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文化与唐山城市精神的凝练
2013-02-15闫永增
闫永增
(唐山师范学院 历史文化与法学系,河北 唐山 063000)
城市精神是一个城市的内在气质和根本价值追求,它通过一代代人的实践逐步形成,植根城市的历史、反映城市的现实、引领城市的未来。每一座城市可以拥有许多财富,但最难能可贵的是拥有自己的精神财富——城市精神。唐山是一座随着中国近代化的起步而发展起来的工业城市,现已形成包括煤炭、钢铁、建材、化工、电力、石油、陶瓷、纺织、机械制造、交通运输等在内的工业体系,而工业恰是唐山这座城市发展的主脉。一个多世纪以来,伴随着近代工业的初创和发展,以及社会主义工业化和改革开放的进程,唐山孕育出鲜明而独特的工业文化,并由此而凝练成了具有典型工业特质的唐山城市精神。
一、唐山工业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
“文化”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意识形态。有时又专指教育、科学、文学、艺术、卫生、体育等方面的知识与设施”[1]。根据上述理论规范,兹对工业文化做如下界定:所谓工业文化,就是在机器大工业创建和发展过程中人们的思想意识和劳动创造,是伴随着大工业生产的发展而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显而易见,这里所说的工业文化应属于广义文化范畴。唐山是一座典型的工业城市,其工业化进程是随着19世纪后半期中国洋务运动的开展而开始的,因此,工业文化是这座城市鲜明而主要的文化存在。
(一)唐山工业文化的发轫
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以开平矿务局的创办和早期工业的发展为基础,唐山工业文化开始发轫。
19世纪70年代末,唐山建立第一个近代化企业——开平矿务局,开启了唐山工业化进程的序幕。此后,其他近代工业企业也相继出现,如启新洋灰公司、铁路修车厂等,由此,唐山工业文化应运而生。
开平煤矿是采用西方先进技术开凿建成的;它聘请了西方工程技术人员,采用了机器生产和西方先进的经营管理方式,如股份制、市场机制;为销售的需要,开拓了近代交通,如修筑中国第一条标准轨距铁路——唐胥铁路,开凿胥各庄至芦台的运煤河,以沟通蓟运河水系。由此可见,唐山工业文化发轫于开平矿务局的创办、生产和经营。
开平矿务局的生产经营,带动了铁路和机车制造的发展。1881年,开平矿务局在胥各庄创办了唐胥铁路修理厂,后该厂迁到唐山,更名为京奉铁路唐山制造厂。唐胥铁路修理厂是中国最早的铁路工厂,也是唐山第二个大型的近代工业企业。此后,越来越多的机车在唐山大地上运行,飞驰的火车给唐山增添了新鲜的近代气息。
洋务运动后期,时任开平矿务总办的唐廷枢于 1889年在大城山南麓创办了唐山细绵土厂,是为“中国洋灰制造工业之滥觞”[2,p662]。西法建厂、雇用西方科技人员、从外国订购机器设备以及西方先进的经营管理模式,在细棉土厂均得到应用。1906年更名为启新洋灰股份有限公司,并实现产品产量、质量、销量的大提高。到20世纪初,启新洋灰公司已经发展成为“不仅是中国境内最大的,而且也是最好的水泥工厂”[3]。煤炭工业带动了附属工业及其它相关企业的发展。开平煤矿创办后,其附属企业,如砖瓦厂、焦炭厂、水泥厂、采石厂、机械制修厂、机器厂、发电厂等连锁创办。此外,开平煤矿也从事釉砖以及屋瓦和铺地砖的制造,所有这些都反映了唐山工业化水平的扩展和深化。
此外,1896年清政府还在山海关创办了北洋铁路官学堂,1905年迁到唐山,后曾几易校名(如唐山路矿学堂、唐山交通大学等),解放后改名唐山铁道学院,直至 1972年迁往四川。这所著名高等学校是唐山工业文化发展的产物,为唐山工业文化的发展增添了科技含量。
近代工业推动了唐山由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煤矿工业的发展、铁路的修建以及近代化工业的相继出现,唐山一改原来农业经济的面貌,呈现出工业化的新气象。高耸的井架、轰鸣的机器、奔跑的机车、往来于运河的货轮等工业景观蔚为大观。据1884年出版的《津门杂记》记载:开平矿务局“目下已开新河一道,径达天津。又建铁路一条,由矿直接河头,规模大廓,气象一新,运煤之火轮车络绎于途”[4,p168]。显然,这是工业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唐山工业文化的发展
从20世纪初到1948年唐山解放,以工业发展为基础,唐山工业文化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先导。工业化吸引了农村劳动力从事工业生产,加速了人口的聚集,推动了唐山城市的兴起。早在1884年出版的《津门杂记》中就记载:“该处曩为萧瑟荒村,现已成为大市落矣。”[4,p168]到19世纪末,唐山已发展成为具有相当人口规模的城镇了,1898年唐山设镇制。20世纪20年代,唐山已有大小厂矿数十家,初步形成了以开滦煤矿、京奉铁路唐山制造厂、启新洋灰公司、华新纺织厂四大企业为骨干的工业体系,商业、金融、邮政、电信、公共交通、教育文化等也随之发展起来,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北京民国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曾分别于1925年和1928年两次计划在唐山设市,虽然均未成功,但实际上当时唐山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城市了。1938年日伪政权明令建市,至此,唐山正式设市。但直到1940年春“唐山市制,于焉确定”[5]。到20世纪40年代,唐山已发展成为华北颇具规模的一座重工业城市。唐山完成了工业立市的过程,工业文化已经渗透到城市的方方面面。
科技创新是工业文化发展的必然追求。1912年开、滦联营后,开滦煤矿逐步完善了生产设施,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发电供电系统和机电设备制修系统,矿井设备进一步更新。陶瓷行业广泛使用机器和电力生产,科技水平进一步提高,产品品种和工艺水平均取得了重大发展,由原来的单一品种日用陶瓷,扩大到建筑陶瓷、工业陶瓷、卫生陶瓷等多个品种,工艺上由原来的“粗笨乏精细”“仅制粗笨之缸器”,发展到“兼制精细之瓷器”[6]。京奉铁路唐山制造厂也大量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设备,生产能力大大提高,成为全国设备最先进、生产能力最大、近代化程度最高的铁路工厂。20世纪二三十年代,启新洋灰公司已使用水泥生产过程中的回转窑、电力除尘器、纸袋包装这些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的生产设备和工艺,并统一了原动力,“又另建一新机器厂,专门制造各种机械出售各地”[7],增加了产品种类。华新纺织厂于1919年建厂,1923年全部使用机器生产,加之技术改造与创新,逐渐发展成为颇具规模的近代化程度较高的纺、织、染全能企业。
“特别能战斗”是工业文化的时代性诠释。工业文化的主体是人,唐山工人阶级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投身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洪流之中。五四运动中各大厂矿工人声援学生的罢工斗争,标志着唐山工人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20世纪20年代中国工人阶级第一次罢工高潮中,开滦五矿同盟大罢工赢得了毛泽东“特别能战斗”[8]的光辉赞誉。此后唐山工人阶级便以“特别能战斗”相号召,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前赴后继,浴血奋战,如抗日战争中唐山工人参加抗日武装大暴动和 1948年唐山解放前夕唐山工人的护厂护矿斗争等。
随着以采煤为中心的近代工业的发展,唐山陶瓷、纺织、食品、造纸、五金制品、玻璃制品等轻工业也逐渐发展起来,唐山工业化从重工业向轻工业扩展,并在不同程度上实现了科技创新;工业立市已经完成;唐山工人阶级也受到了革命斗争的洗礼。这一切都极大地丰富了唐山工业文化的内涵。
(三)唐山工业文化的繁荣
1948年唐山解放至现在,以社会主义改造、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为契机,唐山工业文化逐步走向繁荣。
解放初期,唐山的大型骨干企业经过没收(代管)和改造,都成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性质的企业。开滦煤矿于1952年人民政府代管以后,推行彻底的民主改革,并于1952年11月全面展开了以推行新采煤法为重点的生产改革,掀起了迎接大规模经济建设的爱国主义劳动竞赛高潮。1954年8月,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特别是在毛泽东的亲切关怀下,启新洋灰公司顺利地实现了公私合营,走上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唐山工人阶级翻身做了主人,在各个厂矿中涌现了众多的全国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一大批科技精英、文化新人、艺术骨干和体育健将也脱颖而出。
1976年唐山大地震虽使唐山既有工业遭受重创,但唐山人民没有被震垮。在“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实践中,唐山人民凝聚成“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浴火重生,到1977年12月,唐山的工业总产值已经超过震前水平。对此,1978年1月21日《人民日报》有过深度报道:唐山市“1977年12月份的工业产值超过了地震前的月平均水平,今年1月上旬的工业生产又比去年12月上旬提高。全市原有的270个区属以上企业全部恢复了生产,其中94%以上的企业达到或超过了震前的生产能力。地震前的1 100多种工业产品全部恢复生产,另外还增加了30多种新产品。目前唐山市出产的原煤、洗精煤、钢、钢材、水泥和其它建筑材料等,日夜不停地运往全国各地。著名的唐山陶瓷又重新畅销国内外市场。震后出产于唐山的水泥机械、车床、自行车以及其它轻工产品,已经在许多地方发挥着效用。我国华北这座著名的重工业城市,又恢复了它的朝气。”[9]震后唐山工业的迅速恢复和发展,是灾后工业城市恢复发展的典范。
唐山重建是与中国的改革开放同步进行的。作为一个刚刚经历过地震灾害的老工业基地,面临着震后重建和改革发展的双重任务,经过“十年重建、十年振兴、十年快速发展”,新唐山在一片废墟上重新崛起。特别是唐山港口的开发和建设,为唐山工业文化注入了新内涵。除了唐山原有的能源、交通、建材、化工、钢铁、陶瓷等工业继续发展以外,唐山还大力发展临港工业,实施工业布局向沿海推进战略,一批大型企业和生产要素如首都钢铁公司、中石油、中石化等不断向港区聚集,形成产业集群,使唐山港区逐渐发展成为具有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市场容量三大特征的临海型现代工业基地。唐山港口的开发,改善了唐山的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增强了唐山对国内外企业和资金的吸引力,促进了唐山的对外开放,推动了唐山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这是唐山工业文化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新发展。
二、基于工业文化的唐山城市精神的凝练
城市精神是指城市在特定的发展环境中,基于自身独有的特质与经历而生发出来的城市灵魂,是一座城市的历史传统、文化底蕴、发展特征、时代风貌、价值追求的概括,因此,凝铸和提炼一个城市的人文精神,必须体现这个城市的个性特点。唐山是一座百年工业重镇,工业发展的进程凝练了其特有的城市性格,即通达、务实、坚毅、超越。
(一)通达
所谓通达,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地理和经济的重要地位;二是指通情达理、通权达变的人文情怀。
唐山有着重要的地理和经济地位。唐山市位于华北平原东部,地处华北连接东北的交通要冲。前工业化时代,这里已是交通便捷之地。清帝每年要出京赴盛京(今沈阳)谒祖,返程入关去遵化东陵祭祀,然后出喜峰口到承德行宫避暑,由此开辟了4条“御道”,其中有3条御道即盛京御道、东陵御道、京承御道,均穿越今唐山地区。除此之外,唐山一带还是京榆驿道的必经之地。各州县之间也修筑官马大道,并多与御道衔接,交通便利。开平矿务局创办后,修建了中国自建的第一条标准轨距铁路——唐胥铁路和专门运输煤炭的运河——“煤河”,唐胥铁路的延伸以及煤河与中国整个内陆运河系统相接,使唐山交通和经济地位日益重要,到20世纪40年代,唐山发展成为华北颇具规模的一座重工业城市,成为冀东地区的交通枢纽和经济中心。今天的唐山发展势头迅猛,京沈、大秦、京秦三大铁路干线横贯全境,境内地方铁路干线纵横交织,公路四通八达,海运、空运方兴未艾,成为京津冀和环渤海经济圈中的重要一极。
以理为据、以法为绳、审时度势、灵活变通。近代唐山企业工人主要来自河北省和唐山地区,但也有广东、福建、山东、山西、河南等省和东北地区的人氏到唐山谋生,据统计,到 20世纪 40年代初期,唐山工人来自全国 14个省份。他们和谐相处,礼貌待人,甚至接受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大道理,形成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共同团结战斗。依法(规)治厂是开平矿务局等各大企业的共同特点,如建立管理机构和各种规章制度。《开办规条》、《办事专条》、《煤窑规条》、《窑工专条》、《工厂规条》等规章,对全局管理体制、各部门和各类职员的任用和岗位职责、工人的雇用和管理、经费收支等方面都做了具体规定。当然,也不乏灵活处事之法,如唐廷枢坚信“开煤必须筑铁路”[2,p621],但当遭到顽固派的阻挠时,唐廷枢灵活处理,秘密修筑唐胥铁路,并巧妙地称之为“快车马路”,才使唐山得开中国自建铁路风气之先。
(二)务实
务实就是讲究实际、实事求是、崇尚实干、脚踏实地,是唐山人的重要精神和审美追求。
唐山工业文化是从创办实业开始的,并以开放、包容的胸襟迎接世界工业化浪潮。认识到西方的进步,就踏实学习西方,这是最务实的态度。从最初引进外国机器设备,到不惜重金聘用大量的西方工程技术人员,都是务实态度的体现。据开滦煤矿的数据显示,从开平矿务局创办到1948年唐山解放,曾有18个国家、大约500余名西方人员在开滦供职[10]。由于唐山近代企业工人来自全国各地,致使东北文化、闵粤文化、齐鲁文化等齐汇唐山,而唐山均能兼容并蓄、务实吸收。此外,唐山工业文化还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国海洋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如开滦开展的海上客货运业务以及推动秦皇岛港口的通航,促进了沿海工商业的繁荣和科技文化的进步。请进来、走出去,中西文化的交流、国内不同文化间的接触和融合,潜移默化地丰富了唐山城市的文化品格和民情社俗,也由此锻造了唐山城市以开放、包容为内核的创业、发展、共存的人文环境和求真务实的价值取向。
近代以来,唐山在全国较早开办铁路学堂,创建工业,掀起兴办实业的高潮。开滦煤矿、启新洋灰公司、唐山机车车辆厂、华新纺织厂等企业建构了近代唐山工业的脊梁,使唐山初步形成了包括能源、建材、机械、交通运输、陶瓷、纺织等在内的近代工业体系,唐山因此成为中国近代工业摇篮之一。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这些工业企业继续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同时,唐山现代工业向以曹妃甸为中心的唐山港区聚集,走“依港兴市”之路,即把唐山“以矿兴市”发展为“依港兴市”,实现生产力布局向沿海推进的新的发展战略,旨在立足港口优势,把唐山港建设成临海型现代工业基地。多年以来,唐山一直是河北省最大的工业城市,且跻身于全国工业城市30强之内,因此,唐山应将务实和实业精神继续发扬光大。
(三)坚毅
坚毅作为唐山城市精神的重要特征之一,其基本内涵就是坚定有毅力,不屈不挠。唐山工人特有的苦难经历锻造了他们不屈的个性品格,并敢于担当实业救国爱国的历史使命。
近代唐山工人深受三座大山的压迫,在革命斗争中特别能战斗。特别是开滦工人的革命斗争,在中国工运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从1882年到1948年唐山解放,英勇的开滦矿工曾进行了68次罢工斗争,其中1922年开滦五矿大罢工,“是中国第一次罢工高潮中最主要的罢工之一个”[11]。革命斗争锤炼了开滦工人阶级不屈不挠的顽强精神,造就和形成了开滦工人阶级“特别能战斗”的阶级性格。即使是1976年大地震那样的灾害,也没有让唐山人民屈服,唐山人民“百折不挠,勇往直前”,在一片废墟上重建一个现代化的美好家园——新唐山。
洋务运动时期,唐山承载了发展民族工业、与洋商争利的历史重任。开平煤矿不但保障了上海轮船招商局、天津机器局等企业和北洋海军用煤,还把日本、英国煤排挤出了天津市场,到19世纪80年代末,天津就不再有外国煤进口了。辛亥革命后,唐山工业又被国人赋予“实业救国”的时代使命,工人阶级也投身到救国、爱国的革命斗争之中。新中国成立后唐山工业又成为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生力军,从唐山实际出发,根据唐山的地理、区位、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走出了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了唐山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可见,唐山工业文化一直以其坚毅的品格、坚定的信念,融汇于中华民族的探索、振兴与创新的历史进程之中。
(四)超越
超越是唐山人的一种气度、一种力量、一种精神状态,就是要勇争一流,敢于争先。这种超越应该是全方位的,具体表现为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人文精神的全面提升,社会文明的极大进步,生态建设的巨大成就。追溯唐山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进取与创新、不断自我超越与超越他人的历史。
工业文明肇始于西方,在它诞生后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清政府对它采取排斥的态度,而开平矿务局在唐山的创办,表明唐山超越了这种落后观念,融入了世界近代化的历史进程之中,也使唐山走在中国近代化的前列。唐山所拥有的多个“中国第一”,如中国第一佳矿——开平煤矿、中国第一条标准轨距铁路——唐胥铁路、中国第一个机车车辆厂——唐胥铁路修理厂、中国第一家水泥企业——唐山细绵土厂等,这些都是唐山早期创业者开拓和超越的历史记忆。
要自我超越与超越他人,必须有创新。科技创新在各企业中特别突出,如新技术、新工艺和新的管理模式的应用,新产品的开发、产品质量的提高以及企业为客户提供的新服务等。唐山一些近代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经营管理、销售渠道等方面,采用官督商办、股份制、机器大生产、机械化运输、规模化销售,都是唐山近代工业文化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创新的结果。这种创新与超越,一直影响着其它工业企业的建立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唐山开发以曹妃甸为中心的唐山港,“锲而不舍、艰苦奋斗”的曹妃甸建设精神正是新的历史时期的再创新、再超越。目前唐山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们要用超越的思路引领唐山经济社会的发展,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保持荣誉,再接再厉,“建设繁荣、文明、和谐的新唐山”[12]。
三、余论
城市精神在不同时代有着各自的特点,必须与时俱进,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得以丰富和升华。在唐山这块土地上,唐山人民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丰富的精神财富,铸成了历代传承的唐山精神。在近代,唐山人民创建了“铁肩担道义”的大钊精神、开滦工人的“特别能战斗”精神;解放后唐山人民开创了“三条驴腿闹革命”的穷棒子精神、“万里千担一亩田”的当代愚公精神和“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改革开放以后,唐山人民又开创了“锲而不舍、艰苦奋斗”的曹妃甸建设精神,以及今天广泛弘扬的“感恩、博爱、开放、超越”新唐山人文精神。这些精神财富,既是历史的积淀,又是时代的诉求;既有一定层面的代表性总结,又有全面的总体性概括。它们在各自的历史时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并赋予城市精神新的时代内涵和新鲜活力。
唐山作为一个百年历史的工业城市,工业文化渗透到城市发展的方方面面。从开滦煤矿到启新水泥厂、从铁路工厂到华新纺织厂、从能源工业到建材工业、乃至交通电信,都创造了鲜明的工业文化。近代以降,由于唐山以工业立市,故城市文化应以工业文化为其主要特征;特别是现代唐山工业基地向以曹妃甸为中心的沿海地区的推进与聚集,以港城互动为基本格局的工业发展模式,创造了唐山现代工业文化发展的新格局。鉴于唐山工业城市的特性和唐山工业文化的特点,笔者凝练出基于工业文化语境下的唐山城市精神——通达、务实、坚毅、超越,而凝练基于工业文化的唐山城市精神,旨在强调工业文化对于唐山城市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反映工业文化对于唐山城市精神凝练的一个侧面、一份贡献和一个重要的内涵构建。一言以蔽之,工业文化深深地烙印于唐山城市精神之中。
城市精神是一座城市保持活力与和谐,实现兴旺发达的精神动力。在现代城市日新月异的变革中,城市精神作为一种软实力,已成为城市综合竞争力不可或缺的要素。因此,研究和探讨基于工业文化的唐山城市精神,对于推进唐山新型工业化、城市生态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对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升唐山城市文明水平和公民道德水平乃至建设和谐唐山,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下)[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4117.
[2]孙毓棠.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1辑下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
[3]汪敬虞.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2辑下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1078.
[4]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57辑)[M].台北:文海出版社,1970.
[5]于文成,唐山市概览[M].1942:3.
[6]张凤翔.滦县志(卷4·人民·风俗习尚)[M].1936.
[7]陈真.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 3辑)[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1:335.
[8]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毛泽东选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
[9]据新华社石家庄1978年1月20日电.唐山市战胜震灾工业产值超震前水平,许多工业产品日夜不停运往全国各地[N].人民日报,1978-01-21(1).
[10]任荣会.开滦企业文化初探[J].华北矿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3):112-117.
[11]邓中夏.邓中夏文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489.
[12]胡锦涛在河北省唐山市考察时强调: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N].人民日报,2006-07-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