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二外教学过程中语法的“分解式”导入探索与实践
2013-02-17于海鹏
于海鹏
(浙江师范大学,浙江金华321004)
纵观长期以来的第二外语教学,由于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完整的课程设置,在本科教学阶段常常处于边缘地位,无论是教材选择、教学模式抑或是师资配备都不如外语专业本身。其次因为部分教学单位和任课教师重视程度不够,导致长期以来缺乏对第二外语教学的思考和研究,照搬相关专业的教学方法成为普遍现象。再加上部分学生学习意愿不足,在教学方法针对性不够和教学时间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却要完成规定的教学进度,容易导致学生基础薄弱,厌学甚至逃离课堂,达不到预设的教学目标。
笔者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承担第二外语(日语)的教学工作,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一些经验和教训,并根据这些在教学一线形成的知识进一步丰富自己的教学手段,形成了从兴趣导入,知识点讲解到课文分析和教学成果验证等一整套的教学模式,其中关于语法的导入方面,提出了“分解式”的导入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和学生反应,在这里关于这种语法导入方法的技巧和注意点与大家进行探讨。
传统的外语教学主要分为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内容,从知识的流动方向来看的话,听和读属于知识进入学习个体阶段,说和写属于知识经过被理解进而发展到输出阶段。但应该注意的是输入阶段的听和读并不是不假思索的死板输入,而输出阶段的说和写更是在把知识进行内部理解、消化的基础上具有学习者个人色彩的输出。对此,Gass和Sel inker提出了关于语言学习模式共有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感知输入,第二阶段理解输入,第三阶段吸收,第四阶段融入,第五阶段是输出,现在已经作为普遍的二语习得的模式被大家所接受。
通过上述模式可以看出,在语言学习模式中理解输入、吸收和融入在语言的学习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并且理解输入是吸收、融入以及第五阶段输出的基础和前提。但是由于在现阶段的外语教学中,特别是第二外语教学中还存在着以练代讲、把大量时间花费在对知识的简单模仿和材料背诵上,尤其是在语法内容的教授上因为之前提到的原因,仍存在着囫囵吞枣、整体硬塞式的导入方法,导致学生对于语法的学习逐渐失去兴趣,并且直接影响到对其他基础知识的掌握,无法实现课程设置目的,更勿言提高综合素质等其他高层次要求。
因此,笔者总结多年教学经验,提出在日语初级语法学习的基础上,引入“分解式”语法导入策略,即在使学生牢固掌握初级语法的基础上,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中级语法或者难度更高的语法进行解析,并通过还原成初级语法的形式表现出来,使得学习者在接受过程中除了形成一个整体印象之外,还可以掌握其语法结构和其他更多的组合模式。这样在巩固第一阶段感知输入的基础上,加强了第二阶段的理解输入,进而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
语法“分解式”导入方法具体分为如下几个步骤。
首先,对现有语法知识的充分整理和分析。要实现对语法的”分解式“导入,首先要做到的是对现有语法知识的充分分析和分类(此处语法以第二外语教科书出现语法为语法源,据笔者了解现在国内日语第二外语教材普遍为《标准日本语》和《大家日本语》,所以本文也从这两套教材中选取语法句型作为例示),根据语法构成的不同,具体分为初级基础语法、一般中级构成语法、特殊构成语法以及其他语法。此处所讲到的“语法构成的不同”,主要是基于日语的粘着特点,根据其语法主体的文节数量或者是构成表达意义不同进行分类。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做的是对初级语法的完全掌握,并在此基础上弄清楚中级构成语法和特殊构成语法与初级语法之间的关系,以及语法意义上的叠加及文化涉入问题。
其次,根据教材中出现的语法顺序,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首先讲授基础的初级语法,在学生牢固掌握的基础上,对下一阶段教授过程中出现的中级构成语法和特殊构成语法进行分解,还原成学生已经掌握的初级语法,使学生了解其构成原理和变化规则,顺利过渡到新语法知识的学习。这种教授方法一方面避免了学生对于新知识的认知恐惧,通过使用以前的初级语法缓和了阶段提升的突然性,另一方面避免了传统教学整体硬塞的粗暴教授方法,使学生在充分掌握基础知识,并且重复巩固的情况下,接受新知识的输入,把初级语法的反复和中级语法的新鲜结合在一起,在充分诱发学习者兴趣的同时,达到知识的顺利输入。
最后,在进行数次中级语法分解导入之后,当遇到类似构成语法的时候,诱导学习者进行自发的分析解读活动,使学习者在自发的意识支配下产生对知识的探究欲求。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教授者所提供的辅助性指导和纠错,这是为了在提高学习者兴趣和探索精神的同时,保证语法知识的科学性和严肃性。在充分利用“分解式”语法导入方法进行教学活动之后,引导学生利用所学到的语法结合以前知识和新的单词进行句子和短文等内容的组合,达到真正的理解和融会贯通。这个过程主要是为了串连和组合新、旧知识,使所学内容达到综合的梳理和运用,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语法“分解式”导入方法具体例示如下:
例1:
~なければなりません。
关于此语法含义,教材解释如下“表示必须,接续方法是将动词ない形中的ない换成なければなりません。也可以用ないといけません的形式代替なければなりません”①。同时与教材相配套的参考书籍的解释是“这个句型是表示有责任有义务必须做某事。「なければなりません」多用于书面语,语气较郑重。「ないといけません」多用于口语,经常省略为「ないと」的形式”②。
此种教授方法只是告诉学生这个句型的接续方式以及表达的意义,具体如何将表示否定的助动词「ない」替换成「なければ」就从否定意义变成了表示必须的义务和责任,并且还可以用「ないと」的形式来代替,这些方面并没有说明,所以学生能够做到的只能是经过重复记忆,将「なければなりません」表示必须,并且可以用「ないといけません」来替换背诵下来,根本达不到理解应用的程度。而“分解式”的导入方法则是如下进行的:
首先将「なければなりません」分解为「なければ」和「なりません」,然后向学生展示「なければ」和「ない」之间的联系,可以知道「なければ」为「ない」的假定形,转换为汉语就是“如果不~”;再向学生展示「なりません」和「なる」之间的联系,可以知道「なりません」为「なる」的未然形的敬语状态,转换为汉语就是“不行、不可以”,最后二者结合在一起就是“如果不~就不行、不可以”的意思,表示的“否定之否定”,故而可以引申出“必须”的意思。同样的,「ないと」与「なければ」一样表示「ない」的假定,只是一个使用「ば」一个使用「と」,而「いけません」的原型为「いく、ゆく」表示「物事がはかどる、進展する」,意思为进行。而「いけません」正是其表示可能的形态「いける」的否定形,意思与“なりません”一样为“不可行”结合起来为“如果不~就不行”,所以二者可以替换。同时应该补充由于日语讲求“以心传心”,经常存在省略现象,所以才会有「ないと」形式的出现,并且补充「なければ」也可以略音为「なくちゃ」。
例2:
~させていただきます。
此条语法教材解释如下:“使用频率较高,自谦程度高于“お(ご)~します”。其构成方式为在动词使役形式的“て形”后面加上“いただきます”。非常礼貌地请求对方允许自己做某事时,可以使用“いただきますか”和“いただけませんか”两种形式”③。同时参考书籍的解释是“构成方式:动词的未然形(ない形)+(さ)せていただく,表示请求他人允许自己做某事,是一种非常谦逊的说法”④。两种解释方法一种是从动词的使役形出发,另一种从动词的未然形出发,容易造成理解混乱不说,还没有真正使学生理解这个句型是如何表示谦逊的,基本意思又是什么。
“分解式”的导入方法则是将此语法的出发点定位在动词的使役形上,是一种使役形与授受动词结合的表达方式。使役基本意思可表述为“使/让~~”而“ていだだきます”的原型为“てもらう”,是一种典型的动作授受表达方式,表示的是从对方的动作里面得到好处或者恩惠之意,在此基础上添加上使役的意思,就意味着“从对方使自己做的事情中得到好处或者恩惠”,故而会有谦逊之意。而之后的疑问形式和可能疑问形式则是把选择决定的权利交到对方手上,因此愈发显得谦逊。
“分解式”导入方法,将结构复杂、意义繁多的语法加以分解,还原为基础语法和构成相对单一的语法组合,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习者的畏难心理,提高学习信心和兴趣,在加深对新语法理解的同时,复习和巩固了以前的语法知识。但想要做到对“分解式”语法在教学过程中的顺利导入,还要做到首先是对基础语法的牢固掌握,只有这样才能为以后的分解组合奠定基础,避免无本之木。其次是分解过程的完全理解,要对每一个环节都要做到准确理解和精细表达,这样才能够达到使学生理解,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注 释:
①③光村图书出版株式会社(日)、人民教育出版社合作编写·新版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初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0):227,266.
②④刘晓华,罗丽杰主编.新版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语法详解:初级[M]·大连:大连出版社·2006,(6):139,389.
[1]皮细庚·日语概说[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2](日)白川博之主编、(日)庵功雄等著;巴玺维、陈娟译·中高级日语语法精解[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12).
[3]市川保子(日)·初級日本語文法と教え方のポイント[M].东京:スリーエーネットワーク·2005.
[4]于日平、黄文明编著,(日)高梨育子顾问·日语疑难问题解析[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9).
[5]杨诎人等编著.现代日语语法[M].广州:广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