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推进区域化党建的基本途径

2013-02-15江涛

特区实践与理论 2013年5期
关键词:区域化党组织党员

江涛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各领域基层党建工作,扩大党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面,充分发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带动其他各类基层组织建设。区域化党建进一步突出了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有利于党组织更好地发挥行使社会管理的职责,是促进基层党组织深化建设的有效途径。现阶段创新与发展是社会管理的显著特点,因此在区域化党建过程中,应着眼于我国社会发展变化的方向,尊重党的建设的规律,从资源区域化、服务区域化、组织区域化方面探索新理念,形成新体制,建立新体系。

一、资源区域化

(一)充分发挥物质资源配置的集聚效应

把经济学领域的集聚效应理论与党建工作相结合,是区域化党建的一个突出特点。为此要按照“区域统筹、集中配备、集约共享”的原则,对区域资源进行优化整合,扩大活动阵地覆盖面积。可以从四个方面实施建设:第一,对资源进行集中配置。为有效提高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建设的规范性,政府要灵活应用换、扩、购、改、租等方法,将设施配置、服务标志、功能布置、资料档案、制度规范五个方面统一起来。同时要从硬件上完善党建工作,例如对党员电化教育设施进行更换或重新添置;做好党建宣传阵地建设,例如建设文化长廊、公示栏等。可推广目前有些社区的经验,同步建设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和党群服务中心,将党群服务中心功能与公共服务功能有机结合起来。第二,努力实现区域合建共享。对区域功能设施进行整合,使单位资源向社会化方向发展,单位资源设施包括体育场地、图书馆、活动中心、挂牌社区活动场所等。通过共享企业和社区场地,为非公企业党组织活动提供场所保障。对区域党组织进行分片整合,为了保障区域集群性的非公企业党组织活动有足够的空间,应当建设专门的区域性党员职工服务中心。第三,园区独建共享。以大型工业园为依托,建设园区党员职工服务中心,创建“园区非公经济组织党校”,为党员职工开展各项活动创造有利条件。第四,股份合作公司自建共享。由本地有经济能力的股份合作公司建设社区党员服务中心,定期向区域内其他单位党员开放。

(二)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溢出效应

所谓人力资源溢出效应是指发挥社区内专家型党员的外部性效应,让社区内所有党员和群众都可以通过某种方式取得区域内专家型党员的非本单位内的专业服务,其目的就是要突破以往社区党建工作上人力资源的单位限制,让人力资源的外部性得到充分利用。就社区来说,如何整合法律服务、医疗卫生、教育服务等方面专家型人才十分重要。为此,一是应加强调研,摸清社区内专业人才的基本情况,建立区域内党员医疗、法律、教育等专家档案库,定期开展各类有特色的服务。二是应整合人才,建立人力资源共享机制。一般来说,人力资源分别属于区域内的企业,企业都不愿意自己培养的人才为整个区域共享。只有建立一种机制,才能促进人力资源在社区内共享。如鼓励社区内党员专业人才与社区群众进行结对子活动,企业之间人才交流活动等。[1]三是应建立人力资源网上共享服务中心,让群众充分享受到个性化的特色服务。

(三)充分发挥信息资源的共享效应

区域化党建除了重视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建设外,更应充分发挥信息资源广泛传播的特点,有效整合社区内的信息资源。可以以政府、党校、学校等远程教育站点为基础,开展远程教育;在街道门户网站开通区域党建专栏,及时公布党的方针政策、招商引资、政务信息、文艺活动等重大事务,辖区各类党组织也在街道网站和各自门户网信息平台上定期公布有关信息,实现区域内信息共享。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区域综合党委还可以建立自己的“综合信息服务站”,让社区居民只需在家中敲下键盘,足不出户就可得到各项服务。

(四)充分发挥政治资源的锚定效应

区域化党建作为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所建立的组织通过与社会的直接互动来获取执政权力的群众源泉和执政基础,有利于党的方针政策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同时对于引领政治方向,发挥自身的政治职能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基层党组织要将自身的社会职能与政治职能相结合,提升社会工作的效能,团结群众,形成一种凝聚力,为党组织执政创建稳固的群众基础与社会基础。

一要发挥政治理论资源的指导作用。区域党组织要认真学习党的政治理论资源,并将这些理论指导与具体行动相结合,将党的社会服务职能与政治工作职能协调统一起来。二要发挥组织结构资源的导向作用。作为党员群体,如果能够将自身的优势,即先进性、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可以促进区域内的政治、道德、文化、公共管理等各个方面的发展。三要发挥执政地位资源的依托作用。保障国家方针政策、党的政策主张与人民群众意志的一致性,有利于促进区域内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并取得成效,有利于推进社会向着和谐、繁荣、强大的方向发展。

二、服务区域化

服务区域化是区域化党建的重要内容,通过服务区域化,可以让片区居民充分感受到党的温暖和阳光,体验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

(一)探索网格化党建服务

一是全面建立网格化党建服务体系。统一建立一张党员服务大网,划成街道中网和社区及各单位小网,居民小组(或单位)成为工作网格,大网包小网,一级套一级,建立起一张竖到底横到边的无缝链接的党建服务网络。

二是推进党员志愿者队伍建设。可借鉴一些社区建设党员志愿者队伍的经验,在各自网格内,开展帮贫解困、治安巡逻、法律援助、青少年教育、医疗服务、环卫服务、社会调研等服务。

三是充分发挥党群服务中心的作用,使其在网格化党建服务中充分发挥作用。党员服务中心应该对外开放,向党员群众介绍党务政策,办理党内业务等,做好基础服务,为人民群众提供方便。党员服务中心还对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开放,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组织活动提供便利。

(二)探索个性化党建服务

区域化党建的重要职责就是要增进党和群众的关系,通过服务提升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望。因此要坚持以人为本,大力探索个性特色服务。首先,应建立沟通政府、党组织与居民之间的纵向沟通渠道。在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结合的基础上,提高居民对社区建设和社区发展的参与热情和参与程度,以此畅通社区居民与党和政府的双向交流渠道。[2]其次,利用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为社区不同群体之间、社区居民之间进行有效的交流创造条件。确立本地区群众的主体地位,从社区实际出发,按照一定的周期计划组织丰富多彩的社会文体活动、科教活动,为社区居民展开自我教育、自娱自乐创造条件;做好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向居民普及推广科学文化知识,提升居民素质,构建温馨和谐的社区,使社区居民能够在内心、思想上形成一种归属感与认同感,形成积极乐观、奋发向上的社区精神文化生活。最后,发挥“党员志愿者服务周”活动的积极作用,形成鲜明的特色,组织各成员单位党员志愿者结合各自的工作岗位特点,开展系列主题活动;也可以不定期地组织辖区医院专家为老人义诊,为孤寡老人和空巢老人实行家庭式医疗服务;组建家庭纠纷处理专家应急队伍,为社区居民进行家庭矛盾调解、开展法律援助服务等;经常组织有专长的党员为片区老人教授太极拳、歌舞等运动。

(三)探索信息化党建服务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积极作用,推进党建工作。利用信息技术对党建活动进行宣传,对区域党员与区域党建工作进行信息化管理,建立党员管理信息数据库,利用信息技术平台掌握党员的流动情况,最好是依托现有信息网,设计出一套信息一次采集,多方共享的工具,通过建立统一数据采集系统,将人口基本信息、计生、民政、残联、老龄、流动人口与出租屋管理等多项业务信息整合到一个平台内,实现数据集中采集、共享、分发,有效实现统一数据服务功能。在专业市场、楼宇等地点设置电子显示屏,开通“党建直通车”,设立党员意见箱、党务公开栏等,发挥互联网时代网络、手机等通讯联络工具的积极作用,提升区域党员的互动效率。同时,建设诉求服务系统,对群众诉求进行分类、转发、跟进和监督,确保每宗诉求都能按规定时限处理完毕并对群众进行回复。为拓宽群众投诉、举报、求助渠道,要利用街道门户网站,建设网上诉求服务中心,并接入街道诉求服务信息平台。群众借此平台,可以足不出户、轻点鼠标即可发送对政府的诉求信息;政府部门则可以凭借网络诉求服务系统,了解民生民意,真正做到为民排忧解难,为居民提供财政、教育、家政、卫生、环保、治安、福利、慈善、家政、住房等方面的全方位服务。

三、组织区域化

加强社区所在地企事业单位、政府、社会团体之间的联系,形成庞大的“组织”,对区域化党建工作的顺利开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明确组织定位

作为区域的政治核心,必须适应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化,要按照“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发挥区、街道、社区党组织在区域化党的建设中的主导作用。[3]积极探索街道、社区党组织吸收辖区单位党组织负责人担任“兼职委员”,使街道、社区党组织真正起到模范带头的作用;街道、社区党组织要加强思想建设,树立服务观念,充分调动辖区单位工作热情,主动参与到社区党建工作当中;采取多种途径,调动社区党员、群众参与社区建设,形成构建和谐社区的驱动力和整体合力。在区域党建工作的开展中要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紧贴时代发展的步伐,明确任务与目标,发挥社区党建工作载体的积极作用,不断在基层社会扩大党的积极影响力,突出党的核心领导地位。在对社区资源进行整合的同时,同样要突出党组织在社区建设中的核心领导作用,积极扩大党组织的覆盖范围。

(二)完善组织架构

从纵向与横向构建组织网络,扩大成员覆盖面。在依据地域、单位为主设置党组织的前提下,要注重为基层党组织工作的务实性与便捷性创造条件,拓宽党的组织、党的工作的覆盖面,促进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近年来,社会功能不断发生分化和剥离,不少街道和区域党组织以辖区内相关单位对工作、生活环境的更高需求作为着眼点,对区域组织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带头构建辖区单位的协调协商机构,采取召开会议的形式,征集辖区单位对街道、社区工作的意见,引导各单位在处理辖区问题时更具主动性,对街道、社区事务积极参与、热切关注,在区域化党建工作中充分发挥自身的组织优势。[4]

(三)创新工作方式

区域化党建工作要立足于党组织的实际情况与行业特点,充分考虑党组织的类型与区域性质,在工作方式上实现创新,才能有效开展工作。一是要创造开放式多元化党务工作方式,以区域内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调动群众的参与性,获得群众的认同感;二是加强(服务意识,对机关式、行政式的领导方式进行改变,做好协调沟通,使区域内各单位党组织能够对区域党建工作的开展给予积极的支持与配合,推动区域党建工作和区域发展齐头共进;三是要形成双向服务、优势互补的工作内容,根据区域内各单位的共同需求,丰富共建活动形式,有效实现资源共享、党建齐抓、社区共进的积极局面。四是确立灵活、高效的原则,从工作方式上促进区域化党建工作实现创新。

(四)健全运行机制

提升区域化党建工作效率,建立健全有效的运行机制具有决定性作用。一是重视党建联络员制度的建设。有效的党建联络员制度,有利于提高区域内各单位党建工作的联系,形成横向信息沟通渠道。二是建立信息通报制度。区、街道和社区党组织定期向区域化党建各单位进行情况通报,在信息与经验方面提升交流与沟通的效率,在纵向上保证信息通报渠道畅通。三是建立区域党建责任制。在日常工作管理中,纳入区域化党建工作内容,明确区域内各党建单位责任,建立科学管理、目标明晰的责任体系,形成紧密的共建单位关系,激发责任感和积极性。四是建立基础保障机制。推进区域化党建离不开人、财、物的支持,要从经费、硬件、队伍等方面为区域化党建工作的成功开展创造保障条件。

[1]徐中振.中国现代化转型与党建组织创新的战略任务[J].上海党史与党建,2007(1).

[2]李慧而,国外和谐社区建设的启示[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2).

[3]胡惠,社区党建区域化范式探析[J].理论月刊,2010(9).

[4]刘志成,关于加强区域化党建工作的研究与实践[J].学理论,2012(19).

猜你喜欢

区域化党组织党员
我是党员向我看
装备延寿整修区域化联合保障模式研究
强化区域化管理 聚焦信息化建设
城燃企业区域化管理模式下技术创新体系搭建
清华党组织公开
以提升组织力为抓手建设全面过硬的国企党组织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和实践
转移党员组织关系的要求
对慰问贫困党员的反思
职工代表区域化协作管理的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