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生活教育、生存训练”走进课堂
——对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思考

2013-02-15苏转平曹电康暴丽霞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13年6期
关键词:体育课体育生活

苏转平,曹电康,暴丽霞

现代科技是一把双刃剑。突飞猛进的经济发展在改善人类生活质量的同时,也以同等的负速度降低着人们的生活质量,恣意破坏着人类的生存环境,人的生命安全受到了极大的威胁。自然界对人类的生命意识、生存技能提出了挑战。因此,生活教育、生存训练在当今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生活教育”包含健康生活和安全生活。高校体育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特有的学习形式和内容,决定了体育与生活教育、生存训练的契合点。因此,如何以体育为载体,关注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提高生命意识,加强生存技能训练,突现大学教育对学生发展的人文关怀,已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应关注的问题。通过体育课程实现生活教育是时代的要求和历史的必然,是高校体育教育工作亟待解决的课题。本研究立足高校体育教学,试图通过引入生活教育和生存训练对高校体育课程内容进行补充与完善。

1 我国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内容改革的现状分析

1.1 改革的历史进程

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自1979年全国体育卫生工作会议(扬州会议)后,迄今已走过了20多年的历程[1],其中有成功和失败,有经验,也有教训。回顾我国高校的体育课程改革,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1.1 “增强体质、三基教育”阶段 20世纪80年代初期,学校体育界的一些学者提出了“增强体质”的理论问题,主张“体育就是增强体质的教育”。这一主张恰好与“全国学生体质调研”所反映出来的“学生体质水平普遍较低,亟待通过体育锻炼来提高”的问题相契合[2]。因此,许多学校以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为主线,进行体育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一时间,“三基教育”、“提高身体素质教育”、“体质为主”等各种模式的体育教学多彩纷呈,由此引发的结果是大学体育教学照搬竞技体育的内容,出现“高、难、远”等问题,大学生产生了“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体育课”的现象[3]。

1.1.2 复合教育阶段 1992年,国家教委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将体育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通过科学的体育教学和体育锻炼过程,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具有一定的体育能力;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成为体魄强健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将体育课定位为“基础体育课、选项体育课、选修体育课、保健体育课”四种类型[2]。自此,我国高校体育课程内容基本上是在《纲要》提供的框架内运作。

1.1.3 健康教育阶段 1999年,教育部启动了第三次体育课程改革。2002年,教育部再次颁布了新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进一步明确了体育课程的目标、性质、结构以及课程内容确定的原则、课程评价体系等,尤其是确定了体育课程的五大领域目标,即“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给大学体育课程提出了明确的要求[4]。此次体育课程改革与过去几次相比,具有历史性的突破,改变了传统大纲的大一统要求,对教学内容、教学范围、教学时数、考试项目、评分标准等均不做统一规定,给体育教师留下了很大的自由发挥的空间。体育课的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现象。

1.2 改革的积极效应

从改革的结果来看,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取得了很多成果,促进了我国高校体育的发展。确立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体育教学的实效性得到了增强。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由原来的球类、田径等传统项目向与时俱进、重视个性、体育终身化方向发展,开发、扩充了体育教学内容;另外,体育教学模式也实行了大胆改革创新,走上了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比如:北京大学的完全开放式模式、清华大学的三自主模式、深圳大学的俱乐部模式、福建师范大学的主副项制、长城旅游学校的定向拓展、成套组合的教学模式等等[4]。从这些课程模式中我们不难发现它们折射出我国当今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现状。

1.3 改革的缺失与不足

1.3.1 教学理念 从目前我国高校体育课程的现状可知,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不得不承认,也还存在着一些弊端。譬如理论知识教学缺失现象非常严重,体育锻炼的基本常识、体育理念、体育意识、体育价值观等有关科学知识没有得到很好地传授,体育理论教学缺乏针对性、时效性和长远性,实用价值不高;学生对自己的体育实践往往没有深刻的认识,难以形成自觉锻炼的习惯,体育锻炼的意识不强;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断层,缺乏连续性和统一性;教材选择缺乏终身受益的内容。不少大学生大学毕业后,其体育活动也就终结了。

1.3.2 教学内容设置 在体育教学内容上虽然涉及安全教育,但没有很好地把生存教育、生活教育和灾难教育融入到体育课程中。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少讲解如何进行安全保护;一些热身准备活动都只是一些单纯的讲解,或者是仅仅涉及到运动项目本身的安全常识,而没有传授关于人遇到未可遇知情景时所应做出的反应和应对的技能;对如何保护生命、如何逃脱灾害没有具体的途径与方法;仅靠“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难以实现生命的保护;缺少对学生在实际场景中如何进行正确的自救和求救实用性的培养;另外,学校教育关于生存生活教育本身存在一些误区。许多学校仅仅把硬件安全作为体育课的“第一要旨”,安全教育被误解为仅仅是安全管理,例如,野外探险、徒步行军、军事管理、军事射击等一些有意义的活动被无情地取消,删掉认为存在安全隐患的课程内容,如跳山羊、单杠等,使体育课的内容变得更加简单、单调。

我们的大学体育是服务于整个大教育环境的,我们最终的目的是使学生能适应社会的各种环境,能在未来社会中更好地生存下去。所以,反思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在体育课程中恰当地引入生活教育、生存训练是必要的。

2 将“生活教育、生存训练”融入高校体育课程的必要性

生活教育就是要指导人们健康、安全地生活。(1)健康的生活:是指在“健康第一”思想指导下,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每天参加一小时体育活动,上好体育课,可以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增强免疫力;(2)安全的生活:主要是指防卫外来伤害,在不断提高学生体适能水平的基础上,提高其适应能力。如适应外界环境突变的能力和应付外界突发事件(自然灾害和人为灾难)的能力。生活教育、生存防患无处不在,如煤气泄漏怎么处置,遇贼盗怎么防卫与格斗,突然挤踏如何防踏伤,遇溺水如何救护,女生遇强暴如何自卫逃离,突遇自然灾害如何逃生、互救等等。

生存训练是指提高人们对自然灾害(如地震、海啸、泥石流、龙卷风、雪崩等)和社会安全(如恐怖主义等)所造成的危害和影响的认识,指导人们在各类突发事件中如何应对事故,冷静判断、躲避风险、自救互救,提高人的生存能力。笔者认为,生存训练应把握了解两个关键:一是拓展训练;二是幸存密码。

拓展训练是一组新兴的体育项目群。它是充分发挥学生潜在的体适能水平,培养学生超越自我,挑战自我,磨炼学生坚强毅力、忍受力和抗挫折力等品行[5]。如当前我国部分高校已经开设的攀岩、登高、定向越野、拓展组合练习等课目。

生存训练也即防范大灾大难的护身符——幸存密码。惨痛的大灾难启发我们应该珍惜生命,热爱生活,更加精心地呵护生命,经常积累生存生活经验,激发储存在体内的应对意外的潜能。从生理机制上来讲,在紧急情况下,在下丘脑的传导下,神经系统转入“适应应激”状态,肌肉在肾上腺素刺激下充满爆发性能量,为抵抗灾情及时逃生作好瞬间反应。经过灾难训练的人当灾难来临时能形成一种应激反应。英国心理学家、生存教练约翰·里奇博士认为:人在灾难中表现出来的行为取决于大难不死者的生活经验和训练的积累,当灾难来临时记忆会立即启动,即刻爆发出应对力量[6]。他在研究“幸存者的性格”中采访百例灾难幸存者(空难、海难、火难、地难等)发现,立即开始自救逃生者占10%,会神经质地上窜下跳者占10%;多数是惊吓不已,呆若木鸡,不知所措者占80%[5]。可见,大难而幸存不死取决几个要素:运气、良好的体适能和幸存密码。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受难八万七千人(学生一万八千人)[7];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大地震,受难三千人(学生两百多人);2010年12月15日上海高楼火灾,受难五十八人,受伤一百一十人;2011年3月日本特大地震,受难一万三千人,失踪两万人;2011年7月甬温高铁,受难36人,伤一百多人;2010年6月5日,在山西省太原市阳曲县发生4.6级地震,某高校的学生在余震中发生重大恶性跳楼事件,32人跳楼,1人当场死亡,2人重伤,还有19人轻伤。还有部分学校也发生跳楼事件,地震没死人,自己逃跑受伤死亡,这个问题很严重,为什么余震之中会发生这样的事件呢?这与高分考进名校的大学生在突发事件中不能冷静处理有关,是素质教育的最大失败,也是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一个缺失,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

诚然,在自然灾害面前,人的力量是那么渺小,生命是那么脆弱。但是,痛定思痛,当逃生机会来临的时侯,能否成功自救,反映了一个人的应变能力。而应变能力是长期训练和培养出来的。在突发状态时除了保持冷静和清醒的头脑之外,能否脱离危险就取决于人的身体素质了。而人的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的培养正是学校体育教学应该承担和完成的任务。因此,把“生活教育、灾难教育、生存训练”列入高校体育内容之中是必要的,是当务之急的。

3 借鉴国外课程理论,将“生活教育、生存训练”融入我国高校体育课程

3.1 国外“生活教育、生存训练”案例

1995年日本阪神大地震发生后,日本更加重视在学校开展防灾教育。文部省(现文部科学省)号召各地中小学要全面开展防灾教育,并组织编写了防灾教材,分发给各个学校;2000年编写了一套面向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教材,名为“思考我们的生命和安全”;各地每年都开展多种形式的防灾训练,灾难教育从小学抓起,每年演习20~30次,做到与自然灾害竞争,减灾工作始于学校[8];日本第15届中央教育审议发表的总结报告《展望2l世纪我国教育应有的状态》中,提出了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这是教育改革的新理念,也是日本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2011年日本特大地震对我们的启示是:在复合型特大的自然灾难面前,做到“惊而冷静,慌而不乱,救而有序”,值得我们学习。

在韩国,生活安全教育和生存训练是渗透到体育课程之中的。让学生理解日常生活中个人和集体的安全,并能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养成安全、健康的生活习惯至关重要。韩国安全保健教育的目标是:(1)正确理解日常生活中所有领域的安全、保健指示,遵守安全、保健规则,培养安全活动的态度和能力;(2)具备预测日常生活中潜在的危险的能力,能经常确认安全、保健方面的危险,培养以正确的态度进行安全行动的能力;(3)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安全、保健生活,培养能在家庭、社会中保持安全行为的态度,并能发挥其能力[8]。韩国学校安全教育的内容,包括教学科目学习、娱乐活动中的安全;夜游或修学旅行中的安全;休息中的安全;清扫活动等实践性工作的安全;校内校外进行游戏或运动中的安全;自然灾害等紧急时刻的安全;家庭生活中的安全;事故发生时要遵守的事项以及事故的原因、交通安全等。其中安全教育的内容并没有完全渗透到体育学科教学之中,但有一部分内容能与体育课很好地相结合,体现了对生命的关爱。

美国学校的体育教育更是重视对人生存能力的培养。每年专门设立“消防月”。这个月期间,全国的学生都会在体育教师的带领下进行危机时刻的各种技能训练,包括从高处跳下、掩鼻爬行、攀越障碍、垫上滚动、轮椅滑行等求生本领[10]。由此可见,发达国家的生存教育比我们更富有远见,他们更重视对学生生存能力的教育,并把生存教育纳入国家的发展战略之中,以提高学生的基本身体素质和培养其生存技能。

此外,在墨西哥、罗马尼泣、新西兰等国家,关于自然灾害的教育是中小学的必修课;巴西、委内瑞拉、古巴、日本等国也非常注重学生的防灾教育。许多国家已从灾害中总结经验教训,并切实采取实际行动和相应措施加强学校的安全教育。

从体育课程改革内容上看,英国、美国、日本、西班牙、澳大利亚等国,虽然他们教学的具体内容有所不同,但他们的共同点都包含游泳、体操和户外运动。可见这三项运动的重要性。游泳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是人在特殊情况下的求生本领;体操的特点是全面发展人体的协调性、锻炼意志、克服困难,培养人们在遇到灾难时翻、爬、滚的能力;户外运动能培养人们探索和冒险的精神,与大自然进行搏斗的毅力,适应社会的能力,在逆境中求生存的本能。这些特点恰恰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意志力、交流能力、组织能力、自学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探索创新能力。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各个国家以不同名称、形式或手段开设了有关生活安全教育和生存训练的内容,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都将生活安全教育、生存能力训练与体育课结合在一起,通过体育课这个平台进行有关生活教育、生存训练的培养。虽然这不是唯一的途径,但确实是有效的方法,值得借鉴。

3.2 我国公共体育课中进行生活教育、生存训练的措施

(1)将生存技能训练融入体育教学内容中,提高学生生存能力。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将一些自救、互救技能和具体的教学内容结合起来进行。如,将“逃生”技能渗透到耐久跑练习过程中,这样既能摆脱跑步的单调和枯燥,又能培养学生逃生的技能。通过情景设置使他们在无形之中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素质。在教学实践中还可依据学校的具体情况有目的地进行地形跑练习。当灾害降临时学生能迅速根据学校的地形找到最佳的逃生路线;再如,将“逃生”技能渗透到技术教学中。体育课中的障碍跑、滚翻练习等与火灾中的逃生动作有很多相似之处,我们在教学当中可以对学生进行重点点拨,就能让学生在学习体育的过程中既锻炼身体,又得到“逃生”的演练,一举两得。野外生存训练也能锻炼学生的体能,增强学生的意志力和吃苦耐劳的能力,提高生存能力。

(2)将紧急演练融入操化训练中,提高学生防范意识。利用课间操时间让全校师生进行紧急疏散演练,每月一次。当突发灾难发生时,逃生的不仅仅是一个人,也不会是一个班级,而是整个学校。要保证全校师生高效而有序地进行逃生,避免人流积压与踩踏造成的伤害,就需要全校师生通力合作,集体协调完成。因为各个学校的环境、特点、人数等特点,需要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多次疏散演习才能找到合适的方法。怎么才能把全校师生快速地集中到一起而保证每次疏散演练都能在规定的时间内井然有序地完成?我们认为课间操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是一个操作性较高的锻炼手段。另外,还可以利用体育与健康理论课进行教育,提高学生的防灾意识。

(3)将户外拓展训练列入教学计划,为生活教育提供保障。现代社会中,大部分学生是独生子女,大多缺乏团结合作、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克服困难的勇气,再加上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大学生存在心理障碍的比例在逐年升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而在高校体育课中引入拓展训练,能使大学生在应对挑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达到“磨炼意志,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熔炼团队”的目的,而这些良好的心理品质也正是现代社会应具备的素质。可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模拟、探究、游戏、磨难练习等方法,进行拓展教学。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各种品质,而且能培养学生的生活生存能力。将其列入学校年度教育计划中,有组织有目的地开展,也可以利用节假日组织攀岩、登山、定向越野、水上救生、徒步远足等,依据不同学段,开展主题活动内容。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的体质,培养他们的耐力和吃苦精神,还能培养他们在困境中独立解决困难的能力。

4 结语

高校教育应借鉴国外高校体育课程内容的设置,将生活教育、生存训练列入我国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内容之中。要充分利用体育教育这一独特的优势,对大学生进行生活、生存教育。使大学生意识到艰苦、磨难也是人生的一部分,大学生应该具备这种承受能力。而体育运动是生存能力训练的重要手段,通过体育锻炼,能使大学生提高身体的耐力、速度、柔韧、力量和协调性。在突发事件来临时能正确面对,迅速作出应急反应。正如人们所说,体育运动就是人生的缩影,成功与失败,磨难与快乐,竞争与协作都在体育运动之中体现出来了。

高校在落实中央“七号文件”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过程中,要全面深入地进行,加大改革力度,培养大学生的生活生存能力;高校体育的指导思想应是“生命至上,健康第一”,保健康,保安全,掌握多种体育能力,发展体适能是最核心的价值理念;高校体育改革必须正视正经历的大灾难的血的教训,把生活教育、生存训练纳入议事日程,贯穿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当中;深刻铭记“幸存密码”来自于平时的生存训练和经验的积累。

[1]周则桐,玄文波,等.浅谈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历史进程及发展趋势[J].天津农学院学报,2009(12):57~61.

[2]王华倬.论我国近现代体育课程百年发展的历史经验[J].中国体育科技,2004,40(5):65 ~68.

[3]王林.高校体育课程内容体系的弊端与改革思路[J].体育与科学,2003(5):50~52.

[4]曲宗湖,顾渊彦.大学体育课程改革[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5]钱永健.拓展训练[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6.

[6]杨禹.死里逃生“求生 IQ”[EB/OL].http://society.dbw.cn/,2009-02-15.

[7]钱健.中、美、日三国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健康教育课程的比较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8(3):120~123.

[8]孙有平,周永青,等.韩国初中体育课程内容设置及其启示[J].体育文化导刊,2010(7):151.

[9]曲宗湖.美国学校体育的一个重要内容——生存训练[J].体育教学,2008(2):41~42.

[10]张建华,高嵘,毛振明.当代美国体育课程改革及对我国的启示[J].体育科学,2004,24(1):50 ~55.

[11]管勇生,杨云山,王斌,等.新课程理念下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J].体育学刊,2004,11(4):80 ~81.

[12]张振华.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进展及误区[J].体育与科学,2003,24(3):73 ~74.

[13]李忠堂,阎智力.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60年回顾[J].体育学刊,2010(12):52 ~56.

[14]李晓婵.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开发生冒步安全教育的理论研究[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06.

猜你喜欢

体育课体育生活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体育课
2016体育年
生活感悟
我们的“体育梦”
无厘头生活
上好期末三节体育课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三个结合“上好室内体育课
一堂遗憾的体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