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10例临床分析
2013-02-02魏红英
魏红英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是在某些致病因子作用下凝血因子或血小板被激活, 大量可溶性促凝物质进入血液循环, 从而引起凝血功能异常为主要特征的病理综合征。其诱因较多, 最常见的为产科并发症。吉林省梨树县第二人民医院自1989年1月~2011年12月共收治10例DIC患者。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1989年1月~2011年12月期间入住本院的孕产妇18649例, 发生DIC10例, 发生率为0.05%。年龄最小21岁, 最大39岁, 平均年龄28岁。初产妇4例, 经产妇6例。2例孕周<28周, 2例28~37周, 6例>37周。3例发生在产前者, 4例在产时发生, 3例在产后发生。剖宫产4例, 顺产6例。
1.2 诱发因素 10例患者都具有引起DIC的诱发因素, 其中产后大出血3例, 羊水栓塞3例, 胎盘早剥2例, 重度妊高征1例, 死胎1例。
1.3 临床表现 10例患者均表现不同程度及部位出血, 失血性休克, 出血量800~4000 ml, 平均2400 ml, 其中阴道出血不凝9例, 全身皮下出血5例, 血尿1例, 黑便1例, 抽搐昏迷1例。有一个脏器功能衰竭的3例, 有多个脏器功能衰竭的7例。
1.4 诊断 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可以确诊。本组病例具有不同临床表现, 血液学检查均有血小板降低<100×109/L,并呈进行性下降, 纤维蛋白原<1.5 g/L, 4例患者3P实验阳性, 6例患者凝血酶原时间延长>3 s。
1.5 治疗 本组病例在快速补充血容量、积极抗休克的同时,4例患者应用了肝素, 6例患者行子宫次全切除术, 同时行双侧髂内动脉结扎术2例。
2 结果
10例DIC患者抢救成功8例, 死亡2例。
3 讨论
3.1 DIC的发病机制及诱因:最常见的产科DIC的诱因有羊水栓塞、胎盘早剥、产后出血、死胎、妊娠合并肝病等。DIC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 在某些致病因子作用下凝血因子或血小板被激活, 大量可溶性促凝物质进入血液循环, 从而引起凝血功能异常。此时微循环中有纤维蛋白性微血栓或血小板团块形成, 同时一系列血浆凝血因子被消耗, 血小板减少, 并有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过程加强。在临床上, DIC患者主要表现为大出血、血液不凝、休克、脏器功能障碍。
3.2 诊断 早期诊断, 把握时机正确治疗是抢救DIC成功的关键。临床上遇到存在易诱发DIC的基础疾病(如羊水栓塞、胎盘早剥、重度妊高症、死胎、产后出血等), 在分娩中发生大出血、血液不凝、休克及栓塞四种临床表现之一者, 既应想到本病的可能。四种表现中具有两种以上者, 大多可作出本病的诊断[1]。再结合实验室检验即可确定诊断。1987年首届中华血液学会全国血栓与止血学术会议提出DIC诊断标准(修正案)的实验室检查, 要求有下列检验中三项以上异常①血小板低于100×109/L或呈进行性下降。②纤维蛋白原<1.5 g/L或进行性下降, 或高于4.0 g/L。③3P试验阳性或FDP高于20 mg/L。④凝血酶原时间缩短或延长3 s以上, 或呈动态变化, 或激活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缩短或延长10 s以上。⑤优球蛋白溶解时间缩短, 或纤溶酶原减低[2]。
3.3 治疗
3.3.1 去除诱发因素:预防和迅速去除引起DIC的病因是防治DIC的根本措施。根据阴道分娩条件是否成熟决定分娩方式, 如果阴道分娩条件成熟立即经阴道助产, 如果阴道分娩条件不成熟立即行剖宫产术, 必要时行子宫次全切除术。对于晚期DIC患者应同时考虑结扎双侧髂内动脉, 如果单纯行子宫次全切除术, 患者有可能再次发生腹腔内大出血。本组6例患者行子宫次全切除术, 同时行双侧髂内动脉结扎术2例。
3.3.2 改善胃循环:及时纠正微循环障碍, 疏通有微血栓阻塞的微循环, 增加重要脏器和组织微循环的血液灌流量, 补充血容量, 解除血管痉挛, 早期应用肝素抗凝防止新的微血栓形成, 应用抑制血小板粘附和聚集功能的药物如潘生丁、阿司匹林等以及酌情使用溶栓剂如尿激酶等。
3.3.3 重新建立凝血和纤溶间的动态平衡 DIC时由于大量凝血因子及血小板消耗, 因此在病情控制或使用肝素治疗后,以及在恢复期可酌情输入新鲜全血、冰冻血浆、凝血因子或纤维蛋白原等, 以利凝血、纤溶间恢复新的平衡。
3.3.4 积极诊治多器官功能障碍:DIC患者往往伴有一个或多个器官功能障碍, 积极诊治多器官功能障碍是抢救DIC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对重症患者要进行全面的严密监护, 如果发生肾脏功能衰竭要立即进行透析, 如果发现呼吸衰竭,应予以呼吸机辅助呼吸等。
3.3.5 及时、足量的应用抗生素, 预防继发感染的发生:由于DIC患者抵抗力极其低下, 很容易导致继发感染而致败血症, 所以及时、足量的应用抗生素是必要的。
[1]梁宝琳.产科急性DIC诊断与处理.中华妇产科杂志, 1992(3):147.
[2]首届中华血液学学会.全国血栓与止血学术会议有关出凝血疾病的诊断标准.中华血液学杂志,1987(3):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