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化进程中的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取向

2013-02-14黄晋太刘绍伊

关键词:少数民族现代化民族

黄晋太,刘绍伊

(1.太原理工大学 期刊中心,山西 太原 030024;2.广西民族大学 民族与社会学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6)

当今中国现代化的主要任务,莫过于消除城乡差别,推进农村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这是因为在全部现代化的内涵中,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最主要的标志,也是最重要的先决条件。而与之相伴生的社会与文化变迁现象,无不都是以此为基础和对此起作用的,是现代化不可或缺的。由于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且各民族生活习惯千差万别、聚集地遍布全国,因此在现代化进程中,必须格外关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取向,使少数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能够稳步推进,并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和民族特色。

一、现代化内涵及我国未来的发展趋势

我们曾经定位过四个现代化的目标,也有不少学者专门研究过现代化的问题,然而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社会与文化的发展,我们似乎远离了现代化的概念,甚至大有谈虎色变的不悦感觉。何清涟就曾把当代中国的经济社会问题,指向了《现代化的陷阱》。“从平均主义盛行到悬殊的贫富差距,中国仅用了短短的十几年时间。面对贫穷,中国的传统文化游刃有余,然而面对财富,却捉襟见肘。在公平与正义的旗帜下,人们有充分的理由追问:财富是如何集中在素质低下者和品质恶劣者手中的,又对社会发展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 中国的现代化之路当然不会一帆风顺。现在的问题是中国将如何通过深化改革,跨越诸如腐败、软政权化、分利集团化、地方恶势力以及黑色经济等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的陷阱。”[1]事实也的确如此,就当下的中国社会而言,许多问题正在或已经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未来发展,但这与现代化并无太多的关联,更谈不上所谓的现代化陷阱。

现代化主要是描述现代社会与文化变迁的。按照马格纳雷拉的定义,现代化是发展中的社会,为了获得发达工业社会所具有的某些特点,而由此经历的文化与社会变迁的现象。以往早期的现代化,主要是指工业化和城市化,但随着当代世界文明的进程,现代化逐渐被赋予了更多内涵,包括知识技术的科学化、思想政治的民主化、生产经营的信息化、居住生活的城市化、社会活动的人性化等,而这一切都离不开社会与文化的变迁,是社会与文化变迁的写照,更是经济与科技发展主导的结果。

世界现代化发展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次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第二次是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物质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变。我国基于对现代化的认识,也经历了不同寻常的过程。早在1945年,毛泽东即在《论联合政府》报告中,提出了“在抗日结束以后…中国工人阶级的任务,不但是为着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而斗争,而且是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争”[2]。1959年末至1960年初,毛泽东进一步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3]。这就奠定了1964年我国完整提出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基础,是对现代化比较科学的认识和表述。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与日本首相大平正芳会谈时,就四个现代化作了新的阐释,并以数字进行了量化,提出到20世纪末,争取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人均1 000美元,实现小康水平。邓小平把这个目标称为“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即“小康之家”[4]。由此开始,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成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所谓的现代化的主要含义。

与早期的现代化相比,今天的现代化概念,无疑蕴含了更加丰富的内容,既包括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也包括农业生活向城市生活的转变,以及社会结构、社会观念、社会制度、生活方式、生产关系、行为习惯、国民素质、人口健康、社会保障、科技水平、生态文明的改善,等等。经济与科技发展的水平,直接影响着国家现代化的进程,决定着国家现代化的程度。就发展中的中国而言,我们曾经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提出和制定了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并基于当时环境和条件的局限,最终确立了“实现小康水平”的单纯目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社会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现代化也因此融入了更多的内涵。这其中包括工业化水平的大幅提升,农业社会转向城市社会步伐加快,社会民主政治、人们价值观念、生产生活方式、娱乐和时尚观念、健康和社会保障的转变等,尤其是各领域科学技术和信息化的程度,都是以往无与伦比的,是现代化极其重要的表征。然而与此相伴生的,也还有各种矛盾和问题,贫富差别、两极分化、贪污腐化、民生疾苦、城乡差别和“三农”问题,无不令人纠结和不安,也让现代化蒙上了不可触及的阴影。

中国现代化的未来发展,首先要解决结构性的发展难题,即实现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实现从乡村生活向城市生活的转变。为此必须继续推进工业化进程,尤其是要大力发展乡村工业化,通过乡村工业化的过程,逐步带动农村城镇化的发展,最终实现农业产业化和农民的完美终结[5]。其次是要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的难题,既要不断推进城市化的发展,又要不断推动农村城镇化的实现。城市化发展重在改变发展思路,遏制人口继续膨胀,逐步消除过度城市化的病症。农村城镇化的发展重在科学规划,既要拉动社会就业,又要实现人口合理分布,并在工业化带动下解决农村城镇化的问题。第三是要解决全面现代化的难题,即把发展的重点从城市转移到乡村,实现包括广大乡村和偏远地区在内的全面现代化。中国农村地域极为广阔,但人口分布却极不平均。受地理环境影响,东中部和东北部相对人口密集,西部则人口稀少;而在不同区域,通常是平原和盆地人口密集,山区则人口稀少。因此与城市相比,实现农村现代化的任务将更为艰巨,情况也更为复杂。第四是要解决文化与社会变迁的难题,既要解决人的思想、行为观念的现代化问题,又要解决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的现代化变革问题。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也必然是现代化的实践主体,现代化的实现,必然要求人的现代化先行。同时,制度变迁是社会变迁的先导,现代化的变革也必然要求社会制度先行保障,并提供最基本的财力、物力及一切所需的支持。由于中华民族成员众多,各少数民族聚集地也不尽相同,因此在未来现代化的进程中,高度关注少数民族地区现代化发展尤为重要。

二、少数民族地区现状及其区位差异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国以后,经中央政府确认的民族共有56个,由于汉族以外的55个民族相对汉族人口较少,因此习惯上被称为“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以壮族、满族、回族、苗族、维吾尔族、土家族、彝族、蒙古族、藏族人口居多,全部少数民族人口约1.3亿,近全国总人口的10%,且主要分布在西部、东北部省区,以及湖北、湖南、海南和台湾省。少数民族地区地域辽阔,资源丰富,气候从南到北、由西至东,差异巨大;独特的民族风俗、异域风情,更是多姿多彩。截至2010年,民族自治地方总面积达616.2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64.2%;草原面积30 000万公顷,占全国总面积的75%,中国著名的5大天然牧区,都在少数民族地区;森林面积5 648万公顷,占全国的43.9%;林木蓄积量52.49亿立方米,占全国的55.9%;水力资源蕴藏量4.46亿千瓦,占全国总量的65.9%;此外,还有大量的矿藏资源,以及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旅游资源。所有这一切,都奠定了少数民族地区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特殊地位。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政府根据实际国情采取的基本政策,也是中国的重要政治制度之一。中国政府历来重视民族问题,制定和始终坚持了民族基本政策,在经济与社会发展和民生保障方面,不断给予少数民族以更多的政策倾斜,对于少数民族各种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中国政府也给予了充分的法律保护。

多年来,在中央的特惠政策和财力物力支持下,有着与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巴基斯坦、印度、越南等国毗邻,且边界漫长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增长,社会面貌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仅1992年到2007年,民族地区国民生产总值就从2 183亿元增加到了22 854亿元,15年间增长了10.47倍。2007年,与全国比较,民族地区经济总量占全国(246 619亿元)的9.26%,人均GDP为13 125元,占全国人均GDP(18 934元)的69.3%[6].由于西部大开发等因素的持续影响,经济快速增长效应显现很快,到2010年,民族地区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1 892亿元,占全国经济总量(397 983亿元)的10.5%,人均GDP达到21 730元,占全国人均GDP(29 524元)的73.6%[7].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步入了历史最辉煌的时期。从处于原始、半原始状态,到进入富裕、文明、进步的时代,从经济飞速发展,到社会公共事业大踏步前进,少数民族逐步成为了改革开放受益最多的群体之一。

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正视,从经济发展总体水平衡量,少数民族地区与全国的绝对差仍在扩大,工业产业不足形势依然严峻,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抹不掉工业化的原本劣势,而地域广阔的绝对优势还没有转化成经济的绝对优势,农牧业的潜在能量还需要挖掘。再从社会整体发展水平看,城市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仍需要进一步提升,自然地理开发的基础条件还需要加紧改善,工业化率、城市化率和城镇化率亟待提高,医疗卫生、教育水平、公共服务等也需要迈向新台阶。与此同时,我们还需要特别关注的是,少数民族地区多元文化并存,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冲突明显,民族地区的特殊文化和独特习俗,在现代文明进程中独树一帜。尽管多年来的融合发展使不少民族的文化和习俗逐渐汇入了主流,但民族信教、原始崇拜、风俗习惯、伦理道德等,都始终影响着微观的主体生产、生活活动和社会交往,成为左右少数民族的精神和心理力量,实现民族地区的小康目标和现代化任重而道远。

三、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定位及其经济发展取向

以工业化和城市化为标志的世界现代文明进程,已经把现代化渗透到了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追求科技、教育、生态、生活以及人的现代化文明,日趋得到了发达国家的普遍认同。作为发展中国家,加快现代化进程,推动现代化发展,也已成为了不可逆转的大趋势,成为了地区繁荣发展的必然驱动。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党总结历史经验得出的坚定结论。中国的现代化是全民的现代化,也必然是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在中国全面推进现代化进程中,优先扶持民族地区现代化发展格外重要。

首先,必须面对少数民族地区实际情况,其中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因素、经济发展条件因素、边界构成地缘因素,以及民族聚合天然因素。我国人口在500万以上的9个少数民族,基本都分布在广西、云南、西藏、新疆、内蒙古、宁夏等省区,毗邻周边十多个国家的少数民族就有三十多个,在中国漫长的两万余公里的陆地边境线上,几乎都居住着少数民族。边境线除界河与戈壁滩外,绝大部分地区自然条件恶劣,沙漠荒滩多耕地少。然而,随着现代科技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原本不利的自然条件逐步得到改善,平原、盆地、沙漠、丘陵、高原、冰川等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丰富多彩的动植物景观,以及多民族融合的人文景观;充沛的水力资源,高储量的煤、天然气、铁矿、铝土矿、石油等矿产资源,给现代化发展带来了更多便利;与周边各国的经贸往来,促进了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融合发展。

内蒙古、新疆、云南、广西等省区,依托当地口岸和多边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广西崇左市,“打开门就是越南,走两步就进东盟”,近几年已经成为我国面向东盟开放的前沿。截至2008年,崇左市已有外商投资企业47家,投资总额8.63亿美元。不仅“请进来”,崇左本地企业还大胆“走出去”,到2008年,崇左已有16家企业分别在越南、印尼等东盟国家投资项目24个,投资总额达2.2亿美元[8],有力推动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云南省瑞丽口岸,不仅是内地通往东南亚、南亚的重要门户,也是开通中缅水陆联运大通道,以及泛亚铁路西线的内陆港。仅2009年,瑞丽口岸年出入境人数就达700万,进出口贸易60多亿元[9]。内蒙古满洲里作为国家重点开放试验区之一,随着香格里拉、万达广场、碧桂园、大中华、香港嘉里、海航、华能、深能、俄罗斯化工集团等众多国内国际知名企业陆续入驻,多重发展机遇和多方参与建设态势,为满洲里赢得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实现了与俄远东和东西伯利亚地区开发战略的互动共赢。2012年,满洲里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77亿元,增长14.9%;财政收入完成17.7亿元,增长10.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0亿元,增长10%;口岸过货量完成2 811万吨,持续领先全国同类口岸[10]。民族经济在对外开放中不断发展壮大,并成为少数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推动力。

其次,必须着眼民族地区的未来现代化,推动农牧经济转向工业经济,农牧生活逐步转向城镇生活,促进民族文化、区域文化、高原文化、草原文化更加丰富多彩。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疆域辽阔,资源丰富,但由于人烟稀少,聚居分散,不少区域尚处于未开垦的状态。因此实施大开发战略,必须在推进各项基础工程建设的同时,坚持走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和城镇化的发展道路,确保民族地区现代化的高标准和高质量。

一是全面提升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奠定民族地区现代化的牢固基石。依托区位十分丰富的资源优势,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人才资金,创建和发展现代工业园或产业园,有效拉动实体经济快速腾飞。为此中央和地方政府,都必须制定强有力的政策措施,吸引知名企业投资开发,并在资金和税收方面给予优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资源型产业高技术化、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化。煤炭、石油、天然气的开发和生产,不应只是原始产品的输出,更应当注重产品的深加工,开发多级产品和增加产品附加值。铁矿、磷矿、铝土矿、钾盐等,也要注意开采和加工并举,走循环经济的发展道路。要以城市化和城镇化发展规划为前提,以点带面和以工业带动城镇,实现工业和产业与城市化和城镇化有机融合,通过工业化的过程,逐步吸纳当地劳动力转移和涉外人才流动,并在人口聚居过程中实现城市化的发展。

二是充分发挥民族地区人文地理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和民族地区特色经济。三亚独特的海洋文化,云南迷人的自然风情,西藏神秘的布达拉宫,吐鲁番的飘香瓜果等,都是民族地区不竭的宝贵资源。面向现代化的人类社会,世界越来越走向文明的融合,如,作为中国唯一热带旅游城市,三亚市近几年倾力打造国际旅游城取得成效;鄂尔多斯那达慕盛会,近几年也格外吸引世界游客。民族地区不仅要依托人文地理优势,加快把旅游业做大做强,而且更需要打造一流的旅游产业,加快旅游产业的复合与转型,既要规范和改善旅游市场的环境,又要把特色经济融入到旅游产业中。譬如内蒙古的羊绒制品,新疆、西藏、青海的牛羊肉制品、棉纺织品等各种土特产,都是民族地区经济的重要支撑,在现代化进程中需要进行现代化改造和升级。

三是加强民族地区人的现代化建设,推动民族文化、区域文化、高原文化和草原文化与现代化的有机融合。现代化不仅只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实现,而且更是人的思想观念、社会关系、生活方式、社会结构、行为习惯、国民素质、人口健康等的必然转变,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融合统一。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绝大多数少数民族生活空间相对狭小,民族礼教和风俗习惯积淀久远,加之各种教规和信仰崇拜的约束,因此,现代化的过程,必然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碰撞的过程,是矛盾与冲突不断发生和不断解决的过程。加强民族地区现代化教育,大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培养越来越多的民族科技型人才、知识型人才及现代化的管理干部,无疑是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的重中之重。民族文化、高原文化、草原文化、民族风情等,都是中华文明的艳丽瑰宝,加快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建设步伐,必须格外关注和加强对民族文化遗产的充分挖掘与保护,使之成为现代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再次,必须面向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大局,全力做好民族地区的长久发展规划,既要着眼于中国未来的战略构想,又要立足于民族地区的客观实际,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推进现代化的实现。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彻底改变了贫穷落后的弱国面貌,也实现了跻身世界发展大国的梦想。但是,面对日趋复杂的世界政治经济形势,面对复杂多变的周边国际环境,我们应当加倍警觉和努力,继续坚持改革和发展,全面加快中国现代化的建设进程。

一是着力打造坚实稳固的现代化大后方,把新疆、西藏、青海、内蒙古、四川、甘肃等西部民族地区,建成世界一流的纵深现代化基地。为此,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基础上,国家仍需要继续加大对民族地区的财力和物力投入,并更多地吸引外来资金,充分挖掘资源潜力,瞄准高科技前沿领域,扶持现代化工矿企业发展,建成若干个现代高科技产业园区,实现民族地区的经济腾飞。

二是建立中央和地方双向财政投资体系,制定多种优惠政策和便利措施,引进知名企业入驻,扶持尖端科技发展。要在未来十到二十年内,掀起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浪潮,进一步拉动民族地区经济增长,实现人口合理分布,以及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政策和制度是一切的保障,必须继续解放思想,转变发展观念,更新发展方式,拓宽发展思路,这是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可靠保障。

三是加强民族地区社会组织与管理,坚决打击各种民族异己分子的分裂活动,确保民族自治各个区域、各个地区社会的长治久安,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不受侵犯,使百姓能够安居乐业,社会生活稳定有序。同时,还要不断完善各种社会保障制度,让人民群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人人有事做,个个奔小康,真正享受到改革发展的实惠和成果。

参考文献:

[1] 何清涟.现代化的陷阱[M].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

[2] 毛泽东选集: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81.

[3] 毛泽东文集:八[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16.

[4] 邓小平文选: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37.

[5] 黄晋太.农民的终结与中国的现代化[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2.

[6] 刘永佶.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129.

[7] 新华网.民族区域自治地区的改革与发展:团结进步共繁荣[EB/OL].[2011-07-10].http://news.xinhuanet.com/2011-07/10/c_1216457 59.html.

[8] 谢建伟.从“末梢”到“前沿”—广西崇左市对外开放纪实[EB/OL].[2009-12-09].http://dangshi.people.com.cn/GB/120281/10544591.html.

[9] 刘永佶.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145.

[10] 庞贵河,李文博.内蒙古满洲里国家重点开放试验区新闻发布会暨项目合作推介会召开[EB/OL].[2013-01-16].http://house.xinmin.cn/fczx/2013/01/16/18192220.html.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现代化民族
我们的民族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