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计算机制造行业的自我选择和出口学习效应
—— 基于企业层面的面板数据研究
2013-03-15赵晓梅
赵晓梅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北京 100029)
中国计算机制造行业的自我选择和出口学习效应
—— 基于企业层面的面板数据研究
赵晓梅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北京 100029)
采用中国计算机制造企业的面板数据(1998-2007年),从企业层面研究出口和企业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实证研究发现,出口企业比非出口企业的生产率高,这既来源于自我选择效应又来源于出口学习效应。
自我选择效应;出口学习效应;出口企业;非出口企业
一、背景
在Bernard和Jensen[1]以及Clerides等人[2]有关出口和生产率关系的论文发表以后,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开始成为一个热点,并发现出口企业的生产率高于非出口企业[2-7]。关于产生这个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种观点,第一种是自我选择效应(Self-selection),即只有生产率高的企业才能进入出口市场,因为一个企业要进入出口市场必须面临额外的成本,这个成本可能来自于为适应外国消费者需要而改变产品,也可能来自于运输和市场营销费用,或者来自于管理国外的经营网络需要高技能的人才,因此需要支付更高的工资等,这些成本是进入出口市场的壁垒,生产率越高的企业越容易应付[1,8];国际市场比国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只有生产率高的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国际市场上生存下来,因此想要出口的企业可能会在出口之前就故意提高生产率,以使自己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力[9]。另一种观点是出口学习效应(Learning-by-exporting),即出口这一行为会使企业生产率增长速度较之非出口企业更快,主要原因在于出口企业可能会从国外买者那里得到技术援助,更加有可能吸收先进技术;出口企业必须迅速革新,才能在竞争更加激烈的国际市场中存活下来;国际市场要大于国内市场,较大市场使企业有可能利用规模经济,提高生产率。
然而,实证研究结果并不一致,有些研究支持自我选择效应,而不支持出口学习效应[1,2],有些研究既发现了自我选择效应也发现了出口学习效应[7,10]。实证研究结果不一致的原因可能是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所导致的不同国家企业出口和生产率的关系不同。例如,在一个高度工业化的国家,出口对生产率增长的作用可能比较小,因为它的出口企业和非出口企业之间的差距可能会比较小,它的出口国的技术和管理技能等可能不如自己先进,所以它不太可能通过出口来吸收先进技术和提高管理技能;而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出口对企业生产率的增长作用可能会比较大,因为在这些国家中,出口企业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国外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等,因此出口对这些国家企业生产率的提高作用会比较明显。
二、数据以及出口企业和非出口企业的比较
1. 数据
数据来自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计算机整机制造业”,从1998-2007年共八年的数据(由于2001年的数据没有“工业增加值”一项,无法计算企业的生产率;2004年的数据没有“出口交货值”一项,无法判断一个企业是否是出口企业,所以把这两年的数据删除了,因此共计8年),这是一个非平衡的面板数据,数据中一共有930个观察点(企业数×年数)。其中,1998年共78家企业,1999年105家企业,2000年101家企业,2002年93家企业,2003年104家企业,2005年142家企业,2006年152家企业,2007年155家企业。
2. 出口企业和非出口企业的比较
图1、图2和图3分别显示了计算机整机制造业中出口企业和非出口企业的企业个数、产出以及所雇佣人数在行业总量中的比重。
图1 企业个数在行业总量中的比重
图2 产出在行业总量中的比重
图3 所雇佣人数在行业总量中的比重
从图1中可以看出,出口企业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1998-2003年,出口企业所占比例远远小于非出口企业,而自从2003年开始出口企业的比重显著增大,增长了近20个百分点,2003-2008年出口企业和非出口企业的比重基本持平。图2和图3显示出口企业在行业总产出中以及行业雇佣人数中所占的比重呈上升趋势,而且其所占的比重均高于非出口企业(只有1998年出口企业的总产出比重高于非出口企业),2006、2007和2008年出口企业个数占行业总量的50%左右,而总产出和雇佣人数分别占到行业总量的95%左右和90%左右。这说明出口企业的平均总产出和平均雇佣人数远大于非出口企业,也就是说出口企业的规模远大于非出口企业。
表1 1998-2008年进口企业和非进口企业各方面比较
表1分别从销售额(sales)、雇佣人数(employment)、工资(wage)、增加值(value added)以及劳动生产率(labor productivity)方面对出口企业和非出口企业进行了比较,和非出口企业相比出口企业的规模更大(销售额、雇佣人数和增加值分别是非出口企业的6.89倍、2.51倍和2.25倍),支付的工资更高(平均工资是非出口企业的2.25倍),劳动生产率更高(是非出口企业的1.17倍);这些结果和很多实证研究结果相一致[2-5,7],然而出口企业较之非出口企业表现更好究竟是出口的原因(自我选择效应),或者是出口的结果(出口学习效应),还是二者都有呢?下面将运用计算机整机制造业企业层面的数据做进行实证分析。
三、实证研究
1. 是否存在自我选择(Self-selection)效应
Bernard and Jensen[11]的研究显示企业的出口决策可以用下面的二元选择模型来表示:
其中Yit表示现在企业是否出口,如果Yit=1,公司在本期出口,如果Yit=0,公司在本期不出口,N是如果企业Xit,是影响公司出口的在短期内不随时间改变的公司在上一期没有出口,本期为了出口而必须投入的沉没成本和特性,比如说公司的规模、生产率、平均工资、非生产职工数占职工总数的比重等。运用Bernard和Jensen[1]所采用的线性概率模型来进行估计,线性概率模型是:
其中Eit和Eit-1是虚拟变量,分别表示企业在本期和上一期是否出口,当企业出口时取值为1,当企业不出口时取值为0,用公司雇员总数和平均工资的对数分别表示公司的规模(Size)和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生产率(Productivity)用人均增加值(公司的增加值除以公司的雇员总数)来测度。μi表示观察不到并在短期内不变的公司特性,比如说公司的管理能力、专有技术等。
分别用Pooled OLS, First Difference, Fixed effect, Random Effect, Logit和Probit6种方法估计方程(2),结果见表2,这几种估计结果Productivityit-1和Sizeit-1的系数都是正的,而且是显著的,这说明上一期的生产率和企业的规模和本期出口的概率是正相关关系,上一期企业的生产率越高、规模越大本期出口的概率就越高。这个结果支持了自我选择(Self-selection)效应,说明在计算机整机制造业中,生产率高和规模比较大的企业进入出口市场的概率较生产率低或规模较小的企业大,出口企业好于非出口企业(生产率更高、企业规模更大)是出口的原因。
表2 分别用Pooled OLS, First Difference, Fixed effect, Random Effect, Probit和Logit等6种方法估计的结果
2. 是否存在出口学习(Learning-by-exporting)效应
检验出口是否能促进企业生产率的提高的方法之一是用现在的生产率对过去的出口做回归,如GMM[2]、matching[12]等方法。运用Kraay[3]动态面板数据(dynamic panel data)方法可研究一阶滞后出口对当期生产率影响:
其中,其中Yit、Yit-1、Xit-1分别表示本期的生产率,上期的生产率,上期的出口份额(export intensity,由出口总值除以增加值计算得出);μi、ηt分别表示公司固定效应和时间固定效应,εit均值为零的随机扰动项,假设它和Xit-1相互独立,而且没有序列相关。
公式(3)用Kraay[3]的方法估计,为了清除时间效应ηt,分别把Y和E对时间虚拟变量(d98、d99、d00、d02、d03、d05、d06、d07、)做回归,回归所得到的残差就是消除了时间效应的Yit,Yit-1和Eit-1,分别把它们记为,和;其次,为了消除μi,分别对,和做一阶差分,得到方程(4):
由于一阶差分导致了残差项和解释变量的相关,因此用Y*和E*的二阶以及更高阶的滞后项作为和的工具变量。
回归的结果见表3,滞后的出口项(Yit-1)的系数是正的,而且在10%的显著水平下是显著的,即上一期的出口可以增加现在的生产率,上一期的出口份额(export intensity)增长10%,会导致本期的生产率增长1.29%;最后一行显示ε*i无序列相关,表示存在着出口学习效应。
表3 用Kraay方法估计的回归结果
四、结论
通过运用企业层面的数据对中国计算机整机制造企业出口和生产率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上期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会显著地增加当期出口的概率,而且滞后的出口和当前的生产率之间是正相关关系,出口企业的生产率高于非出口企业的生产率既来源于自我选择效应,又来源于出口学习效应。
[1] Bernard A. B., Jensen J. B. Exceptional exporter performance: cause, effect, or both?[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999, 47(1): 1-26.
[2] Clerides S. K., Lach S., Tybout J. R. Is learning by exporting important? Micro-dynamic evidence from Colombia, Mexico, and Morocco[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8, 113(3): 903-947.
[3] Kraay A. Exportations et Performances Economiques: Etude d’un Panel d’Entreprises Chinoises[J]. Revue d’Economie Du Developpement, 1999(1-2): 183-207.
[4] Aw B. Y., Chung S., Roberts M. J. Productivity and turnover in the export market: micro-level evidence from the Republic of Korea and Taiwan (China)[J]. 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 2000, 14 (1): 65- 90.
[5] Delgado M. A., Farinas J. C., Ruano S. Firm productivity and export markets: a non-parametric approach[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02, 57: 397-422.
[6] Bigsten A., Collier P., Dercon S., et al. Do African manufacturing firms learn from exporting[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 2004, 40(3): 115-141.
[7] Johannes Van Biesebroeck. Exporting raises productivity in sub-Saharan African manufacturing firms[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05, 67: 373-391.
[8] Roberts K., I. Tybout. The Decision to Export in Colombia: An Empirical Model of Entry with Sunk Costs[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7, 87 (4): 545-564.
[9] Joachim Wagner. Exports and Productivity: A Survey of the Evidence from Firm-level Data[J]. The World Economy, 2007(1): 60-82.
[10] Sourafel Girma, David Greenaway, Richard Kneller. Does Exporting Increase Productivity? A Microeconometric Analysis of Matched Firms[J].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04, 12(5): 855-866.
[11] Andrew B. Bernard, Joachim Wagner. Export Entry and Exit by German Firms[J]. Weltwirtschaftliches Archiv 2001, 137(1): 105-123.
[12] Girma S., D. Greenaway, R. Kneller. Export Market Exit and Performance Dynamics[J]. Economics Letters,2003, 80: 181-187.
(责任编辑、校对:孙尚斌)
The Study of Self-Selection and Learning-by-Exporting in Chinese Computer Industry
ZHAO Xiao-mei
(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conomics, Beijing 100029, China)
Discussions of the role of exporting in promoting firm productivity have been ongoing for about 20 years, many empirical studies have founded that export enterprise are more productive than their counterparts which sell in the domestic market only. The reason for this is that knowledge from foreign buyers and competitors help to improve the post-entry performance of export starters. Furthermore, export enterprise are exposed to more intense competition and have to improve faster than non-exporters. Exporting makes firm more productive.
self-selection effect; learning-by-exporting effect; export enterprise; non-export enterprise
F740
A
1009-9115(2013)01-0085-04
10.3969/j.issn.1009-9115.2013.01.023
2012-09-21
赵晓梅(1979-),女,北京人,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