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经济增长动力与深圳发展机遇

2013-02-15林毅夫

特区实践与理论 2013年5期
关键词:人均收入生产力深圳

林毅夫

深圳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以及经济发展的排头兵。中国的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可以说是人类经济史上的奇迹,这跟深圳的探索有相当大的关系.理论来自于实践,如果想做好一个经济学家,应该先了解深圳在过去30多年的时间里怎样从一个小渔村创造人类经济史上的奇迹,以总结经验,提升为理论,那样的理论才会对其他地方的实践以及我们未来的发展有参考借鉴的价值。本文主要讲的是我对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形势、状况、挑战的一些研究心得,在此基础之上来谈一谈我作为一个研究经济发展的学者如何看待深圳未来发展的机遇会在什么地方。

一、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

改革开放这33年,中国经济平均每年9.8%的增长,这在人类经济史上是不曾有过的,这么高的速度,这么长的时间,还加上这么大的一个国家是不曾有过的。但是在这33年的时间里中国崩溃论不绝于耳、此起彼伏。为什么我们经济发展这么快,持续时间这么长,中国崩溃论会不绝于耳呢?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们的改革开放并不是按照西方主流理论的标准政策建议来做的,西方主流的转型理论是华盛顿共识新自由主义,认为应该把计划经济时代所有的扭曲一次性的都取消掉,用休克疗法的方式推行私有化、市场化、自由化,一步到位地建立一个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这是标准的理论。在80年代、90年代的时候,当时有一种说法:计划经济不如市场经济,最糟糕的经济是像中国那样双轨制的经济,政府一方面保持控制,二方面放开市场,他们当时认为这是最糟糕的制度。幸好我们没有按照主流理论所讲的休克疗法,如果我们真那样推行的话,就会像苏联东欧那样面临经济的崩溃、停滞、危机不断。我们走的是双轨制,必然很多扭曲还在,从主流理论来看,既然有扭曲,效率就非常低,就不可持续,这是国际上中国崩溃论会那么盛行的原因。最近这两三年中国崩溃论又突然间调门高起来,为什么?中国过去有那么多扭曲,但因为维持了高增长,所谓的一美遮百丑,固然有很多扭曲、失误、低效率,但高经济增长率把这些问题都遮盖了。而从2011年第一季度开始,经济增长的速度不断下滑,他们就认为经济增长慢了,原来的问题就会全部都暴露出来,所以他们认为中国的崩溃是不可避免的。在国外这个论点是非常盛行的。

怎么来看这个问题呢?这里需要了解从2011年以后经济增长节节下滑的原因为何,到底是一个结构性的问题还是一个周期性的问题?如果是结构性的,这个问题就比较棘手,中国崩溃的论断可能实现的概率就会比较高,但如果是周期性的,也就代表我们的增长还是有相当大的潜力、相当大的可能,那就用反周期的方式来让经济维持比较高的增长,在维持比较高的增长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逐一解决,慢慢解决。

当前的经济从2011年第一季度开始的增速放缓,原因是什么?维持经济增长有三驾马车,一个是出口,一个是投资,一个是消费。任何经济的增长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包括深圳作为一个地区经济,它的经济增长必然来自于这三个可能的来源。如果从这三方面来看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从2011年以后,我们的经济增长率是节节下滑。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虽然有20国集团的联合干预,避免了最糟的状况,但是作为我们主要出口市场的发达国家,实际上结构调整、结构改革还没到位,他们的失业率维持在相当高的水平,而且欧债危机此起彼伏不断地发生,整个欧洲经济在2012年的时候是二次探底,第二次又出现负增长,在那种状况之下,他们的进口需求也就是我们的出口当然就减少。美国经济也是一样,美国经济去年面临所谓财政悬崖的问题,美国的整个经济、消费、投资需求疲软。两个主要出口市场都面临这种下滑的压力,所以在2012年的时候,我们的出口增长率只达到7.6%,而改革开放以来,从1979年到2011年,平均每年的出口增长率是17%,突然间减少了近10个百分点,从17%减到7.6%,也就是说你三驾马车当中过去都是非常快速的开,现在有一驾马车突然慢了。

第二是投资,投资在我国一直都很重要,在2008年以后,那一轮四万亿的积极财政政策从2009年年初开始,几年时间大部分项目都建成快收尾了,在这种状况之下如果没有新的项目,投资的增长率必然下滑,所以三驾马车中第二辆又跑慢了。

我国只有消费还增长比较快。我们的消费增长其实在过去这30多年的时间都不慢,国外常常讲我们消费比重低,消费比重低不过就是投资比重高,投资增长更快,如果从1979年到2012年,我国的居民消费增长平均每年达到7.9%,2008-2012年间则大9.2%当然投资增长得更快,所以比重上消费是下降的,但从增长率来讲,我们消费增长一直很快。所以三架马车当中只有一架跑得还是正常速度。在这种状况之下,整个经济增长速度当然会下滑。因此周期性的特征明显。

既然是周期性的问题怎么来解决呢?前面我谈到在未来外需会相对比较疲软,大概很难像过去每年10%、20%那样的增长,当然并不是说它不会增长,而是它会相对慢,在这种状况之下,我们的经济增长速度能不能维持得比较高?实现十八大提出的到2020年,人均收入在2010年的水平上翻一番,国内生产总值要在2010年的水平上翻一番。从2013年到2020年还有7年的时间,要翻一番尤其是人均收入要翻一番,我们在未来七年每年的经济增长速度必须达到7.5%,能不能达到7.5%?有没有这样一个增长的可能性?这就是我们必须探讨的。如果外需那边靠不了,那当然必须靠内需,内需主要有两块,一块是消费需求,一块是投资需求,在消费需求跟投资需求到底应该靠哪一块?最近报上有很多讨论,国外也有很多人指手画脚,认为中国过去是靠外需,现在要靠国内的消费需求,对这个我持不同的看法,我认为应该更强调内需是没错的,但是中国的经济增长不能以消费需求作为主要的拉动力,而且不仅是中国的经济增长不能以消费需求作为主要的拉动力,任何国家的经济增长都不能够以消费需求作为主要的拉动力,哪个国家想用消费作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那是自己给自己找危机,因为有前车之鉴,美国的问题、欧洲的问题都是因为消费拉动造成的。为什么说不能以消费拉动?并不是消费不重要,消费是经济增长的目的,消费也应该是经济增长的结果。但是消费不能作为经济持续增长的驱动力,因为今年消费了,如果生产力水平不提高,明年靠什么?明年就开始靠借债了,开始的时候债务状况可能好,人家把钱借给你,你借多了以后总要有还债的一天,等到还债那一天,那就是危机爆发的那一天。

我认为,拉动一个国家经济增长永远必须靠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主要靠的是技术创新、靠的是产业升级,技术创新让同一个产业部门里的劳动生产力提高了,收入当然就会增加,产业升级让资源从附加价值比较低的产业部门重新配置到附加价值比较高的产业部门去,那这样的话收入水平也就能够提高了。但是这样的活动都必须以投资为载体,靠消费,技术是不会创新的,靠消费,产业是不会升级的。只有靠投资,技术才能够创新,产业才能够升级。如果技术创新、产业升级了,劳动生产力水平提高了,收入水平就能提高,在提高的收入当中,有一部分可以用去支撑消费,消费也可以增长,另外一部分还可以留下来作为投资,生产力水平可以继续提高,生产力水平提高了以后,又可以支持消费的增长,继续支持投资的增长和生产力的增长。所以要把目的跟手段分清楚,消费可以作为目的,如果发展不是为了增加消费,那我们当然不要发展。但是要发展手段还是必须靠投资,如果说投资这么重要就有两个问题要回答,有没有钱可以投?要有米才可以下锅。有没有投资回报高的领域?这是必须要进一步分析的。

我觉得在中国进行投资钱不是问题,政府有钱,老百姓也有钱,国内的资金不管从政府的角度或者是从企业的角度都是有的。从外汇,我们是全世界最大的外汇储备国,所以这不是问题。问题是有没有好的投资领域呢。如果说政府要投资,那政府大概不能投资产业,政府主要投资基础设施,很多人就怀疑中国1998年和2008年的那两轮的积极财政政策主要投资了基础设施,这些年基础设施已经改善了很多。比如我们的高速公路,1998年开始积极财政政策的时候,全国只有4700多公里高速公路,我们的国土面积跟美国差不多一样大,美国是95000公里,所以我们少得可怜。但是经过这两轮的积极财政政策后,我们的高速公路去年已经达到了96000公里,我们还有9500多公里的高速铁路。那这是不是代表中国在基础设施上已经没有投资的空间了?也不是。因为这两轮的积极财政政策投资的基础设施主要是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像广九铁路还有城际高铁。城市内部的基础设施是严重不足的,不管是地铁、地下管网、污水处理这些都是严重不足的,还有环境治理,这些投资实际上都具有很高的投资回报率,它的回报率不仅仅是经济的回报率,也有社会的回报率。所以从政府的角度来看,可以选择的投资回报率很高的领域还很多。从企业的角度来看,我们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实际上产业升级、技术创新的空间还是相当多的。即使现有的产业都过剩了,也并不代表我们没有投资的机会,这是发展中国家跟发达国家最大的不同,这是判断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前景跟发达国家的发展前景最大的不同。如果我们能够把政府的资金、老百姓的资金、外汇储备做比较好的投资的话,我相信在未来五年十年或是更长的时间维持8%的增长速度的潜力是存在的。

二、中国经济的增长动力

大部分人对中国未来发展的前景非常悲观。对这个问题,我觉得历史经验给我们一点启发,但是更重要的是要去了解经济增长的本质,什么叫经济增长?经济增长的泉源是什么?其实经济的高速增长是近200多年来才出现的现象。18世纪中叶出现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以后,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带来经济发展一日千里。因为有不断的新的技术创新,劳动生产力水平提高了,有不断的新的技术创新,新的产业不断涌现,资源不断配置到更高附加价值的产业,实际上这是现代经济增长最主要的动力。

我最近出了两本书,一本叫《新结构经济学》,一本叫《繁荣的求索》,这两本书主要就是探讨现代经济增长真正的本质,实际上真正的本质是技术的不断创新,产业的不断升级,只有这样劳动生产力的水平以及收入水平才能够不断提高。技术创新产业升级,作为经济增长的载体,不管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是一样的。但是发展中国家跟发达国家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发达国家任何往前一步都必须靠自己的研究跟发明,而研究、发明的投资非常大,风险非常高,成功的概率非常低,平均回报率是低的,这就导致虽然大部分的新的技术都是在发达国家发明的,但是发达国家从19世纪中叶到现在,平均的增长速度3%。但是发展中国家呢?创新的含义是下一期生产所用的技术比现在好的就是创新,因此我们可以拿来主义,可以引进,可以消化吸收,可以购买。那样的成本比在最前沿的研发低很多,风险也小很多。所以一个发展中国家如果懂得去利用这种优势,它经济增长的速度可以比发达国家高二、三倍。从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有十三个经济体懂得利用这个后发优势取得7%或更高的增长,维持25年或更长时间的增长。实际上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成了那十三个经济体当中的一个,就说明了我们过去这三十年为什么能高速增长最重要的原因。但现在我们已经30多年了,到底还能维持多快的增长?其实问题不在于后发优势我们已经用了三十多年,在于我们的后发优势还有多大,也不在于我们的人均收入即将1万美元,因为德国人均收入1万美元是20世纪60年代末,日本1万美元是1971年,它那时候跟发达国家的差距已经很小,因为那时候发达国家美国人均收入也不足1万5,现在美国是5万美元,5万美元的技术水平当然比1万5的技术水平要高多了,前沿已经往外移了。重要的是我们现在的收入水平所代表的发展阶段、技术水平、产业水平跟发达国家的差距是多大。2008年我们的人均收入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是美国的21%,相当于日本在1951年,相当于新加坡在1967年,相当于台湾在1975年,相当于韩国在1977年。而日本、韩国也就是战后那十三个经济体之一,懂得利用跟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的后发优势,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

日本从1951年开始维持20年平均每年9.2%的增长,新加坡从1967年开始维持20年年均8.6%的增长,台湾1975年开始到1995年20年平均每年8.3%的增长,韩国从1977年到1997年20年平均每年7.6%的增长。这些东亚经济体发展的方式跟我们改革开放以后发展的方式是共同的,他们利用跟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实现了8%到9%之间的增长,所以我相信我们如果懂得利用这个后发优势,应该还有20年8%增长的潜力,而这个潜力当然要挖掘出来,必须靠投资,必须靠有效的投资,这里也需要我们不断深化改革,不断发挥政府应该发挥的作用,如果能这样的话,我相信十八大提出的到2020年人均收入翻一番的目标应该能实现,到2049年建设成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目标也应该能实现。2010年人均收入全国的平均4400美元,翻一番是8800美元,但是人民币一定会升值,所以我想可能到2020年的时候,我们的人均收入应该可以达到1.2万美元。为什么要提出1.2万这个数字呢?因为按照现在联合国跟世界银行的统计,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达到1.2万美元就算高收入国家,也就是到2020年,如果我们把这个潜力挖掘出来,而且,只要政策对头,不是靠消费拉动,如果我们是靠消费拉动到2020年一定会发生金融危机,那当然就不可能实现,而且生产力水平没那么高,根本支撑不了这样的收入水平。如果我们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而且投资搞对,到2020年人均收入1.2万美元,我想并不是过高的估计。从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到现在只有2个经济体,从低收入进入到中等收入再进入到高收入,一个是韩国,一个是台湾,如果到2020年我国人均收入达到1.2万美元,我们会成为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第三个经济体,从低收入进入到中等收入,然后再从中等收入进入到高等收入,这是一个相当了不起的成绩。

三、深圳未来发展的机遇

如果上述目标实现了对深圳又是什么含义呢?我查了一下数据,深圳去年的人均收入是2万美元,全国是6000美元,所以深圳是领跑全国的,如果到2020年,全国1.2万美元,深圳的人均收入应该是多少?我想这是深圳的领导必须考虑的问题,深圳在过去的30几年领跑全国,从一个小渔村变成2万美元人均收入的水平,总不能跑到全国后面,跟全国齐头并进吧?如果跟全国齐头并进深圳到2020年的人均收入应该是4万美元,深圳就必须想到人均收入4万美元的时候,深圳是什么样的产业才能够让深圳劳动生产力水平能高到使人均收入能达到4万美元,产业结构应该怎么样调整,应该怎么发展。因为我没有到深圳来仔细调查过,我很难讲具体的产业,但是我想可以讲一下其他国家的经验。

经济发展就是技术不断创新,产业不断升级,资源不断从附加价值比较低的产业往附加价值比较高的产业转移,这当然是深圳必然要走的道路。现有的产业怎么样处理呢?一个是升级,一个是转移。

现有产业进行升级包含两个内涵:一是质量的升级,生产同样的产品,质量越来越高,价格越来越高,这是一部分。一个是我保留在这个产业,但是我走向微笑曲线的两端,我利用现在在这个产业里积聚起来的全世界的网络,做大做强销售渠道,另外把研发、设计做大做强,同时把附加价值比较低的加工区段转移到工资水平比较低的不管是国内或者是海外,这是一种方法。我也知道深圳一直在这样做,这样做附加价值就高了,在这块土地上单位土地所能创造的产值就高了,单个劳动力所能创造的产值就高了,而且把资源也释放出来,可以从事一些更高附加价值的产业。

第二个是转型,转型基本上就是去发展现在没有的、新的产业。转型大概有两个,一种是有些产业现在已经在世界上其他地方存在,收入水平比如你现在是2万美元,他们是4万美元,我工资水平比他还低,那我就创造条件让他的产业转到我这个地方来生产,我的生产力水平不就可以达到跟他一样的水平。也就是把现有的产业吸引过来,创造条件把它吸引过来。其次,我前面讲按照联合国的统计,均收入1.2万就是高收入了,所以深圳现在已经是高收入经济体,高收入经济体代表有一些产业实际上已经在世界的最前沿或是接近世界最前沿。在这种状况之下,如果想留在这个产业,就必须在那个产业里去创造新技术创造新产品。另外,世界上新的技术不断在涌现,新的产品也不断在涌现,对任何国家都是新的。要进入到完全新的产业或是产品或是技术必须靠研发,研发必须要人要钱,而且要承得起可能的失败。深圳作为一个2万美元的人均收入的经济体,它承担风险的能力较强,可以去尝试那方面的努力。

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上,一方面是必须有好的市场环境,另一方面也必须有政府积极的因势利导,有些新的产业要出现,单单靠市场自发很难克服一些外部性和协调的问题,政府应该想方设法按照每个行业的特性去发挥因势利导的作用。

最后是人才,一定要有人才,经济发展的过程是技术不断创新,产业不断升级,载体是投资,谁来做投资,推动技术创新、产业升级?还是人,所以深圳的人均收入要从2万美元变成4万美元,关键在于能不能创造条件,让人愿意来这个地方,让人愿意留在这个地方,来了这个地方留在这个地方能不能创造环境,让他的聪明才智能够变成产业,如果能这样的话,我相信深圳还可以领跑全国,而且深圳在领跑全国的时候可能不是说全国是六千美元,你现在是两万美元,全国是1.2万美元,你是4万美元,也可能是全国是6000美元,你是2万美元,到全国是1.2万美元的时候,你就变成6万美元了。

猜你喜欢

人均收入生产力深圳
忠诚村的“棚经济”——村集体资产3025万元,去年村民人均收入2.3万元
这个村子不简单 人均收入十万元
中国人均收入差距分析与预测的实证研究
深圳欢乐海岸喜茶LAB店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深圳
深圳医改破与立
我国道路货运生产力发展趋势
深圳“去编”激起千层浪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