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耳道原发性腺样囊性癌1例
2013-02-02赵惠郭艳辉任芳
赵惠 郭艳辉 任芳
外耳道原发性腺样囊性癌1例
赵惠 郭艳辉 任芳
外耳道;腺样囊性癌;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
1 病例资料
患者女,61岁,于2009年12月23日因“左外耳道间断性疼痛2年”就诊我院,查体:神志清,心、肺、腹未见异常,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左外耳道后壁可见1.5 cm×0.8 cm新生物,表面光滑,无溃疡,质硬且有触痛,左外耳道狭窄,鼓膜无法窥见,听力正常,无耳鸣及眩晕。CT检查提示左外耳道肿物,伴外耳道狭窄,无骨质破坏。余辅助检查未发现异常。2009年12月26日行“左外耳道肿物扩大切除术”。术后病理:左外耳道腺样囊性癌。术后未行放疗化疗等抗肿瘤治疗。2010年6月23日因咳嗽伴胸闷就诊我院,肺部CT提示“双肺转移瘤,右侧胸腔大量积液”,行胸腔置管引流胸水,胸水查到恶性肿瘤细胞。2010年6月26日开始TP方案化疗PTX240 mgd1,DDP30 mgd1-3(第1、2周期胸腔注射),化疗2周期后胸水消退。化疗4周期后肺部转移病灶消失,化疗6周期后定期复查。2011年5月25日复查肺部CT:双肺转移瘤。口服吉非替尼片250 mg/d,病情稳定。2011年10月2日因头晕、步态不稳查头部CT提示多发脑转移瘤,行全脑放疗40 gy/20f。放疗后症状略好转。3个月后因脑转移去世。
2 讨论
2.1发病概况及特点 外耳道腺样囊性癌是外耳道耵聍腺肿瘤的一种类型,发病率低,临床上少见,多发生于女性,男女比例约为3 ∶ 1,好发年龄为40~70岁,病程为1月至4年不等,其常见的症状为耳区疼痛,间歇性刺痛或持续性剧痛;耳部肿物;外耳道流脓或流血;耳堵塞感;听力下降;头痛;张口困难;面瘫;颈部淋巴结肿大等。该癌无明显包膜且呈浸润性生长,早期即可向颅内、周围软组织、骨组织、中耳、腮腺、颞颌关节等部位广泛浸润[1],远处转移常见于肺、骨、肝、脑等,远处转移率可达32%。因中耳淋巴引流不丰富,淋巴结转移几率较低,多蔓延至局部淋巴结。局部切除后很易复发,复发率高达42%,术后复发时间从术后2个月至数年不等。其诊断主要依靠组织学诊断,经CT扫描、X线摄片等影像学检查判断肿瘤的原发部位及侵犯范围,以利于制订治疗方案[2]。
2.2病理学特点 瘤细胞无包膜,呈浸润性生长,边界不清,生长缓慢,但极易浸润神经,不易切除干净,可发生转移。镜下:肿瘤由腺上皮、肌上皮及间质构成。大多数瘤细胞大小一致, 胞浆少,淡嗜碱,核呈圆形,染色质均匀,与基底细胞相似。细胞多排列成大小不同、形状不一的癌巢或小梁,除了筛状型或管状型为主的区域外,还常可看到瘤细胞排列成实心的片状或条索状。
2.3治疗 治疗上主要采用手术切除辅以放疗,晚期联合化疗、靶向治疗。手术为治疗本病的有效方法,手术必须彻底,目前一般倡导外耳道的完整切除 (外耳道皮肤+外耳道骨质)连同颞骨侧切除和腮腺浅叶切除。这种手术方式能有效降低肿瘤的局部复发。本病不需要行颈部预防性颈扩清术及颈部预防性照射。术后放疗可降低局部复发率,放疗剂量65 Gy以上,5年生存率约50%[3]。目前化疗药物主要采用紫杉醇联合顺铂,疗效较好,林耿冰等[4]研究体外低浓度紫杉醇能够下调人高转移腺样囊性癌细胞(ACC-M)的粘附,运动及对细胞外基质(ECM)的侵袭,同时能明显下调ACC-M细胞明胶酶的活性及表达,从而抑制ACC-M的侵袭力。靶向治疗方面张娜等[1]应用爱必妥联合放化疗治疗左外耳道腺样囊性癌术后肺转移,疗效较好,值得进一步临床研究。原发性外耳道腺样囊性癌是头颈部恶性肿瘤,临床少见,早期诊断困难,如诊断治疗不及时,预后较差。术后局部易复发,易发生远处转移,术后需系统治疗,长期随访。
[1] 张娜,李平,蒋庭德. 爱必妥联合放化疗治疗左外耳道腺样囊性癌术后肺转移的疗效.肿瘤防治研究, 2011,38(10):1190.
[2] 黄选兆,汪吉宝.实用耳鼻咽喉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74.
[3] 艾毅钦,王枫,唐翠芬.治疗13例外耳道癌和中耳癌的临床经验.临床肿瘤学杂志,2007,12(1):66-67.
[4] 林耿冰,林李嵩,陈乃俊,等.紫杉醇对腺样囊性癌细胞侵袭力及明胶酶的影响.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06,4(2):127-131.
135000 吉林省梅河口市中心医院爱民医院肿瘤血液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