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魏晋南北朝贾执谱学研究

2013-02-15张蓓蓓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北京100088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3年10期
关键词:文渊阁四库全书姓氏

●张蓓蓓(中国政法大学 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北京 100088)

魏晋南北朝时期,谱学大盛,谱牒编修蔚然成风。《隋书·经籍志》“史部·谱系类”共著录谱牒41部,360卷。魏晋南北朝谱牒可分为总谱、区域谱、姓名谱、帝王谱、族谱等。从现存魏晋南北朝谱牒佚文来看,当时所修谱牒的主要内容包括谱主姓名、郡望、官爵、世系、婚姻关系等。这些内容折射出较强的等级差别性和血缘传承性等特征。魏晋南北朝谱牒本质上是当时社会分层——门阀制度的客观体现。

贾执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谱学名家,亦是中国谱牒学史上著名的贾氏谱学的代表人物,因而对其谱学进行系统的考述研究,具有重要的历史学和文献学意义。

贾执,史书无传。他是东晋和南朝贾氏谱学第4代传人,其曾祖是晋代谱学名家贾弼,祖父是贾匪之,父亲是贾渊。见《新唐书·柳冲传》:“晋太元中,散骑常侍河东贾弼譔《姓氏簿状》,十八州百十六郡,合七百一十二篇,甄析士庶无所遗……弼传子匪之,匪之传子希镜,希镜譔《姓氏要状》十五篇,尤所谙究。希镜传子执,执更作《姓氏英贤》一百篇,又著《百家谱》,广两王所记。”[1](按:这里的“两王”指王俭和王僧孺,见清代浦起龙《<史通>通释》卷四:“‘两王谱’。《隋志》谱系类《百家集谱》十卷,王俭撰。《百家谱》三十卷,《百家谱集钞》 十五卷,并王僧孺撰。”)[2]

关于贾执的仕宦经历,《元和姓纂》记其曾任梁少府太傅、讲学,见卷七:“晋有散骑常侍贾弼生匪之,宋太宰参军希鉴,齐外兵郎撰《永明氏族状》,生执,梁少府太傅、讲学,撰《姓氏英贤传》。”[3]贾执又曾任南康嗣王府行参军知谱事。见《文苑英华》卷六百四十九所载刘孝仪《弹贾执傅湛文》:“南康嗣王府行参军知谱事贾执”,[4]因为此文作于梁大同年间(535~545),所以知贾执此时曾任南康嗣王府行参军知谱事。姚振宗《隋书经籍志考证》卷二十二《史部十二》言:“盖其(贾执)初为是官(南康嗣王府行参军知谱事),与王僧孺同事谱局,后至太府卿也。”[5]

贾执的谱学著作如下。

(1)《百家谱》。《隋书》卷三十三《经籍志》:“《百家谱》二十卷,贾执撰。”[6]989《旧唐书》卷四十六《经籍志》:“《百家谱》五卷,贾执撰。”[7]《新唐书》卷五十八《艺文志》所载书名、卷数同《旧唐志》。

(2)《百家谱钞》。明代焦竑《国史经籍志·史类》:“《百家谱钞》五卷,贾执。”[8]明代王圻《续文献通考》卷二百十四《氏族考》[9]所记同。

(3)《姓氏英贤谱》。《隋书》卷三十三《经籍志》:“《姓氏英贤谱》 一百卷,贾执撰。”[6]989两《唐志》所载书名、卷数同。除《姓氏英贤谱》外,贾弼此书还有以下名称。

《姓氏英贤传》。见于《元和姓纂》及宋代章定《名贤氏族言行类稿》。《玉海》卷五十“艺文”亦言孙缅《唐韵》引《姓氏英贤传》。

《姓氏英贤录》。见于《六臣注文选》《太平御览》《语林》等。

《姓氏英贤门》。见宋代谢维新《事类备要·续集》卷二十一类姓门:“姜姓。齐太公生丁公伋,生叔乙,让国居崔邑,因氏焉。自穆伯至沃杼成良,代为卿大夫。良十五代孙意如,秦东莱侯,生二子伯基、仲牟。伯基居清河东武城,仲牟居博陵安平,并为著姓。见《姓氏英贤门》。”[10]这段文字与宋代章定《名贤氏族言行类稿》卷十所引《姓氏英贤传》文字除“杼”、“枒”二字不同外,其他文字均同。又宋代佚名《翰苑新书后集》下卷二类姓:“姜姓。齐太公生丁公伋,生叔乙,让国居崔邑,因氏焉。自穆伯至沃杼成良,代为卿大夫。良十五代孙意如,秦东莱侯,生二子伯基、仲牟。伯基居清河东武城,仲牟居博陵安平,并为著姓。见《姓氏英贤传》。”[11]谢维新《姓氏英贤门》引文与《翰苑新书后集》中《姓氏英贤传》引文完全相同,可证《姓氏英贤门》与《姓氏英贤传》同为一书,即贾执《姓氏英贤谱》。

《姓氏英雄传》。见于清代朱筠《笥河文集》卷五:“《广韵》注往往出何氏《姓苑》、贾执《姓氏英雄传》、王僧孺《百家谱》诸书,其说又非无本也。”[12]

《姓氏英贤》。见于《新唐书·柳冲传》:“希镜传子执(贾执),执更作《姓氏英贤》一百篇。”又《山堂考索》后集卷三十五姓门:“贾执作《姓氏英贤》。”[13]

《姓氏谱》,见于宋代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

《英贤谱》,见于宋代陈彭年《重修广韵》。

《英贤录》,见于《古今姓氏书辩证》《重修广韵》。

《英贤传》,见于《古今姓氏书辩证》《重修广韵》。

《姓氏英贤谱》原书早佚,今笔者辑得是书佚文如下:

《六臣注文选》卷第五十九:“王简栖。善曰:‘《姓氏英贤录》曰:王巾字简栖,琅邪临沂人也。有学业,为头陀寺碑,文词巧丽,为世所重。起家郢州从事、征南记室。天监四年卒,碑在鄂州。题云:齐国录事参军琅邪王巾制。’”[14]

《元和姓纂》卷二:“尸遂。《姓氏英贤传》云:‘南匈奴尸遂鞮裔孙,尸遂降汉,以国为氏。’”

《元和姓纂》卷五:“箝耳……《姓氏英贤谱》:‘本胡姓。天监初,有箝耳期凌自河南归化,父同祖光并仕魏,为三品也。’”

《元和姓纂》卷七:“北海。梁贾执《姓氏英贤传》云:‘北海,长孙氏左王鱼家后。’”[3]

《太平御览》卷五百一十九宗亲部九:“《姓氏英贤录》曰:‘宋颜竣字士逊,少有令名,太祖问其父延之曰:诸子谁有卿风?延之曰:峻得臣笔,测得臣文,夐得臣义,濯得臣酒。’”[15]

宋代罗泌《路史》卷十七后纪八:“《姓氏英贤录》云:‘玄冥为水,正熙氏佐之。’”

《路史》卷十九后纪十:“‘凡闾’见贾执《英贤传》。”[16]

宋代陈彭年《重修广韵》卷一:“贾执《英贤谱》云:‘路中大夫之后,以路中为氏。’”

《重修广韵》卷一:“古仙人有安期生。贾执《英贤传》云:‘今琅邪人。’”

《重修广韵》卷一:“贾执《英贤谱》云:‘今东莞有之林闾氏,出自嬴姓。’”

《重修广韵》卷一:“贾执《英贤谱》云:‘今高密有东乡姓。宋有员外郎东阳无疑,撰《齐谐记》七卷。昔有东闾子,尝富贵,后乞于道,云:吾为相六年,未荐一士。夏禹之后东楼公封于杞,后以为氏。’”

《重修广韵》卷二:“贾执《英贤录》云:‘东莞有五王氏。’”[17]

《通志》卷二十六氏族略第二:“《姓氏英贤传》曰:‘有扈氏今为弘农人。’”

《通志》卷二十七氏族略第三:“《姓氏英贤传》云:‘齐有贤者居西郭,因氏焉。汉有谒者仆射西郭嵩。晋有秘书西郭阳,北海人,何承天云:西朝名士也。’”

《通志》卷二十八氏族略第四:“《姓氏英贤传》:‘楚熊渠生无庸,因氏焉。又无庸先生学仙道。’”

《通志》卷二十八氏族略第四:“汉武帝使安国少季使南越。见《姓氏英贤传》。”

《通志》卷二十八氏族略第四:“《姓氏英贤传》云:‘傅说为相,子孙留傅岩者,号傅余氏。晋傅余頠撰《复姓录》。’”

《通志》卷二十八氏族略第四:“《姓氏英贤传》云:‘伊尹生于空桑,支孙氏焉。’”

《通志》卷二十九氏族略第五:“姬姓,晋士氏之子,士季生渥浊为士季氏。见《姓氏英贤传》。”“《姓氏英贤传》:‘古隐者中梁之后。’”“《姓氏英贤传》:‘石作蜀,仲尼弟子。见《史记》。’”[18]

《古今姓氏书辩证》卷二:“东乡。贾执《英贤传》曰:‘汉井州护军东乡子琴,高密人。’”

《古今姓氏书辩证》卷二:“熊相。贾执《英贤传》有楚怀王将军熊相沂。”

《古今姓氏书辩证》卷八:“山。贾执《姓氏谱》:‘河内五姓,其一山氏。’”

《古今姓氏书辩证》卷十六:“皇甫。贾执《姓氏谱》谓之安定五姓。”

《古今姓氏书辩证》卷三十八:“薛。贾执《姓氏谱》:‘刘、朱、周、武、薛为沛国五姓,魏太和族品,柳、裴、薛为河东三姓。’”

《古今姓氏书辩证》卷三十八:“郭。贾执《姓氏谱》 定太原五姓。”[19]

宋代章定《名贤氏族言行类稿》卷十:“《姓纂》:‘齐太公生丁公伋,生叔乙,让国居崔邑,因氏焉。自穆伯至沃枒成良,代为卿大夫。良十五代孙意如,秦东莱侯,生二子伯基、仲牟。伯基居清河东武城,仲牟居博陵安平,并无著姓。见《姓氏英贤传》。’”[20]

明代何良俊《语林》卷四:“《姓氏英贤录》曰:‘颜竣字士逊,延之长子也。少有令誉,为宋孝武抚军主簿,甚被知遇,竣尽心补益。孝武镇寻阳,迁南中郎记室。及文帝崩,问至,孝武举兵入讨,转咨议参军领军录事。’”[21]

明代焦竑《焦氏类林》卷六:“文帝问颜延之以其诸子才能。曰:‘竣得臣笔,测得臣文,毚得臣义,跃得臣酒。’何尚之嘲曰:‘谁得卿狂?’曰其狂不可及。——《姓氏英贤录》”[22]

明代杨慎《丹铅总录》卷十四:“虫,人姓也。汉高帝功臣有虫达,古蛊子之后。见《姓氏英贤录》。”[23]

清代王定安《两淮盐法志》卷一百五十杂纪门:“《通志》引贾执《英贤传》:‘炎帝时侯国夙沙氏’。”[24]

清代周寿昌《汉书注校补》卷二十八:“贾执《姓氏英贤录》云:‘晋太史董狐之子,受封青史之田,因氏焉。’”[25]

清代惠栋《后汉书补注》卷二十二:“《姓氏英贤录》曰:‘坎氏,宋附庸也。’”[26]

从《姓氏英贤谱》佚文来看,其内容可大致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1)叙姓源。这类佚文数量最多。关于得姓源流,唐代谱学名家柳冲曾有论断,见《〈史通〉通释》卷九内篇:“唐柳仲敷论氏族曰:‘天子建德,因生赐姓。以国则齐、鲁、秦、吴;以谥则文、武、成、宣;以官则司徒、司马;以爵则王孙、公孙;以字则孟孙、叔孙;以居则东门、北郭;以地则三乌、五鹿;以事则巫、乙、卜、陶。秦既灭学,公侯子孙失其本系。汉始尚官,七相五公所由兴也。魏立九品,置中正,尊世胄,卑贫士,晋宋因之,贾氏弼、王氏弘谱学兴焉,自有谱局,史职皆具。’”[2]柳冲所言得姓方式,在贾执《姓氏英贤谱》中得以体现。以国为姓如“南匈奴尸遂鞮裔孙,尸遂降汉,以国为氏。”以官为姓如“路中大夫之后,以路中为氏。”以居为姓如“齐有贤者居西郭,因氏焉。”以地为姓如“晋太史董狐之子,受封青史之田,因氏焉”。

此外,贾执谱中还包含柳冲尚未论及的得姓方式,如叙及“箝耳”一姓时,《姓氏英贤谱》言:“本胡姓。天监初,有箝耳期凌自河南归化,父同祖光并仕魏,为三品也。”由此可见,“箝耳”本为异族姓氏,梁代天监初年始传入南朝,反映出当时民族融合之趋势。

(2)叙郡望。如“东莞有五王氏”。“河内五姓,其一山氏”。“皇甫。贾执《姓氏谱》谓之安定五姓。”“薛。贾执《姓氏谱》:‘刘、朱、周、武、薛为沛国五姓,魏太和族品,柳、裴、薛为河东三姓。’”“郭。贾执《姓氏谱》定太原五姓。”魏晋南北朝时期,特重郡望,高门望族竞相在姓氏前冠以郡国名称以标榜其门第。历朝统治者均委任专员负责评定各州郡著姓,并载之谱籍,见《隋书》卷三十三《经籍志》:“晋世,挚虞作《族姓昭穆记》十卷,齐、梁之间,其书转广。后魏迁洛,有八氏十姓,咸出帝族。又有三十六族,则诸国之从魏者,九十二姓,世为部落大人者,并为河南洛阳人。其中国士人,则第其门阀,有四海大姓、郡姓、州姓、县姓。及周太祖入关,诸姓子孙有功者,并令为其宗长,仍撰谱录,纪其所承。又以关内诸州,为其本望。”[6]990贾执《姓氏英贤谱》亦体现出这种鲜明的时代特征,叙及各郡国之望姓数目、名称,颇为明晰。

(3)叙各姓历史名人及其轶事。叙古代名人多较为简短,如“虫,人姓也。汉高帝功臣有虫达,古蛊子之后”。“熊相。贾执《英贤传》有楚怀王将军熊相沂。”“古仙人有安期生。贾执《英贤传》云:‘今琅邪人。’”对于东晋南朝时期人物的叙述,则更为详细,如“王巾字简栖,琅邪临沂人也。有学业,为头陀寺碑,文词巧丽,为世所重。起家郢州从事、征南记室。天监四年卒,碑在鄂州。题云:‘齐国录事参军琅邪王巾制’。”有的还非常精彩有趣,如记颜、何二人的一段对话:“文帝问颜延之以其诸子才能。曰:‘竣得臣笔,测得臣文,毚得臣义,跃得臣酒。’何尚之嘲曰:‘谁得卿狂?’曰其狂不可及。”

贾执之所以于《姓氏英贤谱》中叙列各姓历史名人及其轶事,其根源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门阀制度。特别是对于距其时代不远的人物,因资料便于搜集,所以描述多细致生动。另外,贾执叙名人轶事,亦与当时盛行人物品藻有关。人物品藻发源于汉代,其最初目的是以此作为选官依据,故品评人物主要针对道德品行。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品评的内容已不仅仅局限于德行,而是扩大到对人物容貌、气质、举止、度量、文思、才辩等方面都加以品评。适应这种社会风尚,当时的志人小说大量涌现,以《世说新语》为代表,专记名人轶事及言谈举止。这种志人小说化的倾向,亦对贾执纂谱有所影响,以上述颜、何二人对话为例,这番叙述已带有鲜明的魏晋南北朝志人小说化倾向。贾执尤喜搜集六朝名士的言行轶事,这亦是其《姓氏英贤谱》的特点之一。

综上所述,贾执《姓氏英贤谱》是一部综合上古至梁代天监年间各姓氏源流、郡望及名人轶事的总谱。史载其篇幅多至百卷,据此推断,其所叙应颇为详细,理应受到学界的重视。

[1] (宋)欧阳修.新唐书·柳冲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5676.

[2] (唐)刘知几撰.(清)浦起龙通释.史通通释[M].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 (唐)林宝.元和姓纂卷七[M].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 (宋)李昉.文苑英华 卷六百四十九[M].明刻本.

[5] (清)姚振宗.隋书经籍志考证 卷二十二 二十五史补编本[M].上海:开明书店,1936:3698.

[6] (唐)魏征.隋书·经籍志[M].北京:中华书局,1973:989.

[7] (晋)刘煦,等.旧唐书·经籍志[M].北京:中华书局,1975:2012.

[8] (明)焦竑.国史经籍志 卷三[M].明徐象枟刻本.[9](明)王圻.续文献通考[M].明万历三十年松江府刻本.

[10] (宋)谢维新.事类备要[M].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1] (宋)佚名.翰苑新书后集[M].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2] (清)朱筠.笥河文集[M].清嘉庆二十年椒华吟舫刻本.

[13] (宋)章如愚.山堂考索[M].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4] (南北朝)萧统编,(唐)李善等注.六臣注文选[M].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5] (宋)李昉.太平御览四部丛刊三编影宋本[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36:786.

[16] (宋)罗沁.路史[M].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7] (宋)陈彭年.重修广韵[M].四部丛刊影宋本.

[18] (宋)郑樵.通志[M].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9] (宋)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M].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0] (宋)章定.名贤氏族言行类稿[M].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1] (明)何良俊.语林[M].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2] (明)焦竑.焦氏类林[M].明万历十五年王元贞刻本.

[23] (明)杨慎.丹铅总录[M].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4] (清)王定安.两淮盐法志[M].清光绪三十一年刻本.

[25] (清)周寿昌.汉书注校补[M].清光绪十年周氏思益堂刻本.

[26] (清)惠栋.后汉书补注[M].清嘉庆九年冯集梧刻本.

猜你喜欢

文渊阁四库全书姓氏
姓氏从何而来
有趣的姓氏
《四库全书考证》新近出版
公心与私意之间:《四库全书珍本初集》影印始末考略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辨证五则
于敏中与《四库全书荟要》纂修
姓氏拆解
抗战时期围绕《四库全书》阁书的文化掠夺战
文渊阁《四库全书》明人别集卷首提要辨证
故宫的“文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