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西部经典”《白豆》的雅俗共赏性
2013-02-15唐红卫
樊 瑶 唐红卫
(石河子大学,新疆石河子832003)
论“西部经典”《白豆》的雅俗共赏性
樊 瑶 唐红卫
(石河子大学,新疆石河子832003)
新世纪复出的董立勃的长篇小说《白豆》既注重故事本身的趣味性、深刻性——通过好看的故事讲述人性的复杂;又讲究叙述方式的新颖性、多样性——利用简洁的语言进行诗意的叙述。这样就改变了传统长篇小说重“史”轻“诗”的趋向,使他的长篇小说《白豆》取得雅俗共赏的效果,成为新世纪文学界引人注目的“西部经典”。
董立勃;小说;雅俗共赏
董立勃自长篇小说《白豆》被2003年国内主流小说界认同为“西部经典”,对于自己小说的成功,董立勃是这样说的:“小说一定要有个好故事,这是最基本的。有了好故事,在讲叙上,有自己的调子,这个调子,就是歌的旋律。只不过歌是音符,小说是语言。小说有了这两个东西,一般来说,就可以是个好小说了。”①由此可见董立勃小说的雅俗共赏性主要取决于他既注重故事本身又讲究叙述方式。
一、通过好看的故事讲述人性的复杂
董立勃经过十年的沉寂,思考明白要“写一种让读者从中得到享受的小说”,怀着这种想法,董立勃重新提笔创作时很快就找到了自己创作的独特天地,形成了自己创作的独特风格。
1.好看的故事。新世纪复出的董立勃再三强调要写好看的小说:“小说一定要吸引人,不能吸引读者的目光,这样的小说不如不写。现在出版的很多小说,让人看不下去。我不想写这样的小说。……故事一定要有悬念,要有逻辑性,要合乎情理,却不能太平淡。结构不能太复杂,千万别耍花枪,玩技法,不能把一眼就能看明白的东西,故意整得乱七八糟,故作高深,让人象猜谜一样看不懂,以显示自己的高深。”②《白豆》的主要结构是白豆和白麦的并列婚恋史,主要情节是白豆一波三折的婚恋:白豆来到下野地,首先碰到杨来顺和胡铁的追求,白豆不知如何选择,吴大姐安排两人抓阄,老杨赢了,然而胡铁的刀制造了第一个转折。胡铁与马营长较量,按照情节发展逻辑马营长肯定会胜出,白豆在玉米地被强暴,马营长舍弃了白豆,制造了第二个转折。最先出局的老杨娶了白豆,胡铁以强奸罪入狱,这是第三转。最不可思议的是,娶白豆的老杨竟然是强奸白豆的人,从而白豆爱上因她而受冤屈的劳改犯胡铁,这是第四转。整个故事有悬念有逻辑性,合乎情理却一点也不平淡,结构也不复杂,这样的情节设置很容易吸引读者的目光,让读者读小说时欲罢不能,时时刻刻被精彩易懂的情节牵引。
2.复杂的人性。许多作家具有讲故事的才华,但却没有完成故事精神的能力,而这,正是一个通俗作家和真正的小说家之间的区别所在:前者注重故事的趣味,后者完成故事的精神。而一个能完成故事的时代精神的作家,就一定能够把他笔下的故事从美学推向存在,直至把小说推向它所能抵达的真正的高度。著名文学评论家雷达曾经这样评价董立勃的小说:“在董立勃的小说里,人物被做了类型化、符号化处理。在这最简单的结构和舍弃了大量过程化、背景化交代的如同民间剪纸的描写中;我们不觉得其浅薄,反而觉得是一种野性的张力在扩展。何耶?因为他们之间那貌似简单的冲突之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潜能,每个人都充满了自我冲突,这些冲突不是以政治的道德的层面出现,而是以复杂的人性化的层面出现。”③雷达的评论应该说是对董立勃小说《白豆》最具历史性和宏观性的点评,也在一定程度上指出了他的小说取得成功的原因。《白豆》每一次出场的稍微重要的人物都揭示了其复杂的人性:革命老兵胡铁为了得到喜欢的女人白豆,以小刀威胁战友杨来顺、挑战领导马营长;共产党员杨来顺为了报复在玉米地里强奸了白豆,给白豆造成巨大的身心伤害并陷害胡铁遭受牢狱之灾;革命干部马营长死了老婆后立即利用权力追求白豆,当白豆被强奸,他马上在定好的婚礼日利用权力娶了曾梅代替;革命高干老罗为保证孩子享受足够的母爱,利用权力剥夺了白麦做母亲的生理权利,因嫉妒和怀疑又利用权力摆布陈参谋和李山;纯洁美丽的白麦原本讨厌有点老、有点丑、不尊重她的老罗,因为老罗利用权力帮助她老家的父母,她转而感恩涕零,洋洋得意于享受权力……董立勃的这种把人物放在戏剧性的矛盾冲突中,一方面能使故事的讲述扣人心弦,另一方面又能考察特定历史、特定地域条件下政治权力与个体的复杂关系,真实地再现历史。而且,董立勃不是通过它来演绎庸俗的三角恋爱或多角恋爱,以迎合读者的某些不良趣味,而是在恋爱婚姻与政治权力的冲突中拷问人的灵魂,进而展现人性的美好。在这个意义上说,它是一个成功的模式。
二、利用简洁的语言进行诗意的叙述
董立勃曾说“小说就是一种说话的调子”,④一方面强调小说是“说话”,即小说的叙事语言应该如口语,简洁、平实、生动,另一方面强调小说是“调子”,即让读者透过小说叙述的语气、语调应该“听”出情感、态度、诗意。下面分别以《白豆》的章节标题、开头、结尾为例。
1.章节标题。《白豆》的各章标题排列在一起常常就是一幅神奇美丽的新疆的风景长卷:
风吹树叶沙沙响,黄土块黑泥巴,雪水河向西流,路上有尘烟飞扬,纸剪的喜字,玉米地青纱帐,蓝蓝的天上白云飘,向日葵随着日头转,酒话里的秘密,一天比一天凉了,什么花这么香,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沙暴像一条龙卷过。⑤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董立勃将这幅新疆神奇美丽的风景画嵌进了时序更替的时间框架。他正是借这一时间框架中隐含的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农耕时序来叙述父辈们带有传奇性的垦荒故事的,通过这一自然时序,董立勃把故乡的山、水、人聚合在一个富有诗意的农垦社会里。
2.《白豆》的开头。小说的叙述情调是要靠文学语言来体现的——尤其是小说开头的语言。为了与小说的抒情诗般的叙述情调相适应,《白豆》的开头采用一种平静舒缓、不动声色的抒情语调,以较短的句式,不紧不慢,娓娓道来,欲说还休:
这一年的夏天,在下野地,先是有两个男人想娶白豆当老婆,后来又有一个男人也想娶白豆当老婆。这并不是说,白豆是个漂亮女人。尽管从1951年开始不断有内地的女人以参军和支边的名义来到下野地,但在下野地仍然是男人多女人少。也就是说,只要是个不算太丑的女人,身后总有一个或几个追逐者。说白豆不漂亮,也不是说在下野地,还有比白豆长得漂亮的女人。准确点说,在下野地没有可用漂亮来形容的女人。漂亮的女人到不了下野地。⑥
董立勃在叙述中十分注意主观感情的必要节制,叙述人的倾向比较隐蔽,较少自己站出来对人物和事件说三道四,基本上不使用道德评判式的语言;运用语调和语句,既有点像民间故事或童话的,又有点像武侠小说的,既如海明威似的惜墨如金,又如先锋派似的有话不好好说。正是这种跳跃的,智性的绕来绕去而又十分简洁清新的语感,节奏很好的奠定了整部小说的诗意一样的抒情气氛。
3.《白豆》的正文。董立勃在小说正文里的文本表现出从属于视觉文化的“图说”化趋势——语句结构的连续动画感、文字的视觉想像被加强、文字变得图说化:
老杨看到老胡进来,也楞了一下。/衣服叠的整整齐齐,给了老杨。被单也叠的四四方方,给了老胡。/给老杨时,白豆说,你的衣服破了个口子,我给你缝上了。/给老胡时,白豆说,明天体息,我过去给你把被子缝上。/老胡和老杨都不说话,也不走。谁也不肯先走。看他们不说话,也不走。白豆彩,使得枯燥乏味瞬间变得时尚活泼,所有这些正好体现了大学生卓越的创新意识。他们能够理性地接受外来文化,并对其进行富有创意的改变,丰富自己的大学生活。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引导学生接触使用良性的网络流行语,让从中衍生出来的网络流行语为主流文化和教育教学服务,让学生能在学习中出新意,在工作中出创意,让网络流行语承担更多新思想,新观念,新价值。
5.网络语言在引导社会舆论方面的功能
网络语言快捷方便,宽松自由,并且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个人隐私,所以当今大学生越来越依靠网络语言表达自己对社会问题的看法,发挥公民角色,积极参与社会方方面面的建议和评价。如今,各高校都有自己的BBS,对在现实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焦点舆论进行讨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妥善运用网络语言,引领学生的思想潮流,开展多姿多彩的网上教育和讨论交流活动。在同学生不断交流和表达思想的过程中,让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得到更好的释放,使他们更具有责任感和自律性。
综上所述,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及时转变观念,主动走进网络世界,熟知网络语言,扬长避短,积极利用网络语言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第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利用网络语言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努力融洽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更加愿意接受教育,如建立网络心理咨询版块,设立互动的公开电子信箱和QQ群,使学生们的心理难题得到解决,使他们的心理障碍得以排除,让网络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思想教育见到实效。第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善于开展网络文娱活动,寓教于乐。由于网络上有着大量丰富的图片,文字,影像资源,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利用这些资源开展网络文娱活动。可结合学校中心工作,精心策划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这种校园文化活动要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开展网络征文活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还可就网络道德问题开展辩论和征文活动,以及建立网络学习平台等等。
总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积极掌握网络语言的“话语优势”,发掘网络语言的功能,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强教育的渗透力和感染力,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焕发出勃勃生机。
[1]张筱荣.网络语言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和应用[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2012,(2).
[2]卢姗.浅析网络语言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J].经济研究导刊,2009,(13).
[3]杨聪.浅析网络时代的青年亚文化[J].求索,2006,(3).
[4]周长青.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吕进)
I207.425
A
1671-752X(2013)01-0045-02
2012-10-27
樊瑶(1990-),女,山西运城人,石河子大学文学艺术学院中文系2010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艺学;
唐红卫(1980-),男,湖南衡阳人,石河子大学文学艺术学院中文系副教授,文学博士,研究方向:文艺学。
国家教育部大学生创新计划《新世纪十年兵团文学创作研究》(编号:111075907)、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桃园、田园、荒原——改革开放三十年农村题材小说研究》(编号:09XZW 015)、石河子大学哲社高层次人才规划项目《地域文化对新时期乡土小说名家创作的影响》(编号:CSX200901)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