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诗人杨蟠与杭州西湖
2013-02-16陶琳
陶 琳
(杭州图书馆,浙江 杭州 310036)
〔作者信息〕陶琳,女,馆员。
地方文献工作是图书馆重要的基础业务工作,是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与社会服务特色化、个性化和优质化的重要体现。多元合作基础上的地方文献工作,在服务区域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体现图书馆的内涵实力、独特价值与影响力方面,将会发挥重要的作用。
自古以来,西湖的佳山丽水深深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雅士。他们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创造着西湖的地方文化。时至今日,因为历代名人营建、驻留、造访、安葬等所产生的历史人文遗迹,在西湖周边荟萃密集、不可胜数。名人与西湖的关系,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景观。正是由于这些名人的存在,以及他们在西湖的所作所为,西湖才有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才有了高雅的人文精神。因此,名人与西湖,也就成为学者研究西湖文化的一大热点。而发掘地方名人资料,正是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建设的重要工作之一。然而,遍览现有这些作品,关于北宋初期著名诗人杨蟠与西湖的研究,却是少之又少。
杨蟠,字公济,别号浩然居士,生卒年不详。《宋史·文苑四·杨蟠传》有载:
“杨蟠字公济,章安人也。举进士,为密、和二州推官。欧阳修称其诗。苏轼知杭州,蟠通判州事,与轼倡酬居多。平生为诗数千篇,后知寿州,卒。”①可见,杨蟠当是北宋初期知名度很高的一位诗人。欧阳修《读杨蟠〈章安集〉》诗赞曰:“苏梅久作黄泉路,我亦今为白发翁。卧读杨蟠一千首,乞渠秋月与春风。”②将其比作苏舜钦、梅尧臣。王安石也写信给杨蟠曰:“读足下之文,但知畏之而已。足下固尝得贤人者而师之,愿造请所闻焉,……”③表示想向杨蟠请教。杨蟠一生作有诗歌数千首,为北宋诗风之变作出了很大贡献。然而由于其作品集《章安集》的失佚,至今为世所罕知。
杨蟠的生平事迹,《宋史》本传记载不详。今从《宋史·食货志》、《宋史·河渠志》、《嘉庆高邮州志》、《光绪寿州志》、《万历温州志》、《咸淳临安志》以及《民国临安县志稿》等材料中,大致可以勾勒出杨蟠的仕宦经历。杨蟠,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进士,历任和州、泗州推官。嘉祐六年(1061),任江阴军签判。英宗治平三年(1066),升任光禄寺丞。神宗熙宁五年(1072),任太子中允,后被发派担任永兴等路转运判官,又转任陕西提举常平公事。熙宁九年(1076),杨蟠权管勾荆湖西路提举坑冶事。元丰八年(1085),杨蟠任宣德郎飞骑尉,提点荆广冶铸事。哲宗元祐元年(1086),回京担任奉议郎。元祐四年(1089),通判杭州军州事。元祐六年(1091),回京任承议郎。绍圣二年(1095),杨蟠知温州。后又历守高邮州、寿州。晚年寓居钱塘湖上。纵观杨蟠的一生,可以说与西湖颇有渊源。
杨蟠祖籍虽为章安,实际则出生于流寓钱塘的一个官宦之家,这从王安石为杨蟠母吴氏所作的《金华县君吴氏墓志铭》④里关于杨蟠家世的记载中可知。今录其要点如下:
“钱塘杨蟠将合葬其母,衰绖以走晋陵,而问铭于其守临川王安石。……故太常博士、知婺州东阳县事杨君讳翶字翰之之夫人金华县君吴氏,世为婺州之金华人,自其大父文始有籍于杭州之钱塘,而杨君亦自其父征始去处州之丽水为钱塘人,而葬于钱塘之履泰乡龙井之原。杨君之卒也,年六十七,以庆历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从其先人以葬。而夫人后君十六年以卒,卒时嘉祐二年,年七十三,而以明年二月二十日祔于杨君之墓。”由上可知,杨蟠的父系一族,自其祖父杨征时,就从丽水迁居到了杭州。而母系一族,自其母亲的祖父吴文时,也已客籍于杭州。所以,杭州可算是杨蟠的家乡。加上他的祖父以及父母,死后都安葬在杭州的“履泰乡龙井之原”。因此,杨蟠出仕前,很有可能大部分时间都是生活在美丽的西子湖畔。
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杨蟠得中进士。出仕后的杨蟠,也曾回到杭州。如前所述,嘉祐二年(1057)冬,杨蟠母亲吴氏亡故,他为此回到钱塘丁忧三年,并请王安石为其母撰写了墓志铭。期间,杨蟠曾约了名处士惟晤,到灵隐寺拜访著名诗僧契嵩。三人一起在西湖山水间游咏唱和,共得诗64篇,集结为《山游唱和诗集》。
宋哲宗元佑四年(1089),苏轼出任杭州知府,杨蟠为通判。据《宋史·职官七》“通判”条记载:“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刺举以闻。”⑤可见,通判名义上为副职,实际上还负有监察之职,凡有公告命令,州府长官都必须要通判共同签署方能生效。因此,可以说,当时杭州的军政事务是由苏轼和杨蟠共同处理的。他们一起稳定谷价,救济灾民,使人民免除饥荒痛苦;又疏浚运河,重整六井,改善居民饮用水质;还拨款集资,建立了一家叫“安乐坊”的公立医院,用来救治病人。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杨蟠协助苏轼开展了对西湖的疏浚治理工作。宋代以来,西湖被废弃不管,面积日渐缩小。至苏、杨任职时期,白堤已基本毁坏,湖水早已所剩无几,湖中尽是水草淤泥,被垦为田地的有十五万丈之多。元佑五年(1090),他们蒙朝廷批准后,就组织了数千工人和船夫一起疏浚西湖。最后,又把清理出来的水草和淤泥修筑成了一条湖上长堤,使南北直接相通,既方便了路人往来通行,也增加了湖面的美丽。“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杭人名为苏公堤”。⑥同时,为了使湖中的恶草不再滋生,苏轼和杨蟠又把西湖的沿岸部分开垦出来让农人种菱角,“吴人种菱,春辄芟除,不遗寸草,且募人种菱湖中,葑不复生”。⑦上述这些,虽然主要是苏轼的政绩,但作为通判的杨蟠,实际上也功不可没。此外,在闲暇之余,杨蟠也经常与苏轼一起共赏西湖美景,诗歌唱和为乐。
杨蟠晚年致仕后,又回到西湖边定居,直至老死于此。杨蟠一生与杭州西湖都可说是渊源颇深,他酷爱西湖的山山水水,作有《钱塘百咏》和《西湖百咏》。尤其是《西湖百咏》,从湖滨写起,一直到西水亭止,各为一绝,共100首。然而,遗憾的是,杨蟠的《章安集》没有能留存下来,因此,他的绝大部分诗作已经散佚。今存杨蟠诗歌仅130多首⑧,而其中作于杭州,与西湖及其周边的山水景物有关的“西湖诗歌”,则有四十多首,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一。从内容看,这些作品大致可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是侧重于客观描绘大自然的优美和造化的。其中,有直接描绘西湖湖上景点的,如《孤山》:“袅袅云中路,沧浪四面开。诗人吟不得,唤作小蓬莱”⑨,又如《长桥》:“皎皎冰壶里,天寒六月风。水仙来往处,三岛忽相通”,再如《涌金池》:“涌金春色晚,吹落碧桃花。一片何人得,流经十万家”,等等。也有描绘西湖周边山水景物的,如《南屏山》:“日落游人散,山寒起树声。玲珑石上穴,处处有云生”,又如《北高峰》:“杳杳孤峰上,寒阴带远城。不知山下雨,奎斗自分明”,再如《虎跑泉》:“天藏物启有灵根,玉乳银浆岂易分。净鉴当空寒自照,流珠落涧远先闻。润生冉冉双林雨,香出濛濛一井云。今日石鱼行酒地,次山重为勒铭文”,等等。还有描绘西湖附近佛寺石窟的,如《玛瑙宝胜寺》:“昔日岩栖处,松花落草根。瓦中匪是我,棺槨任乾坤”,又如《法安院》(一名《韬光庵》):“寂寞庵前草,春深鹿自耕。老僧垂白发,山下不知名”,再如《龙泓洞》:“六月千里旱,偷泉心亦卑。不烦山老祝,神物久无思”,等等。从这些诗作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西湖及其周边的重要名胜景点,一窥西湖风光的概貌。
还有一类则是侧重于酬酢应答、咏怀抒情,但因为是在赏游时所作,所以诗歌中也不乏对西湖山水景物的描绘。如《宿天竺寺赋闻泉呈二老》:“我有泉中兴,平生爱水经。山空时决决,夜静转泠泠。暗脉来湍急,清声出混冥。月寒风不响,高枕与君听”,又如《游灵隐遇雨呈普慈及二诗翁》:“山老未容山客去,故将云阵锁山门。雨催晚色凝诸岭,雷送春声落后村。今夜青林妨月上,故人白首把诗论。来朝山水终瀰泛,策杖相随讨涧源”,等等。
这些“西湖诗歌”,记录了西湖的名胜景点,描绘了西湖的山水景象,刻画形象而又有特色,富有纵深感和立体感,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的欣赏喜爱,流露出悠然闲适之情,具有“清逸”的风格。杨蟠的诗歌,大多冲淡质朴,清新自然,不同于北宋流行的“西昆体”的淫靡之音。在诗歌创作上,杨蟠重性情、重兴象,除清淡之作外,也善于营造清雄高远的意境。如《南高峰》:“日气层层秀,连山万丈孤。崔嵬天上影,一半入江湖。”诗歌以简洁流利的语言描绘出南高峰的高耸入云,烘托其险峻不凡的气象。尤其是“崔嵬天上影,一半入江湖”二句,既凸显其“高”的特点,又暗示了在南高峰上远眺,浩瀚的钱塘江和秀丽的西湖,都能尽收眼底,从而赞美了南高峰是个登高揽胜的好去处。又如《慈云岭》:“落日愁飞雨,云中一线明。西湖将尽处,忽见大江横。”诗歌描绘了乍雨还晴的薄暮时分慈云岭上的独特风景。末二句“西湖将尽处,忽见大江横”,给人眼前一亮、豁然开朗之感。在美景面前,诗人最初的“愁”似已一扫而空,而全诗气象亦为之一变。另外,杨蟠的部分“西湖诗歌”,也体现出宋诗议论化的特点。如他的另一首《慈云岭》:“左右盼江湖,游人憩半途。山高步步上,何用叹崎岖。”诗歌从游人攀登慈云岭写起,后二句转入议论,鼓励中途休息的人们不要怨叹山路崎岖,只要坚持不懈,终能一览江、湖美景,为人处事其实亦是如此。该诗虽以景点为题,其实已转而说理。类似的还有《飞来峰》、《呼猿洞》等等,也多寓理趣于其中,具有耐人咀嚼与回味的艺术吸引力。
综上所述,杨蟠一生都与西湖关系密切,而且他创作的“西湖诗歌”也成就不凡。可见,无论是对西湖本身的营建治理,还是对西湖历史文化的创造丰富,杨蟠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杨蟠值得我们充分重视和深入研究,我们应给予中肯评价,使其在西湖文化史上占有恰当的地位。
注释
〔1〕《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3086页。
〔2〕《欧阳修全集·居士集》卷十四,中国书店1986年6月版,第101、102页。
〔3〕王安石《与杨蟠推官书二》,见《王文公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55页。
〔4〕《王文公文集》卷一百,第1014页。
〔5〕《宋史》,第3974页。
〔6〕〔7〕《宋史·苏轼传》,第10813页。
〔8〕关于杨蟠诗歌现存情况,可参见林家骊先生的《杨蟠生平与诗歌考论》一文,详见《文学遗产》2006年第6期。
〔9〕本文所引用诗歌,均见傅璇琮等主编《全宋诗》第八冊,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下不出注。
〔1〕王旻,王牧.西湖名人〔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1992
〔2〕仲向平.名人与西湖〔M〕.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3
〔3〕梅重.西湖名人〔M〕.杭州:杭州出版社,2007
〔4〕林家骊,杨东睿.杨蟠生平与诗歌考论〔J〕.文学遗产,2006(6)
〔5〕“冲天一鹤”关于杨蟠研究的系列博文〔Z〕.http://blog.sina.com.cn/hhm1955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