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手机文学的特点
2013-02-19邓文华
邓文华
(南昌航空大学文法学院,江西南昌 330063)
试论手机文学的特点
邓文华
(南昌航空大学文法学院,江西南昌 330063)
自2000年日本诞生全球首部手机小说《深爱》以来,手机文学就逐渐成为学界关注的一个热点。纵观现有手机文学研究成果,可以发现人们在总结和概括手机文学特点的时候显得有点随意和混乱。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手机文学出现的时间不长,另一方面是因为整体性视野的缺乏。从文学要素的角度来看,手机文学具有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年轻化,其文本具有超强的开放性和互动性等特点。
整体性;手机文学;特点
一
自2000年日本诞生世界上首部手机小说《深爱》以来,手机文学就逐渐成为学界关注的一个热点,也出现了不少研究成果。中国知网的检索结果显示,截至2012年8月28日以“手机文学”为关键词可以检索到420篇论文,其中核心论文有60篇。纵观这些研究成果,可以发现人们在总结和概括手机文学的特点的时候存在不少问题,其中典型的有两个。
一是随意性。比如,戴鹏飞认为,手机(短信)文学具有“短(70字以内)、‘不信’(区别于传统服务类信息)、幽默或者言情”三个特点。[1]黄玄认为:“简讯小说必须具备下列四项特色:1.主角、场景、对白以及剧情等小说精神,须具戏剧张力、冲突与结局。2.简讯小说必须透过简讯平台来和读者沟通。3.简讯小说并不代表‘字数很少的小说’,而是每一则简讯小说的内容,都必须是独立小品却又令人期待后续发展,甚至是经典的文句和对话,同时也可以让读者通过手机再转寄给朋友分享。4.必须能够反映人性,传递人性的光明面。”[2]王豪鸣认为:“短信文学的基本特征,我个人理解,就是短、信、文、学。‘短’就是它的超短性,比如要求在70个字以内;‘信’就是它的交流性、娱乐性;‘文’就是它的文化性、文学性;‘学’就是它的模仿性、参与性。”[3]
客观地说,上述总结和概括还是比较集中,也比较有代表性。事实上,现在很多人对手机文学特点的总结和概括,都是在戴鹏飞、黄玄和王豪鸣等人论述的基础上稍加发挥、补充而得出的。但或许是由于他们的身份均为文学创作者,致使相关论述的文学色彩比较浓厚,也显得比较随意。
随意性还有一个体现,即不少论者喜欢把一些政治学、传播学、文化学、社会学等方面的术语用来概括手机文学的特点,比如大众性、自由性、民间性、娱乐性、时尚性、草根性等。有论者认为,手机短信文学具有时尚性和大众性等特点。[4]也有论者认为,手机短信文学具有自由本性、民间本色和娱乐归旨三个特点。[5]在笔者看来,这些术语的借用或多或少都存在随意性的问题。
从本质上来说,文学的本质是审美和自由。因此,只要是文学就必然具有自由性,手机文学也不例外。问题是,传统文学甚至网络文学有没有自由性?如果有,那么这种概括就显得很笼统、泛化。又以民间性为例,它也存在类似的问题。有一种观点认为,因为手机文学的门槛很低,几乎只要拥有一部联网的手机就可以完成从创作、发表、阅读到批评等工作,所以手机文学具有民间性。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因为手机文学主要集中于民间,所以手机文学具有民间性。问题是,文学史上诸多作品都是先诞生于民间、存在于民间,我们如何将手机文学和传统文学区分开来?以《诗经》为例,其绝大部分作品就是诞生于民间并流传于民间。此外,“文革”期间也有不少“地下文学”,我们如何区分这两种情况?可见,民间性不是手机文学区别于传统文学甚至网络文学的关键所在。
需要指出的是,笔者在此提出随意性的问题,并不是反对借用其他学科的术语来描述、概括手机文学的特征,而是说我们在借用的时候应当考虑其恰当性。理由很简单,任何一个术语都有它特定的内涵和外延,如果只是笼统地借用就很容易造成大而化之、不严谨等问题。
二是混乱性,即搞不清楚是短信的特点还是短信文学的特点,是手机的特点还是手机文学的特点,是网络文学的特点还是手机文学的特点。比如有论者认为,手机短信文学具有这样一些特征:灵动的情思和幽默的睿智、段子话的凝练表达、无障碍的生产和传播。[6]张艺认为,手机文学具有这样一些特点:篇幅短小、方寸千里;构思奇巧、结构紧凑;语言生动、诙谐幽默。[7]吴卫华认为,手机短信文学具有“短”、“平”、“快”等特征。其中,“短”是指“形制短小,注重在方寸之地,用轻松的口吻、高度浓缩的文字来反映复杂的生活”;“平”是指“文学把诗的韵味与哲理的内涵带入了手机短信,给人以美的感受和启迪,提高了短信的品味,使短信文学作品中不乏具有相当审美价值的上乘之作”;“快”是指“手机短信作为一个传播快捷、覆盖面广的媒体平台,具有即时、快捷的特点,它带给作家或短信写手的是更多更快更廉价地获得作品和作出回馈的可能性”。[8]魏程明和徐娜认为,手机文学的特点包括:三言两语、短小精悍;贪婪讽刺、入木三分;情思灵动、幽默睿智;私密性。[9]
接受美学认为,任何文本价值的实现都有待于读者的参与和对话。如果没有读者的参与和对话,文本的价值就无从谈起。从这个角度来看,包括手机文学在内的任何一种文学文本都不应具有私密性。事实上,包括《深爱》、《恋空》、《君空》、《红线》、《城外》、《城内》、《大宝小贝》、《中国式燃烧》、《距离》等在内的众多知名手机文学作品,不仅不私密,而且还很公开。比如,《深爱》、《恋空》等不仅回归了传统的纸质媒介(出版),而且还被改编成了影视作品。此外,像段子化的表达、睿智、幽默之类的概括,也不是手机文学区别于其他文学的重要特点。因为一个简单的事实是:日本很多手机小说的语言一点也不幽默,有的还显得有点幼稚和冗长。总而言之,现有的手机文学特点概括的确存在混乱性的问题。
二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人们在概括手机文学特点的时候出现了随意性和混乱性的问题呢?原因自然也是多方面的,比如前面提到的身份问题,又比如严谨性传统的缺乏等。但总的来看,比较直接、重要的原因有以下两个:
其一,手机文学出现的时间比较短。
众所周知,手机文学出现于2000年。这年,日本诞生了全球首部手机小说《深爱——阿由的故事》(Deep Loveアユの物語),作者是Yoshi。2002年2月,日本知名出版社新潮社开始设立“新潮手机文库”,“揭开让客户用手机看小说的序幕”。[10]2002年,NTT DoCoMo(日本电报电话公司)正式推出手机阅读业务。2003年3月3日,日本一家名为FES的软件公司开始向移动电话用户推出“手机纯文学”业务。其运作方式如下:“每周从星期一至星期五,通过移动电话网,以连载方式配发人气作家的最新小说。用户使用手机办理订阅手续,还可以同作家交换伊妹儿,直接与作家本人交流。收费按订阅的作家人数计算,每位作家月额300日元,折合人民币20元。”[11]2003年,日本电信运营商KDDI开始推出手机阅读业务。此后,手机文学在日本便获得了蓬勃的发展。
就我国的情况而言,手机文学出现于2003年。同年3月,江苏电视台发起“中国原创短信文学大赛第一季短信诗歌征集”活动;3月31日,新浪网率先推出国内第一个原创短信专栏——戴鹏飞原创短信专栏。8月7日,天涯社区“拇指一族”进入主版。10月,国内第一本原创短信集《你还不信》(戴鹏飞,农村读物出版社)出版。2004年2月,湖南卫视举办了“谁是中国第一短信写手”电视比赛,戴鹏飞荣获冠军。2004年6月15日至8月1日,海南移动通信责任有限公司联合天涯杂志社等单位在海口举办了“中国首届全球通短信文学大赛”。7月,广东文学院签约作家千夫长创作的《城外》完成,该小说被誉为“中国首部手机短信连载小说”。11月15日,由黄玄创作的简讯小说《距离》在北京和上海同时首发,该小说号称“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手机小说”。此后,手机文学在我国海峡两岸也获得了较好、较快的发展。
由上可知,手机文学诞生的时间非常短——即使从2000年开始算起,手机文学发展至今也才短短的十几年时间。因此,要想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对手机文学的特点作一个比较全面、准确、客观的总结和概括,就必然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事实上,不仅手机文学的特点存在众说纷纭的情况,而且手机文学的概念也还存在类似的问题。
其二,整体性关照视野的缺乏。
现在,有不少论者对手机文学特点的概括都是从个别作品出发,这种情况尤其体现在对手机(短信)文学“短”这个特点的概括上。从表面看来,这种概括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因为,无论是大陆的短信文学还是台湾的简讯文学,大部分作品的篇幅都非常简短。例如,由海南移动通信有限责任公司等单位主办的“首届全球通短信文学大赛”(2004),以及随后更名的“e拇指文学大赛”,其参赛作品字数均不超过210个(诗歌限16行以内)。台湾方面,其历届“myfone行动创作奖”“简讯文学”组对参赛作品的字数也有严格限制。如第六届“myfone行动创作奖”对参赛作品作了这样的要求:“参赛者每次投稿时,须在一则简讯内(全型中文70字以内,含标点符号及空白;因手机系统规格之不同,请PHS用户在45字内完成参赛作品)完整表达对‘情书’、‘家书’、‘生活笔记’主题之原创创作。”问题是,除了上述手机(短信)文学作品外,还有不少篇幅较长的作品,比如《大宝小贝》、《中国式燃烧》等。
此外,绝大部分日本手机小说也是长篇。比如,Yoshi的《深爱》系列、查科的《天使赐给我的礼物》、美嘉的《恋空》、木堂椎的《玩弄比欺侮恐怖百倍》、岛田雅彦的《徒然王子》、濑户内寂听的《明天的彩虹》、小茧的《亲吻风,亲吻你》、芽衣的《红线》等,都是名副其实的长篇:它们的字数从几万到十几万甚至几十万不等。可见,篇幅短小不是手机文学最主要特征。
除了“短”这个特点的概括外,其他诸如“幽默”、“睿智”之类的概括,也存在以偏概全的问题。显然,这是由于整体性视野缺乏所造成的。事实上,我们若想对手机文学的特点(包括定义、本质等)进行总结和概括,就必须具有整体性视野。就是说,我们应该从手机文学整体出发,从中选取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家和作品,而不是仅凭少数作家、作品就得出相关结论。
三
如前所述,我们在总结、概括手机文学特点的时候应从它的整体出发。据此,本文尝试从艾布拉姆斯的文学四要素出发来看一下手机文学的特点。艾布拉姆斯认为,文学研究涉及四个要素,即世界(宇宙)、作者(艺术家)、作品和读者(欣赏者)。[12](P5)根据这个思路,我们可以发现手机文学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从作者的角度来看,手机文学的作者多为初涉文坛的年轻人。
以日本的情况为例,像“新潮手机文库”(新潮社,2002)的作者、历届“日本手机小说奖”(每日新闻社、开始出版社、“魔法地带”,2006)和“野性时代青春文学大奖赛”(角川书店、富士电视台,2006)的参赛者,绝大部分都是在校的高中生和大学生。比如,获得2006年首届“野性时代青春文学大奖赛”冠军的木堂椎(笔名),当时还是年仅17岁的高二学生。此外,像《深爱》的作者Yoshi、《恋空》和《君空》的作者美嘉等,都是初次涉猎文坛的人。
大陆的情况也差不多,像2004年海南移动通信责任有限公司等主办的“首届全球通短信文学大赛”及随后更名为“e拇指文学争霸赛”、2009年盛大文学主办的“首届全球华语原创文学大展”、2009年空中网与中国图书商报社联合主办的“手机新文学大赛”、2010年上海文汇出版社有限公司主办的“‘夏普杯’首届全球华文手机实景小说原创大赛”、2011年深圳市国威通信无限公司等单位举办的“国威杯——首届全球手机文学大赛”,其参赛者也多为城市青年或在校大学生。比如,2005年与e拇指文学艺术网签订协议的手机文学写手林森,当时还是海南大学的在校学生。
在台湾,手机文学的创作者也多为年轻人。比如,2004年远传电信举办的“爱在简讯蔓延时”征文活动、2005年中华电信和东华大学数位文化中心联合主办的“第一届手机文学春季赏征文活动”、2006年中华电信举办的“第一届手机文学征文活动”、2007年台北文化局举办的“第二届秋之兴台北文学奖”系列活动、2010年6月台湾教育主管部门等单位举办的“爱上阅读,书香飞舞”手机简讯征文活动,以及历届“myfone行动创作奖”,其参赛者也多为在校学生。比如,获得第三届“myfone行动创作奖”(2009)“情书组”冠军的江晓伦,当时的年龄就只有18岁。
需要指出的是,也有一些年龄较大的传统文学作家,或许是由于经不住手机文学的“诱惑”,也写了一些手机文学作品。如大陆的谢望新、台湾的余光中、日本的濑户内寂听和岛田雅彦等。像谢望新(1945年生),在推出《中国式燃烧》(2009)之前就已经是小有名气的作家了。至于余光中(1928年生),其名气就更大了。而濑户内寂听(1922年生于日本德岛),在2008年推出手机小说《明天的彩虹》的时候已达86岁的高龄。2008年,岛田雅彦(1962年生于东京)推出手机小说《徒然王子》的时候,他早获得了日本“文坛王子”的称号。但总的来看,绝大部分手机文学创作者都是一些初涉文坛的年轻人。
第二,从文本的角度来说,手机文学具有超强的开放性和互动性。
以《深爱》为例,它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个特点。2000年5月,Yoshi在网站上连载《深爱》的同时也向读者发放传单。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是扩大了知名度,即让更多的人可以读到这部作品;二是让读者参与进来,比如让读者为故事的编写“出谋划策”。事实上,《深爱》续集的情节完全建立在读者反馈的基础上。有人指出,《深爱》之所以能够如此畅销(总销量达100万本),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的开放性和互动性。一般而言,热衷于手机小说的读者很少买实体书,但当他们认为故事是自己参与共同创作的结晶时,就会买书作为纪念品收藏。[13]
此外,手机“接龙小说”也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和互动性。所谓“接龙小说”,是指开头由某个作者完成,而故事的发展和结局则由读者接着完成的一种小说。“它由数位作者合作,通常第一个人开了头,以下作者各随己愿,续做下去,题材不拘,社会、言情、侦探,都可以,只要接得不露痕迹即可。”[14]
2005年8月,河南省有关方面举办了首届中原短信文化节暨短信小说接力大赛。8月19日,河南省文联副主席李佩甫为短信小说接力大赛创作了这样的“龙头”:“灯又灭了。10点半,桥南百货大楼上,那闪烁的霓虹灯,准时灭。他还在河堤上站着。他算过卦。卦人说,酉戌相害。他属鸡她属狗。他不信。他只信一个字:缘——”。从8月20日起,小说在一天内形成了“爱情”和“悬疑”两大主题。“悬疑派”的接力如下:“这时一辆黑色的轿车悄然无声地停在了他的身边。他的心一阵狂喜,准备迎接她的到来,可车上下来的却是她,令他心惊胆寒的她。”而“言情派”则是这样接力的:“她脱下刚穿上的新的粉红色高跟鞋。门被初秋的凉风吹开:错过他,你会后悔吗?24岁的她,不是没有这样的经历。往事一幕幕浮现在她的眼前。”短短一个月,短信文化节网站的点击率就超过14.62万人次,直接参与创作的短信爱好者达1822人次。9月20日,评委从中挑选出62条优秀接力短信,组成“悬疑派”、“言情派”两部小说,每部2000余字。[15]应该说,这次活动充分展示了手机文学超强的开放性和互动性的特点。
第三,从受众的角度来看,手机文学的受众主要是城市青年。
这种情况无论是在日本、中国大陆或台湾,情况都大体相仿。比如,日本新潮出版社发言人村濑说:“在日本,手机的主要用户是妇女和青少年。我们70%的‘移动文学’用户正是30岁左右的女性,因此我们的目标也是针对她们的。”[16]被誉为“日本手机之父”的Yoshi认为:“读者都是一些不太喜欢文字的年轻人,所以在写作的时候不能用较难的词汇和过于强烈的形容词,对话双方要用单引号和双引号区分。”[17]内藤说:“现在年轻人可能不读书不看报,但没有人不用手机。我这部小说用了年轻人经常在手机短信中使用的口语化表达方式,符合手机小说的定位。”事实上,日本的手机文学之所以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发展成为一个大产业,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手机文学的作者、出版商、移动运营商成功地把握到了受众的特点和心理需求。
总之,手机文学在作者、文本及读者等方面都体现出了它鲜明的特点。此外,手机文学在叙事主题、手法、语言等方面也有自己的特点。以叙事主题为例,绝大部分手机文学都是以情爱为主,且这种情爱又多以高中生、大学生、城市青年等的恋爱为主。其故事类型,除了邂逅、早恋外,还涉及一夜情、婚外恋、闪婚、闪离等。至于叙事手法,则主要体现为戏仿。事实上,也正因为手机文学有了能够区别于传统文学甚至网络文学的独特性,所以它才能从早期的质疑声中走出来,并逐渐获得世人的认可。
[1]短信写手从幕后走向前台[N].北京日报,2003-08-24.
[2]远达电信.远达电信首推台湾第一部手机简讯小说[EB/OL].http://www.eprice.com.tw/mobile/news/2204/.
[3]王豪鸣.关于短信文学类型及如何推广短信文学的几点意见[EB/OL].http://www.vesdu.com.cn/wangwushan/dxolo.htm l.
[4]叶从容.论短信文学的基本特征[J].广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4).
[5]欧阳文风.短信文学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6]钟虎妹.手机短信文学的特征和价值[J].文艺争鸣,2005(4).
[7]张艺.手机文学:一个值得研究的文学现象[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3).
[8]吴卫华.短、平、快:短信文学特征刍议[J].写作,2006(5).
[9]魏程明,徐娜.新媒体时代文学的新品种——手机文学的生存与发展[J].大众文艺,2009(1).
[10]戴铮.日本电子书进入“革命”前夜[N].中华读书报,2003-12-03.
[11]施小炜.阅读革命即将到来?日本出现“手机纯文学”[EB/OL].新华网,2003-03-19.
[12][美]M.H.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M].郦稚牛,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13]蔡宸亦.“手机文学”时代已经来临?[N].外滩画报,2009-06-25.
[14]王木青.接龙小说[J].文艺争鸣,2007(5).
[15]王明浩.手机用户共同创作,短信接龙催生“拇指小说”[N].人民日报,2005-10-13.
[16]日本人读书方式正悄然变化,流行阅读手机小说[EB/OL].新华网,2004-07-29.
[17]日本人读书方式悄然变化,流行阅读手机小说[N].经济参考报,2004-09-20.
On Features of M obile Literature
DENGWen-hua
(Nanchang Hangkong University,Nanchang 330063,China)
Since the emergence of first mobile novel,Deep Love,in 2000,mobile literature has been a hotspot of literary studies.But a review of the study achievements finds that peoplesˊsummaries of the literatureˊs features are somewhat random and chaotic.Reasons for the situation include the short history of the genre on the one hand,and the lack of global horizon on the other.In perspective of its literary elements,mobile literature is characterized in young subjects of writing and reading and very strong openness and interactive texts.
global horizon;mobile literature;features
I206.7
A
10.3969/j.issn.1674-8107.2013.06.017
1674-8107(2013)06-0109-05
(责任编辑:刘伙根,庄暨军)
2013-08-15
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项目“文化产业视野下的手机文学研究”(项目编号:ZGW 1019)。
邓文华(1979-),男,江西南康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文艺传播学、文化产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