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医院护理人员艾滋病职业防护难点与对策
2013-02-15温培英
温培英
(浙江省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浙江 湖州 313000)
艾滋病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的简称,是由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种病死率极高的恶性传染病[1]。由于该病一般在相应专业机构诊断治疗,加之以往艾滋病流行分布区域相对集中特点,故一般综合医院接触此类病人机会较少,导致一般医护人员对此病了解不深或重视不够。随着近年来艾滋病发病率上升以及流行分布趋于分散,来综合医院就诊艾滋病病人逐年增多。由于艾滋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涉及就诊科室多,加之一般临床医生认识不深,往往不能做出及时诊断,许多医务人员尤其是护理人员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接触艾滋病病人,由此,给临床职业防护带来诸多困难。现就艾滋病的感染途径及防护综述如下。
1 艾滋病的感染途径
随着艾滋病患者和病毒携带数量的不断增加,医护人员正面临HIV的职业暴露风险[2]。艾滋病感染者及艾滋病病人是本病传染源,性接触传播、血液及体液传播、母婴传播是其主要传播途径,人群普遍易感。目前住院病人最主要的传播途径为有偿献血,约占73%[3]。艾滋病的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过程中意外被HIV/AIDS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或黏膜,或被含有艾滋病病毒感染的血液、体液污染了针头及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情况[4]。随着艾滋病发病率的上升及就诊病人的增多,医务人员发生艾滋病职业暴露的机会将越来越多,而其中相当部分是发生在护理人员群体中,因此,有理由相信艾滋病职业暴露导致医务人员感染正成为越来越被关注的焦点。有资料显示:2002年美国确诊接触感染艾滋病58例医务人员中,有24例为护理人员。其中41%是发生在治疗操作后,35%发生在治疗操作中,20%是在处理用过的锐器物品时发生。主要感染方式为锐器刺伤,其中空心针占79%,其次是黏膜感染,主要是带有病原体的血液溅入眼内所致[5]。
2 提倡标准防护的原因
在医疗、护理工作中提倡标准防护措施,将医疗卫生人员接触到患者血液和感染性体液的危险性减少到最低程度,是预防因职业暴露而发生HIV感染的关键。与其他感染病相比,艾滋病的潜伏期长且不易发现感染源。感染者可在数月到数年甚至10多年后不表现出任何临床症状。当HIV感染者因其他原因到医院就诊时,不易被发现而成为潜在的感染源。艾滋病病人的临床表现多样且非特异性,很容易造成误诊,没有经验的医生往往会将这些患者误诊为一般感冒、肺炎、结核等忽视其传播HIV的可能。
大多数感染者是隐匿的,甚至本人也不了解自己是否感染了HIV。目前,我国报告已发现的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仅18万多例,而专家预测我国的HIV感染人数是100万。
另一方面,因为大众对艾滋病的认识存在偏差,HIV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一旦暴露于公众面前会受到严重的歧视,使HIV感染者不愿意向他人甚至是医生说明自己是感染者或艾滋病病人。
所以,在医疗工作中应把接触到的所有HIV情况不明的病人和物质都看作潜在的传染源进行防范,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职业暴露的危险。
3 综合医院艾滋病职业防护难点
3.1 艾滋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涉及就诊科室多,接触护理人员广,难以做到重点防护。
3.2 一般综合医院医生对艾滋病的了解不深或重视不够,加之患方出于个人隐私不愿主动配合,往往不能做出及时诊断,难以做到及早防护。
3.3 个人防护意识簿弱,缺乏相关职业防护培训,而一旦发生职业暴露情况,往往又不能正确对待。
3.4 防护评估不到位,发生职业暴露后,医院没有专门组织对受伤者进行风险评估和指导处理,受伤护士未能得到必要的检测、治疗及流行病学跟踪观察,有的甚至必要的上报资料及档案也没有。
3.5 防止护士职业危害需要的费用,在发达国家是由社会保险等支付的,我国目前社会保险体系尚不健全 ,职业防护培训及暴露后处置资金不足,导致防护费用无法落实,更进一步增加了职业感染危险。
3.6 相关防护措施或设施不到位。
4 干预措施
4.1 加强理论学习,开展艾滋病知识培训。并且教育应主要侧重于知识掌握的系统化,增强知识掌握的深度与广度加强艾滋病反歧视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支持环境[6]。对艾滋病的发病机制、流行传播途径、临床表现、诊疗手段以及个人防护予以充分了解,从而做到及早发现、及早预防。
4.2 加强艾滋病反歧视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支持环境[6]。做好相关宣教工作,促使患方主动配合。在具体工作中,应耐心细致,注意策略方法,避免患方不必要的对立情绪。
4.3 掌握艾滋病职业暴露知识。对相对感染风险较大的科室如手术室、内窥镜室及相关人员做好重点防护工作。
4.4 严格落实现有各项防护制度执行。应该看到现有各项感染防护制度已基本涵盖各种病原体感染的预防,因此,严格的制度落实与把关是艾滋病职业防护的关键。
4.5 加强护理人员的心理防护。据统计,医护人员是心理疾病的高发人群之一,由于所从事护理工作的高风险、高强度、和高压力的特点,在对艾滋病病人提供医疗和护理的同时,还应注重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适时必要的疏导沟通,消除不安和恐惧感,着实减轻护理人员的职业紧张及心理压力是非常必要的,此外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寻求艾滋病患者的理解和配合,创造轻松愉快的医疗护理氛围,对整个护理过程也是有益的。
4.6 意识决定行为,增强医院感染及职业防护意识,提高防护能力,才能减少职业暴露,控制医院感染。有学者建议,应在护理学教育中导入普及性预防的概念及相关实践课程[8]。加强保护病人的职业道德教育和自我保护教育[9],加强标准预防措施执行,将标准预防观念灌输到具体的医疗护理操作中[10],提高标准预防措施的依从性[11],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防护关键在于安全意识的培养[12],严格消毒隔离及医疗废物管理,采取多重措施提高暴露者的报告依从性[13],加强医护人员职业暴露报告制度[14]。发生职业暴露后需及时上报,正确处理,按期监测随访,如此可明显以降低职业性感染的风险,能有效预防HIV感染[15]。医疗行业是高风险的行业,需要安全的职业环境[16],预防艾滋病医院感染。
4.7 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的防护
4.7.1 实施护理时护士需穿隔离衣,戴一次性手套。因为手是接触HIV感染的第一屏障。护理病人之后及护理另一个病人之间必须洗手。
4.7.2 护士操作前应向病人做好解释,取得合作,对不合作的病人或污染危险性较大的操作应由技术熟练的二人配合,操作尽可能集中安排,并严格按照规范操作程序进行。
4.7.3 进行侵入性治疗及护理操作时,如手术、穿刺、注射等,注意使用锐利针具不要误伤自己。使用注射器时,要保证针头安牢在针头上,采血后不要将注射器针套回套。有条件的单位最好使用真空采血管及相应的蝶形针具等,以保护抽血者不直接接触血液标本。用过的利器必须放到特殊的容器中。
4.7.4 手套被血液或体液污染,则必须及时更换手套或洗净手套,防止通过污染的手套将病毒传给其他病人。
4.7.5 用过的针具应置于坚硬的塑料容器内,统一消毒毁形处理。
4.7.6 职业暴露后HIV监测和随访。HIV职业暴露发生后,应立即抽取被暴露者的血样做HIV抗体检测,以排除是否有既往HIV感染;如检测结果阴性,不论经过危险性评估后是否选择暴露后预防用药,均应在事故发生后第6周、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时分别抽取血样检测HIV抗体,以明确是否发生HIV感染。有条件情况下,可以采用核酸分析和病毒培养等进行早期诊断。
除检测HIV外,为了及时了解职业暴露者的健康情况,尽早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降低HIV职业暴露的危害,还应对暴露者的身体状况进行观察和记录。如通过观察暴露者是否有HIV感染的急性期临床症状,可以更正确的估计感染的可能性,及时调整处理措施或用药方案。另外,通过随访还可了解暴露后是否存在HIV感染以外的其他危险,如外伤、感染引起的败血症等,应给与相应的治疗。随访对于选择了HIV暴露后预防用药的人员还可以了解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身体对药物的耐受情况,给予及时处理。
〔1〕 赵丽芬,丁金花.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防护与思考[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5):1834-1835.
〔2〕 蒋天伦,李兵,李儒青,等.HIV流行形式及医院感染防范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4):396-398.
〔3〕 张晓伟,郭会军,蒋自强,等.37例艾滋住院病人临床特点分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27(10):2740-2742.
〔4〕 张中华,王培席,王伟,等.护理人员的艾滋病职业暴露及防护措施[J].职业卫生与病伤,2009,(1):30-32.
〔5〕 王小安.浅谈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风险与预防[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38-39.
〔6〕 宋兴怡,徐选国,徐彦杰,等.大学生志愿者艾滋病知识态度和行为基线调查[J].中国艾滋病性病,2012,18(9):631-632.
〔7〕 邓利平,江兰英.手术部医务人员锐器伤调查分析与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杂志,2008,18(5):688-689.
〔8〕 姚飞,赵志清.《护理学基础》实践教学中导入普及性预防观念[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1):61.
〔9〕 刘兰,方旭,褚迎春,等.艾滋病医院感染预防与职业防护教育[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5):658-659.
〔10〕 徐世兰,李瑛,邹梅,等.艾滋病高发区医务人员血源防护培训效果研究[J].华西医学,2012,27(3):396-398.
〔11〕 彭凌,郑永海,郭艳雪.医务人员艾滋病职业防护知识调查与防护模式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9):1279-1280.
〔12〕 陈长香,李建民,张艳,等.临床护士职业感染的预防[J].护理学杂志,2004,24(2):56-57.
〔13〕 徐世兰.教学医院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防护管理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12):1748-1749.
〔14〕 艾冬云,黄烨,赖晓全.降低医护人员职业暴露风险的综合干预[J].护理学杂志,2012,27(13):12-13.
〔15〕 周开明.护理人员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职业防护[J].重庆医学,2011,40(24):2480-2481.
〔16〕 危力香,郭艳.医务人员职业防护中道德意识的作用[J].中华误诊学杂志,2012,12(14):3648-3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