)、真诚(genuineness)或表里如一(congruence)。师生在交往中应坦诚相待,如实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想法、感情。(2)奖赏(reward),也称接受(acceptance)或认可。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重视其情感,欣赏并赞扬其优点,同时也宽容其缺点,维护其尊严与爱好。(3) 移情性理解(empathic understanding)。教师应了解每个学生的内心世界、生活环境、成长经历、性格倾向等,站在对方的角度理解其思想、情感,不要做定性评价,而应表示同情、理解和尊重。通常,高校教师比较重视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却容易对师生关系中的情感因素视而不见。事实上,师生间的情感是和谐师生关系构建的决定性因素。师生关系的融洽和谐能产生《学记》上所说的“安其学而亲其师”的效果;反之,则可能出现“隐其学而疾其师”的局面[12]。在和谐师生关系中,教师应扮演以下角色。
(一)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学生的智力特点和表现形式不同,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有差异,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而又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教给学生语言学习的规律和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和独立学习的能力。针对不同学生,教师应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设计不同的学习任务,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因材施教;根据学生专业,设计出与学生的今后工作有密切联系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学有所用。教师的引导可以避免学生学习的盲目性,也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自觉性进行监督管理。
(二)学习资源的提供者
在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教师可以了解、分析学生的兴趣爱好,指导学生通过网络获得更广泛、更全面的学习材料,主动地构建知识和技能体系。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独特的功能进行富有个性的创造性教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兴趣有选择地进行有效学习。网络化教学的优势和功能在于可以让网络以其多元化的信息传导模式在给予教学无限空间,但如果教师过分强调多媒体教学的优点,忽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就会削弱教师的授课能力和对学生的影响能力,从而不符合教与学的认知规律。教师要将大量的分散的资源信息在进行收集、分析和选择之后通过网络传输给学生,真正成为学习资源的提供者。
(三)教学成果的评价者
学生总是期待教师能够对他们的表现给予及时的反馈,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心理及今后的表现有很大的影响作用,能使他们清楚在今后的学习中应该注意什么,应该朝什么方向努力。评价方式有两种:形成性评价(formative assessment)和终结性评价(summative assessment)[13]。教师应通过作业系统、测试系统及教学管理系统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和进步情况,监控其学习过程,及时肯定其取得的成绩,指出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要求。通过评价,教师可以更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帮助其弥补学习上的不足,最大限度地挖掘其潜能。学生对教师的评价较敏感,因此教师应进行正面评价,多加理解和关爱学生。
(四)情感交流的主导者
学生处于焦虑、压抑、过度的自我封闭或学习兴趣不高状态时,会严重地影响学习效率;而当学生处于自信、专心并不断得到教师的鼓励的情况下,学习的潜力会得到充分发挥。提高学生学习效能感是教师的重要职责。教师有责任格外关注并鼓励遇到困难的学生,尤其是学生需要付出意志努力才能完成的任务时,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完成任务。高校教师不能想当然地以为学生知道怎么去理解和尊重教师,应该主动地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良师益友。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会引起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和信任,而且还会使学生把对教师的爱迁移到教师所讲授的学科上来。教与学是一个互动过程,师生只有配合默契、合作愉快,才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结 语
苏霍姆林斯基曾明确指出:“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是这样的人: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能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14]和谐教学中师生双方是在学习者构建的共同体实践境域中,获得不仅是知识界面的理性的反思与超越,更是双方知、情、意、德在整合、交融中共生共长。正因如此,师生的生命本性得以展现,教学的生命意义和价值得以蕴含。
[1]魏崎东.“和谐教学”理论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7(11):20.
[2]胡雅梅.素质教育下的教师角色认知与调适[J].教育科学,2000(2):53.
[3]梁玉华,庞丽娟.论教师角色意识:内涵、结构与价值的思考[J].教育科学,2005(4):41.
[4]曲晓慧.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J].继续教育研究,2012(12):83.
[5]娄欣生.论多元文化视域中教师角色的选择[J].教学与管理,2012 (1):51.
[6]孙 睿.论教学中的教师角色[J].当代教育论坛,2008(5):42.
[7]沈 骑.困惑·理解·误构—基于后现代知识观的教师角色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8(2):47.
[8]曲正正.教师的“身份”与“身份认同”[J].教育发展研究,2007(4):36.
[9]胡金平.后现代精神观照下教师角色的重新审视[J].南京师大学报:社科版,2003(4):73.
[10]沈 莹.师生冲突—师生关系的另一个视角[J].上海教育科研, 2004(11):60.
[11]张其志.罗杰斯创造性教育思想简述[J].外国教育研究,2000(4):17.
[12]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29.
[13]叶 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174.
[14]田月明.浅谈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 (8):31.
G641
:A
2095-3046(2013)04-0080-03
2013-04-28
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编号:11YB042)
熊灵燕(1981- ),女,讲师,主要从事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研究,E-mail:xly0122@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