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家谱的基本特征

2013-02-16沈新军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13年1期
关键词:世系家谱方志

沈新军

(东阳市图书馆,浙江 东阳 322100)

〔作者信息〕沈新军,男,馆员,地方文献负责人。

所谓特征就是使一事物和其他事物区分开来的属性。

事物的区别,不外乎外表和内在两个方面,著述也是如此。从外观上去探求家谱的基本属性几乎没有任何必要。著述的内涵包括著述体例、对象和目的三个部分。体例是骨架,亦即方式;对象是血肉;目的则是灵魂。家谱的特征也可以从这三个方面得到体现。

1 家谱在著述体例上的特征

1.1 递修的传承性

所谓传,就是要把本家族中未上谱的人和事采录入谱,使之流传久远;所谓承,就是重修家谱时,要将老谱中的内容不折不扣地体现在新谱中。传和承互为前提,互为因果,有了前谱之传,才有后谱之承;失去后谱之承,前谱之传也就失去意义。国史、方志也为传世而作,但每朝每代的修史者,绝对没有必要照搬照抄前朝前代的内容。家谱则完全不同,不承前则无所属,老谱是重修家谱的前提,没有老谱,重修就无从谈起。前则高、曾、祖、父,后则子、孙、曾、玄,前后相继,不离不弃,这就是家谱的传承性。

家谱的传承性,决定了家谱在版本上的一些特殊属性。普通图书,一旦成书之后,其内容一般不会有大变动。不同的版本,在内容上可能稍有区别,但不会有大的不同。而家谱则不同,同一题名的家谱,随着宗族的繁衍,它需要先后相继,不断重修,其篇幅也会不断增加,只要与之相关的宗族还存在,在某种意义上,它永远都是一部未完之作。因此,题名相同而版本不同的一系列家谱,存在着明显的传承关系,理论上后者完全包含前者。

家谱的未竞性,虽然和期刊有某些相似之处,但其不同也是非常明显的。期刊虽然刊名不变,但不同期号的同一刊物所收录的文章肯定不同,后一期刊不可能完全重复前一期的内容,而重修的家谱,老谱的内容必须照搬全录。

正因为家谱十分注重传承,重修家谱时,一般都要重印老谱,续上新谱,所以,解放之前,每次重修家谱,许多家族都要回收老谱,待新谱告竣后将老谱销毁。这也是预防新老谱可能因疏忽、校勘不慎而造成的内容上的牴牾,使后人不至于无所适从;再者,置之死地而后生,亦是警告谱事人员,对修谱要慎之又慎,否则,谬误流传,贻误千古,自己也成了千古罪人。

1.2 行序的严密性

家谱作为史籍,它的主体是世系和世传。为了使世系和世传能够完全匹配,一一对应,古人发明行序,使世系和世传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从而避免了同一家族中不同的成员因名字相同而造成的紊乱。采录家谱的人员姓相同,家族一大,年长日久,同名在所难免,于是古人就想出了行序法,把同辈或异辈中姓名相同的不同成员区分开来。即从始祖开始,每一代用一个不同的汉字表示,称行字(多数家族还规定了与每个行字对应的起名字母,同辈之人,应冠以一个起名字母,这样知名即知辈份);同辈之人,以出生年月之先后,给以序号。行字加序号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排号。譬如某族第十代的行字是“光”,第十一代的行字是“大”,那么第十代第一个出生的排号即为光一,第二个为光二;第十一代第一个出生的为大一,第二个为大二,以此类推。行序是家谱在编排体例上不同于其他史籍的一个重要特征,到目前为止,也只有家谱在编排中使用行序。每一套完整的家谱,都有其独立的行序系统,任何一个排号都和家族中唯一的人相对应。行序在家谱中的作用就相当于身份证号码的编排规则,排号就相当于一个人的身份证号码,它是沟通世系和世传的桥梁。

1.3 文体的多样性

自宋代以后,家谱逐渐形成了其独特而严密的体例和程式。一般都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世系图,又有内系外系之分。其中内系是嫡系,每人名下都有排号。若想知道谱中某人的世系所承,属于何代,其父何人,一看此图即可了然。第二部分是世传,它以排号和世系图相关连。世传之中,同辈之人按行序大小排列,即按出生先后顺序排列,分别介绍各人的字号、父讳、行次、时代、职官、封爵、婚配、子嗣、卒期、谥号、葬所等。这些介绍性的文字,长者百十字,短者几十字,是家谱的主体。第三部分为附录,不同的家谱可能稍有不同,但只要涉及同宗之人,一言一行皆可采录,政治、经济、文化无所不包。其文体则序跋书启,记传述略、诗词歌赋、赞序诰挽、哀涞志铭一应俱全,还附有宅图、肖像(现在的家谱大都改为照片)等等。其文体之复杂,不仅单纯的文学、学术类著作难望其项背,即便是国家、官修的正史、方志也望尘莫及。可见编修家谱是对各种文体和图表的综合运用。

2 家谱在著述对象上的特征

著述对象即家谱所记录的对象。国史和方志是以地域来确定著述对象的。而家谱则以血缘关系来区分。在著述对象上,家谱体现的特征为:

2.1 血统的纯一性

旧时修谱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辨世系,明尊卑。在中国,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血缘关系是一个非常严肃的伦理问题,此间稍有差失,就有可能造成严重的社会紊乱,与事者则被斥为“乱伦”,在社会上颜面扫地,无以立足。与血统相较,其他任何功名显爵、尊严荣耀都要退避三舍。大家知道,许多家谱中都有攀附名人之弊,甚至有冒祖之嫌,从而使家谱的真实性受怀疑。但这种攀冒,绝大多数只限于外纪和远祖,内纪和始祖、始迁祖以后,因事涉血亲,绝大多数家谱都极其严谨,不敢越雷池一步。因此,在血统方面,谁可入谱,几乎所有的宗族都有严格的规定,并用明确的文字登载于家谱之中,用以维护血统的纯一性。

2.2 对象的完整性

对象的完整性是针对整个家谱采编人员的作业规范性要求。首先,国史和方志,其编撰者在记何人、述何事及何种规格的人方可入传等方面有一定的可控性,并可以有编者的倾向性。但家谱则不同,同一血缘集团中的任何个人,只要不是因品行等原因被削出谱,一律都要收录,并要确保其排号、名讳、生卒、妻室、子女等基本情况的完整性,在世系和世传中加以体现。在这方面,家谱体现了同族成员之间的平等性,编撰者不能做任何手脚。

另外,家谱无论与通史、断代史、编年史、方志都有本质的不同,即入编的标准不同。只要涉及族人,无论时间、地域有何差异,家谱都要尽可能采入;和族人无关的,即便是天大之事,也可置之不理。

2.3 取舍的灵活性

家谱的内容,在体现完整性的同时又表现出相当的灵活性。即便在世传之中,涉及到具体每个排号下文字的多寡,除了名讳、生卒等必备项外,其他内容可有可无,相当灵活。有的排号下只寥寥数字,有的多达上千字,其间已有天壤之别。更有甚者,家谱可以根据每个成员经济和政治地位不同,为家族中突出的人物作行传、行略、家传、寿序、像赞等,甚至于可以把一个人的著作全部或部分地采入其中。如本县宋人王奕的《卧云诗集》、清人王昌业的《磐石小品》,单行本早已失传,皆因宗谱采入才得以完整地保存。正因为如此,宗谱在保存文化遗产方面功不可没。

2.4 表述的个案性

以人系事是家谱的特色。为传人、记事的目的而编写的家谱,有史学著作的共性。许多人把内容的丰富性和真实性作为家谱的特征。诚然,家谱存在着上述特性。家谱的真实性,在很大程度上由编撰者的身份决定。由于家谱的记载对象是自己的族人,编撰者大多是该姓的子孙或者亲朋好友,故而对所编撰的内容比较熟悉。特别是对本族的重要人物,耳熟能详。再者,子孙记载祖、父之事,必然唯恭唯诚,不敢马虎,也不敢苟且。这是家谱真实性的重要保证。家谱内容的丰富性,主要是指它涉及到了地方习俗、科举文化、地理地貌以及建筑、桥梁、墓葬、古迹等,并且记载较为详细。这对后人研究是大有裨益的。

但笔者认为,内容的丰富性和真实性是一切史学著作所必备的共性。中国的史籍,无论是正史还是方志,无论是纪传体、记事本末体还是编年体,其内容都包罗了一国、一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各个方面。和国史、方志相反,鉴于种种原因,家谱一般都不直言政治和政事,它对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反映是隐性的,是人们对家谱作总体把握的基础上,通过归纳、推理等方式抽象出来的。除了序跋之外,家谱一般不会对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大量着墨,它注重的是个案的记录。也正因为如此,它对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的反映也就更具体、更生动,但有时也可能是片面的。

3 家谱在著述目的上的特征

家谱作为史籍,是有其明确的编撰目的的,且这种目的和其它史籍有着明显的不同。最早官修的谱牒,记录了帝皇将相、王公大臣的世系。东汉以后,因推行九品中正制,仕途为世家大族把持,谱牒成了仕官和婚姻的重要依据,仅有官修之谱已不能满足仕族阶层之需,于是家谱就出现了。到了隋唐以后,由于科举制度的确立,加上历经长期的战乱,不仅仕官之途世家大族已无法操控,即便婚姻观念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变得婚姻“不尚阀阅”。至此,官修宗谱已失去了仕官和婚姻的实际用途,所以,到了宋代,政府已没有必要像魏晋南北朝隋唐那样设置专门的图谱而来搜集、编撰、管理士族的谱牒了,官修谱牒走到了尽头。而家谱的体例经欧阳修、苏洵得以奠定。于是,在朝廷的倡导、文臣的垂范之下,私修家谱遍及全国,编撰家谱的目的也由仕官婚姻之凭籍,转而成为尊祖收族的依据。然而,作为一族之谱,它还有两个潜在的目的。

3.1 光前裕后

编修家谱的直接目的可能各不相同,但最终都要归结到光前裕后之上。所谓光前,就是要把祖先的美德懿行充分地整理揭示出来,发潜德之幽光。所谓裕后,就是要用祖先辉煌的业绩,高尚的情操来陶冶激励后人,让他们壮怀激烈,奋发图强,从而创造出比前人更大的业绩,达到子孙繁衍、家族荣宠的目的。

3.2 隐恶扬善

为了达到光前裕后的目的,家谱在取材和编撰过程中就必须有明确的指导思想,那就是隐恶扬善。隐恶扬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家谱编纂中遵循这一指导思想,那是孝道的具体体现。更何况隐恶只是不彰恶,并非抹杀恶。任何人的祖先,如果真是大奸大恶之人,即使本族宗谱不载其恶,正史、方志及和它地域相连的其它宗族的家谱中也必书之。纵观中外历史,即使是十恶不赦之徒,也可能有一言可采,一行可嘉。而在我们的正史、方志之中,往往是好人好上天,恶人恶到底。这对一个历史人物来说,不仅是不客观的,也是不公正的。家谱讳其丑言恶行,传其嘉言懿行,正好从另一个侧面弥补了正史、方志之不足。所以,想客观地了解、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家谱的记载往往弥足珍贵,有时候甚至是无可替代。

综上所述,和其它史籍相比,无论在体例、对象、目的诸方面,家谱这种应用范围最广、流传数量最多的历史文献,都显示出其明显的特征。对这种特征研究得越深入,我们对家谱中保存的各种信息的把握就越全面、越准确。

〔1〕吕叔湘,丁声村.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2〕梁焕奎.梁氏世谱〔M〕.国家图书馆藏民间四年家刻本

〔3〕章学义.文史通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5

〔4〕顾潮.顾颉刚年谱〔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猜你喜欢

世系家谱方志
家即是国,钩沉史海乐为舟——“家谱文化的传扬者”朱炳国
Effects of O2 addition on the plasma uniformity and reactivity of Ar DBD excited by ns pulsed and AC power supplies
察哈尔格西《厄鲁特王统世系》译注
辽耶律休哥世系考
黑龙江民国方志所刊名家墨迹选
新见《源伯仪墓志》及中古源氏世系补考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之唐贞休世系再考
嘉绒藏族地区的旧方志编纂
Average Incremenral Correlarion Analysis Model and Irs Applicarion in Faulr Diagnosis
从《家谱》看吉林回族的源流与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