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在改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作用分析
2013-02-02吴群英
吴群英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DVT)是指血液于深静脉内凝结,堵塞管腔,引起静脉回流的障碍。DVT发病率占周围血管病的40%[1]。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DVT发病率呈不断升高的趋势。若治疗不及时,DVT将导致慢性深静脉功能不全甚至致残,对患者生活、工作造成影响[2]。本组收集笔者所在医院近来治疗的DVT病例89例均开展强化护理干预措施,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2月-2012年5月治疗的89例DVT患者作为观察组,均开展强化护理措施。男52例,女37例。年龄39~70岁,平均(54.2±12.8)岁;病程1个月~2年。DVT累及左下肢49例(55.1%),累及右下肢40例(44.9%)。主要临床症状有:不同程度的患肢疼痛、肿胀及压痛,站立时症状加重,皮肤温度升高。均经彩色多普勒超声及临床检查诊断。另外收集之前于笔者所在医院治疗的50例DVT患者作为对照组,男32例,女18例。年龄38~69岁,平均(53.7±13.6)岁;病程2个月~2年,均开展常规护理。两组平均年龄、性别比例、病情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开展药物溶栓及抗凝疗法。溶栓选择尿激酶,每日剂量为20万U加入500 ml的生理盐水静滴。尿激酶4 ℃保存,现配现用,滴速适中,皮下注射低分子量肝素,剂量为200 ml/(kg·d)。
1.3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普通护理,告知患者生活中注意事项,提供心理咨询及指导,避免症状加剧。观察组开展强化的护理措施,主要包括:
1.3.1 强化心理护理 DVT导致的下肢肿胀疼痛使患者肢体活动受限,给患者造成痛苦。加之对DVT缺乏认识,担心可能会截肢,引起精神紧张过度,心理恐惧。因此,应开展宣教工作,耐心告诉患者DVT发生、治疗及预后,消除其疑虑。同时,让患者分散注意力,缓解疼痛,耐心对患者的疑问进行解答。并告知其不良情绪害处,帮助患者积极消除负性情绪,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1.3.2 患肢局部护理 抬高患肢,避免过度活动,禁按摩挤压肿胀部位,防止栓子脱落导致其他部位栓塞。每日注意查看患肢的脉搏、皮肤温度,DVT形成后典型表现是患肢肿胀,组织张力升高,呈非凹陷性水肿,皮温较高。定时协助患者改变体位,教会其开展下肢主动、被动活动,如屈伸、抬举等。可穿戴弹力绷带对患肢包扎,促进组织的消肿,缓解肿胀。同时注意患肢保暖,避免在缺血下增加耗氧量。
1.3.3 生活及饮食的护理 血管壁损伤、血流淤滞及黏稠度过高是DVT形成的三个主要因素。指导患者多摄取低脂、高纤维素及高维生素类饮食,如新鲜蔬菜、水果,少食辛辣刺激剂高脂肪饮食,多饮水防止便秘,同时嘱其戒烟酒。部分患者因患肢肿胀疼痛或留置深静脉导管,自理能力变差,可将生活必需品置于易取处。
1.3.4 静脉导管的护理 深静脉导管药物溶栓起效迅速,效果显著,但护理中应注意:首先需向患者解释留置导管目的,固定好深静脉导管后,让患者取平卧位,置管关节禁大幅度的屈曲、活动,屈膝屈髋活动<20°,从而避免关节僵直、出血。其次按摩置管侧的足部,促进静脉回流,降低肌肉疲劳,防止褥疮。最后注射溶栓药物前,应确认已排尽空气,防止发生空气栓塞。严格无菌操作,预防感染。
1.3.5 适当运动 因为仰卧位时,小腿静脉回流对肌肉收缩的依赖较强,比目鱼肌及腓肠肌静脉窦丰富,DVT多发于此部位。所以,制动过程中,行肌肉锻炼,对加速下肢静脉回流尤为关键。术毕即可行踝关节被动运动或肌肉锻炼,过度至患者自主进行,如行踝关节“环转”,加速静脉的回流[3-4]。
1.3.6 并发症护理 (1)预防患肢褥疮:患肢由于血液循环差,受压后,容易导致组织的缺血及缺氧。应保持床单位平整、卫生。以厚度软垫在患肢下方,避免长期受压。(2)防止出血倾向:应严重的激状态,DVT患者易合并应激性溃疡,导致消化道的出血,抗凝药物的大剂量注入对凝血系统有抑制作用,而易导致出血。
1.3.7 出院指导 出院后坚持每日的活动锻炼,不要长时间行走或站立;卧床时可稍抬高患肢,加速静脉回流;生活规律;服用抗凝药物的患者,定期检测凝血指标,并相应调整药物剂量及类型;若有牙龈出血、血尿等出现时,应及时复诊。
1.4 统计学处理 统计数据均使用Windows SPSS 17.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均以(±s)表示,采取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 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护理后DVT预后情况 89例患者观察组中,72例(80.9%)肿胀消退,15例(16.9%)患肢存在轻度肿胀,2例(2.2%)肿胀基本无改变。对照组中32例(64.0%)肿胀消退,11例(22.0%)患肢存在轻度肿胀,7例(14.0%)肿胀基本无改变。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2.2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满意度的对比 观察组患者住院平均时间(11.7±5.4)d,治疗及护理满意度92.1%(82/89),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住院平均时间(15.2±6.0)d,治疗及护理满意度70.0%(35/50),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DVT形成是多发于下肢,若血栓脱落可诱发肺栓塞甚至威胁生命;而治疗不当,则会导致患者肢体残疾,降低患者生活质量。研究显示,血流缓慢、静脉内壁损伤及血液高凝是导致DVT三大原因[5-6]。因此,应充分分析DVT致病病因,从而强化对DVT形成的护理治疗,增强患者生活质量。本组中,在尿激酶溶栓疗法,肝素钠抗血小板凝集、抗凝及减低血液黏稠度作用下,对观察组患者强化护理干预。89例患者中,72例肿胀消退,15例患肢存在轻度肿胀,2例(2.2%)肿胀基本无改变,且住院时间缩短,患者满意度增高。随着对DVT认识加深,各种护理措施取得了长足进展。通过本组研究发现,经上述治疗及强化护理干预后,缓解了患者痛苦,促进了患者尽快痊愈,效果满意。
[1] 卓亚娟.腔静脉滤器联合导管溶栓治疗深静脉血栓患者的护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9,26(2B):58-59.
[2] 周研,申红梅.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J].当代医学,2009,15(2):117.
[3] 襡丽萍,麦瑞芹.预见性护理在预防下肢损伤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7):37-38.
[4] 蔡平,李群.护理干预对老年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0,16(2):245-246.
[5] 张柏根,薛冠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及高危因素[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3,23(4):197-200.
[6] 吴小丰,薛金汗.低分子肝素联合系统机械性疗法预防老年下肢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8,23(10):872-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