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泽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分析
——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

2013-02-15戴立兴

探索 2013年6期
关键词:利益群众服务

戴立兴

(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北京 100732)

毛泽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深刻阐释了中国共产党“为了谁”、“服务什么”以及共产党人应具有“什么样精神状态”三个重大问题,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宗旨,反映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品格和行为准则,是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的灵魂。

一、“为人民”---解决了“为了谁”的问题

毛泽东曾说:“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1](p857)回答“为什么人”的问题,首先必须把握人民概念。毛泽东人民概念,明显体现着两条基本的标准:一方面,坚持了质的标准。即依据现实社会发展阶段的主要历史任务和趋势,针对人们同这一历史任务的关系,来划分人民和敌人。它决定了毛泽东人民概念的内涵。另一方面,坚持了量的标准。即人民是占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由多种不同的阶级阶层构成的巨大复合体。它决定了人民概念的外延。坚持这两条标准的有机结合,是毛泽东人民概念的思想精髓。

1.毛泽东人民概念的内涵

在中国长期的封建历史中,始终融贯着一种崇拜权力、贬低人民的倾向。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封建专制,但广大人民依然处于被压迫的境地。毛泽东则认为,社会财富是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创造的,革命和建设的主体只能是人民群众。“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2](p1031)在理论上第一次将人民视为惟一的价值创造主体。

1957年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毛泽东曾这样定义人民概念:“人民这个概念在不同的国家和各个国家的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拿我国的情况来说,在抗日战争时期,一切抗日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日本帝国主义、汉奸、亲日派都是人民的敌人。在解放战争时期,美帝国主义和它的走狗即官僚资产阶级、地主阶级以及代表这些阶级的国民党反动派,都是人民的敌人;一切反对这些敌人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在现阶段,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一切反抗社会主义革命和敌视、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势力和社会集团,都是人民的敌人。”[2](p205)

从这个经典定义可以看出,毛泽东主要从两个层面论述了人民的内涵。一方面,在政治态度层面:毛泽东认为,人民是一个政治概念,这个概念涵盖人类的正义、公平与进步。在旧中国,人民是一切受压迫、受损害和受限制的人们;而在新的社会,人民一跃成为了社会的主人。另一方面,在社会地位层面:毛泽东认为,在旧中国,所谓人民大众,是指一切被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所压迫、损害或限制的人们。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则当家作主,享受民主权利。

由此可以总结出人民的质的规定性:人民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和进步起了推动作用的人们。人民的主体部分,是代表先进生产力的、与社会发展趋势相联系的新兴阶级和劳动群众。

2.毛泽东人民概念的外延

在人民概念的外延方面,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无产者、小农和城市小资产者”是“人民的大多数”。在列宁思想中,人民不仅等同于工人阶级,而且变成了那个时代“千百万人”的集合体。

毛泽东认为人民应包括社会的众多阶级和阶层。在不同时期,毛泽东分别从两个方面对人民的范围作过划分。一方面,从职业方面划分:人民分布在各行各业,包括做工的产业工人、都市苦力、小手工业者,务农的贫雇农、自耕农、半自耕农,经营工商业的爱国资本家、小商小贩、店员、小手工业主,从事文教卫体等事业的爱国知识分子,还有从军的兵士、居留海外的华侨及其他人。另一方面,从阶级方面划分:人民包括无产阶级、半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中产阶级(后来改称为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及其他阶级中分化出来的人。尽管毛泽东对人民的范围的划分各个时期有所变化,但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城市小生产者这些劳动阶级,始终是最基本的人民群众;加上民族资产阶级及其力量,人民占到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特别是,毛泽东使列宁的人民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是人民的主体凸显了下层农民,二是对民族资产阶级进行了具体分析。这两点是毛泽东对人民概念的独创性贡献。

毛泽东还习惯于运用定量方法对群众的范畴进行估量,经常强调人民在全国人口中所占的比例。比如,毛泽东曾说:“什么是人民大众呢?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民,是工人、农民、兵士和城市小资产阶级。”[1](p855)解放前,他多次讲到中国80-90%的人口是工人和农民,农民占全国人口的80%,工农兵和城市小资产阶级占全国人口的90%以上。在解放战争中,他要求新解放区要团结总人口90%的人,打击面不应超过10%。解放后,他经常强调人民占我国总人口的95%以上,共产党人要站在这95%的人民大众这一边,注意团结95%以上的干部群众。

毛泽东的这种量的估计说明,中国共产党应当坚定不移依靠这个总人口的“绝大多数”,共产党人所谋求的利益不是少数人的利益,而是总人口的“绝大多数”的利益,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为了谁”的问题。

3.毛泽东人民概念的特点

毛泽东人民概念是毛泽东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内容,并呈现出一些独特之处。

其一,人民具有历史性。毛泽东根据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矛盾状况,界定了不同历史时期人民的范围。比如,毛泽东客观地认识了中国革命的特殊性,使人民外延扩展到劳动者以外的小资产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等剥削阶级,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创造性发展。由于毛泽东人民范畴具有了历史的广泛性特征,从而使它最深刻地体现了中国阶级关系的特点,解决了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为了谁”、“依靠谁”问题,为党正确制定不同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其二,人民具有阶级性。阶级性是毛泽东人民概念的本质特征。作为政治概念,人民概念反映的是一定社会的阶级政治关系。其一,毛泽东是从革命的角度、视各阶级对待革命的态度认定人民的,因此人民的范围都以阶级的形式体现。其二,划分人民的标准与一定历史时期的政治任务紧密相联。人民的阶级性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演进不断发生变化的。如抗日战争时期的政治任务就是抗日,拥护和投身抗日的就属人民范围。另外,毛泽东第一次解释了人民的主体部分与非主体部分的区别,指出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是中国革命的决定力量,而非主体部分的其他人民虽是人民的一部分,但不是决定革命性质的力量。

其三,人民具有群众性。人民的范围极其广泛,不论在哪个历史时期,均占中国人口的大多数。从这个角度讲,人民的概念是建立在群众性的基础之上的。一方面,人民和单个的社会成员相对,有量上的规定性,指的是作为社会基本主体的劳动群众。另一方面,人民是与杰出人物相对应。从某种意义上讲,人民和群众的含义是一致的,是指一切对历史发展起着促进作用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

总之,毛泽东对人民概念的认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精神实质。例如,其历史性特征使毛泽东在处理人民问题时能更贴近历史要求;其阶级性特征确保了革命和建设的总方向的正确性;而其群众性特征也体现了党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党性特征。因此,“为人民服务”必须首先以“人民”为其服务对象,否则“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命题就根本不能成立。

二、“服务”---揭示了核心是“为民谋利”问题

毛泽东指出:“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解决了,接着的问题就是如何去服务。”[1](p859)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构成了毛泽东崭新的利益取向,是毛泽东为人民服务思想的核心内容。

1.“服务”的核心是人民利益至上

“为人民服务”即“为人民”的利益“服务”,它与“为人民谋利益”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首先,“为人民服务”要求把为人民谋利益作为党的价值目标。毛泽东始终把人民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早在1925年,毛泽东在回答“为什么要革命”时,就讲到为了使人民得到经济上的幸福。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又提出“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为此,主要的是要处理好“给”和“要”的关系,第一个方面的工作是要给人民以东西。在建国以后,他又多次提出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改善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总之,在毛泽东眼里,为人民服务,归根结底就是为人民谋利益。“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1](p1094)

其次,“为人民服务”要求把符合人民利益作为共产党员的道德准则。在毛泽东看来,“共产党员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应以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而应以个人利益服从于民族的和人民群众的利益[3](p522)”。 毛泽东甚至认为,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这就不但把人民利益标准作为共产党人的人生价值的标准,而且引申为生死观的标准,具体化为可以操作的行为准则和评价标准。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独特贡献。

社区参与:澳大利亚土著民族参与高等教育的新途径…………………………………………许伊娜,陈·巴特尔(3,106)

再次,“为人民服务”要求把符合人民利益作为工作判断的最高标准。毛泽东认为:“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1](p1096)一方面,共产党人所做的各项重大决策,必须符合人民的利益。1941年党外人士李鼎铭提出了“精兵简政”的议案,毛泽东虚心接受了这个议案,并在后来总结到:“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精兵简政’这一条意见,就是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提出来的;他提得好,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采用了。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1](p1004)另一方面,符合和维护人民的利益绝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必须关注民生问题。为此,要“解决群众的穿衣问题、吃饭问题、住房问题、柴米油盐问题、疾病卫生问题、婚姻问题。总之,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 [4](p136)。

最后,“为人民服务”要始终坚持“革命功利主义”。不同的价值取向代表不同阶级的价值目标。毛泽东认为共产党人不仅讲利益,而且还是功利主义者,只不过追求的不是一己之私利或小集团的利益,而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唯物主义者并不一般地反对功利主义,但是反对封建阶级的、资产阶级的、小资产阶级的功利主义,反对那种口头上反对功利主义、实际上抱着最自私最短视的功利主义的伪善者。世界上没有什么超功利主义……我们是无产阶级的革命的功利主义者,我们是以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最广大群众的目前利益和将来利益的统一为出发点的,所以我们是以最广和最远为目标的革命的功利主义者,而不是只看到局部和目前的狭隘的功利主义者。”[1](p864)

2.毛泽东利益思想突出了“人民”特色

毛泽东把人民利益思想具体化为党的方针、政策和行动,使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的历程中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第一,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毛泽东始终认为:首先,坚持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唯物史观,就必须坚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其次,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是由党的性质决定的。再次,坚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是党的宗旨的体现。最后,坚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是由共产党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决定的。

第二,强调绝大多数人的利益。毛泽东一贯强调,我们是为着绝大多数人民群众谋利益的。一方面,共产党人所谋求的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周恩来认为毛泽东利益观的一大特点,“就是他所提出的原则总是照顾大多数,为着大多数人民的利益”。[5](p338)另一方面,必须切实代表好农民的利益。毛泽东深深地体会到,中国的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仍然是不可忽视的力量。因此,农民利益问题是毛泽东着力解决的问题。

第三,强调正确处理好人民内部利益关系。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认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利益矛盾最关键、最核心的是处理好两大关系,即正确处理目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以及正确处理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一方面,要正确处理目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毛泽东曾对不顾人民目前利益的现象多次做过尖锐的批评,他说:“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米吃,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2](p30)。 另一方面,正确处理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毛泽东认为,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国家利益又高于集体利益,但是又要反对抹煞个人利益或无条件地牺牲个人利益。统筹兼顾是毛泽东在处理革命、建设与改善民生关系时坚持的一个重要原则。1942年,毛泽东就明确提出了“公私兼顾”或“军民兼顾”的口号。建国后,他又将“公私兼顾”发展为“统筹兼顾”,作为处理生产建设与改善民生时必须坚持的一个原则。1956年毛泽东强调:我们的方针是统筹兼顾、适当安排。适当就是火候问题、度的问题。

第四,强调必须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毛泽东认为人民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更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体。毛泽东说:“单有党还不行,党是一个核心,它必须要有群众……所以,要好好团结群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一道工作。”[2](p88)毛泽东始终把坚持人民的主体性和加强党的建设结合起来,把密切联系群众作为加强党的战斗力的必然要求,而党的战斗力的加强又成为发挥人民主体性的保证。人民群众在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印证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真理。

第五,切实关心人民群众的民生问题。毛泽东多次强调对于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群众的生活问题,一点也不能疏忽,一点也不能看轻。毛泽东指出:关心群众的生活“就得关心群众的痛痒,就得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问题、盐的问题、米的问题、房子的问题、衣的问题、生小孩子的问题,解决群众的一切问题。”[4](p138)也就是说为人民服务要做到最具体、最实际之处,真正体现出群众利益无小事。

三、“全心全意”---回答了“什么样的精神状态”问题

在“为人民服务”之前,加上“全心全意”四个大字,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它深刻回答了共产党人应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为人民服务的问题。

1.从“为人民服务”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演进

虽然毛泽东在1944年9月8日《为人民服务》一文中,使用了“完全”、“彻底”的提法,已经包含了“全心全意”的意思。值得令人关注的是1944年10月4日在中央印刷厂礼堂的讲话中,在“为人民服务”的前边,毛泽东又加上了“全心全意”四个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为人民服务”,就其基本的立足点而言是完全一致的。但在“为人民服务”前面加上“全心全意”这个定语,不仅是个量的发展问题,而且是质的升华。其后,在党的七大开幕词中,他说:“我们应该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1](p1027)在党的七大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中,毛泽东又强调:“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1](p1094)此后,经过毛泽东的创导,延安整风后,在全党取得了共识。

新中国成立之后,毛泽东进一步强调了为人民服务的问题。1953年4月,在出版《毛泽东选集》第三卷时,毛泽东把在张思德追悼会上的讲演正式定名为《为人民服务》。毛泽东所谓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要求广大党员及干部“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一切“向人民负责”。这里的“一刻”、“一切”就是全过程、全方位,始终如一地、彻底地为人民服务。这是为人民服务的最高要求,也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只有具备这种精神,才能真正达到“为人民谋利益”这个最高目标,使党永葆先进性和战斗力。

2.必须树立“全心全意”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全心全意”是一种对人民极端负责的精神状态,为此毛泽东要求全体党员必须树立做人民的“公仆”和“勤务员”的观念。

做到“全心全意”,首先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一方面,为人民服务要完全彻底。1957年毛泽东指出:“共产党就是要奋斗,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要半心半意或者三分之二的心三分之二的意为人民服务。”[2](p285)半心半意或三心二意为人民服务,实质上是个人主义的一个变种。另一方面,为人民服务要始终如一。毛泽东说过:要有“永久奋斗”的精神,一万年以后,也要奋斗。就是要求共产党人要始终如一地为人民服务。

做到“全心全意”,各级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毛泽东就强调指出:“我们党的组织要向全国发展,要自觉地造就成万数的干部,要有几百个最好的群众领袖。这些干部和领袖懂得马克思列宁主义,有政治远见,有工作能力,富于牺牲精神,能独立解决问题,在困难中不动摇,忠心耿耿地为民族、为阶级、为党而工作。”[4](p277)为此,要摆正党的干部与人民的位置。在这一宗旨中,人民被定为“被服务者”,是社会的“主人”、是“上帝”。“我们一切工作干部,不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共产党人和人民的关系是“公仆”与“个人”、“勤务员”与“人民”的关系。

做到“全心全意”,要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告诫全党要做到“两个务必”,以后他又强调艰苦奋斗是党的政治本色,并且强调“我们要保持过去革命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把革命工作做到底”[2](p2851)。

做到“全心全意”,要虚心向人民学习。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毛泽东一贯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他强调“应当相信群众,应当相信党”是两条根本的原理。毛泽东认为,“没有满腔的热忱,没有眼睛向下的决心,没有求知的渴望,没有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的精神,是一定不能做,也一定做不好的。必须明白: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 [1](p790)。

总起来说,“作为观念文化的毛泽东思想是一个具有鲜明意识形态特点的理论信念体系,是凝聚中华民族成员的政治思想基础,同时又是现代中华民族价值观念体系的集中体现,对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的凝聚作用”[6]。而“为人民服务”思想,则是这个体系中的一个最璀璨的亮点。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3]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周恩来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6]张丰清.试论毛泽东思想的民族特色及其对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影响[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

猜你喜欢

利益群众服务
多让群众咧嘴笑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环保从来就是利益博弈
绝不能让“利益绑架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