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内涵浅析
2013-02-15沈丽娟崔志翔
沈丽娟,崔志翔
1 体育的形态
自1760年法国人正式提出“体育”一词以来,“体育”便以神奇般的速度飞快发展。1902年我国在日留学生将“体育”这一术语引入我国,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体育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
体育通过人类劳动及游戏不断演进发展,逐步复杂化、规范化,最终成为一种固有的社会文化形态。我们常说的体育的基本形态就是指体育实践的相对稳定的形式或状态,又称体育形式。体育形态各色各样,难以计数。我们常说树大必然分支,体育也因其丰富的内涵,在现实生活中分离出各式各样的形态。体育形态既反映了体育现象内在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又表现出体育各种整体现象相对稳定的外部特征。研究体育形态是在把握体育本质的基础上,对现实中复杂多样的体育实践及其现象进行科学的分类,以揭示其内在要素的相互关系和一般规律,从而丰富我们对于体育的整体认识。
根据各种体育实践的基本特征和功能,人们对体育基本类型的认同,以及体育工作者的实际状况等综合因素考虑,我国体育专家将现代体育实践划分为三种基本形态:即体育的教育形态——体育教育;体育的文化形态——竞技体育;体育的文化、教育及其产业的综合形态——群众体育(社会体育)[1]。这三种体育形态在主要目的、主要形式上各不相同。教育形态下的体育其主要目的是教会学生体育锻炼的正确方法及手段,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主要形式是通过体育教学来实现;文化形态下的竞技体育其主要目的是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主要形式是通过运动训练及运动竞赛来实现;综合形态下的体育主要目的是休闲娱乐、强身健体,其形式主要通过社会指导、自我锻炼来实现。体育的这三种形态各具特色,都可以作为独立研究的对象,三者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都是以身体活动为基本手段,都有娱乐教育的成分,都有竞赛和提高技术的因素。正是由于体育各基本形态之间的良性互动,才能够不断地谱写出现代体育事业灿烂辉煌的篇章。
2 体育的分类
体育的分类是指将体育领域中的各种表现形式,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区别并确定其归属的过程。对于体育的分类研究有两分法和三分法两种形式:两分法是根据现代体育的发展形成分为竞技体育与非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三分法是将体育分为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卢元镇教授认为竞技体育是体育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体育文化发展的最高层次,竞技体育由游戏发展而来,而游戏是玩耍的一种形式[2]。他在《论体育与休闲》中也谈到体育包括体育教育和消遣娱乐,两者既有区别又相互渗透,而竞技体育是消遣娱乐活动中的一个部分,也就说竞技运动属于消遣娱乐。凌平在《试问体育的科学分类》中对于“约定成俗”的分类方法提出了质疑,认为其缺乏逻辑性,划分标准不统一,并且划分未能穷尽整个体育的外延,因此他提出依据文化阶层对体育进行分类,将体育分为精英体育、大众体育、民间体育[3]。熊斗寅先生为了避免三分法某些不合理的成分,将其分为:学校体育、社会体育、高水平竞技体育。他认为把群众体育改为社会体育,好处在于与学校体育能相衔接,换句话说,除了学校体育以外的一切体育活动均纳入社会体育范畴,这样两者不会有混淆的地方,而群众体育这一概念是比较模糊的。张洪潭则认为体育应包括学校体育、职团体育(即职业团体人士从事的体育)和社区体育;或者是包括健身体育与竞技体育。健身体育是竞技体育的基础,因为竞技体育不可能横空出世去搏击。学校体育、职团体育、社区体育与竞技体育和健身体育是相互包含的。社会体育包括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关于对体育的分类,可谓众说纷纭,各执己见。但有一点我们不应该忽视,体育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体育的内涵和所诠释内容大不相同。因此可以说体育的分类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阶段、不同场合都会有新的变化。
对于体育的分类,也有很多人认为竞技体育不属于体育,因为很多运动员在追求更高水平的角逐中违背了强身健体的初衷,他们在退役后或是在役时便满身伤痛,许多伤是终生难以恢复的。然而从体育的发展来看,在起初体育并没有竞技体育与体育教育、社会体育等等之分,所有的体育项目都是由游戏发展而来,也是一种生存技能。在远古时代运动项目还没有完全成形的时候也是存在竞争的,只是它的竞技水平比较低。
竞技体育、体育教育、娱乐体育等等名称也是近代才从体育这个大概念中分离出来的,就如竞技体育,它从体育的大概念中分离出来,我们不能因为它损伤了运动员的身体就不承认它是体育了。体育的本质是存在竞争的,其目的就是为了实现更高、更快、更强的目标,健身及养生只是体育的延伸价值,并不是体育发展之始终。
3 体育的功能
3.1 体育的本质功能
运动和健身功能是体育最本质、最直接的功能,在这一本质功能的基础上才有其他的功能。人们通过身体活动,可达到提高心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改善人体生理和心理机能之功效。当体育系统与个体系统相互联系作用时,可以发挥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功能;当体育系统与教育系统相互作用时,则表现出教育的功能。体育是以身体活动为媒介的教育,其本质功能应为增强体质。
体育运动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强调思维与行动间的融合并轨,以及心理和生理间的互溶互惠,以真正塑造出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性良好的完美生命体。现代奥林匹克创始人之一的皮埃尔·顾拜旦在《体育颂》中写道:“啊!体育,你就是培育人类的沃地!你通过最直接的途径,增强民族体质,矫正畸形躯体:防病患于未然……”毛泽东同志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指出:“体育之效,在于强筋骨,进而增知识,因而调感情,固而强意志。筋骨在,吾人之身;知识、感情、意志在,吾人之心;身心皆适,是谓俱泰。”毛泽东同志对体育本质功能的认识,是十分深刻而准确的。体育的作用可以有很多,但基本的在于强筋骨,即增强体质,离开了这一点,别的属性也就不存在了[4]。
人类的生存需要是实现发展需要和享受需要的重要基础。众所周知“生命在于运动”,体育正是巧妙地通过身体运动来完美展现运动这一本质功能。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人类所承受的社会压力不断加大,“亚健康”逐渐成为一种常态,我们常常会说“好的身体乃幸福之本”“身体好才是真的好”,这些都充分说明了健康对于现代人的重要性。“花小钱来运动,省大钱不生病”渐渐成为一种新的生活理念,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体育这种全面增强人的体质的效用就是健身功能。此外,体育的健身功能还充分体现在提高人体的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灵敏及协调性等运动素质上,为体育参与者更好地掌握各项运动技术、提高人体的运动能力奠定了坚实基础。人们在收获健康的同时,不断的从运动中得到相应的乐趣,如此良性循环,进一步诠释了体育的健康功能。
3.2 体育的衍生功能
3.2.1 政治功能 体育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为社会发展添砖加瓦,同时,体育也为政治服务,这在历史的发展中是常见的社会现象。体育受政治的制约性很强,往往能影响到体育的目的与任务;反之,体育又能影响和反作用于政治。体育是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工具之一。现如今,胜负与成败,褒奖与荣耀,亦和国家的声望和形象,成就和实力息息相关,甚至可与民族自尊和民族自觉相关联。体育的功利性显著,万众敬仰,无限风光,是显示国家成绩和民族能力的“橱窗”,其感召力和影响力、向心力和凝聚力是无法比拟的,是促进国家政治一体化的助推器和助燃剂。
上个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山重水复,作为和平的使者,以及两国首脑正式谈判前的“政治中介”,两国互派乒乓球队进行“友谊比赛”,最后导致了“尼克松的手伸过了太平洋,紧紧地握住了毛泽东的手”,被周恩来总理戏称为“小球转动了地球”;上个世纪90年代,朝韩长期对立,经过了多方政治斡旋,破镜仍未能圆,但却于1991年,以共同组成体育代表团参加第4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的形式,推动了和平统一的进程。
3.2.2 经济功能 现如今市场经济调节的社会环境中,体育早已不仅是陈旧的福利和慈善事业,而且还发展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淘金产业”。世界各国都非常注重发挥体育的经济效能,体育的经济价值越来越被人们理解和接受、推崇和挖掘。从体育在劳动力再生产过程中的作用来分析,通过体育健身,能有效地提高劳动者的身体素质,使其在体力、智力等方面适应工作环境和现代快节奏生活方式的需要,提高劳动效率;减少疾病给工作所带来的劳动损失,提高出勤率,从而减少医疗费用开支;从体育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作用来分析,体育可以从多方面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人的劳动能力,是体力和智力的综合,青少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有利于身体发展,形成良好的身体形态和运动能力,练就健壮的体魄,使之成为合格的劳动者,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体育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来分析,马克思说过:“人的劳动能力有一个特征就是它在生产过程中除了生产和自身价值外还能创造新的价值。”经过培养与训练的劳动者才能在生产过程中创造出超过它自身的新价值。这不仅说明体育投资具有生产性,而且体育投资在生产中还具有经济效应,这种作用是通过生产中多次反复来实现。体育产业不但可以创造产值,还可以促进对运动服装、运动器材、运动场馆建设等相关产业需求性的扩大,从而促进经济的快速而持续的增长。
3.2.3 文化功能 体育作为一种贯穿古今中外的社会文化现象,本身就蕴涵着丰富的精神理念和文化内涵。体育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如古罗马奴隶和野兽之间的“困斗”,中国古代民间祭祀礼仪,以体育的形式来表达人们的意志倾向。体育的文化特征体现在鲜明的应征性、丰富的内涵性及浓郁的美育性上。大型活动的开闭幕式,体育的表演不可或缺,这是体育运动与人的精神、艺术与智力的交融。丰富的体育文化,在对人体形态构造、生理机能评定和生物学改造的同时,还给人类劳动自身以极大的美学启迪和熏陶。宏伟壮观的体育遗址,实用多样的体育设施,智慧美观的运动装备,既是人类劳动的产物,也是人类物质文化的财富。体育运动作为一种显性的文化形态,在现时代其具有比他任何社会活动都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在作用于人身体的同时,无疑还作用于人的精神和思想、观念和意识。江泽民同志指出:“中华体育精神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不同历史时期,体育为中国社会的发展贡献出的精神力量,极大的鼓舞了各行各业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奋斗精神。“顽强拼搏、勇于进取,公平竞争,团结友谊”,“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等都是体育文化在人们精神领域里的高度体现和最美诠释。
4 体育的价值
无论是奥林匹克运动还是大众健身运动,体育能够得到不断的发展和进步,都得益于它对人类的价值,即体育对于人类的意义。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体育以其独有的方式服务于人类、造福于人类,它对于人类的身心健康发展及社会进步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5]。因此我们不难理解体育的价值反映着人们的需求。当代社会随着物质文化需求的极大丰富,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人类对体育认识的提高,以及全球赛事的转播更将体育搬上了世界的舞台。体育这一饕餮大宴极大地满足与丰富了人类的精神文化追求,是被人们所需要的。体育作为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渗透于人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体育价值是多元化的,概括来说,体育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体育所具有的自然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几个方面。
体育的自然价值在于增强体质。体育关系到全民族的体质健康问题,是国民大计,是民生问题,不可忽视。全面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反映了社会对于个人健康的关心与重视。如今,国民体质持续下降,而体育作为维持人类健康、增强人们体质的良药,其价值是不可忽视的。真正的体育应该是以增强人民体质,完善人的发展为目的的。中国不能没有这样真义的体育,因为中国有十几亿人口需要提高身体素质,这也是体育自然价值最直接的体现。
20世纪是体育社会价值观得到最充分展现的时代。在这个世纪的上半叶,军国民主义推动体育成为满足军需要的工具,源自欧洲的两次世界大战使体育的政治功能发挥到极致;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冷战时期以超级大国相抵制的形态显示出空前的危机,又通过卓绝非凡的形式促进了理解与和平,波澜起伏地展现了体育的社会价值。20世纪下半叶,体育的完整体系和多种功能超出学校教育范畴[6]。体育是一种不需要语言交流,就能实现有效交流的重要载体,对于维护世界和平、传播友谊、宣扬进取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体育与社会的互动,其价值不仅仅表现在促进经济增长、维护国家权力、促进教育发展等一系列显性方面。它更重要的是宣扬“Fair Play”的公平意识,展现“更快、更高、更强”的进取精神,展示“世界一家”的和平思潮。它展现的科学精神以一种无形的力量影响着人、推动着世界的和平与统一。
体育从关心身体转向关心人的全面发展,再一次打开了人类认识和实践的疆域[7]。体育的人文价值是相对隐性的,它反映了体育的内在理想:培育人、塑造人。它给予人一种无形的人文关怀,从根本上厘清了人类为什么需要体育,社会为什么要发展体育。“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人的价值高于一切。体育与科学的紧密结合,使人类参与的各项体育活动更加规范化、合理化,更能够通过体育锻炼达到应有的效果,凸显了体育全面关心人类价值实现的真正内涵。例如,体育人类学就把目光投向了未来,它涉及体育与人类的各个方面,是从根本意义上研究体育的一门学问,它从人类起源、生存、发展的宏观意义上去认识体育,从而更能准确地把握其本质,使体育朝着更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8]。
体育的人文价值,代表着人类对未来的无限期许,是整合与连接体育多种价值取向的航向标,能够正确引导与合理支配其他价值观念,使人类身体活动上升为一种文化性的行为,使受众多社会因素干扰后的运动形式仍能回归其预计轨道,从而真正实现体育的价值,实现个人的价值。
[1] 周西宽.体育基本理论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
[2] 卢元镇.体育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 凌平.试问体育的科学分类[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0,14(3):16~19.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5] 胡小明.体育价值区域与探索路径[J].体育科学,2007,27(11):9~14.
[6] 祖苇.再论体育价值.[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6(6):741~742.
[7] 胡小明.体育人类学概论[J].体育与科学,2000,21(123):4~14.
[8] 曲业煌.体育概念研究发展新论[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8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