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巩固执政文化基础的理论分析与路径选择

2013-02-15杨志超

探索 2013年6期
关键词:党执政基础文化

杨志超

(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政党的执政文化是文化的政治形态,为执政党巩固执政地位、行使执政权力和提升执政能力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高度重视执政的文化基础问题。在世情、国情和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必须正确把握执政和文化的关系,不断巩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文化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一、执政文化基础的理论分析

(一)执政基础与执政的文化基础

执政基础是执政党建设的重大命题。执政基础的坚实与否,直接关系到政党的执政地位巩固与否,关系到执政党的前途和命运如何。执政基础是指一个执政党之所以成为执政党的前提和条件,或者说是其执政的合法性基础,是指基于大部分社会成员对执政党实施政治领导所普遍达成共识的基础上,所形成的认同感和自愿接受的程度[1](p114)。一个政党的执政基础是由阶级基础、经济基础、政治基础、文化基础、社会基础等多个内容组成,通过相互作用共同为政党的执政提供依据。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执政党的灵魂,是执政活动中最具深刻、持久影响力的重要因素。先进的政治文化有其自身的文化特质,能够充分吸纳、整合、引导社会文化,有效实现社会动员、道德感召和文化凝聚。执政的文化基础是执政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执政党“软实力”的集中体现,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有力支撑。所谓执政的文化基础,是指一个执政党得以执政的文化前提和文化条件,即:在一定社会历史环境下,支撑和推动执政党进行有效执政的各种精神文化因素构成的文化支撑体系的总和,包括文化背景、文化心理、文化选择等内容。作为执政党,必须不断夯实执政的文化基础,在思想文化上树立起先进的旗帜,才能对全体人民产生巨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才能不断巩固自身的执政地位。

(二)中国共产党执政文化基础的理论构架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的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领导核心,其要实现政治动员和道德感召,赢得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就必须推动执政文化要素的创新和发展,不断巩固执政的文化基础,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化要素在领导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思想整合和引导作用,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文化诉求,实现对执政文化的认同和对执政地位的认可。

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执政的文化基础包含三个层面的内容:

1.文化的理论形态——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文化

指导思想是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是执政党文化的重要内容,是文化的理论形态。对于一个执政党而言,是否具有明确而科学的指导思想,是判断其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准,对于能否有效实施政治动员,发挥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同时,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包括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内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丰富和完善了中国共产党的理论文化体系。

2.文化的历史形态——底蕴深厚的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是一个具有历史属性的概念,每一种文化都具有历史形态,即传统文化形态。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长期积淀、逐渐形成的,并通过价值观念、行为规范、风俗习惯等各种文化现象表现出来的。中华民族在五千年文明演进史中,以独特的智慧创造出了灿烂的传统文化,凝聚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民族精神、道德规范、审美情趣、创造才能、思维方式和理想追求,成为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维系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精神纽带。中国共产党诞生于中国的社会和文化土壤之中,其发展以及在全国长期执政,离不开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因此,其文化基础的构成,也必然包含优秀的传统文化。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从革命年代毛泽东提出“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2](p533)的要求,到新中国成立后强调要充分发挥优秀中国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到江泽民首次把“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确立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纲领的重要内容,再到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3](p35)的历史任务,都体现出了中国共产党对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自觉,这对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维护国家的团结统一,维护国家文化主权和文化安全,都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3.文化的现实形态——日益丰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政党的先进性是与它所代表的文化的先进性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个政党要站在时代前列,保持自身的先进性,就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不断推进思想文化建设,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而这种先进性也奠定了执政党执政深厚的社会文化思想基础。

作为长期执政的党,中国共产党清楚地认识到,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文化的现实形态,是执政文化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支持大众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从而获得人民群众对执政文化和执政地位的认可和支持。党的十六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行了明确的界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4](p537)党的第十七届六中全会在总结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部署,进一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巩固中国共产党执政文化基础的现实依据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巩固党执政的文化基础,关系到中华文化参与国际竞争,关系到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关系到保持党的先进性,因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新时期世情、国情和党情的深刻变化,也给巩固党执政的文化基础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深刻认识和把握其必要性和紧迫性,是巩固中国共产党执政文化基础的现实依据。

(一)巩固党执政的文化基础是适应世情、国情和党情的必然选择

1.巩固党执政的文化基础是增强文化软实力、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需要。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的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文化竞争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内容。中国作为一个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的大国,既不能封闭固守,阻碍文化交流,也不能够完全迎合西方,在全球化中丧失自我。正确的选择是坚持包容性原则,让自身文化发展实现民族性与世界性、传统性与时代性的统一。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断巩固党执政的文化基础,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有利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其竞争性和凝聚性作用,有利于弘扬中华文化,发挥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基础性和资源性作用,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发挥创造性,增强整合性,使中华文化更加具有吸引力和感召力。

2.巩固党执政的文化基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满足人民多样化文化诉求的需要。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表现在既要推动经济的发展,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推动文化的繁荣,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实现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显著提高。因此,新时期不断巩固党执政的文化基础,有利于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推动力,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和良好文化条件。

3.巩固党执政的文化基础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需要。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党的先进性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重点。执政的文化基础是执政合法性的重要来源,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社会生活,是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有效发挥这一能力,不断加强执政的文化基础,是党永葆生机和活力、始终保持先进性的基础和保证。党执政的文化基础对整个社会的文化建设具有引领作用,而对党的建设而言,是增强党员意识、党组织认同感、坚定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自觉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重要保证。加强党执政的文化基础,有助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培养全社会对党及其执政的认同感,维护社会稳定,从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二)巩固党执政的文化基础面临严峻挑战

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世情、国情和党情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巩固党执政的文化基础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化多样性的挑战。随着改革攻坚阶段的到来,中国社会进入了转型期,由此也带来了文化领域的深刻变化。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生活方式深刻变化,给人们传统的、保守的价值观念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同时,在社会结构整体转型的过程中,产生了新的价值观念,这些新旧价值观念相互影响、相互激荡,构成了价值观念“多元并存”的局面,这给人们的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得人们思想的复杂因素增多,对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形成了冲击,因而对于加强党执政的文化基础造成了困难。

2.文化现实性的挑战。思想观念矛盾根植于社会经济生活之中,它的本质是社会物质利益矛盾的反映,是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特殊而关键的因素,它会导致社会的失范和失控,对理想信念教育产生严重障碍,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风貌和精神状态。随着改革的深入,经济高速发展积累下来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也逐步地暴露出来,社会分配不公、贫富分化、地区城乡差距拉大、失业等这些现实问题,使人们的思想产生了困惑,理想信念产生了危机,给巩固党执政的文化基础带来了严峻挑战。

3.文化复杂性的挑战。文化本身作为一个复杂的概念,其不仅包含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还包含腐朽文化和先进文化,并且其划分的界限并不分明,往往交织在一起,因而给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带来了很多困扰。而中国文化体系由于历史的悠久和地域的广阔,其复杂性更加突出,表现于各地文化的变异中。因此,如何处理文化体系中的各种复杂要素及其关系,是巩固党执政的文化基础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4.文化自主性的挑战。在文化全球化中维护文化自主性和文化安全是中国共产党巩固执政文化基础的重要任务。文化全球化是全球文化结构的转换和重建。但当前,文化全球化缺乏完整成熟的文化理念和平等有序的互动规范,各国文化在与其经济相联系的过程中,依然表现出强势和弱势的差别,文化霸权主义依然盛行。这种差异的存在,加大了维护文化安全的难度,这也为加强党执政的文化基础带来了风险。

三、党巩固执政文化基础的路径选择

(一)坚持文化引领:巩固执政文化基础的思想保证

文化是一个政党的精神旗帜。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要走在时代前列,就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高扬自己的文化理想,把握文化发展主动权,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文化引领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重要作用。

在新形势下,面对国际国内各种文化思潮的交流与交锋,巩固党执政的文化基础,必须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必须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坚持不懈地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工作,深入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学习教育,增强人们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自信;必须坚持把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统一起来,大力弘扬一切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的思想和精神,形成生动活泼、蓬勃向上的主流思想舆论。

(二)增强文化认同:巩固执政文化基础的核心目标

核心价值观是文化的内核,规定着文化的性质,规定着社会的文化立场和价值追求。中国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和56个民族的大国,社会成员的广泛性和民族文化的多元性决定了要凝聚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意志,就必须构筑能够发挥引领作用的、为全社会所认同的核心价值观。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战略任务,以此来增强全体人民对执政文化的认同。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关键是解决价值认同问题,使之转化为社会群体意识。构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形势政策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干部群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人们在参与中不断增强价值认同感,不断增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的信念和信心;必须注意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在全社会形成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浓厚氛围;必须运用各类生动的文化形式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用高质量的文艺作品传递价值导向,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和道德情操;必须注意结合干部群众思想实际,加强对重大理论问题的阐释解读,加强对思想认识问题的正面引导,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增进思想共识。

(三)加强文化传承:巩固执政文化基础的重要内容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3](p13)新时期巩固党执政的文化基础,必须弘扬民族文化,继承和发展优秀的传统文化,汲取文化精华,不断丰富执政文化支撑体系。

中国共产党要更好地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主体,必须以客观积极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充分认识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着眼于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从民族精神、道德传统、文学遗产、治国经验等方面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加以认真总结、继承,并将其与现实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相联系,不断为传统文化赋予时代内涵,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要通过加强历史遗产保护、民俗文化挖掘、传统文化教育、文化典籍整理等工作,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要推动传统文化的对外宣传,推动其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

(四)满足文化诉求:巩固执政文化基础的有效途径

人民大众既是先进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成果的享有者。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人民群众对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巩固党执政的文化基础,必须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为原则,以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为目标,以实现文化服务均等化、消除文化发展不平衡为重点,大力推进群众共享的文化体系建设。

首先,要始终把人民大众作为文化服务主体,牢固树立群众观点,着力扩大文化服务的覆盖范围,大力推出人民群众喜爱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让更多的群众得到文化实惠;其次,要加强城乡基层文化建设,加快构建覆盖广泛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加大对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原则,把更多的资源向落后地区倾斜,有效解决长期存在的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文化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拓宽文化服务的渠道途径,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推动公共文化场所和基层文化活动中心免费开放,推动“三下乡”、“四进社区”、“心连心”等基层文化活动经常化、制度化,充分发挥现代科技的作用,加快构建技术先进、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现代传播体系,运用现代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提升文化服务的品质,增强文化服务效果;再次,加强对文化创作的引导,支持和鼓励文化工作者深入基层,在群众的生产生活中挖掘创作素材,加大对社会热点题材文化作品的支持力度,充分考虑普通群众的消费能力,降低文化消费门槛,创作更多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精神文化产品。

(五)培养文化人才:巩固执政文化基础的组织保障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文化队伍是基础,文化人才是关键。党的十八大报告特别提出了“要营造有利于高素质文化人才大量涌现、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造就一批名家大师和民族文化代表人物,表彰有杰出贡献的文化工作者”的文化人才培养目标。因此,要加快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为巩固党执政的文化基础提供组织保障。

第一,要造就高层次文化人才队伍。要继续实施“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和文化名家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培养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大师、功底深厚的文化专家和富于创新精神的青年骨干,搭建文化人才终身学习平台,多渠道吸引海外优秀文化人才。第二,要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要制定实施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完善机构编制、学习培训、待遇保障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在吸引优秀文化人才服务基层的同时,大力培养扎根基层的乡土文化能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形成专兼结合的基层文化工作队伍。第三,加强人才队伍的职业道德建设和作风建设。要引导广大文化工作者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职业认同,发扬严谨笃学、潜心钻研、淡泊名利、自尊自律的风尚,努力追求德艺双馨,坚决抵制学术不端、情趣低俗等不良风气,弘扬科学精神和职业道德。

[1]韦勇.中国共产党执政新思维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2]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4]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党执政基础文化
“不等式”基础巩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整式”基础巩固
习近平关于“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重要论述的内在逻辑与创新价值
谁远谁近?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浅谈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党的宗旨
通过延安整风运动看党执政的合理性
“五抓五促”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