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清县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三十年回顾

2013-02-16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13年1期
关键词:德清县德清文献

朱 炜

(德清县图书馆,浙江 德清 313200)

〔作者信息〕朱炜,男,地方文献室副主任。

地方文献工作是公共图书馆基础业务之一,是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与社会服务特色化、个性化和优质化的重要体现。近年来,伴随着图书馆整体服务的提升,地方文献工作的品质与效益的优劣愈加彰显出一个馆的内涵实力与影响力。回顾这许多年我馆的经验和实践,笔者感慨万千,谨以此文向前辈们致敬,与同仁们共勉。

1 踵继前贤,重新出发

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德清不过是汉末后起的小县,但在中华文化版图上,德清却是文献撰著、收藏与流布的重镇。典藏传统开始于“京师莫北”的沈约,不秘藏之风亦始于“尽以书相予”的沈约。此后1500年间,德清书目修撰迭有名篇,藏书开放屡见史载。有清一代,沈约后裔沈榕藏书于北山草堂,徐以泰藏书于绿杉野屋,傅云龙藏书于纂喜庐,许宗彦不仅藏书三千余种,更撰《鉴止水斋藏书目》四卷。延及近代,民国十年(1921),德清县知事彭彝聘程森筹备成立德清县通俗图书馆。十六年(1927),改称德清县立图书馆,后划为图书部。抗战胜利后,图书馆重建,发起群众征募图书运动,添书不少。乡贤、前辈的业绩,是今德清图书馆人的压力与动力。

1977年,德清县图书馆建馆,1981年单独建制,标志着有目的地征集德清县各类出版物的发端。时任馆长潘鉴秋亲自兼职地方文献业务,力促德清县人民政府下发德政1985(75)号文件,号召各乡镇政府和县级各单位,凡有编印出版,均应免费缴送1至2册给县图书馆。1989年,馆内创办报刊摘编《德清信息月报》,首次尝试举办“你对德清知多少”知识竞赛。1994年国庆期间,又成功举办首届馆藏地方文献展,观展者络绎不绝。

2009年,现任馆长慎志浩主持召开首届地方文献座谈会,一连三届。这些探索和实践,莫不走在各馆之先,值得借鉴和推广。

2 构筑群网,广收多藏

一个图书馆就是一个地区文献收藏、信息传播和社会教育中心,而该馆之地方文献室更是走遍全国独此一家,确是如此。而真正做起来,此项工作又是一项长期的、细致的、艰苦的工作,故我馆几任领导都高度重视、督促和长期关注支持地方文献工作。

地方文献因其独有的价值,备受瞩目,但以个人之力往往访之不得,故而征集大宗地方文献,尤其是稀见文献,是图书馆地方文献室义不容辞的职责。鉴于地方文献源头分散、出版方式灵活、品种丰富、极易流失等特征,很难掌控,又难以尽收。对此,我馆的现行做法是广收多藏,尽可能从源头上掌握地方文献编印出版情况,通过上门访求、函索代收、电话征集、网上征集、媒体宣传、直接派人参加本地区重大节庆活动、成立馆外地方文献征集组等全方位铺开。

静观当下情势,各种文化元素渗透于各级各行各业,地方文献的载体已由单一印刷品向多元化转变,政府出版物、报刊类文献、个人出版物、电子(影像)文献将是今后县馆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的重要供应源。2011年7月以来,我馆正式启动乡镇文献征集工作,建起一支由当地学者、热心人士组成的精良人才队伍,定人、定期、定点下去采集。同时,着手对本县乡土报刊进行调查、登记、集藏,收获不菲,陆续征得本县各条线上的自编内刊、简报、通讯共计122种。为收“藏展一体”之效,2012年8月25日至31日,特举办了“别样地情书——德清乡土报刊展”,并邀相关人员召开了座谈会。《湖州日报》、《德清时报》、《今日德清》、德清电视台等媒体争相报道。

长期以来,我馆地方文献工作者始终将文献征集工作摆在首要位置,促使征集成为不间断的常态工作,并主动联合县档案馆、县史志办、县博物馆等文献主要收藏部门和单位,组成优势互补的区域大地方文献资源中心。当前,德清县图书馆馆藏地方文献2070种2500余册,其中近三年新增1000余册,业已形成历代德清人著述相对完备、县情资料较为齐全、乡镇文献逐步补充的地方文献馆藏体系,成为广大市民了解德清的一个窗口、专家学者研究德清的一个平台。

3 重点挖掘,保藏一体

根据省文化厅下发的《浙江省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建设规范(试行)》文件(浙文社〔2010〕78),我馆对年鉴、方志、家谱、地图、专题汇编等十类核心文献列入重点征集范围,就有意向我馆捐赠、转让上述十类文献者,视珍贵情况分别采用拨出专款、出具收藏证书、文献说明中署名、赠送复制品、有偿购买、定期回访等不同方式作有效征集。得益于本地作者、收藏家、在外德清友人对我馆的垂爱和惠赠,今馆藏十类文献中七类均富。2012年9月,洛舍镇砂村村卫永法先生在得知我馆征集启事后,更将妻家世藏50余件各种文书、证件、契约和票据馈赠我馆,其中尤以一张清光绪间《过继执照》至为可贵,《浙江日报》(2012年8月16日)对此曾给予报道。

2011年底,笔者据《历代德清地方志修纂书目》特撰《德清、武康两县旧志存地与出版情况索引》,经多方访求得到德清旧志中稀见的乾隆《武康县志》、道光《武康县志》、民国《德清县新志》电子版,翻印成粉墨精装本,使几种珍贵史籍再造,此举既廉又善。通过检视《德清县档案馆指南》(图书卷宗)、《湖州市图书馆地方文献总目》,从主管局获取上年内部资料准印目录,按主题词搜索网上旧书店,登记缺藏,手编《德清地方文献重点征集书单》,随时增删修正,事半功倍。2011年9月,我馆又向省文化厅申报“防风文化专题数据库”课题,希借助省馆平台,并联合德清县三合乡政府和德清电视台参与建设,已批复立项。我馆深知地方文献建设必须有精品意识、走特色路子。今已形成德清作者文库、德清俞氏两个专题文献和德清籍名人书信手稿、德清民间文书两个特色文献,且所有文献均有专人负责,有专架存放,有总目、类目、联合目录可查。

随着我馆馆藏渐趋丰富,地方文献工作内容不断加码,地方文献的分类组合展示势在必行。经过自行编目和数据加工,我馆文献工作者对文献本身又多了一层熟悉,采编工作越做越细,乃使后面的系列工作变得得心应手。

4 拓展服务,扩大影响

地方文献征集需要慧眼的照亮,地域文化研究诚有赖于地方文献资源的支持,二者互相倚重,缺一不可。多年来,我馆专职工作者潜心于德清地方文史中查考、研读,积极参与各种学术交流和研讨活动,而后拟定研究课题,刻苦攻关,或以论文形式或制成专题书目、汇编,乃至出版书籍,成果显著。为使今德清人深入了解家乡人文历史,弘扬优秀乡邦文化,我馆馆员苏晓旭注意到,《四库全书》中收录有从宋朝到清朝的29位德清籍作者的作品,经馆部研究决定拟出版《德清四库文丛》十辑,并成功申报省图书馆学会重点课题。第一辑聘陈景超先生点校,已完稿,正交浙江古籍出版社编辑出版。

长年以来,我室依托馆藏资源和协作网络,为数以千计的读者提供查阅指导、内容揭示在内的多种类型的地方文献咨询及深度服务。无论是本县公务员素质教育、中小学选修课的开设、中国和美家园乡风文明馆的规划、德清旅游项目的开发和德清重大文化节庆活动中都有我室人员的身影。而读者利用德清县图书馆地方文献成果亦丰,以致在德清当地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地方文献是个宝,写书写志不可少。”地方文献已成当地学者、德清籍学子的寄爱之物,当代许多德清人的著述和研究课题都与我室密切相关。“我衷心感谢德清图书馆对我书出版的大力支持,请惠存。”这是朱惠勇在他赠我馆的著作扉页所题。他多年来数次到我室从德清地方著作中找寻有关桥船文化的资料,兹以扩充他正在写的书,至今已出版了10本桥船系列专著。湖州市史志办副主任沈慧女士为撰写省社科课题《湖州古今方志提要》,多次通过电话、邮件嘱我室人员代检、扫拍我馆现藏德清志书的扉页、目录、凡例和出版情况。经济企业界人士常来这里寻找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律、产品推广和开发的文化依托。诸如通润投资、保利置业、开元房产、天悦一龙、莫干山乐城等大型房产公司人员。此外,德清许多文化古迹的建设,也都离不开文献资料的佐证和补充。如上柏报恩寺、三桥普济禅寺、莫干山天池禅寺、新市高林瑞莲寺等的重建,湖州一品食品的原产地保护,建设者们都在德清县图书馆找到原版建筑的历史描述。

如今,我室还是许多百姓的平实益友,在现代生活中越来越占到举足轻重的角色。78岁的退休教师孙建华为给孙辈讲“蠡山八景”,到我室查阅康熙《德清县志》和《蠡山村史文化》。刚从河南来德清工作的李长文主任中医师因听不懂德清方言,特来我室复印《武康镇志》中的方言卷,据反馈,这些方言资料对其与患者有效沟通,快速融入当地起到了积极作用。

〔1〕叶勇期.湖州书库:中国地方文献的典藏范例〔J〕.文化交流,2012(4)

〔2〕袁逸.论地方文献评估体系的建立〔A〕//文化大省建设中的图书馆现代化——浙江省图书馆学会第八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

猜你喜欢

德清县德清文献
创意小虫
德清县“宅富通”系统建设思路与实践探讨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明亮的眼睛
圆锥曲线中非对称代数式的处理方法
德清裸心堡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走路看脚下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三项试点工作的成效与思考——以浙江省义乌市、德清县为例
徐德清:往来于中美创新创业的“诗和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