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体验

2013-02-02苏国华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3年6期
关键词:美的课文情感

苏国华

(珠海市斗门区第二中学,广东 珠海 519100)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和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教师在教学中除了要让学生不断感受和体验这些审美内容外,还要遵循学生审美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体验到评判,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感悟体味作品的思想美,培养学生的感受力

语文教材是美的载体,每一篇课文都体现着各自不同的美的内容。春风细雨,润物无声,滋润学生心田的正是文中的真、文中的善、文中的美,文中奔涌着的作者那浓浓的情。但是文学审美经验不足的学生往往不易感受到,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与作者进行深入的情感交流和心灵对话,从而愉悦性情,陶冶情操,培养学生的情感感受力。

例如,在赏析朱自清的《背影》时,笔者让学生边欣赏罗中立的油画《父亲》,边听歌颂父爱的歌曲《父亲》,从画面上父亲那深深的皱纹中,从歌手那充满感伤的歌声中,学生回忆父母对自己的点滴关爱,然后提出这样的问题:“‘背影’只是一个表象,表达的‘父爱’也是浅层的父子情深,是人之常情,朱自清为何时隔八年才写呢?父亲如此钟爱儿子,是人之常情,还是另有理由呢?”问题的提出,便把读者带入特定的环境,渐渐地学生便能从事与情中找出深藏其中的理: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光景惨淡中,儿子便成了父亲老境中唯一的依靠和寄托,为了谋生,又不得不离开这依靠和寄托。依恋怜爱之情便会油然而生,审美情感由此得以诱发。

由此可见,学生只有将他的知识、经验、情感通过想象负载到作者已经创造出的艺术画面上去,才能深刻理解作者内心的真实感受,才能体会到文中的美的所在。

二、品味作品的语言美,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体味作品的语言美,先从朗读开始,因为朗读是获取美感的主要途径。朗读可以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美妙感受。通过声情并茂的反复朗读,作品和谐婉转的韵律传达给学生,作品的意境美和形式美得到再现。

(一)教师要有感情地进行范读

学生听老师的朗读示范,更能体会到有声语言的神奇功能,从中感受到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因此,教师范读不仅要再现课文的情境,更要能深刻体会课文的情感,并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文章中去。例如,在学习《月迹》时,进行师生分角色朗读——笔者扮演奶奶的角色。听到老师非常投入的朗读,学生不能不动情,不能不被课文的情感所同化,自然会情不自禁地随着老师深入到文章的深层境界中去。

(二)重点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结合具体的课文内容和特定情境,指导学生多次地、比较地读,读出意境,读出情味,或舒缓或急促,或高昂或低沉,或喜悦或悲伤,或激动或惊讶。通过不同方式的读,出声地读、反复地读、忘情地读、美美地读、带着情趣和理解地读,读出语感和情趣,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如果学生能用深情的声音演绎出“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的清静悲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儿女情长,“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游子情怀,“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亡国之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气概,你能不承认他们用语言的魅力缔造了课堂的美丽吗?

(三)运用多媒体手段调动学生朗诵情绪

好的文章需要不断的赏析、品味。例如,在教学《月迹》一文之前,笔者搜集了许多有关月亮的图片,制作成课件,让文字以形象化的图景,给学生以视觉上的赏悦。同时,还配上了音乐《春江花月夜(曲)》,让学生在朗读时感受月下的优美景色,让学生身心得到体味。而在赏析月的诗文时,又播放了《明月几时有》。在声画结合的氛围中,使学生深入地感受文章所展现的自然美,真正了解文章的语言美,透彻地领悟文章蕴含的情感美,真正得到美的熏陶,心灵的净化,思想的升华。

三、体悟作品的人文美,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语文教材中的每篇文章都倾注了作者丰富、饱满的激情,都是作者思想智慧的结晶,都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因素,而这些人文性都流淌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正所谓“文道结合”。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认真挖掘教材隐含的人文价值。

(一)寻找课文中的自然美

反映自然美的作品,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是很多的。例如,朱自清先生的《春》、郦道元的《三峡》中的景物描写,尤其是我国古代诗词中对自然美的描绘更是突出。通过自然美的挖掘,能激起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

(二)体味课文中的社会美

在文学作品中,表现人的伟大的品格、崇高思想和深厚感情的文章最容易激发学生的美感。例如,《“诺曼底”号遇难记》中的人性美、《背影》的人情美、《谈骨气》的人格美、《岳阳楼记》的情怀美、《我的叔叔于勒》对社会生活中丑恶的东西的揭露,则充分表现一种鞭挞邪恶的批判美,这些课文从不同侧面向学生展示了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是帮助这些尚不谙世事的青少年认识社会、认识人生的不可或缺的间接经验,是他们茁壮成长所必需的精神养料。

(三)探究课文中的艺术美

艺术美最容易唤起读者的美感。许多课文是文学作品,都是内容和形式结合得比较好的优秀之作。值得一提的是,古代写景诗词,艺术性很高,常用一两个诗句就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造成一个个令人难忘的美好的境界。如王维的《山居秋瞑》,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等。

语文教材是一个丰富的美育资源库,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挖掘这些美的因素,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中的美学现象,提高他们对美的理解和鉴赏能力,这些美育资源也就成了美化教学的前提和资源储备。

四、领略作品的意境美,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力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鉴赏不是被动的感受和理解,而是需要由教师引导学生用全身心去反复寻味的一种发现,一种带有创造性质的审美活动。领略作品的意境美,要把握三个层次,由浅入深地把学生带入美的艺术境界。

(一)把握感情脉络

在鉴赏课文时,课文的形式美和意象美对学生是一种美的刺激,能引起审美快感,获得精神愉悦。在这当中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感情脉络。如在《紫藤萝瀑布》中,作者感情按看花、忆花、思花三个部分层层深入,表达主旨。看花中面对花的生机勃勃流露出赞美之情;忆花中感情波折起伏,由“花的光辉”中感到“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转到因花受苦难而产生的沉痛之情,最后因花历尽劫难又焕发生机而产生激动之情。思花则是情感的升华,感悟到生命的美和永恒。这就是作者感情的基本脉络,学生只有掌握了这一脉络,才能由表层进到深层的审美鉴赏。

(二)张开想象、联想的翅膀

在上文中作者应用想象、拟人、通感手法描绘花和自己的感受。如描写花瀑“仿佛不停地生长”,以“瀑布”为喻,赞美花繁花盛;用“流动”“欢笑”“挑逗”将花拟人化,突出花的情趣,……写花瀑在“我心上缓慢流过”“流向人的心底”描绘花香是浅紫色的,将味觉化为视觉,把静景化为动景,写出了花的生命盎然。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运用想象、联想勾画出具有强烈审美意境的图画。

(三)探究作品主旨

优秀作品象征意蕴是作品的最高趣旨和价值。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深刻的理性思考,用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去探究作品的象征意蕴。如《紫藤萝瀑布》中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使学生理解作者借花抒情,睹物释怀,由花儿自衰到盛,感悟到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由个人情感纠葛飞跃到生命的本质的认识。

语文教学任重而道远,语文教师应以“美”的境界,辅之“美”的阅读,兼以“美”的赏析和引导,让学生在审美活动中进行体验,在体验中接受知识,升华美的情感,激发美的创造,张扬青春个性,实现健全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1]周晓芹.浅谈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职业,2011(08).

[2]丁春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方法[J].语数外学习,2012(10).

猜你喜欢

美的课文情感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背课文的小偷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情感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背课文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