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260例分析
2013-02-02邢滨
邢滨
青光眼是具有病理性高眼压或视乳头血流灌注不良,合并视功能障碍者。其三大特征:高眼压、视野缺损、视力下降。是一种常见的重症而且疗效不确切的疾病。占公民发病率的1%,40岁以上者为2.5%[1],我科采用改进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202例260眼,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5年2月至2011年12月,我科收治青光眼患者202例260眼,其中男78例106眼,女124例154眼,年龄37~84岁,平均60.5岁,术前视力光感至0.8。急性闭角型青光眼128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124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8例。术前平均眼压39.6 mm Hg(1 mm Hg=0.133 kpa)。
1.2 手术方法 贝诺喜表面麻醉剂表麻两次,做上直肌固定缝线,置开睑器,10-2点作以角膜缘为基底的“-”结膜筋膜全切开,显露巩膜,作6×6 mm2等边三角形巩膜瓣,自尖端至角膜缘处巩膜瓣逐渐加深,形成三角形尖部薄基底部厚的巩膜瓣,用含0.4 mg/ml丝裂霉素C的棉片贴附在巩膜瓣上下方,放置3 min。年龄超过65岁者,棉片放置时间适当缩短。对于房角开放不佳、开角型青光眼者,棉片放置时间增加1 min。生理盐水冲洗结膜囊及巩膜瓣。前房用细针头(结膜下注射用)穿刺放出少量房水,切除巩膜瓣基底部角巩膜组织,大小1.5×4 mm2,此时可见房水渗出,作全层虹膜根切。要求基底部宽,此时恢复巩膜瓣,并按压恢复前房,恢复虹膜观察前房及虹膜根切情况。要求虹膜根切基底宽1.5 mm左右。生理盐水冲洗结膜囊,用水加压恢复巩膜瓣,同时三角形巩膜瓣尖端用10-0尼龙线缝合一针可拆除缝线,观察巩膜瓣渗液情况,如渗液缓慢,前房能维持正常深度,作可拆除缝线。如前房浅,眼压低可作一不拆除缝线,并用双极电凝粘合三角形巩膜瓣一边的中点。行筋膜缝合,结膜缝合。本术式进行电凝67眼。术后第一周,每日用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并测量视力,无接触眼压计测量眼压,口服吲哚美辛肠溶片25 mg,TID两周,术后第三天术眼解除包盖,应用普拉洛芬,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液由护士点眼。
2 结果
术后第七天眼压低于15 mm Hg者208眼,占80%,低于21 mm Hg者253眼,>21 mm Hg者7眼,术后十五日眼压<10 mm Hg者3眼,低于15 mm Hg者160眼,低于21 mm Hg者258眼,术后一个月眼压低于10 mm Hg者无,低于21 mm Hg者259眼,>21 mm Hg者1眼,术后3个月眼压低于10 mm Hg者无,低于21 mm Hg者259眼,>21 mm Hg者1眼。术后一个月视力提高两排及以上者150眼,占58%,提高不到两排或术后视力不变者104眼,占40%,6眼视力下降,占2%。术后一年,视力提高两排以上者130眼,占50%,视力提高不到两排或视力不改变者104眼,占40%,26眼视力下降。术后一周参考Kronfeld滤过泡分型标准,功能性滤过泡260眼,术后一个月功能性滤过泡254眼,非功能性滤过泡6眼,术后一年功能性滤过泡252眼,非功能性滤过泡8眼。术后一周内并发症:浅前房28眼,脉络膜脱离3眼,前房积血2眼,术后半年并发症:白内障加快形成22眼,黄斑变性4眼。
3 讨论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是小梁切除术中除使用抗代谢药及可拆除巩膜瓣缝线外,并加以前房重建等多方法联合使用的一种术式[2].本科患者术后一周部分眼压偏低,功能性滤过泡260眼,说明术后早期是一个高滤过状态,术后不用降眼压药物,眼压控制在21 mm Hg以下,视力提高或不改变为成功标准[3],说明改进的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可明显提高手术成功率,更好的控制眼压,更好的恢复视力或阻止视力进一步下降。
本术式应用细胞分裂抑制剂丝裂霉素C,在棉片放置时要注意保护角膜及结膜瓣,冲洗时力求干净彻底,防止术后结膜瓣延迟愈合[4],尽量减少对结膜和筋膜的干扰,剪开部分要分层严密缝合,并以结膜切口内庆大霉素和地塞米松联合注射,一是防止感染控制虹膜炎症,二是观察缝合的严密程度。表面麻醉下作上直肌固定缝线,免除球后注射的并发症和麻醉药物对视神经的毒性作用[5]。总体手术是减少麻醉的并发症,丝裂霉素C延缓组织切口闭合,作三角形巩膜瓣减少术中缝线,缩短手术时间,对于慢性闭角型和复发性难治性青光眼获得了较好的术后眼压控制和视力保护。
[1]毛文书.眼科学.第2版.北京:人民 卫生出版社,1980:116.
[2]李绍珍.眼科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491.
[3]才瑜,李美玉,沈亚云,等.小梁切开术治疗原发性先天性青光眼的远期疗效.中华眼科学杂志,2004,40(11):733-736.
[4]叶天才.青光眼滤过性手术中应注意的问题.眼科,2006,15(2):82-84.
[5]汪滨,李一壮.表麻麻醉下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临床观察.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07,7(4):258-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