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10 年中国旅游教育发展的区域差异分析

2013-02-17张振国孙丽坤李雪丽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贡献率旅游业区域

张振国,孙丽坤,李雪丽

(大连民族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辽宁 大连116605)

一、中国旅游教育研究现状分析

当前,中国旅游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按照最近政府提出的到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要求,中国将全面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从世界旅游大国向世界旅游强国的新跨越。建设世界旅游强国,当务之急是加快实施科教兴旅、人才强旅战略,培养和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旅游人才队伍[1]。旅游教育能否培养、输送人才满足发展迅速且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产业需求,已引起了国内学者的普遍关注。目前,国内学者对旅游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教育发展与学科建设、旅游教育功能与人才培养、旅游教育结构体系、旅游教育教学与管理、旅游教育的国际化和旅游教育与旅游业发展关系等方面[2-5]。如保继刚等对中国旅游高等教育30 年来的发展现状调查发现,旅游本科教育存在萎缩的现象,并提出了相关建议;谷慧敏对全中国200 家旅游院校的调查,指出目前旅游教育在师资力量和学生实践经验方面均存在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李因、吴国清等人等对旅游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调查与研究;赵鹏等通过文献统计,分析了旅游教育的发展历史、问题和走向,以及中国旅游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与本土化问题;陈霁,李文丽分别对旅游教育的教材和教学方法等问题进行了分析与评价;陆林对旅游教育与旅游业发展的时空相关性进行了分析。但总体来看,现有研究多为描述性研究,理论深度明显不足,且基础性研究、评价性研究、预测性研究比较缺乏,难以有效的指导和促进中国旅游教育的发展。

旅游教育发展与旅游业发展息息相关,密不可分[12]。中国旅游教育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而发展壮大,同时也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目前中国旅游业发展区域不平衡的客观事实是否影响到旅游教育的发展,以及影响程度有多大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6]。因此,本文试图运用衡量区域差异的重要指标Theil 指数对中国近10 年来旅游教育发展的区域差异进行分析,以期为旅游教育和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研究方法

研究区域差异的方法很多,如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基尼系数(Gini coefficient)、泰尔指数(Theil index)等[7]。其中,泰尔指数是荷兰经济学家Theil 于1967 年运用信息理论提出的一个测定收入不平等或差异程度的指数,是衡量区域差异的一个重要指标,其最大优点在于能将总体的区域差异分解成不同空间尺度的内部差异和外部差异。因此,本文采用Theil 指数T 分别对2001 -2010 年中国旅游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区域发展水平差异进行分析与评价,并与入境旅游区域差异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对比。在参考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中国旅游教育区域差异Theil 指数可依次分解为:

(1)地带内省区间旅游教育发展差异程度Theil 指数Tpi

式中:Yij和Nij分别为i 地带j 省区旅游学生数和院校数,Yi和Ni分别为i 地带旅游学生数和院校数。

(2)地带间旅游教育发展差异程度Theil 指数TBR

式中:Yi和Ni分别为i 地带旅游学生数和院校数,Y 和N 分别为全国旅游学生数和院校数。

(3)以省区为单位的旅游教育发展区域差异程度Theil 指数TP

式中:Yij和Nij分别为i 地带j 省区旅游学生数和院校数,Y 和N 分别为全国旅游学生数和院校数。根据公式(1)和(2),全国旅游教育区域差异可分解为地带内(TWR)和地带间(TBR)差异之和:

2.数据来源

衡量旅游教育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有旅游院校数、旅游院校学生数以及旅游院校结构等[5]。本文研究所涉及的数据为2001 -2010 年中国31个省市区的的旅游高等院校数和中等职业院校的院校数量和学生数,均来源于《中国旅游统计年鉴》。同时,为了分析不同尺度的差异,采用常用的“七五”计划关于东、中、西三大经济带提法,并根据国发《2000》33 号文件来认定。

三、近10 年来中国旅游教育发展的区域差异分析

1.中国旅游教育发展的总体概况

改革开放30 多年来,随着旅游业持续快速发展,旅游教育也不断壮大。截至2010 年,中国开展旅游教育的院校共有1 775 所,其中高等院校810 所,中等旅游职业院校965 所,共有在校学生84 万人,专业教师3.8 万人。据预测,到2015 年,中国旅游业直接就业人数将达到1 700 万人,间接就业人数将达到8 300 万人,旅游经济就业规模将增加到1 亿人左右[8]。中国旅游业产业规模扩大及对旅游就业的强劲拉动使旅游人才需求连年走高,这必将极大地推动各地旅游教育的快速发展。

按常理分析,旅游专业毕业生应该有很好的就业前景。但是,据有关部门统计,旅游专业大学本科毕业生实际从事旅游行业的还不到总人数的50 %,而两年后能继续从事旅游的本科生也只有40 %左右,也就是说约有80 %的旅游专业大学毕业生没有在旅游行业就业。这样形成一种很奇怪的现象:一方面旅游业存在巨大的人才缺口,另一方面,大量的旅游专业毕业生找不到合适工作。目前,中国的旅游教育远远不能满足旅游业发展的需要,旅游人才供需之间存在较大缺口[9]。

2.中国旅游高等教育发展的区域差异

(1)省际、地带间以及地带内差异分析。2001-2010 年,中国旅游高等教育发展的区域差异总体呈倒“U”曲线,经历了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2004 年达到最大值0.242,之后呈持续减小趋势;地带内差异远大于地带间差异最大,并在2005 年达到最大值0.223,省际差异主要是由地带内差异构成,地带间差异最小,但两者均在2004 达到最大值,分别是0.106 和0.023,如图1。这一特征说明各地的旅游高等教育在经历了快速发展阶段后,逐渐处于相对稳定的水平,各省之间以及地带之间差距缩小。

图1 2001 -2010 年中国旅游高等教育省际、地带内和地带间差异演变

(2)东中西三大地带差异演变。根据图2 可得,三大地带内部差异均经历了较大的波动,总体呈现减小的趋势。其中,西部地区呈倒“U”型,2003 年达到最大值0.142,与全国变化趋势相似,而东部和中部均呈“N”型变化趋势;三大地带比较来看,2001 -2004 年西部地区内部差异最大,中部地区最小,2005 -2010 年,东部地区内部差异最大,西部最小。

图2 2001 -2010 年中国旅游高等教育东中西地带内部差异演变

(3)地带间及地带内差异对旅游教育区域差异的贡献率比较。从图3 可见,近10 年来,地带内差异是中国旅游高等教育区域差异的主要贡献者,贡献率一直高达90 %以上,最高是2008 年占99.69 %,最低是2004 年占90.65 %;地带间差异的贡献率则相对较小,最高是2004 年占9.35 %,最小是2010 年仅占0.22 %。这与中国入境旅游区域差异形成的原因一致,但发展趋势相反。从三大地带来看,2001 -2004 年西部地区贡献率最大,最高达59.6 %,2005 -2010 年东部地区贡献率最大,最高达48.8 %。

图3 2001 -2010 年中国旅游高等教育地带内及地带间差异对区域差异的贡献率

3.中国旅游职业教育发展的区域差异

(1)省际、地带间以及地带内差异分析。2001-2010 年,中国旅游职业教育区域差异总体呈现逐渐减小的趋势,地带内差异远大于地带间差异,是构成省际差异的主要原因;地带间差异较小,并保持缓慢减小的趋势,如图4。这与中国入境旅游区域差异形成的原因和发展趋势基本一致[10],说明近10 年来中国各地旅游职业教育积极地响应旅游业的发展,对缩小旅游区域差异起到一定的作用。

图4 2001 -2010 年中国旅游职业教育省际、地带内和地带间差异演变

(2)东中西三大地带差异演变。从图5 可得,三大地带内的差异变化来看,东中西部三大地带内差异总体呈减小趋势。其中,东部地区基本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中部地区除2007 年外,基本呈持续减小的趋势;西部地区呈现“W”型变化趋势。比较来看,东中西地带之间的差距总体呈现减小的趋势,除2005 年外,2001-2007 年东、中部地区差异均比西部地区大,2008-2010 年西部地区差异最大。

(3)地带间及地带内差异对旅游教育区域差异的贡献率比较。近10 年来,地带内差异是中国旅游职业教育区域差异的主要贡献者,并呈缓慢增长趋势,贡献率一直高达90 % 以上,最高是2008 年占99.72 %;而地带间差异的贡献率则相对较小,并呈持续减小趋势。这一特征与中国入境旅游区域差异的形成原因一致,发展趋势有一定的差别。从三大地带来看,东部地区内部差异贡献率大体呈“M”型走势,在2003 年和2006 年达到两个高峰后开始趋于减小;中部地区内部差异贡献率除2004 年外,基本呈现呈持续减小趋势,由2001 年的47 %减小到2008 年的35.6 %;西部地区贡献率大体呈现“W”型增长趋势,在2004 年和2006 年达到两个低峰后开始处于增大趋势,2008 年贡献率占46.39 %,如图6。总体来看,除2005 年外,2001 -2007 年三大地带内部差异对中国旅游职业教育区域差异的贡献率以中部为主,西部内部差异贡献率相对较小,2008-2010 年以西部为主。

图6 2001 -2010 年中国旅游职业教育地带内及地带间差异对区域差异的贡献率

[1]旅游高等教育走过30 年 五措施推进旅游人才建设[N].中国教育报,2008 -12 -09.

[2]保继刚,朱峰.中国旅游本科教育萎缩的问题及出路.旅游学刊,2008,23(05):13 -17.

[3]赵鹏,俞继凤.从中文期刊载文统计分析透视国内旅游教育研究的发展[J].旅游学刊,2007,22(9):75 -79.

[4]谷慧敏,Raphael R. Kavanaugh,俞聪. 中国旅游教育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 旅游学刊,2005(7):22 -29.

[5]俞萍.浅论我国旅游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与本土化[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61 -62.

[6]张振国,李雪丽,温家洪. 改革开放30 年来中国旅游业发展空间差异演变研究[J]. 经济地理,2010,30(9):1552 -1556.

[7]刘慧.区域差异测度方法与评价[J].地理研究,2006,25(4):710 -718.

[8]王文慧.中国旅游业就业潜力与空间开拓研究[J].商业时代,2010,18(6):130 -132.

[9]乌永志.旅游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现状与教学模式创新[J].陕西高教,2012(5):55 -65.

[10]陈秀琼,黄福才.中国入境旅游的区域差异特征分析[J].地理学报.2006,161(12):1271 -1280.

猜你喜欢

贡献率旅游业区域
云南出台20条措施,加快旅游业恢复
分割区域
一种通用的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框架
重庆武隆:贫困人口依托旅游业脱贫
关于装备体系贡献率研究的几点思考
对烟台市旅游业发展的探析与思考
中国旅游业2017的风往哪吹?
区域发展篇
В первой половине 2016 года вклад потребления в рост китайской экономики достиг 73,4 процента
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