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文化创造活力的路径选择
2013-02-15李瑞琦
李瑞琦
文化创造活力,是反映文化建设的综合指标,是衡量文化主体能动性的主要标尺。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这是从党和国家发展事业全局出发,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的新的科学论断,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规律的认识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本文围绕文化创造活力,结合近期在美国的学习考察,从理念认识、深圳的实践和经验,以及进一步增强文化创造活力的路径等方面,提出几点思考。
一、理念认识
文化创造活力作为一个综合指标或者标尺,它的产生和强化是一个有规律可循的客观过程。增强文化创造活力,要以激发文化主体能动性为基础,充分认识文化转型、文化开放流动、文化多元发展与文化创造活力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增强文化创造活力的基本理念。
(一)文化的转型
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但凡文化转型,必然充满文化创造活力。以美国为例,考察美国文化因生活方式改变而发生转型,便能窥知转型对增强活力的影响。美国的高度现代化,促进了其生产力提高和社会的巨大变革,促进了美国人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经济领域内由重生产向重消费转变;价值观念由重节俭向重消费享受转变。观念的转变影响着文化的转型,生发出文化创造的活力。我们看到,美国现代社会催生了大众文化,高度发达的大众文化成为了现代社会的主要标志之一。美国大众文化具有通俗化、产业化、商品化、娱乐性、消费性和多变性的特点,对美国人的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
文化转型之所以会产生文化创造活力,主要是因为旧有框架被打破,产生了对新框架的需求。汤一介先生指出:“所谓文化转型是指在某一时期内,文化发展明显地产生危机或断裂,同时又进行急剧的重组与更新。”[1]文化的转型一般启动于文化危机,演变于文化冲突,完成于文化重组、文化再造和文化更新。这个过程始终充满着思想解放,充满着文化创造的活力。
(二)文化的开放流动
在文化日益开放并加速流动的当今世界,一座城市的文化承载量和文化价值量,已经不仅仅表现为历史的固态的文化量,而主要表现为开放的动态的文化量。文化的开放和流动可以弥补文化时空的凹凸,产生出文化的新内涵。文化的生命在于流动,文化的流动与创新创造是同一个过程,美国文化就是这种流动文化蕴藏巨大创造活力的典型代表。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从1607年第一批清教徒登上北美大陆至今,出现过三次大的移民浪潮。除了北美大陆的土著印第安人及其后裔,美国人都是移民和移民的后代。美国文化就是在移民不断涌入,各种移民文化不断撞击、相互融合而发展形成的。从殖民时代的WASP (White Anglo - Saxon Protestant)①文化,到20世纪初形成的熔炉理论,再到20世纪60年代以来盛行的文化多元主义,美国文化已从欧洲中心的一元文化观走向多元文化观。而这种发展趋势正彰显出美国文化流动、开放、包容的特性。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坚持的文化资源观认为,文化资源主要是指历史既有。但是,如果按照“流动文化”或“动态文化”去理解,我们的文化资源观就必须改写。文化资源绝不仅仅是地域性的,我们要在更大空间、更丰富的形态中去思考资源及资源配置的问题。文化的跨地域、跨历史的流动将决定文化资源的世界性流通和普遍性价值。尤其是今天的全球化时代,“古今东西”的文化流动使文化生产也变得全球化了,文化人才、文化遗产、文化符号等,都将在更大的文化空间中予以配置。
(三)文化的多元发展
文化的开放流动必然推动文化的多元发展,而文化的多元发展必然会增强文化的创新创造能力。英国著名思想家罗素说:“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过去已经多次证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希腊学习埃及,罗马借鉴希腊,阿拉伯参照罗马帝国,中世纪的欧洲又模仿阿拉伯,而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则仿效拜占庭帝国。”[2]这就是说,如果把人类文明看作是一个整体,那么人类文明正是在多元发展和相互交流中不断跨越和前进的。美国文化正是多元文化的典型样本。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移民始祖基本上是西欧人,特别是安格鲁-撒克逊人,后来北欧人、中欧人、东欧人、南欧人大量涌入美国,同时非洲人也被迫作为奴隶迁居美国,进而亚洲人、拉美人纷至沓来,美国国民的这种多元组成结构,使其文化的创造主体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移民的多源性铸造了美国文化的多元性。
相比美国文化,中华文化已形成了由中国传统文化、西方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这三种文化构成的基本格局。这三种文化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补充,显示出自身特色和优势。三者的这种并存共处,在一种制度下大交流和大融合,并各自在不同领域同时发挥重大作用的局面,不仅为世界各国所罕见,更是当代中华文化充满生机活力的深层原因。
二、深圳实践和经验
从本质上说,文化变革转型、文化开放流动、文化多元发展是文化创造活力的三个维度的表达,是衡量文化创造活力的三个重要尺度,也是启迪我们增强文化创造活力的三个重要理念。如果用这些理念来观照深圳,那么就可以看到,深圳是改革之城、创新之城,改革创新是深圳文化的最鲜明特色;深圳是前沿城市、开放城市,具有广阔的文化流动空间和强大的文化集散功能;深圳是现代移民城市,汇集着东西南北的多元文化;深圳又是一座年轻的城市,没有厚重的历史积淀,缺少固化的历史文化资源。从这些基本特点出发,深圳积极探索文化发展新路,突出文化创新的支撑作用,强调文化开放度、文化流动量对城市文化承载量、文化价值量的重要意义,把扩增多样化动态文化规模、增强文化创造活力作为城市文化发展的战略选择,倡导创新型智慧型力量型城市主流文化。深圳在增强文化创造活力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观念创新精彩纷呈。在特区建立之初,深圳就以“敢闯敢试”的精神领全国风气之先。在2010年庆祝深圳经济特区成立30周年的系列活动中,深圳组织开展“深圳十大观念”评选活动,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深圳十大观念”浓缩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发展历程,集中反映了深圳党员干部和市民群众的精神奋斗史,是时代精神的深圳表达,是深圳价值体系的凝练和总结。
(二)品牌创新丰富多彩。以鼓励全民学习为追求的“深圳读书月”,至今已成功举办13届,开展各类活动2000多项,得到了国家有关部委的充分肯定,也受到市民和媒体的广泛欢迎;以提高城市鉴赏品位为目的的“市民文化大讲堂”今年已进入第9年,媒体受众达上千万人次,获得2009年文化部“国家文化创新奖”,入选“国家十大文化创新工程”。此外,“关爱行动”、“文博会”、“创意十二月”、“深圳学术年会”、“七彩年华”等品牌活动特色鲜明,广受好评。
(三)文艺精品不断涌现。深圳先后推出了《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走向复兴》等一批唱响大江南北、传递中华儿女心声的重量级原创歌曲。大型合唱交响曲《人文颂》有力地传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圳的文学创作已形成了一支较为强大的民间队伍。深圳文艺精品在连续六届“五个一工程”评选中都有斩获,迄今已有38部作品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奖,成绩名列全国前茅,展示出深圳文艺的雄厚实力和旺盛的创造活力。
(四)体制创新领先全国。积极推进深圳报业集团、广电集团、出版发行集团三大集团宣传与经营两分开、制播分离等改革,全市有线广电网络整合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新华书店网络整合和深圳新闻网转企改制工作有序推进。出台了《关于深入实施文化立市战略建设文化强市的决定》,创新观念、管理、机制、服务、业态,推动文化改革发展继续走在全国前列。2012年,深圳被评为首批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在连续三年被评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地区”之后第四次获此殊荣,受到中央领导的充分肯定。
(五)服务创新亲民惠民。建立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首创公益性文化场馆免费向公众开放,对高雅艺术进行票价补贴,使市民能够以零费用或低票价享受文化艺术熏陶。加强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事业建设和管理,率先建成普惠性、全覆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努力形成“十分钟文化圈”和“一公里文化圈”,让所有市民都能方便快捷地享受到基本文化服务。
(六)业态创新生机勃勃。率先打造出“文化+科技”、“文化+金融”、“文化+旅游”等新模式,培育了一批以高新技术为依托、文化内容为主体、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的文化领军企业,催生出数字内容、文化软件、动漫网游、创意设计、新媒体等一批极具发展潜力的新兴文化业态。构筑文化与投资融合的有效载体,举办文博会等国际性展会,构筑文化与资金相融合的服务平台。建设了一批主业突出、集聚效应明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优势文化产业基地集聚区,形成腾讯公司、大芬油画村等11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50多个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当前,深圳文化建设正处于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关键时期,具有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例如,如何进一步提高市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问题,如何进一步保障和发展市民文化权利、激发文化创造主体积极性主动性的问题,如何进一步扩大文化领域对外开放的问题,如何进一步推进深圳学术文化创新的问题,等等。这些问题,是前进和发展中的问题,敏锐发现并力图解决这些问题,是深圳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打造文化新优势的重要体现。
三、探索进一步增强深圳文化创造活力的路径
深圳自2003年实施“文化立市”战略以来,先后提出了建设“高品位文化城市”、“两城一都一基地”、“文化强市”等文化发展战略目标,反映了深圳对文化的性质功能和战略地位的深刻认识,突出了文化创造活力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意义。增强深圳文化创造活力,必须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紧密结合深圳文化发展实际,总结文化建设的基本经验,探索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
(一)形成增强文化创造活力的主旋律
继续打造创新型、智慧型、力量型城市主流文化,形成主旋律,有助于增强深圳的文化创造活力。党的十八强调,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明确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进一步凝聚了全社会的共识和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更是深圳的立市之本。要进一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贯穿经济社会各领域,大力发掘深圳的精神文化资源,提炼具有深圳特色、市民广泛认同的城市价值理念,推进观念创新,引领城市思潮,构筑城市精神高地,全面提高市民道德素质,重点传播“中国梦·圳能量”、“深圳十大观念”、“深圳质量”,弘扬“想干、敢干、快干、会干”的创业精神。
(二)培育增强文化创造活力的广泛社会基础
保障和发展市民文化权利,培育增强文化创造活力的广泛社会基础,是增强城市文化竞争力和创造活力的重要途径。只有保障和发展市民文化权利,才能不断推进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强化现代公共行政理念,完善现代公共服务体系;只有丰富文化载体,激活文化资源,才能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在全体市民的参与和创造中弘扬城市精神;只有充分调动文艺工作者创造性和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才能使城市文化的生命力植根于社会大众,培育出广大的富有创造活力的文化主体。要以政府为主导,实行公共文化服务主体多元化和社会化,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机制灵活、政策激励”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进一步建立健全普惠性、多样化、高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三)营造增强文化创造活力的良好生态环境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基本途径。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扬学术民主和艺术民主,营造增强文化创造活力的良好生态环境。要进一步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着力推动文化产业领域的自主创新,大力发展“文化+科技”、“文化+创意”、“文化+金融”、“文化+旅游”等新模式。学术民主是学术创新的基础和条件。发扬学术民主,就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倡导学术平等、学术宽容、学术质疑和学术争鸣,要以学术民主激发思想创造活力,以“全球视野、民族立场、时代精神、深圳表达”为宗旨,努力推进“深圳学派”建设。文艺民主是文艺繁荣发展的前提条件。推出优秀文艺作品是活跃城市精神生活、陶冶人民思想情操的重要抓手。要鼓励以特区实践为题材的作品创作,健全完善文艺创作生产长效管理和激励机制。抓实推进文艺精品战略,实施“音乐工程”、“影视工程”。努力打造“文艺深圳”,不断提高文艺创作生产能力和传播影响力,以特区文艺精品弘扬中华文化和时代精神。
(四)开发增强文化创造活力的国际资源
进一步扩大文化领域对外开放,发挥深圳地缘文化发展优势,开发增强文化创造活力的国际资源。对外开放是深圳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特色,深圳的“窗口”功能是深圳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的有利条件。扩大文化领域对外开放是实现文化生活多样化、动态化的重要推动力,是深圳增强文化创造活力的重要途径。深圳要进一步营造现代化国际化的文化环境,培养市民的全球视野和国际化思维本能,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广泛开展文化领域的深港和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拓展对外文化交流渠道和合作领域,增强深圳的文化承载力、文化辐射力,塑造开放包容的城市文化形象,努力将深圳建设成为具有较大影响的文明之城和国际文化创意中心。
注释:
①白人安格鲁-撒克逊新教徒,本义是指美国当权的精英群体及其文化、习俗和道德行为标准,现在可以泛指信奉新教的欧裔美国人。
[1]汤一介.转型时期的中国文化发展[J].21世纪,1991(7).
[2]【英】罗素、胡品清译.一个自由人的崇拜[M].吉林:时代文艺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