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把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2013-02-15颜旭
颜旭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发表重要讲话,号召全党同志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把我们党建设好,团结全体中华儿女把我们国家建设好,把我们民族发展好,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十八大报告中有关总任务的论述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梦”的重要讲话让人思索,给人期待,催人奋进。
一、雄关漫道,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曲折而坚定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不懈追求。近代仁人志士的艰辛探索充分表明,要实现国家繁荣、民族复兴,必须找到能够指导中国前进的先进理论,必须找到能够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先进力量。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为中国发展指明了方向,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为民族复兴提供了组织保证。站在民族危机关头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将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与民族价值目标结合起来,确定了通过“革命化”实现“现代化”的民族复兴之路。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再仅仅是中国共产党政治价值目标实现的要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要求,“建设一个独立的、自由的、民主的、统一的、富强的新中国”成为激励社会各阶层人民群众参与、支持革命的强大精神动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只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国后,我们党努力在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探索实现民族复兴之路,也取得了一些重大成就。但由于未从总体上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而中断。教训让人反思,也给人启示。但二十多年的探索还是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使中华民族无限接近伟大复兴的目标。鉴于近代中国历次模仿西方现代化模式均无果而终,以及传统社会主义现代化方案弊端的凸显,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承近代以来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勇敢承担起一个先进执政党的历史责任,以无畏的探索精神,开辟、坚持和发展了以改革开放为动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此,中国梦因有正确道路的指引而一片光明。30多年来,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在中国道路的指引下,亿万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得到了极大调动,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解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得到了极大发展,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改善,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不断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这一切,都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生机与活力,预示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那样:“经过鸦片战争以来170多年的持续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的前景。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二、沧桑正道,引领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道路弥足珍贵
必须倍加珍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中国成为全球的“焦点”,现代化建设的成就使“中国道路”成为“世界的经验”。从“华盛顿共识”到“北京共识”,从“欧美模式”到“中国道路”,反映了世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高度认可和广泛关注。回望历史,既令人荡气回肠,也让人感慨万分。一路走来,中国的上空并非总是阳光雨露,也有风雪阴霾。30多年来,我们既遭遇了“两个凡是”思想的篱藩,也遭遇了“姓资姓社”问题的纠结;既承受了苏东剧变引发的冲击,也承受了国内政治风波带来的震荡;既经历了巨大自然灾害的考验,也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的挑战。国际问题与国内问题互动,政治问题与经济问题互联,重大自然灾害与国际金融危机交织,构成了盛世中国的成长背景。我们能够化“危”为“机”,变压力为动力,是因为我们始终坚守正确的道路。历史实践已经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国家富强之路、人民幸福之路,也是民族复兴之路。道路来之不易,理应倍加珍惜;道路成就斐然,理应始终坚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既不能走封闭僵化的老路,更不能走改旗易置的邪路,而必须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我们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
必须倍加珍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个民族要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一刻也离不开理论思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也改变了20世纪中国的走向。成功的实践已经证明科学理论的力量,90多年来,中国的奇迹之所以不断上演,最重要的就是我们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主义的基本原理,形成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未来仍会是一个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年代,也仍会是一个亟需科学理论指导的年代。伴随着日趋激烈的国家综合国力竞争、持续深入的社会整体转型、不断复杂的利益格局调整,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各种文化思潮交流交融交锋日趋频繁,国内思潮与国外思潮互动频繁,历史思潮与时代思潮相互交融,文化思潮与政治思潮相互交织。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激浊扬清、明辨是非,既在考验着我们党治国理政的能力,也在考验着我们党理论自觉自信的程度。在新的征程上,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在各种思想诱惑和思潮诱导中始终保持正确的航向,必须以已经为实践所证明为正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科学发展观作指导思想,不为外界所惑所扰。我们要坚定这样的理论自信。
必须倍加珍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制度制约全局、影响根本、保障长远,制度问题关系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它有利于保持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群众和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人民共同富裕,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和挑战,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实践也证明,正是依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中华民族才能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面前岿然不动,在波谲诡异的国际金融危机之中率先突围。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我们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但面临的挑战也前所未有。对于已经深度融入全球化浪潮、并身处复杂变动世界政治环境中的中国来说,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必须要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保驾护航作用。我们要坚守这样的制度自信。
三、破浪有时,用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凝聚力量
用伟大事业凝聚全党的力量。在中国,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没有共产党,就不可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也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壮大。在旷日持久、声势浩大的启蒙救亡和解放运动中,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与民族自强企盼相结合,锤炼成“振兴中华”的历史号角。正在这个号角的召唤下,一批批工农群众远离故土,一批批知识分子弃家舍业,加入中国共产党,融入奔腾不息、波澜壮阔的民族独立、解放、自强洪流。这些都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巨大凝聚力量。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一代人也有一代人的挑战。马克思曾经说过,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面对“四大考验”、“四大危险”,中国共产要继续保持在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尤其需要唤醒内心深处的民族复兴责任担当意识。在责任担当中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在责任担当中认真体验人民疾苦,才能凝聚起全党的能量和信心,用好发展战略机遇期,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激发全党始终保持团结奋发士气的力量之源。
用伟大事业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事业。凝聚共识,形成合力,是事业不断取得成功基础和保证。回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我们之所以能够击败强敌、化解挑战,不断迈上新台阶,“靠的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今天的中国,利益格局复杂多样,社会思潮复杂多变,人民群众诉求复杂多元,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任务空前艰巨。古人云,治大国若烹小鲜,百味食材能否熔于一炉,全凭五味调和之艺。同样,一个国家的人民能否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全看能否在不同社会阶层的交流互动中建成最大限度的理想认同和价值认同。“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今天的中国,虽然每个人梦想各异,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却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共同价值理想。凝聚共识、积聚力量,既需要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解决人民群众关注的贫富差距问题、公平正义问题,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也需要引导人们深刻认识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意义,自觉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理想之中。
用伟大复兴事业凝聚海外中华儿女的力量。中华文化的核心是爱国主义。170多年来,广大海外中华儿女秉持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鼓舞下,凭着对中华民族的深厚感情,积极支持、参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为民族复兴做出了重要的历史性贡献。在旧中国政治腐败、外侮内患、山河残破、民不聊生的苦难时期,他们为了拯救祖国于危亡之中,千方百计地支持民主革命事业;在新中国建设时期,面对千疮百孔、一穷二白的祖国,他们积极地支持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为国家重建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他们率先回到祖国进行创业,沟通与世界的联系,极大地推动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历史发展到今天,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已经成为全体海外中华儿女的共同理想;祖国强大才能共享荣誉和尊严,中华复兴才能带来自豪感和幸福感,已经成为海外中华儿女的共同信念。实现中华民族复兴是一项异常艰巨而又复杂的事业,它的实现仍需海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奋斗。以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基础,推动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的大团结,就一定能够实现“两个百年”的宏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