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增加小学体育的趣味性
2013-02-02肖振勤
肖振勤
乐亭县新寨镇撒马店小学 河北乐亭 063602
现在的小学生群体中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宅”在家里看电视、玩游戏,对体育运动缺乏必要的兴趣。这种与儿童天性和成长需要严重背离的生活习惯,严重影响了小学生的体能、体质与健康。体育教师要以体育课为契机,增加课堂运动的趣味性,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去。小学体育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体育与健康课程充分注意到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根据这种差异性确定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从而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完成课程学习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以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这也为教师适当整合课程与学生资源、优化课堂教学效果、提高体育课堂教学对学生运动理念的影响提供了有力的依据。那么,教师要从哪些方面做起,来增加小学体育的趣味性呢?
1 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设置不同样式的体育课堂
小学阶段年龄跨度大,学生各阶段的运动兴趣、运动能力相差也很大。教师在安排课堂学习内容与设计课堂教学环节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学生不同阶段的具体情况。
1~2年级的小学生,喜爱热闹、运动能力相对较弱。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的时候,要在学习最基本体育知识的基础上,以趣味性运动为主,重在提高学生的协调能力,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运动兴趣,为学生的体育爱好打基础。
3~4年级小学生,运动能力相对提高,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要适当增加体育知识的比重,在轻松的学习氛围、快乐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能够学习和展示简单的运动动作。比如,让学生在运动中掌握“投篮”“前滚翻”“跑跳步”等体育概念及其含义,让学生在介于运动和游戏之间,快乐运动,增加体育课程的趣味性。
5~6年级的学生,逐渐具有了自己的运动爱好和运动特点,并掌握了一定的运动技巧。在班级内,总有部分学生喜欢篮球、足球、乒乓球等球类运动,很多女生都会喜欢踢毽子、跳皮筋、花样跳绳等运动。这个阶段的体育课,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与学生爱好相结合的方针来安排,让学生在完成基本学习目标的基础上,发展个人的运动爱好,增加体育课堂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课堂中来。
2 将游戏元素引进教学,增加体育课堂的趣味性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游戏进入了许多科目的课堂学习中,为学生的学习增添了许多快乐,同时也提高了学习的效率。体育课程本身就来源于人们的生活和游戏,具有极大的娱乐性。因此,采用游戏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是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课堂方式之一。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年龄与学习的内容,进行有趣的整合,使得游戏成为落实体育学习目标的有效途径。比如,小学生协调能力、合作能力极差,为训练学生的这些能力,可以分组进行“捆绑取球”游戏:两人一组,将两人左右各一条腿捆绑在一起;几个小组同时由起点到相同距离的地点取回放在那里的篮球,最早回来的一组为胜者。学生在趣味的激发下,在快乐的游戏过程中,体验到了运动的乐趣,既锻炼了身体、掌握了运动技巧、提高了运动能力,又激发了运动热情。
当然,很多体育运动本身就是一种游戏,比如篮球、足球、乒乓球等,运动本身就具有对抗性与竞争性。教师在体育课堂上,选拔出擅长某项运动的学生,进行对抗比赛,组织其他学生作为拉拉队,即可以营造运动、娱乐的氛围,也能增加体育课堂的趣味性。当然,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跳绳比赛、踢毽子比赛、分组接力比赛等。让游戏成为小学体育课堂的重要教学形式,实现寓教于乐,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3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学习内容与教学过程要紧紧围绕学生的需要安排。因此,教师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更要注意结合学习内容的特点,采用适当的课堂学习方式,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在小学低年级体育课程中,队形学习是必不可少的内容,但是仅仅靠教师的讲解和机械的训练,“向左转”“向右转”这两个最基本的动作也会不断出错。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让学生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去记住哪边是“左”、哪边是“右”:有的学生通过“右手写字”为辨别标志区分左右;有的学生通过做游戏强化左、右方位;有的学生通过拍手游戏训练分辨左、右。学生在快乐的探究、游戏中,分清楚了哪边是“左”,哪边是“右”,然后结组进行队列训练。由本小组对动作出错的学生做出相应的“惩罚”——讲笑话、唱歌、纠正错误动作等。学生在学习技能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各自的创造性,体验到主动学习、积极参与、合作探究的快乐,也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体、运动的主体。
4 以学生的爱好为切入点,让体育课堂更丰富
小学生在体育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一般需要反复教、多次练,学生方能掌握。但是小学生运动技能较差,而且在学习和练习中缺乏应有的耐性,尤其是对于枯燥的技能学习,比如“站立式起跑”这类体育专业性较强的内容,学生会感到厌烦;对于“前滚翻”这样单调的运动形式,也难以保持长久的热情。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的时候,要考虑到学生的爱好和兴趣,要在学习基本技能的基础上照顾学生的愿望。在每节课上,教师都要将技能学习和趣味运动相结合。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了解运动的要领、规则和技巧。在此基础上,安排多种有趣的运动形式供学生自主选择,充分发挥学生的爱好,使得体育课堂也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学习形式。
比如,在学习“篮球”内容时,学生在掌握了“双手胸前传接球”与“双手头上前抛球”的要领后,让学生自由分组结合,选择自己喜欢的篮球运动方式:部分喜欢篮球的男生,快速结队进行对抗比赛;一部分不太喜欢剧烈运动的男生组成一组进行传球、投篮运动;部分女生围成一圈在玩“以球击人”的游戏;还有部分女生在进行拍球比赛……学生借助篮球展开了多样的运动,充分体现了小学生的爱好和兴趣,使得体育课成为强身健体、愉悦身心的主阵地。
5 开发丰富的课外课程资源,实现教学的开放性
新课程理念提出了开发课程资源的理念,这是教育走向开放和创新的标志。体育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更具选择性、开放性与创新性。教师要善于开发体育课程资源,将学生喜欢的游戏、运动形式以及富有地方色彩的特色运动,引入体育课堂,使得体育课堂突破教材的限制,以更丰富的手段来吸引学生参与,增加锻炼的方式。
例如,在低年级体育课堂上,可以引进“老鹰捉小鸡”“跳房子”“木头人”等简单易行、趣味性十足的游戏;在高年级的体育课堂上,可以发展富有地域运动特征的内容,比如“毽球运动”“武术”“韵律操”“打陀螺”“推圈”等。这些课程资源的开发,有利于实现体育学习与日常运动的结合、学校学习与社会活动的结合,促使体育学习、体育锻炼日常化,增加体育课程的趣味性的同时,也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总之,增加体育课堂学习的趣味性,是课程改革的需要,是学生进行体育学习的需要,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方向。教师要潜心研究教材与学生,努力整合各种教学资源,以强身健体为目标,不断提高体育课程的趣味性,促使更多学生主动积极地投身到体育运动中来,不断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整体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