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013-02-02朱小明
朱小明
唐山市丰润区沙流河镇中学 河北唐山 064006
1 前言
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语文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选择、使用多媒体,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实施课堂教学,这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率,实现语文教学过程最优化的一种教学策略,是实现语文教学现代化、科学化的必由之路。运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处于一种爱学与乐学的状态。中学生的学习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受兴趣的左右,因此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笔者就语文教学如何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谈几点认识。
2 运用多媒体巧设情境,激发兴趣
2.1 利用多媒体朗读,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中学语文教材多是文质兼美的文字集合体,多数为文学作品,“文章不是无情物”,教材中大量文章无不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感情。作者在创作时都是把自己的感情强烈地渗透到作品中去的,这就使得语文课本中的文学作品浸透了浓厚的感情色彩,形成以情动人的巨大审美感染力。而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对于知识储备有限、阅历较浅的中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的,单靠教师抽象的分析,学生是很难理解的。在课堂上充分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文字、图画、音乐集于一体的朗读课件,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学生就能从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如,笔者在教学《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时,课前精心制作多媒体朗读课件,以古筝曲《高山流水》作为背景音乐。乐曲与文章的意境融为一体,能够很好地表现苏轼豁达的胸襟、洒脱的人生观、恬淡旷达的情怀。上课的时候,首先,笔者随多媒体课件有感情地范读课文,让学生听着老师的朗读,随作者的笔端游览一番承天寺,初步了解作者当时复杂的心境。然后让学生随多媒体小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接着,不指名让学生自觉地随多媒体朗读课文,感受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听着动听的音乐,看着流动的画面,学生的朗读激情被点燃了,争先恐后地随多媒体朗读起来。最后,让学生用闲适的语调、轻柔的语气、缓慢的语速,面带表情地齐读课文,再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学生已完全进入境界,陶醉其中,仿佛看到一个闲适的苏轼迈着轻缓步伐,安静地欣赏着月景,看到一个旷达、乐观的伟大形象,从而体会到作者当时复杂的心境。这样,通过跟随多媒体课件的反复朗读,教师把学生巧妙地带到文章的意境中,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能更深刻、更透彻地体会文章的中心。
2.2 多媒体导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的好坏取决于是否有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头,所以,导课是讲课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生动形象的导课,可以让学生尽快进入课文的情境中,而多媒体的优势恰恰能够给学生营造一个特定的情境,可以让学生融入这特定的氛围中。例如,教学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时,笔者用多媒体展示我国著名画家靳尚谊的代表作《父亲》,并配以背景音乐。学生凝视着画面,倾听着美妙和谐的音乐,笔者娓娓道来:“面对这样一位苍老而又可敬的父亲,他的眼神,他的手势,无一不向我们展示他对生活的热爱,我们不由地腾起一种尊敬之情。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位值得尊敬的父亲,认识父亲那高大、感人的背影,感受浓浓的父子之情。”这样通过多媒体的展示,再加上教师动情的导语,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心,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置于一个特定的环境中。
再如,在教学《三峡》一文时,笔者也是用多媒体导入,收到很好的效果。大屏幕以长江画面作衬底,展示《长江之歌》配乐歌词,师生同唱《长江之歌》。雄壮的歌声渲染了长江一泻千里、气势磅礴的场面,特别是三峡的景致,更是令人心驰神往,学生自然而然就进入文中的情境,产生学习的动机和欲望。
2.3 多媒体播放电视录像,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电视录像可以帮助教师,将有些难以用语言表达清楚的教学内容和知识清楚地表现出来,能有效地刺激学生视听感官,引起注意和兴趣,加速感知和理解,扩大知识领域,使语文教学更加生动、灵活,提高教学效率。例如,笔者教学《中国石拱桥》一文时,就播放了《中国石拱桥》教学电视片,让学生一边听着缓慢的、充满感情的解说,一边观赏我国各式各样的石拱桥,研究它们的形式、结构和精美的装饰、雕刻。这种融图像、话文于一体的形式,生动活泼,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强化对实物和课文的感受,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 运用多媒体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激发学生兴趣
现代教学媒体,充分运用电、光、形、声的现代科技成就,可不受宏观和微观的限制,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可以通过特技处理,将事物分解和组合,虚实互化,动静互化,繁简互化,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形象,提供大量生动形象的感性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1 化静为动,激发兴趣
例如,笔者在教学《小石潭记》时制成多媒体课件,通过动画演示,再现“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和“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两处的情景,这就使静止状态的材料演化成栩栩如生的运动状态图景和人物形象,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2 化抽象为形象,激发兴趣
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使抽象的文字以可观可感的具体形态表现出来,教材的内容情境得以图文并茂地再现,大大改进教学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理解较抽象、复杂的教学内容。在初中,古诗文的教学难度较大,它字数少,内涵丰富,单靠教师的分析,学生往往感到枯燥无味,很难体会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笔者在教学《钱塘湖春行》这首诗时,在利用多媒体播放和谐动听的背景音乐的同时,大屏幕展现出诗中描写的几幅早春的画面,并及时穿插声情并茂的朗读,这就把学生带入诗的意境,使学生仿佛看到了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春泥的情景,完全沉浸在美的意境中,引起他们的好奇和注意,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调动他们的学习情绪,使他们在感情的参与下进行理智活动,在愉快的氛围中完成教学任务。
3.3 化难为易,提高效率
多媒体可以对教学内容中那些难以看到、听到的事物,凭借声响、图像等演示出来,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大大降低教学难度,缩短教学时间,增加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例如,笔者在教学《扁鹊见蔡桓公》一文时,用幻灯、投影教学,用幻灯片、投影片显示疾病的方位,通过人物神态画面将“讳疾忌医”“病入膏肓”“防微杜渐”等几个成语形象化地显示出来,一般学生只需40分钟就做到了能讲会背,程度好的学生只需30分钟,程度差的学生也只需一节课的时间,而以往教学需用3课时左右才能达到上述效果。再如,教学《核舟记》一文时,课文第三自然段,对船中东坡、佛印、鲁直三人的神态形象的描述,学生容易混淆,不易掌握,教师通过多媒体在屏幕上展示出核舟的画面,让学生一边观察一边对照课文描写语句加以领会。最后,采用复合式活动幻灯或投影帮助理解课文内容,快速记忆,背诵课文。通过采用这种多媒体教学手段,学生仅用四五分钟就能背诵这一段,教学效果十分显著。由此可见,多媒体教学可以使教学内容化难为易,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1]钱威,徐越化.中学语文教学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