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堂阅读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2013-02-02杨志茹
杨志茹
迁安市第三中学 河北迁安 064400
高中历史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时,应积极发挥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的优势作用,科学指导学生的阅读方法,强化阅读训练,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学会有效地去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和思考习惯,提高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学生阅读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高中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学习历史的经验,并掌握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对历史问题的理解和知识的接受能力都有了较大提高。绝大多数学生的思维较为活跃,很多学生喜欢阅读历史书籍,尤其是正史学生更为青睐,这也是教师要抓住的一个契机。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整合好历史课程资源,教会学生利用网络进行阅读,利用好微机室的电子阅览资源进行阅读,学会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讨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并学会自己解决,解决不了的利用网络进行查询或者找教师解决,逐步提高处理问题的能力,综合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并使之形成良好习惯,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从而使学生感到阅读的快乐,提高应试能力,使学生受益终生。
笔者以新课程改革下的人教版选修一“王安石变法”为例,谈谈在高中历史阅读教学活动中怎样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学时,笔者通过多媒体给学生展示王安石头像及其简介,提出一个简单的问题:历史长河,芸芸众生,而我们为什么要认识这个人物?由此导入新课。这节课完全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师生合作探究。如果把王安石变法作为一个重大事件处理的话,固然要关注事件的六大要素,最重要的三要素是起因、经过和结果,对应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内容和评价,正是在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1 利用网络、图书等课程资源深入分析王安石变法的起因
当今社会是信息化时代,各种现代化设备走进了学校和家庭,这些现代化设备有利于学生进行信息资源的搜集与处理,从中筛选优质的课程资源,以利于学生的学习。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查阅、搜集整理、处理信息资源的方法进行指导,提高学生的理解、感悟和实践能力。
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如在进行“王安石变法”的教学时,笔者用多媒体给出北宋王朝收支情况表,王小波、李顺起义和北宋时期农民负担加重的背景材料,让学生仔细阅读材料,并分析、讨论归纳出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几大原因,即:冗官、冗兵、冗费的现象,从而导致的积贫积弱现象;土地的兼并现象较为严重,农民起义频繁,造成阶级矛盾越来越明显;辽、西夏的威胁带来的民族矛盾加剧。接下来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启发学生思考:什么原因招致北宋中期积贫积弱?
学生阅读时心里想着问题,带着目标。在学生读完教材后,笔者播放有关王安石变法的相关视频,学生体会王安石变法的整个过程,包括起因、过程、结果等。为了检验阅读学习的效果,笔者设计两个活动场景全部由学生表演。在第一个场景,笔者安排一个学生作旁白,另一个学生扮演“宋太祖”,旁白依据在阅读时提炼的信息,概括介绍了北宋初期的形势。之后,“宋太祖”把教材中枯燥的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一系列措施演绎成活生生的角色语言。在第二个场景中,笔者安排两个角色,分别扮演“宋仁宗”和“范仲淹”,其中“范仲淹”的出色表演使学生很轻松地掌握了知识,教学效果实现最优化。
2 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突破教学难点,深刻理解王安石变法的经过,理解掌握富国、强兵和育才法令内容
高中生对历史的相关法令了解得很少,通过课本知识的学习只能是掌握一部分。为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更全面地了解王安石变法的每个细节,笔者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阅读相关信息,如提供给学生有关王安石变法的网络资源让学生自主阅读。通过网络资源的学习,使学生全面了解了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存在问题、历史进程、重要举措、历史影响、历史评说等。《新唐书·魏徵传》中提到“以古为鉴,可知兴替”。所以,在教学时,笔者时刻提醒学生,学习历史必须结合现实生活实际,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吸取历史的哪些教训,结合现实生活的实际,我们应怎么办,这是学好历史的关键。本节课中王安石变法的有关各项法令的介绍,笔者放手让学生阅读教材,由学习小组完成各自的学习任务,经过一段时间的阅读感悟,由学生简要介绍每一项法令的要义。在教学时,笔者只是提出这样几个问题启发学生思考:王安石是如何提出国家是贫困的?王安石对农民不能生产的理解是什么?王安石提出哪些理财的好方法?王安石变法的主要思想有哪些?这些问题的提出,有利于学生积极思维、广泛阅读,大大统一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素养。
3 总结王安石变法的结果,学生从中学会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
笔者先让学生阅读教材,然后就如何评价王安石变法的问题,让学生各抒己见进行讨论,讨论的方式是前后六人结合起来分小组进行,讨论时间为8分钟左右。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和网络上的信息说出本小组的观点,通过举例说明,让大家明白自己所要表达的道理,其他小组可以提出异议或者加以补充,从而实现小组之间的有效互动和深层次的交流。这样教学打开了学生的学习思路,加深了对教材的深刻理解。
为了检验课堂讨论的效果,笔者安排变法的支持者和反对者两个角色来辩论。支持者从阅读教材得出的信息归纳了变法的诸多好处,如生产发展、财政增加、军力增强和人才培养等;而反对者则通过寻找变法的弱点,予以针锋相对的批驳,如违背经济发展规律、因用人不当而危害百姓和过于急进等。双方各持己见时,笔者启发变法的支持者思考: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学生随口说出:遭人反对(触犯地主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笔者又向变法的反对者打圆场:变法真的不好吗?老师给你们一个机会,谈谈对变法的看法。这样教学,学生通过实践活动理解了教材的真正目的,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4 统一思想认识,使学生受到教育是落脚点
笔者启发学生:假如你成为改革的领导者或是参与者,从王安石变法得出哪些启示?归纳学生的观点概括为:形势所迫,势在必行;全面改革,卓有成效;调动群众,积极参与;遇到阻力,迎难而上;讲求策略,争取成功。这样,一节历史课堂又发挥了以古鉴今的作用,较好地完成知识和能力的双目标。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新课程改革条件下,更突出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式学习。在“阅读、讨论和表演”三个环节中,学生接触和理解课本知识,掌握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材料和方法。这节课,笔者努力营造亲密和谐的气氛,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引导他们掌握阅读的方法,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体,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积极地思考。通过角色表演让他们在人物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学生在阅读和表演中学会理解、领会、品味、感悟等,真正把知识学活。
[1]娄婕.高一历史课堂的阅读[J].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2011(1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