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谢伟思的延安报告及其对群众路线的启示

2013-02-15

特区实践与理论 2013年6期
关键词:执政党延安领导人

刘 琳

约翰·S·谢伟思①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驻华使馆外交官。1944年至1945年间,谢伟思作为“美国军事观察组”成员派驻延安,和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有过多次重要谈话,这些谈话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国共之间的矛盾、中共对美国的政策、战后中国的发展等重大问题。有关这些足以对当时中美两国关系产生深远影响的谈话,谢伟思都以报告的形式(被称为延安报告)及时、详尽地报告给了美国政府,并提出了一系列与中共开展全面合作的建议,但遗憾的是报告并未得到当时美国最高决策层的重视。今天重读谢伟思的延安报告,报告中那些对延安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的描述以及对国共两党的评价等等,对于当下我们的执政党建设有深刻的启示。

一、谢伟思的延安报告

谢伟思1944年7月作为“美国军事观察组”成员前往延安。从官僚腐败、特务横行、经济萧条的重庆来到延安,谢伟思不禁觉得耳目一新。在谢伟思去延安之前,可以说没有几个美国人真正了解延安和中国共产党人对美国的看法,他们所知道的点滴情况大多来自第二手资料。谢伟思凭着对中国特有的了解对延安进行实地考察,写出了大量发往美国政府的延安报告,详细描述了延安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并作出了富有价值的政治形势分析。在谢伟思的眼中,延安与重庆有着天壤之别。与国民党统治区相比,不论是延安军民的精神气质还是延安的气氛,都让他感到自己似乎来到了一个不同的国家,碰到了一群不同的人,可谓是一个国家的“两个世界”。

(一)谢伟思眼中的延安:士气高涨和推进民主

到达延安后,谢伟思在访问中共的抗日根据地时惊奇地发现,日军侵占中国大半河山,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士气低沉,纲纪废弛,大后方弥漫着浓重的悲观情绪,但是中共根据地的军民却表现出高昂的斗志和乐观主义精神,这种强烈的反差让他强烈地感受到延安的精神气质和气氛与国民党统治区相比有很大的不同。谢伟思通过实地调查,同中共领导人的广泛接触,逐渐对中国共产党及其所领导的边区根据地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他给美国政府发出了一系列报告记述了这种观感。

1944年7月28日,谢伟思在《对陕北共产党根据地的初步非正式印象》的报告中写道:“我们一行所有的人都有同样的感觉,我们似乎来到了另一个国家,见到了不同的人民。精神面貌和气氛是如此之不同。在他们的谈话和行动中看不到装腔作势和繁文缛节。无论官员和平民在对待我们抑或中国人自己彼此相待时均开诚布公、直截了当和友善。毛泽东和其他领导人受到广泛的尊敬(对毛有一种崇敬感)。他们平易近人,没有人在他们面前奴颜婢膝。他们经常和大众打成一片。在重庆经常看见的动辄岗哨林立、如临大敌的紧张局面和司空见惯的胁肩谄笑、邀宠卖乖的丑态在此一概不见。一眼望去,延安没有警察,也很少看见士兵。没有乞丐,没有极端贫困的迹象。人们的衣着和生活非常简朴。除农民外,几乎所有的人均穿一种土布缝制的中山装式的制服。在穿着、生活和娱乐方面看不到奢华和铺张。”[1]

关于延安的抗战气氛,谢伟思写道:“士气是很高的,战争看来接近了,而且是现实的。这里没有失败主义,而是信心十足,没有厌战情绪。这里到处都强调民主和同老百姓的鱼水关系,人们是严肃认真的,倾向于一种使命感。那里有惊人的政治觉悟。没有对党的领导人的批评,没有政治闲谈。同时,没有紧张和压抑感。”[2]

有关陕甘宁边区经济形势,谢伟思认为大生产运动取得了“惊人的成功”,其结果是“边区的经济形势是健康的,并且正在改善中”。有关边区社会的比较平稳,谢伟思认为一方面是因为经济的改善及共产党“深入细致和持续不断的宣传教育”,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共产党不断推进民主化”,人民选举他们自己信任的地方政府管理社会,这是“对中国的普通老百姓做了一件大好事”。

延安令人鼓舞的形势和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与重庆达官贵人醉生梦死、夜夜笙歌,等级森严、特务横行的情形形成鲜明的对比。谢伟思对这一反差不禁大发感慨:“我们全力支持的政权(蒋介石政权)的表现和我们发誓要消灭的敌人(日本)是如此雷同;而我们从不予支持的中共却又与我们美国人自己这般相像。真是不可思议!”[3]

(二)谢伟思眼中的中共领导人:青春年华和井然有序

谢伟思在重庆时与国民党领导人有过广泛接触,到延安后,他与中共领导人也进行了很多接触,通过对比他认为:中共领导人十分坦诚直率和平易近人,而重庆的官场充斥着腐朽没落和等级制度。

在谢伟思眼中,中共领导人给人留下两点极为深刻的印象:“第一,青春年华。当时在延安的中共领导人差不多都是40多岁,少数是30多岁。他们年轻且精力充沛,在这个集体中,看不到半饥饿的、贫血的中国知识分子形象,同样也看不见吃得肥头胖耳的官吏和官僚派头的人。这种活力不仅表现在体质上,也表现在智力上。他们的知识、兴趣和阅历都是极其多样的,都具有坚强的信念,可以称之为‘韧性’。第二,井然有序。这种特点既是精神上的也是物质上的,在延安普遍存在着一种认真的气氛和高效率。中共领导人中好像有一种强烈的集体感和牢固的团结纽带,完全没有证据表明存在人身攻击、妒贤嫉能和小集体主义。没有一个人给人以‘政客’的印象。他们是在一场斗争中升到高位的,而斗争的胜利并不是依靠创建了一部政治机器、玩弄诡计或是利用有利的个人关系,而是依靠实际的成就”。[4]

谢伟思在与中共领导人进行广泛接触后得出一个总体结论:“他们是由精力充沛的、成熟的和讲求实效的人们组成的一个统一的集体,这些人忘我地献身于崇高的原则,并且有杰出才干和坚毅的领导素质。把他们排列在现代中国任何一个团体之上,这是不足为奇的。”[5]

谢伟思对中共领导人的素质和个人能力给予了高度评价:“他们的风度,习惯于推理思考和直截了当地处理问题,看来更像美国人,而不像东方人。”[6]

(三)谢伟思给美国政府的中肯建议:援助中共和建立关系

谢伟思在详尽描述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边区根据地的新气象之后,做出结论性的分析:“我在延安看到的是一次具有政治和经济纲领的、组织得很好的运动,它正在能干的领导人的领导下成功地完成着。还有,当国民党已丧失了它早期的革命性,并随着这一丧失而呈现四分五裂的时候,共产党由于必须继续奋斗而保持了其革命性,而且渐渐壮大和比较成熟了。人们不能不得到一种感觉,这一运动是强大和成功的,它后面有某种动力,而且它把自己和人民联系得如此紧密,因而将不会被轻而易举地扼杀掉。”[7]

延安的所见所闻使谢伟思相信“中共早晚会成为执政党”。谢伟思认为由于得到广大民众的衷心拥护,中共必定会在战后的内战中取得胜利,最终取代国民党成为执政党。因此,谢伟思给美国政府提出中肯的建议:“在援助国民党政府抗战的同时,也给中共以支持。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尽快打败日本,也有利于和中共建立建设性的关系。鉴于蒋介石在战后必然会发动内战,而内战的结果一定是中共获胜,这样做更有其必要性,这叫做‘未雨绸缪’。中共并非苏联的‘附庸’和‘代理人’,完全是中国现实所造就的一股土生土长的革命势力。如美国处置不当,中共完全有可能真的倒向苏联”。[8]由此可见,谢伟思是真正了解延安和中共的,他的建议是富有深意的真知灼见。

二、报告对执政党建设的启示

谢伟思的延安报告很有政治远见。历史证明,谢伟思是对的,因为他准确无误地预言了中国共产党人将会战胜蒋介石腐败无能的国民党政府,而支撑这个结论的最基本判断,便是谢伟思在报告中所言:“共产党已经得到了广而深刻的群众支持,因此要消灭他们是不可能的。从这一基本事实中,我们应当得到这样的结论:除非国民党像共产党那样,进行深刻的政治和经济改革,要么他证明自己有能力夺过这种对人民的领导权,否则,共产党将在较短的几年内成为中国的统治力量。”[9]由此可见,千方百计取得群众的支持,也就是始终坚持群众路线,是我们党能够成功夺取政权成为执政党的重要法宝。群众路线是一个执政党安身立命之本,什么时候坚持群众路线,执政党的事业就能够取得成功,丢掉群众路线,执政党便会走向失败。这是谢伟思的延安报告带给执政党建设一个最深刻的启示。

如何正确理解和执行群众路线?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各级领导人对此就有过深入的论述。邓子恢认为:“要从群众的切身利益出发,根据群众的自觉自愿,也就是说,从打通群众的思想入手,不能强迫命令。同时,要有群众自己的领袖起带头作用与骨干作用”。[10]刘少奇认为:“正确建立党和群众的关系,是我们党同国民党争夺领导权的重要工作之一。国民党侮辱群众,不尊重群众的权利,命令和压迫群众。而我们则同国民党相反,群众就自然愿意亲近我们,抛弃国民党人,而举我们的同志为领袖。”[11]毛泽东于1943年6月写下了《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系统阐述了群众路线的核心思想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毛泽东指出:“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做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12]毛泽东显然是从领导、工作方法的角度来界定群众路线的。从群众中来,核心是如何了解群众,获得群众的认同。到群众中去,核心是如何动员群众,组织群众。由此可见,群众路线的核心是如何引导群众走上积极主动的革命道路。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在革命根据地依靠群众支援时产生的一种领导方法。同时,群众路线也表达了一种民众主义的倾向,表达了与人民相认同和对人民负责的观点。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带领人民忠实而模范地执行群众路线,把群众路线发挥到淋漓尽致的地步,广大民众被出色地动员和参与进来了。正是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生机勃勃的群众运动,比如识字运动、选举运动、大生产运动等一系列群众运动,对动员民众、巩固政权、提升共产党的形象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群众路线提高了社会动员的效能,彰显了民主的古典内涵。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陕甘宁边区成了一个党风正、军纪严、政通人和、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民主主义社会,将一个与国民党基层政权全然不同的形象呈现在国人和世界面前,跟国民党统治区“一个主义、一个政党、一个领袖”的独裁局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日后三年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而胜出了国共较量关键的一局。群众路线对动员群众参加革命、完成革命任务做出了巨大贡献。

重读谢伟思的延安报告,对于今天我们的执政党建设是一个深刻的启示。群众路线作为中国共产党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显著标志,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已经成为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那么,中国共产党在取得全国执政地位以后,如何继续发挥好群众路线以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我们党对此进行了长期不懈的艰辛探索,有巨大的成就,也存在明显的问题。实践证明,什么时候我们党忠实而模范地执行了群众路线,人民群众对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认同程度就会高;相反,什么时候我们党对群众路线执行不力,人民群众对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认同度就低。总结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发展历程,群众路线犹如“自然法则”一样,已经成为自然法的一部分,凡事诉诸群众路线就找到了“克敌制胜”的法宝。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当前,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既是对党的成功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和继续传承,也是加强执政党自身建设和保持执政地位的必然选择。

注释:

①约翰·斯图尔特·谢伟思(JohnS·Service)(1909-1999),1909年他出生于中国成都一个美国传教士家庭。十几岁随家人返回美国。1933年谢伟思通过美国国务院的资格考试,来到中国并在美国驻昆明、上海等地领事馆见习。对在中国发生的事情有着自己独特的感触和理解,以敏锐的触角活跃在外交舞台上,是美国外交界名副其实的“中国通”。

1938年谢伟思被调往美国驻上海总领事馆任副领事。1941年又被调往重庆,历任美国驻华大使馆三等和二等秘书,1944年7月作为“美国军事观察组”成员前往延安,担任美军观察组的政治顾问。在延安谢伟思多次会见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等中共领导人,并和毛泽东等领导人就国共两党问题、中美两国问题及战后国际形势等进行多次重要谈话,并将这些谈话以报告形式递交美国政府。谢伟思于1945年4月回到美国,被打成美国“失去中国”的替罪羊清洗出国务院。在其后的十几年间,谢伟思一直受到美国反华势力的排挤和打击,经历十分坎坷。1971年9月,谢伟思应周恩来总理的邀请访问中国。1984年谢伟思再度访华,受到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和国家主席李先念的接见。谢伟思作为中国问题专家和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一直致力于中美两国友好交往的伟大事业。历史不会忘记谢伟思在中美关系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和特殊贡献。

[1][8]王勇、傅伟韬.毛泽东的美国朋友谢伟思——一个美国外交官的中国历程[J].党史文汇,2007(8).

[2][4]管永前.美国“中国通”眼中的中国共产党——谢伟思1944—1945年的延安报告.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J],2012(2).

[3][美]凯恩·博斯特尔.“中国通”谢伟思的悲剧[M].东方出版社,2004年第1版,载于《书摘》2004年第10期。

[5]于化民.美国“亲共”外交官谢伟思的风雨人生[J].党史博览,2006(9).

[6][美]约瑟夫·W·埃谢里克.在中国失掉的机会——美国前驻华外交官约翰·S·谢伟思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报告[R].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337.

[7]刘宝东.美国外交官是如何看延安:一个国家,两个世界[N].北京晚报,2011-08-18.

[9]李耀宇、李东平.一个中国革命亲历者的私人记录[N].载于http://book.sina.com.cn新浪读书.谢伟思二三事,2006-03-08.

[10]邓子恢文集[M].人民出版社,1996:137.

[11]刘少奇选集.上卷[M],人民出版社,1981:60.

[12]毛泽东选集.第 3 卷[M],人民出版社,1991:899.

猜你喜欢

执政党延安领导人
中共第一代国家领导人带头廉洁自律
从延安整风运动说起
Body languages in English teaching
优秀领导人风采展
领导人这样说“健康”
领导人的访美瞬间
走进延安
执政党道德形象的塑造
论参政党建设与执政党建设的同一性和差异性
略论陈云执政党党风建设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