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述评
2013-02-15叶艳晖
叶艳晖
(嘉应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广东 梅州 514015)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幸福是人类个体认识到自己需要得到满足以及理想得到实现时产生的一种情绪状态,是由需要(包括动机、欲望、兴趣)、认知、情感等心理因素与外部诱因的交互作用形成的一种复杂的、多层次的心理状态。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 SWB)专指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它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1],与心理健康等有十分密切的关系。随着心理学研究的不断发展,学者们逐渐意识到如何使人感到幸福和快乐并不等同于以往对消极心理特征的研究,因此有关积极心理,如乐观、快乐、满足、幸福等心理的研究日益增多,形成了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的研究雏形。主观幸福感作为积极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高度重视,在国内涌现了大量的相关研究成果。本文对我国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状况及成果进行梳理,以找出其中的规律性,一方面可以丰富和深化主观幸福感的理论研究,另一方面有助于科学有效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一、主观幸福感的概念
在心理学的幸福感研究中,well-being、subjective well-being、happiness基本上通用,一般被译为主观幸福感。关于其概念问题,国外的心理学家们意见并不统一。目前,大多数研究者认同 Diener[1]提出的概念:主观幸福感专指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它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由于Diener的定义基本上涵盖了主观幸福感研究的主要内容,而且比较好操作,所以他的定义得到了我国许多学者的认可。
现在大量的研究结果都表明,主观幸福感是由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这三个维度构成,即个人对整体生活的满意程度愈高,体验到的积极情感愈多,消极情感愈少,则个体的幸福感体验愈强。但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一般生活满意度并不能解释具体的生活领域,同样,某些具体的生活领域对个人的不同重要程度也会造成对一般生活满意度的不同影响,因此不能将二者简单地统整起来。所以,Diener等提出了主观幸福感多层次结构模型[2],他们将主观幸福感分为三个层次四个领域:处于最高层次的是主观幸福感,反映了对人们生活的整体评价;第二层次包括积极情感、消极情感、一般生活满意度(整体生活评价)和具体领域生活满意度(具体领域满意感);第三层次是第二层次更为具体的可操作的成分,如积极情感的具体可操作成分包括喜悦、满足、快乐和爱等,整体生活评价包括充实感、有意义感和成就感等。
二、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现状及测评工具
1.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现状
国内对主观幸福感的科学研究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早期研究主要是集中在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这一领域,而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才开始。如段建华曾使用修订后的总体幸福感量表,在中国大学生群体中进行施测分析[3]。景淑华、张积家同时使用总体幸福感量表、Kamman和Flett制定的情感量表测查大学生的幸福感,探讨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在年级、性别及专业间的差异[4]。一般来说,2000年以前的研究都较简单,都是使用现成的量表,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总体状况进行测评。2000年以后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增多,不仅探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总体状况,还开始研究相关变量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一些学者还开始了跨文化的研究。如郑雪、严标宾等人采用Diener等人编制的《国际大学调查》(ICS)问卷考察了广州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基本状况和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若干因素,并对中国大陆、香港和美国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进行跨文化研究[5-7]。
2.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测评工具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测评工具多采用自陈量表。我国学者测评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多采用以下四种量表进行[8]:(1)Fazio编制的总体幸福感量表(GWB),这是为美国国立卫生统计中心制订的一种定式型测查工具,用来评价被试对幸福的陈述,国内段建华对该量表进行了修订;(2)Diener等人编制的《国际大学调查》(ICS)问卷(分A卷和 B卷),内容包括个人基本资料、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外在准则和自我体验七项内容;(3)Campbell编制的幸福感指数量表,包括总体情感指数和生活满意度两个问卷;(4)Kamman和Flett编制的情感量表,以被试近期内体验到的积极和消极情感之间的平衡为基础,测查其主观幸福感。以上四种均是言语性评定量表,除此之外,研究者还会采用一些非言语性评定量表,如Cantril编制的山高量表、Andrews和Withey编制的人面量表等。
三、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
在幸福感的研究进程中,逐渐分化成两种研究取向,一种取向从人口统计学变量、生活事件等方面来探讨影响幸福感的客观因素,另一种取向从个体的主观内在角度如人格、自尊、归因方式、应对方式等方面加以解释。本文从两方面对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成果作一介绍。
(一)客观因素
1. 人口统计学变量
早期主观幸福感的大量研究主要集中在人口统计学变量方面,如年龄、性别、种族、教育程度、经济状况等。近40年来的研究表明,人口统计学变量只能解释主观幸福感变化的很少部分,而且已有的研究得出的结论不同。郑雪、王玲等人的研究发现在主观幸福感及其主要成分生活满意度上[9],女生显著高于男生;温翠红、韩建茹等人的研究也发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得分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女生得分高于男生[10]。郑莉君、韩丹等人研究发现主观幸福感不存在明显性别差异[11],张建育、胡雪琴发现不同性别的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
经济状况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研究结果也一直存在争论。国外有很多研究认为,收入与主观幸福感存在正相关,但也有研究认为,收入仅在非常贫穷时有影响,一旦人们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经济的影响就小了。国内的研究结论也不太一致,如严标宾,郑雪等人的研究发现,低家庭经济收入的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低于平均或高家庭经济收入的大学生[13]。佟月华的研究发现低收入大学生的整体情感指数和幸福感指数显著低于普通大学生,但并非所有低收入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都较低,有些低收入大学生的幸福感高于总体学生的平均值[14]。这些研究结果显示幸福感与经济状况并不是简单的正相关关系,它们的关系受到个体对物质的期望、社会比较等因素的影响。
2. 生活事件
目前,对生活事件是否影响主观幸福感尚未形成一致的看法。Cui和Vaillant发表了一项长达35年的随访研究,结果表明,不良生活事件对成年人晚期的精神健康有着肯定的不良影响[15]。但也有研究表明个体能很快适应环境,不到三个月许多重大生活事件便失去了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效果。国内对大学生的研究结果也不一致:严标宾、郑雪等人的研究发现各种生活事件(无论好的还是坏的)都没有对大学生产生明显的影响,推测我国大学生对于幸福感更多的是采取“未来取向”而不是“过去取向”的乐观态度[6],其研究结果与罗伟、孙雅娜等人[16]的结果一致;而周翠金的研究发现,不喜欢上学、家庭困难、受人歧视冷遇、被盗或丢失东西、亲友死亡等这几种事件都能有效地预测大学生主观幸福感[17];周末、巢传宣也发现生活事件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有显著影响[18]。这不同的研究结果表明有关主观幸福感和生活事件的关系有待进一步探讨。
3. 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作为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客观因素,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Rook、Landis、Goyne和 Downey的研究表明,良好的社会支持有利于身心健康,可提高主观幸福感[19]。国内许多研究也得出类似结果,如严标宾、杨晓峰、孔风等研究都表明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以及积极情感显著正相关,与消极情感显著负相关[20-22]。目前,关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主要集中于揭示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机制。一种观点认为,社会支持作为重要的环境变量在其它变量(如人口统计学变量)和主观幸福感之间起到中介作用;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社会支持通过某些中介变量如自尊、人格特质等对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
(二)主观因素
1. 人格特征
人格由于其内在固有的人格结构作用,是一个长期影响的强烈因素。研究表明,在预测主观幸福感时,人格因素是最可靠、最有力的预测指标之一。在以往的研究中,对于人格中的外向性和神经质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较多,这些研究结果都基本一致,认为:人格特质中的外向性与积极情感、生活满意度有比较高的正相关,外向性人格可以提高主观幸福感;神经质与消极情感有关,从而降低主观幸福感。有的学者还研究人格特质中的宜人性、谨慎性和开放性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其中较有影响力的就是Costa和McCrae的研究:大五人格中的五个因素全部与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相关,其中,经验的开放性同时与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存在正相关,宜人性和严谨性与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感存在显著正相关,与消极情感存在显著负相关,因此能提高主观幸福感[23]。
国内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和人格特征的关系也开展了一些研究。如全宏艳、周婧诗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特征关系的研究表明,外向性、宜人性和谨慎性与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存在显著正相关,与消极情感显著负相关;神经质与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存在显著负相关,与消极情感显著正相关,但开放性与主观幸福感的各维度均不存在显著相关,推测开放性是最难界定也最具争议的人格特质,对它的探索也是最少的,这也为以后的研究留下了广阔的空间[24]。
2. 自尊
许多研究表明自尊与主观幸福感相关。如 Veenhoven发现这一相关系数达到0.5或更高;Hills和Argyle甚至发现,自尊和幸福感的相关超过了外向性同幸福感的相关;Diener在对31个国家13 118名大学生进行跨文化的研究中发现,自尊与生活满意度之间的相关系数达到0.47[23]。目前,我国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大多认为自尊作为一个重要变量在主观幸福感和其他变量如社会支持、心理素质等之间起到中介作用,严标宾、郑雪[20]、余欣欣、吴素梅[25]的研究证实了这一点。
3. 归因方式
归因方式中的内控者倾向于把行为后果看作是由行为本身所决定,而外控者则认为是由行为以外的因素(他人、环境、命运等)决定的。国内在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归因方式的关系研究中,主要有李东阳、莫书亮、郭英等人的研究,均得出内控性与主观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的结论[26-28],当大学生把成就行为归为自身努力时,较容易体会到幸福,而将成就行为归因为外在因素时,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都会降低其幸福感。但归因作为一种重要的认知因素,在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中还没有充分开展起来。
4. 应对方式
目前,有关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和应对方式关系的研究并不多见,还有待以后全面地开展。其中,佟月华的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积极应对与主观幸福感有显著正相关,消极应对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29];罗伟、孙雅娜等人研究了大学生生活事件、应对方式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发现应对方式是生活事件和主观幸福感关系的中介变量,应对方式对主观幸福感回归效应显著,表明应对方式越好,主观幸福感越强[16]。其他一些学者的研究也都表明了应对方式对主观幸福感有较好的预测作用。
四、研究展望
1. 编制符合我国大学生实际的主观幸福感测评工具
现在评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量表主要是从国外引进修订的,虽具有较好的信效度,但目前尚未有任何一种幸福感测量量表能够得到国内心理学家的普遍认同,许多量表仍处在不断改进之中。由于东西方文化背景不同,从而对于幸福的理解不会完全相同,感受幸福的方式也会有所差异,因此,我们有必要研制出一套既体现国际水平又符合中国国情的幸福感测评工具。我国的学者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尝试,如姜永杰、杨治良编制了《大学生主观幸福感问卷》[30]。
2. 进一步探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状况和影响因素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是否存在差异,这些值得进一步探讨。同时,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涉及人口统计学变量、生活事件、社会支持、人格特征、自尊、控制感等方面,另外一些较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尚未涉及或很少涉及,如自我效能、认知模式、智慧水平、时间管理倾向等。这些影响因素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是否与成人的研究结果一致或存在差异?由于文化因素对主观幸福感有较大的影响作用,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这些因素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作用会怎样?因此,我们有必要深入地考察各个影响因素和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3. 积极开展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干预研究
近年来大学生自杀事件频频发生,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处在身心急剧发展变化的时期,承受着来自学习、经济、就业、交友等各方面的压力。培养大学生幸福、快乐、乐观的心态,提高其对各生活领域的满意度,令其体验到更多的积极的心理状态,对改善和提高大学生的生活质量、促进其身心的健康成长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目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虽已起步,但有关大学生幸福感的干预研究尚没有开展起来。通过一些干预措施可以提高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这方面的实证研究无疑会对大学生的生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是大学生幸福感研究领域亟待开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1]Diener E. subjective well-being[J]. Psychological Bulletin,1984, 95(3): 542-575.
[2]Diener E, Scollon C N, Lucas R E. The evolving concept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the multifaceted nature of happiness[A]. Costa P T, Siegler I C. Advances in cell aging and gerontology[C]. Amsterdam: Elsevier, 2004:187- 220.
[3]段建华.总体幸福感量表在我国大学生中的试用结果与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6(4):56-57.
[4]景淑华,张积家.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J].青年研究,1997(1):21-25.
[5]郑雪,严标宾,邱林.广州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1,21(4):46-50.
[6]严标宾,郑雪,邱林.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2):137-142.
[7]严标宾,郑雪,邱林.中国大陆,香港和美国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比较[J].心理学探新,2003,23(2):59-62.
[8]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
[9]郑雪,王玲,等.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与人格特征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11(2):105-107.
[10]温翠红,韩建茹,等.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2):106-108.
[11]郑莉君,韩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11(39):7872-7875.
[12]张建育,胡雪琴.大学生宽恕心理与主观幸福感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2011,27(9):1090-1091.
[13]严标宾,郑雪,邱林.家庭经济收入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2,10(2):118-119.
[14]佟月华.低收入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主观幸福感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11(4):294-295.
[15]Cui X, Vaillant C E. Antecedent and consequence of negative life event in adulthood: A longitudinal study[J].Psychiatry, 1996, 152: 21-26.
[16]罗伟,孙雅娜,等.大学生生活事件,应对方式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15(4):405-406.
[17]周翠金.生活事件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05.
[18]周末,巢传宣.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和生活事件的关系[J].江西蓝天学院学报,2006,1(4):61-64.
[19]何瑛.主观幸福感概论[J].重庆师院学报,1999(4):73-81.
[20]严标宾,郑雪.大学生社会支持,自尊和主观幸福感之关系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3):60-64.
[21]杨晓峰,许思安,郑雪.大学生社会支持,核心自我评价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9(12):83-89.
[22]孔风,王庭照,等.大学生的社会支持,孤独及自尊对主观幸福感的作用机制研究[J].心理科学,2012,35(2):408-411.
[23]郑雪.人格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350-364.
[24]全宏艳,周婧诗.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的相关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3):183-184.
[25]余欣欣,吴素梅.大学生心理素质与主观幸福感:自尊的中介作用研究[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10,46(6):86-91.
[26]李东阳,朱红.心理控制源,负性自动思维与大学生抑郁情绪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6,19(24):2917-2917,2919.
[27]莫书亮,沈蔡婷,周宗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心理控制源和应对方式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17(3):292-294.
[28]郭英,陈惠.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归因方式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11(10):49-51.
[29]佟月华.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及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4,25(4):396-397.
[30]姜永杰,杨治良.《大学生主观幸福感问卷》的编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7(6):115-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