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院校学生考试舞弊与学习拖延现象研究
2013-02-15谭丽清许之屏
杨 慧,谭丽清,龙 博,许之屏
(1.湖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湖南长沙410012;2.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001)
当前,杜绝大学生课程考试舞弊、克服大学生学习拖延已引起高校的高度重视。高校课程考试舞弊指高校考生在课程考试过程中违背考试公平公正原则,以不正当手段获得试题答案或考试成绩的行为。学习拖延则是指学习者有意而无必要地推迟启动或推迟完成学习任务的行为。本文试图梳理国内外关于大学生课程考试舞弊与学习拖延现象的研究,从而进一步推动引发此现象在体育院校出现的原因及防治对策的深入研究,以期为各体育院校完善学风学纪提供帮助,也为诚信道德教育推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证研究抛砖引玉。
1 概念界定
体育院校学生,特指在综合性大学、师范性大学或专业体育学院从事体育相关专业学习的全日制本科或专科大学生。拖延(procrastination)一词来源于拉丁文“procrastinatus”,它可拆分为两部分:“pro-”(forward,forth,or in favour of)和“crastinus”(of tomorrow),意为推向明天的、往前推至明天。在拖延的具体定义这个问题上,不同的研究者立足于不同的研究视角、从不同侧面对拖延做出了定义,但拖延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心理行为问题,对拖延的界定并没有一个能被普遍接受的标准。本研究认为拖延包括了明知应当做、但却未能遵循最初意愿的推迟启动或推迟完成学习任务的行为。对于构成考试舞弊的具体行为,教育部在2004年5月颁布的《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中做了明确界定,考生违背考试公平、公正原则,以不正当手段获得或者试图获得试题答案、考试成绩的,应当认定为考试舞弊。
2 体育院校学生考试舞弊的现状
目前,针对体育院校学生这个特殊群体考试舞弊现状的研究可以说是寥寥无几,学者们通常都进行大学生整体状况的研究,如王英国等在“大学生考试作弊行为和心态的调查分析与对策探讨”一文中指出,大学生考试舞弊现象相对比较普遍,问题严重。接近一半的大学生在大学阶段的考试中舞弊过。其次,龚惠香等学者的研究也显示:大学生考试舞弊已由高年级像低年级发展,由单个舞弊向合伙舞弊发展,由考场内像考场外发展。总之,有关大学生考试舞弊现状的研究,仅报告了学校、年级等方面差异,而忽略了不同专业、不同性别学生之间的不同表现,也未能形成明确的研究结论。
3 体育院校学生学习拖延的现状
关于体育院校学生学习拖延现状的研究也很少,有研究从我国大学生整体状况、文理科差异、性别差异、年级差异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研究,研究指出,文科和理工科大学生学习拖延的总体水平无显著差异,他们在三种学习情境下的学习拖延也不存在显著差异。大学生学习拖延总体上不存在性别差异。但在完成作业方面,男女生之间有极显著差异,男生学习拖延程度显著高于女生。由此可以看出,即使是对全国大学生学习拖延现状进行研究,也只考虑了文理科、年级、性别等简单差异,并没有涉及不同学校、不同专业之间学习拖延现状的不同呈现。
总之,不管是对高校大学生考试舞弊还是学习拖延现状的研究,大都只考虑了整体一般情况,相对完善的研究也仅针对文理科差异、性别差异和年级差异进行了研究,而忽略了像体育院校这样逐渐扩大的特殊专业群体,文化基础相对较差,胆量却非比寻常,由此可知,考虑专业差异刻不容缓。
4 体育院校学生考试舞弊原因分析
关于体育院校学生课程考试舞弊的原因可谓众说纷纭。就一般原因来说,杨逸群(2005)指出,造成当今高校考试舞弊现象日趋严峻的原因错综复杂,这其中既有传统因素,又有新的因素,既有学校外部因素,又有学校内部因素,学校内部因素中既有学生因素,又有学校和教师因素。例如利益的驱动、高校扩招带来的生源良莠不齐、高等教育的偏失、社会诚信的缺失、高科技的冲击等。就教育方面的原因来说,有研究表明,教育失衡也是导致舞弊现象出现的原因之一。可以说,正是因为管理失策、法律失威、教育失衡等现象的持续,使许多人陷于“不舞弊吃亏”的困境,最终导致道德层面的恶性循环以及道德感的逐渐丧失。就心理方面的原因来说,有研究提出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心理原因有六方面:(1)认知上的误区。调查显示,有68.4%的大学生考试作弊是因为“平时学习不努力,又想考试过关;有52%的认为大学生考试作弊可以理解。(2)侥幸心理。(3)从众心理。(4)虚荣心理。(5)对补考学生的同情心理。(6)“与其坐以待毙,不如铤而走险”的赌博心理。除此之外,也有研究者从学生个人、学校、教师和社会四个方面的原因进行了阐述,研究表明,学生进入大学后的放松散漫,对课程不感兴趣,学习动力不足,或者由此产生的厌学情绪。也或者家庭条件困难,平时将大部分时间与精力用于兼职工作方面等等,这一系列原因导致某些学生平时没能及时学习、复习,因而为了及格而舞弊。另外,学校考试管理不够严谨,监考人员不认真、不严谨,对作弊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能维持严肃公正的考试环境等也是导致作弊行为泛滥的原因。同时,社会不良现象影响和冲击着高校校园,也对考试造成一定程度上的负面影响,例如现流行的各种“山寨”现象等原因也对高校学生考试舞弊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从研究内容来看,课程考试舞弊原因这一方面的研究更重视的是学生心理、教师职业素养和学校教育等因素,而忽视了校园周围环境和学生周围人群对考试舞弊现象的影响,例如学校教学楼附近打印室提供的学科重点知识小纸条,高年级同学对低年级同学的舞弊经验误导等。
5 体育院校学生学习拖延现象产生的原因
张传花(2010)等在学习拖延影响因素研究述评中分析了不同任务性质、不同人格特质、不同动机成分对学习拖延现象的不同影响。她指出,任务愉悦性与厌恶任务的影响可能与个体的人格特质有关,责任感较强的个体不管任务是否令人厌恶都会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不会拖延。研究还表明,拖延与期望有关,自我效能低或自尊水平低的学生更易拖延。总之,拖延与任务的难易度、学生的人格特质以及自我控制水平的高低有关。其次,有研究也在人格特质,即神经质方面对学习拖延现象的产生进行了讨论,国外有大量研究 (Judith L.Johnson&A.Michael Bloom,1994;David C.Watson,2001;Piers Stee1,2003W.van Eerde,2003)表明,神经质与拖延正相关。同时,可能由神经质所决定的焦虑与逃避等心理状态,也被认为与拖延相关。相关的研究还有 Burka &Yuen(1983),Rothblum 等(1986),他们都发现拖延者具有更高水平的焦虑。
总体来看,这一领域研究多重视任务难易度、学生本身人格特质及自我控制水平的高低对学习拖延现象的影响,而忽略了家庭基础教育、学校教育和同伴影响等重要因素。同时,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系列的研究都仅是对考试舞弊和学习拖延现象的单一研究,并没有考虑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可以大胆假设,学习拖延是导致考试舞弊行为产生的原因之一,同样,考试舞弊也是学习拖延的借口之一。
6 体育院校学生课程考试舞弊的影响
有关体育院校学生考试舞弊的影响研究主要从教学质量、人才质量鉴定和思想道德、健康人格等不同方面讨论了这种现象的不良影响,但更多的是主观推断,缺少实证研究。有研究指出,高校学生考试舞弊,尽管从总量上讲人数不多,但是,危害不小。其一,影响学校对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状况的正确判断。其二,影响人才质量鉴定的客观性、公正性。其三,影响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的养成,不利于他们的身心成长和个人发展,也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提升。其次,有学者认为,考试舞弊对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产生了消极影响,具体表现为:考试舞弊不利于大学生公平竞争观念和诚信观念的形成,不利于大学生的自律能力、创造性人格、尊严感、法制观念和法制意识的培养,更不利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整体来说,考试舞弊的不良影响虽然研究角度不同,但研究结果却没有争议。
7 体育院校学生学习拖延的影响
以往有关学习拖延的影响研究,大多将视角放在被动拖延上,因而所研究的结果也多表明拖延所带来的影响是负面的。其实,有研究证明,拖延有主动拖延和被动拖延之分,而拖延的影响也有积极和消极之分。有关学习拖延的消极影响,有研究者对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的影响进行了讨论,认为若学习因拖延造成未完成或情况低于预计,学生的内心必然承受某种内在情绪的折磨。学业拖延的习惯除了在内心给拖延者带来苦楚,还让拖延者蒙受很多外部事物的损失。例如名誉、信誉、金钱以及与此对应的权利等,更有甚者,因拖延造成学业的荒废。其次,有关学习拖延的积极影响,Lay(1989)的研究表明,拖延者在考试即将来临之前,能够体验到一种更强的挑战感和高峰体验。拖延者在距最后期限较远的时间内,较少感受到紧张、焦虑、压抑等负面的情绪,有益于身体健康。而对于困难任务的延迟,则有利于拖延者搜集更多的信息,做出更多的思考。而且Chu(2005)指出主动性拖延,更能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使个体将有限的时间和精力集中在目前更为重要迫切的事情之上。而woifradz等人(2001)的研究表明,创造性与勤为性之间呈负相关,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拖延在某种程度上或许与创造性呈正相关。
导致体育院校学生学习拖延的影响研究结果不一致,出现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争议的原因,有研究者认为,视角太片面,没有全面地分析问题是原因之一。所以这也是本研究所要努力的方向。
8 杜绝体育院校学生课程考试舞弊的对策
有研究者认为,大学生考试舞弊不单纯是学生的问题,还涉及到教学、管理、考察方法等多个因素,因此,高校应从以下几方面来杜绝考试舞弊现象:(1)改革考试制度;(2)更新老化教材,增加选修课的开设;(3)优化教学环境,强化激励机制;(4)努力建设一支廉洁公正、敢于负责、业务熟练的考务工作队伍,加强业务培训,提高职业道德;(5)充分重视和积极利用现代化手段在考试管理中的作用,提高考风、考纪的工作质量。(6)严肃考风、考纪,加大监督检查的力度,加大对违纪、舞弊行为的处罚力度。其次,还有研究认为,以“综合治疗”为方案,从社会、学校、教师、学生四个层面进行根治,考试舞弊之歪风将会得到根本扭转。具体措施为:(1)依法治考,净化社会考试环境;(2)改进考试形式,建立科学评价;(3)加强监考管理,实行有效监考;(4)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学水平;(5)加强大学生自身修养,预防和控制舞弊。尽管很多学者对体育院校学生的考试舞弊行为提出了很多相应的对策,但由于其已有很深的历史根基,波及范围也很广,某些高校老师甚至还默认此行为,置之不理,要杜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至今效果不明显,反而有加剧的迹象。因此,怎样从根本上缓解或杜绝体育院校学生考试舞弊行为,将是本研究的研究重点。
9 克服体育院校学生学习拖延行为的对策
关于怎样克服学习拖延行为,庞维国建议,第一,各级各类高校应充分重视大学生学习拖延的现象,把学习拖延作为大学生入学教育和日常学习管理的重要内容,帮助学生切实树立起克服学习拖延这一不良学习行为的意识;第二,对大学生的学习拖延干预应注意突出时间上的针对性;第三,在学习拖延的预防和干预上,要突出男女大学生的区别对待;第四,在学习拖延的干预方法上,应采取任务要求、策略性教学和心理疏导相结合的方式。对于学习动机不强或受情绪影响而导致学习拖延的学生,有针对性地加强学习目标性教育,及时疏导他们的不良情绪,也可有效减轻其学习拖延现象。其次,还有研究认为应该从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做起。责任心与个体的学习拖延行为的发生存在较大的关系,学校、家庭、社会都应联合起来共同促进大学生责任心的培养教育。
研究者提出了各种各样杜绝考试舞弊和学习拖延的对策,但至今都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与其从学生、老师、学校和社会角度寻求解决办法,还不如考虑一下考试与学习本身的因素,包括考试制度,考试内容、考试方法和学习任务、学习方法等,是否有更适合考察学生学习效果的途径呢?有些研究者有提及此方面的内容,但也没有进行具体分析和研究,所以成效不大。因此,我们也可以从完善考试与学习本身方面来寻找对策。
[1] 万苏春.浅析地方高校考试舞弊的现状及改革措施[J].考试周刊,2007,40(7).
[2] Lay CH.At last my research article on procrastination[J].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1986(20):474~495.
[3] Neil A Fiore.战胜拖拉[M].张心琴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
[4] Ferrari J R.Compulsive procrastination:some self- reported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J].Psychological Report,1991(68):455~463.
[5] Schraw G,Wadkins T,Olafson L.Doing the things we do:A grounded theory of academic procrastination[J].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2007,99(1):12 ~25.
[6] 邓希冯,刘列.考试作弊的影响因素综述[J].中国考试,2011(3):59~64.
[7] 王英国.大学生考试作弊行为和心态的调查分析与对策探讨[J].中国地质教育,2003(4).
[8] 龚惠香.大学生考试作弊的现状、特点、心理原因及对策[J].青年研究,1999(4).
[9] 庞维国,韩贵宁.我国大学生学习拖延的现状与成因研究[J].教育研究,2009(6).
[10] 杨逸群.高校考试舞弊现象分析及对策研究[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5(2).
[11] 田盛兰.浅析高校学生作弊之“囚徒环境”[J].学术论坛,2010(211).
[12] 许益锋.浅析高校学生作弊及其对策[J].高校教育研究,2008(17).
[13] 张传花,司继伟.学习拖延影响因素研究述评[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06~109.
[14] 沈婕.高校学生考试舞弊问题诱因及对策探讨[J].当代教育论坛,2009(1):125 ~126.
[15] 高建勋.考试舞弊对大学生健康人格形成的消极影响[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5(2):39~41.
[16] 胡春宝.硕士研究生学业拖延分析[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17] 王慧芳.当前大学生考试作弊心理及矫正对策探析[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6).
[18] 游细玉.大学生考试舞弊:现状、问题与对策[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19] 石杨.大学生学业拖延特点及其与责任心的关系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