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拓宽“走转改”视野增强地市党报舆论场

2013-02-15刘琦

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走转改芜湖党报

刘琦

(芜湖日报社,安徽芜湖241003)

拓宽“走转改”视野增强地市党报舆论场

刘琦

(芜湖日报社,安徽芜湖241003)

地市党报由于会议报道多,语言不够鲜活,特别是在同时有晚报、都市报的地市,党报常常难以得到普通读者的关注,在市场上影响十分微弱。“走转改”为地市党报转变办报思路和转变采编人员思想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拓宽走转改的视角,改变党报新闻作品的文风,是增强地市党报舆论场的好途径。

舆论场;地市党报;走转改;视野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不少城市的党报创办了晚报,目前这些晚报多数成为了城市最受百姓喜爱的报纸。相对晚报来说,地方党报由于面孔比较生硬,会议新闻较多,容量有限等原因,其读者层多局限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很少出现在报刊零售市场或零售成绩不佳,市民读者关注度逐渐下降,遭受着被边缘化的危险。

新华社前总编辑南振中曾经提出两个舆论场的命题,他认为,在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着两个“舆论场”:一个是老百姓的“口头舆论场”;一个是新闻媒体着力营造的“舆论场”。[1]从现实来看,在城市间也存在双重舆论场,甚至多重舆论场。

自去年8月份,中宣部等五部门决定在全国新闻战线组织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以来,各级新闻媒体迅速行动,推出大量生动活泼的好作品好文章。但与此同时,“走转改”活动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最为特殊的是,许多媒体“走转改”活动没有创新,造成“一窝风”地进村入户,往往给人造成“一阵风”的感觉。[2]

地市党报如何在在党委政府和百姓读者这两个舆论场中都当主流媒体,地市党报如何更好融合两个或多个舆论场?“走转改”活动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而拓宽“走转改”的视角,改变党报新闻作品的文风,则是增强地市党报舆论场的好途径。芜湖日报在“走转改”实践中,注重拓宽走转改的视野,强化互动和长效机制,取得了较好成效。

一、让记者多在基层自由翱翔

地市党报的一大特点就是,记者人数有限,但会议活动等指派的采访多,记者自由度相对较低。如何赋予记者自由行动的权利,是“走转改”活动的关键。

芜湖日报采访部门一改以往指派任务优先于自由采访的做法,全力以赴支持记者下基层。指派任务尽量让道于下基层采访,确保每个人真正有机会深入走基层,从基层发现鲜活的新闻作品。

实施“走转改”以来,芜湖日报所有记者均建立了数个联系点,每周到联系点深入采访一次,稿件在固定的“走转改”栏目发表。结合芜湖日报品牌栏目“党报进社区”活动,每次组织3-4名记者集体下基层,将记者的下基层体会、发现、建议等文章,集中在一个整版发表。

报社还策划了魅力乡镇行活动,每次派出一名记者到乡镇采访一整天,以乡镇经济产业视角采写一篇主打文章,其他方面新发现在固定的“走转改”栏目发表。

二、视野一宽天地现

“走转改”不能仅仅理解为走进乡间,脚踩泥土,视野一宽自然天地现。当报纸的视野百姓生活、基层现实紧密结合的时候,党报才会有亲和力。芜湖日报的“走转改”关注的范围拓宽了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乡土气息,关注新农村发展

日报记者由于会议多,自由时间少,受限制多,即便到基层也是跟随任务下去,自由深入采访的机会很少。报社鼓励记者走乡镇、进社区,脚踩泥土,采写带有泥土气味的稿件。

《喜看稻菽千重浪“种三产四”又丰年——超级杂交稻推广五年迈了五大步》稿件,由于现场感强,真是反映了农民朋友对袁隆平超级稻的信任,这种信任也给他们带来了丰收的喜悦。

几个月来,报社陆续推出了《蟹脚痒了蟹农笑了芜湖“大闸蟹”期待打响终端市场》、《陶辛虾受青睐》,反映芜湖本地螃蟹和虾虽美味,但由于品牌的原因名声不够响亮,目前当地蟹农虾农已经开始着力打造品牌;《从“单打独斗”到“团队协作”新型农民创业忙金土地上念致富经》、《“气象短信是咱种地人‘及时雨’”》、《昔日荒山荒坡今日“绿色银行”——田野里走出致富“农状元”》则反映农民抱团种植经营,注重市场终端信息,最终实现致富的好典型等优秀稿件。特别是《水乡六郎镇转型发展全力打造绿色GDP珍惜绿水良田天赋做活绿色生态文章》采访细致,经多轮打磨,充分反映了新时代乡镇如何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经验。

(二)城乡一体化,反映城乡统筹

城乡统筹是芜湖的重点发展战略之一,尤其是2006年以来的多轮行政区划后,很多新划入市区的地方在城市化方面有很多好的现象和做法值得挖掘。

比如,咱《咱庄稼汉也能在家门口坐上公交车了》,反映了南陵县城关镇至弋江镇的农村公交班线开通后,76岁的老农蒋有福的感慨;《走进荻港,体验居民幸福感》则以细腻的笔触反映了乡镇居民如今的美好生活;《村民生活城市化期待就业不出村》《小小卫生室医改新变化》两篇文章,则反映了芜湖将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取得的成效;《公交班线开进沈巷》则是对沈巷划归芜湖后迅速在交通上融入一体化的进展作出了及时反映。

(三)走街串巷,关注基层群众生活

走转改是不是就一定是到农村去,是不是只有反映“三农”才算是好的走基层?芜湖日报在讨论中形成了一致的观点:走基层不一定非要到农村,对社区群众生活中的新气象,也是走基层的良好题材。

《9对伉俪抚今追昔“晒幸福”》就是一篇此类的题材的走转改文章,通过9对婚龄超过50年的伉俪的生活,反映了退休老年职工的生活情趣;《江城女子“爱的奉献”演绎传统美德自幼辍学将五个弟弟拉扯大至今独身奉侍患病母亲十多年》,则挖掘出一位江城善良贤淑的好女儿、好姐姐的感人事迹。

社区的运行及自治情况怎么样?记者通过对芜湖唯一撤销街道办事处的大社区南瑞进行了一日的体验,采写了《南瑞:率先撤销“街道办”的大社区》稿件;《弋江区南街社区“打包”请进“管家”》《基层文化站让群众尽享“文化福利”》则是以不同视角反映了基层社会管理的创新做法。

(四)纵向观察,反映城市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

作为市委机关报的芜湖日报除了反映基层群众生活外,还需要反映经济社会发展这个大局。“走转改”的领域没有局限,只要是通过深入基层、深入细致,精心采写打磨的稿件均符合要求。走基层不仅是到农村,还可以有新发现,城市建设有没有新景象,产业发展调整有没有新气象等等。当然,走转改中的大局报道不同于以往的成就报道,要求记者的切入点一定要小,要见人见事见物。

《城东新风景》一文一改以往的成就报道思路,以近似散文的笔法,细致入微地描写了城东雕塑公园的由来与现状,反映了芜湖新城区建设的成就;《产业配套演绎非常6+1》是记者在长期的积累中发现的,内容是一家大型企业带动6家中小企业的事例,通过观察思考说明了一个主题:只要拥有核心竞争力,不愁没有大企业带你玩;《小投资撬动大绿化》等等都是带有思辨性质的好经济作品。

(五)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党报与党政机关有天然的贴近性,容易引起党政领导的关注,利用好这个优势,有利于解决群众关心、关注的问题。报社在这方面动了不少脑筋。《两站广场出租车“拼客”乱象何时休》等稿件,以记者数天来的暗访为依据,提出了不少问题,最终得到了市主要领导的批示,监管部门高度重视,邀请记者一同暗访,并针对问题推出长效机制。此外,《犬只准养证办理为何寥寥无几》、《快餐店租房当伙房令居民苦不堪言》等,都是选择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关注,但由于采访更细致,提出了更具操作性的建议,稿件见报后都得到了有关部门的回应和关注,推动了问题的解决。

2012年底,一名记者在弋江区新大垾村采访,了解到当地的小学生许多父母都在外地打工,家庭并不富裕,他们集体的愿望就是在新年里能每天喝一杯牛奶。记者在详细采访后在头版头条位置发出《新大垾村小学生的早餐奶心愿——“新年里,我们想每天何一杯牛奶》。

一个星期后,即有企业联系到学校,准备捐助以实现小学生们的愿望。记者得到消息后,又赶到现场,以文图的形式记录了小学生们喝道早餐奶的幸福场景。该稿件还呼吁建立一个在政府资金之外,靠民间和公益力量支撑的早餐奶计划。

此外,还涌现出《十年来大学生家教薪水零增长》《中小学写字课何时回归课堂》等一批引人思考的好文章。

三、结结

通过深入开展“走转改”活动,芜湖日报的可读性与贴近性有了很大提升,读者纷纷反映党报变好看了,市委、市政府也对报纸将视野更多对准基层而给予充分肯定。

“走转改”不应该只是一段时期的要求,而是地市党报增强舆论场的关键抓手,必须长期坚持下去。只有采编人员真正深入到基层,创新“走转改”形式,才能拉近党报与基层群众、政府与基层群众之间的距离,提升党报的权威性、贴近性、可读性和互动性。

[1]南振中.学习点亮人生[M].北京:团结出版社,2011.

G 216.2

A

1671-752X(2013)01-0081-03

2012-11-15

刘琦(1981-),男,安徽肥西人,芜湖日报编版部主任,记者。

猜你喜欢

走转改芜湖党报
一项持续九年的公益活动,让我们见证了党报的力量
从芜湖是否海港看信用证审单标准
芜湖枢纽GSM-R覆盖方案设计
党报专副刊怎样撑起“半边天”
办好党报内参的思考与探索
全媒联动融入、强化责任担当,把脱贫扶贫作为“走转改”重要抓手
故事细节语言
芜湖:社区卫生机构公办民营
芜湖药改的底气是“接地气”
以“专、新、深”做强党报文化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