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中共铜陵党组织民众动员考察研究综述
2013-02-15肖宗建许菊香
肖宗建 许菊香
(1.铜陵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社会促进局,安徽铜陵244000;2.铜陵学院,安徽铜陵244000)
抗战时期中共铜陵党组织民众动员考察研究综述
肖宗建1许菊香2
(1.铜陵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社会促进局,安徽铜陵244000;2.铜陵学院,安徽铜陵244000)
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大规模的一次成功的民众动员。抗日战争时期,“铜陵是皖南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地区”。以铜陵这样的局部地区作为抗日战争民众动员研究的切入点,是当前研究抗日战争民众动员的一个独特的观察视角,能够实现“用微观折射宏观”的研究目的。
中国共产党;铜陵;民众动员;研究综述
抗战时期的“民众”应该是指一切有利于抗日的力量。简言之,就是人民大众,其主体是“占全国人口百分之九十的工农劳动群众”。民众动员是指一定的政治主体如政党、政治集团等,在特定的动员环境中,为实现一定的政治目标而运用各种资源和动员方式赢得动员客体的认同和支持的行为与过程。抗战时期,国共两党运用多种动员手段,在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进行动员,领导并且组织民众积极投身于抗日战争。事实上,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大规模的一次成功的民众动员。
抗日战争时期,“铜陵是皖南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地区”①,是敌我顽三方势力错综复杂的结合体。这里既有日本人控制的沦陷区、国民党控制区,还有共产党控制的比较巩固或者不太巩固的游击活动区甚至是根据地。以铜陵这样的局部地区作为抗日战争民众动员研究的切入点,是当前研究抗日战争民众动员的一个独特的观察视角,能够实现“用微观折射宏观”的研究目的。
民国时期已有不少学者对民众动员问题进行了探讨和研究。但由于阶级和党派的角度不同,分歧较大。这一时期的成果有:黄炎培《延安归来》、李公朴的《民众动员论》、章乃器的《民众基本论》、徐行的《怎样才能动员民众》、冯玉祥等编著的《民众动员问题》、袁平凡的《中国民众运动之史的发展》、范文治的《民众动员》、陈毅的《怎样动员民众》、沙千里的《抗战与民众运动》、鲁芒的《陕甘宁边区的民众运动》、徐则骥的《抗战与民众组织》。20世纪80年代,尤其是90年代后,随着解放思想的深入,一些学者陆续推出不少新的研究成果。著作方面主要有:吴景亭编著的《战争动员学》②、韩永录主编的《毛泽东战争动员思想概论》③、关海庭主编的《20世纪中国政治发展史论》④和宋金寿主编的《抗战时期的陕甘宁边区》⑤。学术会议方面主要是1996年5月8日至10日由四川大学历史系和四川师范大学历史系主办的“近代中国民众动员的社会观念”国际学术讨论会。讨论范围涉及到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中的民众动员,如辛亥革命、1905年天津抵制美约运动、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治建设与抗战民众动员;论文主要有对抗战时期国共两党民众动员的研究成果更多地以论文的形式表现,但较为零散。
一、相关的硕、博毕业论文
首都师范大学李会先的《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民众动员研究》、河南大学杨勇的《民众动员与晋冀鲁豫边区社会经济变迁(1941-1945年)》、天津师范大学柳翠萍的《晋察冀边区民众动员工作的考察(1937-1940年)》、吉林大学钱凤菊的《试论抗战初期国民党在湖北省的民众动员》、四川师范大学彭绍辉的《抗战与民众动员》、北京大学姚铁男的《国共两党抗日战争时期政治动员效果比较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张国茹的《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基层政权建设研究》。
天津师范大学柳翠萍的《晋察冀边区民众动员工作的考察(1937-1940年)》认为中国抗日战争具有抗日与民主改革双重性质。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自创建时,就以实现抗日与社会改革为双重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晋察冀边区采取灵活多样、行之有效的路径对民众进行动员。主要有:维护民众的经济利益、扩大民众的政治参与和加强对民众的政治宣传工作;其民众动员的主要内容为:经济动员、政治动员、军事动员、文化动员等方面;这一时期,晋察冀边区民众动员呈现出党、政、军、民协同动员,物质动员和精神动员相结合的特点。
首都师范大学李会先的《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民众动员研究》引入政治学、社会学的相关概念,尝试从政治学、社会学和中共党史学结合的角度,对抗战时期中共领导下的晋察冀边区的民众动员工作进行动态考察和理论分析,认为民众动员是中国共产党的中心政治任务。该文概括了大革命以来中共民众动员形态发展的轨迹,分析了陕甘宁边区民众动员的两大途径即陕甘宁边区开展的民主政治建设和推行的社会教育和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民众动员的方式即利益整合、宣传鼓动、国民教育、政治参与、组织受训、革命文艺、群众运动,并总结了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民众动员的成功因素有:现实动力与历史根源主体优越性与客体认同。
四川师范大学彭绍辉的《抗战与民众动员》运用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方法,利用现查的档案及文献资料集中考察了四川省战时乡村服务团成立的背景及其成立的经过、考察其组织机构、人事制度和工作等情况。该文主要论述了四川省战时乡村服务团组织情况、工作情况以及与地方政府、三青团的关系和对四川省战时乡村服务团的评价,主要从民众动员的积极影响和服务团的缺陷及消极影响两方面。
二、共产党民众动员方面的研究论文
陈清茹的《抗战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华北地区的发展》⑥、徐彬的《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治动员论析》⑦、张宏华的《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动员民众的经验分析》⑧、刘颖的《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社会动员方法》⑨、黄正林的《社会教育与抗日根据地的政治动员——以陕甘宁边区为中心》、王国红的《抗战时期妇女动员的历史考察》、王春慧的《抗日根据地冬学运动的民众动员作用》1、宋炜的《论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民众动员的模式和机制》1、黄馄的《中国共产党在华北的民众动员(1937-1940)》、陈廷湘的《抗日根据地的民主政治与抗战民众动员》、陈先初的《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民众动员和社会改革》1、谢忠厚的《抗日与民主改革》等。
王春慧的《抗日根据地冬学运动的民众动员作用》认为冬学运动是为了配合抗战要求进行的一项群众性的政治教育运动,主要是从冬学运动的前期宣传动员工作、具体实施阶段、实施过程中民众动员的特点以及其在民众动员方面所取得的实际成效几个方面来论述;宋炜《论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民众动员的模式和机制》认为抗战时期的民众动员是中国近代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民众动员。陕甘宁边区的民众动员以政府信用和民众宣传教育为重要手段,形成了完整的民众动员网络,并构建了以政权组织为主导的垂直动员体系和民众团体与之相辅相成的横向动员体系与运行机制;黄琨《中共在华北的民众动员(1937-1940)》认为民众能被有效地动员起来,民族主义的号召力固然是重要因素,但主要原因在于中共在实践中采取了照顾农民切身利益、扩大政治参与的举措,极大地提高了农民抗日的积极性;于夕红在《毛泽东抗日民众动员思想之特色探析》一文分析了毛泽东抗日民众动员思想主要具有五方面特色,即坚持把政治动员放在首要位置,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注重通过大众化的社会教育和文体活动提高民众思想文化素质;重视榜样示范和实利引导,最大限度扩大动员效果;注重通过民众内部各种成分间的交流学习凝聚民众力量,提高民众军政素质;重视通过民众合作组织和民众团体,提高组织和利用民众力量的效率;张敏卿《中国共产党民众动员战略口号三次变化的历史特点及经验》在中国革命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根据不同的客观形势,中国共产党分别提出了一系列战略口号。三次战略口号的内容和特点虽各有不同,但都准确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潮流发展的趋势和主流民意的变动。
三、国民党民众动员方面的研究论文
四、安徽敌后抗日根据地、新四军民众动员和铜陵局部地区民众动员的研究
抗日战争时期,铜陵地区是安徽敌后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四军的重要战场,因此,安徽敌后抗日根据地和新四军可以为本课题提供宏大、整体的历史背景,所以研究本课题首先应对安徽敌后抗日根据地和新四军民众动员加以关注。目前,不管是宏观层面的安徽敌后抗日根据地和新四军民众动员还是铜陵局部地区民众动员的研究都是少之又少。成果主要有:房列曙教授在《安徽敌后抗日根据地社会史研究》从政治、经济、文教、社会工作、社会保障等方面介绍了安徽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设状况,涉及大量民众动员史实。中共铜陵市委党史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编写的《中共铜陵历史资料丛书之三:抗日战争时期资料(下卷)》第四、五部分分别介绍了抗战时期铜陵党组织的统战工作和群众工作。其中,《抗日战争时期铜陵统战工作概述》一文以皖南事变为分界线,阐述了皖南事变前后铜陵党组织以民族大意为重,团结各阶级、各阶层联合抗日的情况;《铜陵县民众动员委员会的建立及其活动》概述了该机构的组成及在共产党推动下积极抗日;《拥护抗日,共同御敌》描述了铜陵抗战时期几位爱国民主人士;《“七七”事变在铜陵的方向》阐述了抗战初期铜陵抗日救亡运动轰轰烈烈地沸腾起来,尤其是阐述了中共动员积极宣传抗日活动;《铜官山矿工同日本侵略者的斗争》记载了在党的领导下,铜陵矿工同日本侵略者斗智斗勇,支持我党抗战的事迹;《新四军在铜陵的民运工作》认为新四军在铜陵的民运工作,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宣传抗日,鼓动抗日;帮组地方建党;帮组地方建立各种群众团体;举办抗日救亡训练班;组织抗日武装,动员青壮年参军;开展统一战线工作;协助地方成立蛋皮合作社,为群众谋利益。此外,该书还涉及铜陵青年抗敌协会、铜陵县抗敌自卫委员会、铜陵各界抗敌联合会的建立及有关活动。
纵观学术界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发现对抗战时期民众动员的研究大多从宏观的角度进行,而对于以铜陵这样局部地区为个案进行理论层面的探讨则是没有的。
注:
①《中共铜陵历史资料丛书之二:抗日战争时期资料(上卷)》,档案出版社1992年版,第246页;
②解放军出版社1988年版;
③军事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④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⑤北京出版社1995年版;
⑥《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⑦《党史研究与教学》2007年第5期;
⑧《内蒙古电大学刊》2007年第4期;
⑨《兰州学刊》2006年第4期;
⑩《中共党史研究》2006年第2期;
(责任编辑:吕进)
K264.6
A
1671-752X(2013)01-0076-03
2012-11-04
肖宗建(1982-),男,安徽五河人,铜陵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社会促进局工作人员,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