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研究
2013-02-19黄东明潘莎莎
黄东明,潘莎莎,张 璇
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研究
黄东明a,潘莎莎a,张 璇b
(江西理工大学,a.校长办公室;b.机电工程学院,江西赣州341000)
十八大报告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为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提供了政策背景和现实条件。“生态”本身具有重要价值,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得以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实现知行转化,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的可能性。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既是破解生态环境危机的现实需要,又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题中之义,更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通过培养生态意识、唤起生态情感、树立生态理想、引导生态实践、制定生态法规等举措,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得以实现。
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十八大报告;生态文明建设
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至此,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格局得以形成。在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的大背景下,有必要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进行认真的梳理,以确认和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进程中的积极意义和应有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是多种多样的,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从主体角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分为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社会价值又分为经济价值、政治价值、文化价值和生态价值。生态价值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崭新价值形态。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是指建基于“生态的价值”之上,通过改变人的思想和行为,调节人与生态的关系而体现出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对于生态的意义关系[1]。
一、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的可能性
(一)“生态”本身具有重要价值
众所周知,思想政治教育拥有经济价值、政治价值和文化价值。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人们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由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构成的社会环境里,离开这样的社会环境,人将无法生存和发展。也就是说,经济、政治、文化对人是有价值的。同样的道理,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的实现之所以是可能的,是因为“生态”本身就是有价值的。如果生态对人没有意义,那么就无所谓生态的价值;既然生态没有价值,那么它就不值得我们去保护;既然生态不值得我们去保护,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就不会要求人们去珍爱生态环境,从而也就无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在于通过教育活动实现生态对于人类的积极意义。生态的价值表现为生态的资源价值、生态的环境价值、生态的认识价值、生态的审美价值、生态的经济价值、生态的生命维持价值、生态的社会政治价值等[2]。笔者以为,生态的最大价值就在于它为人类提供了一个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尽管生态对人的价值是丰富的,但其对人类活动的容纳和维持作用是基础性的。由于人类不懂得珍惜,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趋势愈演愈烈。人类以为自己在与自然的较量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但他们已经并将继续自食其果。生态的正向价值正在往负向价值转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就是要扭转这一不良趋势,更好地实现生态的正向价值。
(二)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得以拓展
时代在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也在发展。很长一段时间,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国内盛行“政治挂帅”、“以阶级斗争为纲”,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比较单一,主要局限在思想政治方面。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逐步展开和持续推进,尤其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环境变得越来越宽松了,人们的思想意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得以不断拓展和创新。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企业文化建设、公民教育、生态教育等,这些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的优秀成果。
有什么样的内容就有什么样的功能,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不断丰富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也逐渐丰富和发展起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拓展既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又是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内在需要。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不再像之前那样仅仅局限于政治导向功能,在当前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丰富了,外延扩展了,因而其功能也增强了。除了导向功能,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还具有保证功能、育人功能、激励功能、协调功能、开发功能等等。具体一点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已经具备了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企业文化建设、公民教育、生态教育等新鲜功能。如果不做严格的区分,那么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是基本一致的。所以,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就包括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职业生涯规划的价值、企业文化建设的价值、公民教育的价值、生态教育的价值等。生态价值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或价值得到了拓展,使得生态教育进入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因此得以成立。
(三)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实现知行转化
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能够成立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教育对象可以实现知行转化。人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发展过程包括内化和外化两个环节。内化就是个人真正接受社会发展所要求的思想、观念、规范,并将其纳入自己的态度体系,变为自己意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支配、控制自己思想、情感、行为的内在力量的过程[3]。内化和外化是紧密相连而又有所不同的两个过程,一般把外化看作是从内部思维动作向外部物质动作的转化。思想政治素质形成中的外化是指受教育者把已经内化了的思想观点、价值观念、道德准则自主地转化为自己的思想政治行为表现和行为习惯的过程。外化具体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明确思想政治问题,在一定的思想动机的驱使下指向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对象;其次是在思想动机的制约下,选择行为途径和形式;最后是在各种活动的过程中,将思想政治动机外化为行为,并在行为的多次反复强化中变成习惯[3]。
在教育者的作用之下,教育对象能够将已经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意识外化为一定的行为并形成习惯,即能够实现知行转化,因而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是能够最终实现的。
二、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的必要性
(一)破解生态环境危机的现实需要
恩格斯曾告诫人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4]由于采取“先发展,后治理”乃至“只发展,不治理”的模式,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遭到了巨大的破坏,自然界对人类的“报复”也呈加剧趋势。一是大量森林被砍伐,天然植被遭到严重破坏。目前,我国森林覆盖率只有14%,在世界上排名靠后。二是耕地面积锐减,土地资源流失严重。我国人均耕地不及世界人均耕地的一半,全国有600多个县、区人均耕地低于国际警戒线。三是草地退化、沙化、碱化的面积逐年增加,约占草地总面积的1/3。四是水土流失日趋严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近400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40%。五是西北、华北等地土地沙漠化面积不断加大,有些地区还出现了石漠化现象。六是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我国人均占有水量只有世界人均量的1/4。七是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我国约有7000种植物已经灭绝或濒临灭绝,野生动物的处境更加堪忧。
面对如此严峻的生态环境形势,社会各界都应该行动起来,齐心协力挽救我们共同生活的家园。从世界各国的经验教训来看,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治本之策是转变人们的观念、提高人们的认识,要让所有人都意识到生态环境对人类的重要意义,要让所有人都树立起珍惜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观念。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正是应现实需要而生的。
(二)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题中之义
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总是有着强烈的政治敏锐性和时代感。回顾我党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它总能依据党的历史任务的转换,及时调整教育内容,为我党革命斗争和经济建设的胜利提供有力的思想政治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始终是我党政治、经济和文化路线最有力的宣传者、最忠实的执行者。思想政治教育的这一优良传统,也必将体现在对科学发展观的贯彻与落实上[5)。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我们从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中可以看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就是要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注重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永续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就是要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达成天人合一的状态。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反映科学发展观的这些基本要求,与时俱进地调整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把自然观教育、生态意识教育、环境保护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从而逐步彰显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
(三)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6]这是我们党首次把“生态文明”这一理念写进党的行动纲领,为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7]这是我们党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写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从而形成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格局,确立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地位。
生态文明又称绿色文明、环境文明,是依赖人类自身智力和信息资源,在生态自然平衡的基础上,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全球化协调发展的文明。这种文明尽管尚处在理想和构思阶段,但已部分地成为现实,得到大多数社会公众的支持。生态文明是人类走出生态困境、摆脱生态危机,自觉调试人与自然关系的一个新时代、一种新境界[1]。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和推进,我国保护生态环境的决心更加坚定,政策更加得力,成效更加显著,我国正朝着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方向阔步前行。
三、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的规定性
(一)培养生态意识
一直以来,在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中存在着一种“人类中心主义”。这种观念认为人类是自然界的主人和征服者,自然界的一切必须服务于人类的利益和需要,人类对自然拥有绝对的使用和开发权,只要对人类有利,对其他存在物所采取的任何掠夺行为都是合乎道德的[3]。到目前为止,人类中心主义依然没有得到有效的纠正,在它的作用下,人类对生态环境的漠视甚至破坏屡见不鲜。
很显然,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打破这种人类中心主义,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要让大家认识到人类只是大自然的一员,其他生物也是自然界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在自然当中确实占有主导地位,这是由人的无可比拟的能动性决定的,但人不能据此否定其他事物独立存在的价值,不能认为它们仅仅就是人类的附庸和玩物。其实,大自然是一个整体,人类和自然界的其他事物是休戚与共、息息相关的,可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人生活在地球上,生态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摇篮,它每时每刻都在为人类提供着物质和能量。大自然的这种无私奉献本来是可以永恒持续下去的,但因为人类的短视,他们恣意损害生态环境,以竭泽而渔的方式来掠夺大自然,导致生态失衡、环境破坏,反而使人类自己遭到了报复,抵消了社会发展的成果。放下身段,以一种更加平等和敬畏的心态来面对朝夕相处的自然界,这才是我们明智的选择。
(二)唤起生态情感
生态情感就是人们对生态环境爱憎、好恶的态度和感受。人只有对生态环境具有鲜明而强烈的热爱之情,才能有珍惜和维护生态环境的动力,才能产生合乎生态道德的行为。一个对大自然漠不关心甚至残酷无情的人,我们很难指望他能敬畏、怜惜并爱护大自然。
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唤起人们的生态情感,拉近人与自然的距离,培养人对自然的感情和眷恋。要鼓励人们更多地亲近自然,这是培养人们的生态情感的基本方式。正如人与人要产生感情一样,要使人对自然产生美好的内心感受,必须创造更多人与自然相接触的机会。现在比较盛行的生态旅游就是让人认识自然、热爱自然、向往自然进而树立起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意识的绝佳途径。《人与自然》、《动物世界》等节目也是普及科学知识、展示大自然无穷魅力的好方法。
(三)树立生态理想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生态文明的兴起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多方面变革,是人类社会的全新选择。”[8]纵观人类文明形态的演进过程,可以把人类文明依次概括为渔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与此相适应,其主体分别是“自然人”、“道义人”、“经济人”、“生态人”。[9]生态人是生态文明的主体,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的主旨即在造就“生态人”。
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理想在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人人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是多方面的,生态文明所要造就的生态人就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维度和重要阶段。第一,生态人所处的自然界是人类永恒的家园,也是全面发展的人的永恒家园。自然界是一切文明形态形成发展的根据,更是生态文明得以诞生的基础。第二,生态人所处的生态文明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生态文明超越了工业文明,实现了经济、社会、人口、环境、文化等多方面的最新综合,是一种迄今为止最高级的文明形态。[1]要求人们树立生态理想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称作生态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生态人,只有生态人才能担当起建设生态文明的重任。
(四)引导生态实践
生态行为是人们在生态道德规范的调节下,对生态环境作出的反应。它是以一定的生态意识为基础,以一定的生态情感为动力,以一定的生态理想为信仰,采取的合乎生态道德的行为[10]。如果一个人具备了生态意识、生态情感、生态理想却不付诸行动,不去遵守生态原则和规范,那么这些生态意识、生态情感、生态理想就只是个人的内在动机,并无实际意义。思想政治教育不但要让生态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生态意识、生态情感、生态理想,而且更应当使人们的这些生态意识、生态情感、生态理想外化为他们的实际行动,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日常习惯。
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引导广大社会成员积极参加生态实践,在实践中提高人的生态觉悟。首先,鼓励人们进行绿色消费。思想政治教育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倡导人们适度消费、节俭生活,反对一切挥霍性、浮华性、铺张性的消费行为。通过学校教育和大众传媒等方式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绿色消费意识,带动公众广泛参与绿色学校、绿色社区活动,并实行相应的奖励措施。政府要带头进行绿色采购和绿色消费。其次,动员人们参与各种形式的生态主题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利用开展诸如一年一度的植树节、保护母亲河、党团员绿化林、爱鸟周等活动的机会,在潜移默化中使公民体会并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态行为习惯。需要强调的是,生态实践活动必须充分反映人们对美好生活与理想生态环境的向往和追求,坚持从群众最关心的事情做起,与解决生态问题的各项业务工作结合起来,切忌形式主义。
(五)制定生态法规
如果说道德的约束是软性的、非强制的,那么法律的约束就是硬性的、强制性的。我们当然非常希望通过引导大家的生态意识、生态情感、生态理想和生态实践来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而这也的确是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的根本策略,但光有道德的感召是不够的,我们还要依靠法制的力量来作必要的补充。
在实际生活中不难发现,有些人就是喜欢逆潮流而动,为了一己之私而破坏生态环境,在多次劝阻的情况下仍然一意孤行。对于这样一小部分顽固分子,道德说教已经不起任何作用了,此时我们只好借助法律来制止他们的不法行为。那些污染企业需要有法律来制裁,像刘海洋用硫酸伤熊之类的事件也要交由司法机关来处理。当然,这里必须强调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制定和运用生态法规并不在于吓唬或打击人,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生态环境,而且能说服的要尽量诉诸思想教育。
[1]万光侠.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基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赵海月.论生态价值的特性、形态和实现[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3):68.
[3]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刘文煜.把生态道德教育纳入内容体系是科学发展观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要求[J].理论与改革,2006(2):145.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7]本书编写组.十八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12.
[8]赖章盛,胡小玉.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生态文明建设路径探析[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1,32(6):109-112.
[9]夏国美.“生态人”:自然的回归[J].检察风云,2004(3):44.
[10]钟瑞添,张百顺.论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内容体系的建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6):7.
G641
:A
2095-3046(2013)04-0010-04
2013-05-30
江西理工大学校级科研项目(编号:jxxj12095)
黄东明(1987- ),男,助教,主要从事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E-mail:hdm19872005@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