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双下肢不等长的临床分析及对策
2013-02-02郭志辉叶亚罡
郭志辉 叶亚罡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双下肢不等长的临床分析及对策
郭志辉 叶亚罡
目的 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下肢不等长的处理方法及可行性。方法 2009年8月~2012年8月, 对64例患者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THA), 男35例, 女29例;年龄43~78岁平均62.4岁。股骨颈骨折28例, 股骨头坏死19例, 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后股骨头坏死7例, 髋臼发育不良3例, 创伤性关节炎3例, 髋关节骨性关节炎2例, 类风湿性关节炎2例。术前Harris评分平均53.4分(45~63)。术前临床检查及X线片测定双下肢不等长范围, 模板测量结合临床测量来估计术中的截骨量、假体的置入位置和型号, 术中用多种方法, 反复测试来确定双下肢等长。结果 术后刀口均Ⅰ期愈合。本组64例均获随访, 随访时间8~34个月, 平均15个月。术后6个月Harris评分为80~92分, 平均88.5分, 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8例下肢延长10~20 mm, 2例分别短缩1.8 mm和2.4 mm, 余54例双下肢等长, 总等长率78.8%。结论 THA时术前测量评估, 术中多种方法测试验证, 是获得术后双下肢等长的有效途径。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下肢不等长;临床分析;对策
下肢不等长是全髋关节置换(THA, total hip arthroplasty)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1]。肢体不等长不仅会减低患者的满意度, 还可影响正常步态和手术效果, 带来一系列并发症。因此, 髋关节置换术保持双下肢等长非常重要, 也是骨科医生面临挑战解决的问题之一。作者采用5种方法综合应用来解决术中双下肢不等长的问题, 现将2009年8月~2012年8月间河南省平顶山市第二人民医院骨外二科收治的64例单侧THA病例的临床治疗及随访结果, 进行探讨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35例, 女29例, 年龄43~78岁, 平均62.4岁。左侧41例, 右侧23例。患病类型:股骨颈骨折28例, 股骨头坏死19例, 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后股骨头坏死7例, 髋臼发育不良3例, 创伤性关节炎3例, 髋关节骨性关节炎2例, 类风湿性关节炎2例。术前Harris[2]评分平均53.4分(45~63)。病例收录的均是初次单侧THA病例, 有术前术后影像资料和髋关节功能评分。手术在全麻或椎管麻醉下进行,健侧卧位, 主刀由同一医师完成。使用关节类型:非骨水泥型假体56例, 其中Depuy人工关节24例, Zimmer人工关节15例,北京蒙太因人工关节17例;混合型8例, 均为Depuy人工关节。
1.2 术前评估 术前进行双下肢长度对比和X线测量比较作为术中下肢长度的平衡重要依据。测量双下肢长度, 以双下肢长度差小于10 mm定为双下肢等长[3]。术前在髋关节X片上标出股骨头旋转中心, 用模板测试来选择合适的臼杯及股骨假体型号, 股骨颈截骨位置, 比较模板与X线片两者股骨头旋转中心的差值, 如果两者吻合, 就选择标准颈长的假体;若两者不一致, 则选择加或减颈长的假体。如果患髋股骨头旋转中心无法确认, 就用健侧股骨头旋转中心对比来确定。总之, 先确定股骨头旋转中心, 再用模板和临床测量来设计股骨距截骨、假体的型号和置入位置。髋臼发育不良患者需CT扫描, 了解股骨干、股骨头和髋臼的变异情况。
1.3 手术方法 本组64例均由同一医师主术完成。在全麻或椎管内麻醉下进行, 取健侧卧位, 采用后外侧入路, 纵行切开臀大肌纤维束, 切开外旋短肌及关节囊。显露股骨头及髋臼, 在髋臼上缘打入1枚克氏针作标记, 充分伸直髋关节和膝关节, 然后在股骨大转子处用电刀作一横形标记, 测量两标记间距。根据术前设计行股骨颈截骨, 保留股骨距1.5 cm左右。磋磨髋臼和扩大股骨髓腔, 安装试模假体复位, 再次测量两标志之间距, 记录其差值, 下肢短缩时加长试模假体调整, 下肢延长时可重新扩髓和修正截骨平面, 观察股骨头中心与大转子尖是否平行, 并将下肢长度调至术前预计值的范围内。调整后用腿与腿比较法检查双髌骨是否平齐, 再行稳定实验、Shuck实验或Drop-kick实验等进一步判断验证,通过判断选择加减颈长的假体, 达到双下肢基本等长。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组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术后刀口均Ⅰ期愈合。本组64例均获随访, 随访时间8~34个月, 平均15个月。有1例老年男性因体位原因, 术后出现前脱位, 经手法复位及功能锻炼后无再脱位。术后8例下肢延长10~20 mm, 2例分别短缩1.8 mm和2.4 mm, 余54例双下肢等长, 本组总等长率78.8%。其中短缩2.4 mm及延长20 mm的2例患者跛行, 经垫高鞋垫后跛行明显改善。本组术后6个月Harris评分为80~92分, 平均88.5分, 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3.1 双下肢等长在THA术中的重要性 双下肢不等长是THA术常见并发症之一。THA术改变了髋关节的生物机械性能及肢体长度, 双下肢不等长会导致骨盆及脊柱倾斜, 引起下腰痛、跛行及假体无菌性松动, 缩短假体使用寿命[4]。一般认为下肢不等长在1.0 cm以内不会引起临床症状, 也不会引起髋关节肌力的明显改变。大于2.0 cm的肢体不等长会引起跛行、关节疼痛及下肢痛等临床症状[5]。可见, 平衡双下肢长度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3.2 双下肢不等长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THA术后肢体不等长, 以肢体延长多见。置入假体选择不当和术者经验技巧是造成肢体不等长的主要原因。具体原因:①患者高龄, 肌张力下降, 或受麻醉影响使原本松弛的肌肉更松弛, 为防止脱位选择长颈假体。②术前模板测量不恰当而选择长颈假体,或假体柄呈外翻位置入。③股骨颈截骨时股距保留过长。④术中在纠正关节屈曲内收畸形松解软组织时, 也使肢体延长。⑤髋臼旋转中心下移过大。
术中作者采用5种方法综合应用来调整双下肢长度。①利用术前X线测量和长度测量预计截骨量、假体型号和位置。②骨盆定点测量法测量股骨头脱位前和试模复位后的差值,调整假体的长度。③目测假体中心是否平齐大转子尖。④采用腿与腿比较法使患者处于标准侧卧位, 触摸双髌骨下缘是否平齐。⑤稳定实验、Shuck实验或Drop-kick实验等。
稳定试验:安装试模复位后, 对关节进行屈伸、内旋、内收或伸直外旋, 观察髋关节是否容易脱位, 以判断关节的稳定性。Shuck实验:试模假体复位后, 患肢取伸直位, 由助手用力牵引患肢, 观察关节间隙的改变, 一般认为牵开2~5 mm为宜。Drop-kick实验:试模安装后, 术者用力后伸髋关节,同时膝关节屈曲至90°, 如果患肢过长, 则表现为伸肌紧张,松开患肢, 膝关节有被动伸直回弹。
这些方法操作简便, 临床较多采用, 但易受麻醉致肌肉松弛的影响。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 但只要术中注意把握,还是有较大的参考价值。作者综合应用这些方法, 术中反复调整验证, 使本组患者术后肢体长度获得了满意的结果。
总之, THA主要目的是获得一个无痛、稳定和活动良好的人工关节, 术前精心设计、术中细心操作与手术效果密切相关, 保持下肢等长的同时要重建股骨偏心距, 以恢复髋外展肌的力矩, 增加髋关节的稳定性, 对于恢复双下肢等长也很重要。
参考资料
[1] Bhave A, Mont M, Tennis S, et al.Functional problems and treatment solutions after total hip and knee joint arthroplasty.J Bone Joint Surg Am, 2005, 87(Suppl 2):9-21.
[2] Kladny B, Albrecht C, Haase I, et al.Inpatient rehabilitation of patients following total hip replacement-a study using the Harris hip score.Z Orthop Ihre Grenzgeb,2001.139(6):536.
[3] Clark CR, Huddleston HD, Schoch EP 3rd, et al.Leg-length discrepancy after total hip arthroplasty.J Am Acad Orthop Surg,2006,14(1):38-45.
[4] 邵世坤, 符孔龙, 陈煜东, 等.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下肢不等长处理方法的临床研究.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10, 24(5):541-542.
[5] 许杰, 梁国彦, Prakash-Raj Bhandari,等.髋关节置换后双下肢不等长对功能影响的Meta分析.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11,15(9):1607-1608.
467000 河南省平顶山市第二人民医院骨外二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