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氩离子凝固术联合高频电凝术治疗胃肠道增生性疾病的临床观察

2013-02-02华从琴李海荣

中国医学创新 2013年6期
关键词:电凝腺瘤息肉

华从琴 李海荣

本院消化内镜中心自2011年1月-2011年12月共进行胃肠镜检查2218人次,其中检出并接受内镜下治疗的胃肠道增生性疾病204人次,根据病变的性质、大小及有蒂与否选择不同治疗,术中、术后观察并定期内镜随访,现将其临床观察结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4例患者中,男120例,女84例,男女比1.4∶1,年龄19~88岁,平均48岁。镜下诊断不确定,病变范围大于10 mm的63例均术前活检送病理明确病变性质。其中,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胃腺瘤性息肉16例,肠管状腺瘤12例,管状绒毛状腺瘤3例,绒毛状腺瘤2例,错构瘤性息肉5例,炎性息肉15例,增生性息肉10例(均病理排除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其余141例内镜下诊断分别为:食管白斑14例,Barrett食管20例,胃炎性息肉42例,成熟型疣状胃炎57例,胃黏膜脱垂8例。

1.2 治疗方法 常规胃镜或肠镜前胃肠道准备(胃镜检查术前8 h禁食,4 h禁饮;肠镜检查术前采用果导、硫酸镁清洁肠道),征得患者本人知情同意并签字后选择普通胃肠镜或无痛胃肠镜检查。电子胃镜或电子结肠镜发现病灶后调整旋钮对准病灶,由助手为患者下肢贴一次性电极片,并将调整好工作电流(8~30 A)和输出功率(≥6 W)的氩离子激光的光导纤维从活检孔插入到距离病灶0.05 mm处,踏脚踏开关进行间断照射,根据病灶大小可照射1~3次,每次10~20 s,照射点距基底部0.2 mm以上,防止穿孔。高频电凝主要是针对较大带蒂息肉选择高频电凝圈套摘除,从活检孔插入高频电凝圈套器套入息肉根部,距基底部约0.3~0.5 mm,每次电凝3 s,反复凝切并逐渐收紧圈套将息肉割断,息肉离断后,观察残基有无活动性出血,有则换用氩气凝固止血,观察10 min,无活动性出血退镜。

1.3 分组方法 广基病变包括所有食管白斑、Barrett食管、成熟型疣状胃炎、胃黏膜脱垂和<10 mm的无蒂和亚蒂息肉选用单纯氩离子凝固术治疗[1],共计140例;较大的亚蒂和有蒂息肉(>10 mm)64例,采用高频电凝圈套治疗为主,术后残基有活动性出血的,加用氩气凝固止血[2];息肉较大(>30 mm),高频电凝圈套有一定困难和风险的,先用氩气刀对表面进行多点照射,1周后息肉缩小时再行高频电凝圈套治疗。

1.4 术后治疗及观察 胃镜术后禁食12~24 h改软食3 d,先静脉滴注后口服PPI制剂1周~3个月;肠镜术后嘱无渣软食1周,预防性抗生素治疗3 d,所有患者均术后连续3次大便送检大便隐血试验,并于第3、6个月2次内镜复查。

2 结果

氩离子凝固术治疗140例,术中未见出血现象,术后大便隐血3次均阴性;术中术后无穿孔;术后3个月内镜复查,有6例广基病变较大者,需2次治疗;术后6个月内镜复查原病灶处黏膜光滑,无明显瘢痕形成。高频电凝术治疗64例,术中活动性渗血24例,术后大便隐血阳性1次及以上24例;术中、术后无穿孔;术后3个月内镜复查,所有息肉均一次性切除;术后6个月内镜复查,15例患者原病变处有浅瘢痕形成。

3 讨论

氩等离子体凝固术(argon plasma coagulation,APC),又称氩气刀,是氩离子激光通过光导纤维传输到需要激光照射的病变部位进行治疗的医疗手段[3]。氩离子激光的主要光谱波长为488.0 nm和514.5 nm的蓝绿光,这两种波长的激光不仅适宜于在光导纤维中传输,而且正好被血液中的血红蛋白有选择地吸收,具有很好的止血效果。自1973年光导纤维问世,及电子内镜的不断完善,内镜激光技术在医学上的使用日趋成熟。内镜下氩等离子体凝固治疗,一切操作都是在可视情况下完成,图像清晰,分辨率高,经内镜激光手术具有良好的方向性,与高频电凝相比对周围的组织损伤小,定位精确,照射的深度及范围可调节,创面肉芽反应轻微,愈合快,无瘢痕[4]。在胃肠道增生性疾病的治疗中,既可造成增生组织的热凝固、气化,又可使病变基底部的血管闭塞、破坏,故术中、术后未见出血,且残存的增生组织也因供血中断而坏死脱落,避免了息肉的复发。电子内镜下氩等离子体凝固手术因其操作简单,创伤轻微,对机体影响小,既适合于青壮年患者,也适合年老体弱,合并有多种疾病的患者,因激光电场效应极弱,还非常适合安装心脏起搏器的患者。

高频电凝治疗技术主要利用电灼热效应产生局部高热,其发热方式为电弧凝固,最高温度300℃,可使组织水分汽化蒸发,蛋白凝固变性,病灶组织坏死,脱落,促进组织修复,同时有杀菌作用,因电凝器与组织直接接触,易机械牵拉导致出血,而电凝过度或过深,造成息肉蒂部残端的急性炎症反应,可诱导肠穿孔发生。其优点是摘除带蒂息肉快速便捷[5]。

消化道肿瘤的发生,大多经历了一个由正常黏膜上皮向癌细胞逐步转变的复杂过程,是在环境、遗传等多种致癌因素作用下涉及多基因改变的逐渐积累、多阶段进展的过程,如Barrett食管的鳞状上皮-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食管腺癌;慢性胃炎-萎缩-化生-异型增生-胃癌的Correa模式;正常结肠上皮→细胞增生→早期腺瘤→中期腺瘤→晚期腺瘤→结肠癌→转移的多阶段改变,因此,在病变的早期或癌前病变期及时发现并合理治疗已成为消化道肿瘤的一级预防措施[6]。在电子胃肠镜检查相当普及的今天,已经能直观地观察到食管、胃、直肠、结肠的相应疾病发展,并结合活检明确具体的病理分期。本院对内镜下发现的基底部明显粗糙,孤立突出的食管白斑(系食管上皮层角化过度,棘细胞增生)、典型岛状或舌状Barrett食管,较高大的成熟型疣状胃炎,体积大于等于5 mm的炎性或增生性或错构瘤性息肉,导致幽门不全梗阻的胃黏膜脱垂,及病理报告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胃肠腺瘤性息肉进行了氩等离子体凝固或高频电凝治疗,术中、术后观察疗效满意,为降低本地区食管癌、胃癌、大肠癌的发生略尽微力。

[1] 杨琦,王景杰,杨晔,等.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治疗胃肠道息肉446例临床分析[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9,30(3):286-270.

[2] 赵曙光,王旭霞,黄裕新,等.氩离子凝固术治疗胃肠道息肉和疣状胃炎的疗效观察[J].中国内镜杂志,2004,10(3):20-21.

[3] 孙朝晖.氩离子激光及其医学应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285-290.

[4] 潘志刚,苏东星,肖晨,等.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治疗上消化道疾病的临床研究[J].微创医学,2011,6(3):245-246.

[5] 周美仙.消化道息肉内镜下治疗及配合[J].内科, 2012,7(2):149-150.

[6] 房静远.胃癌 [M]//林三仁.消化内科学高级教程.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211-219.

猜你喜欢

电凝腺瘤息肉
肾嗜酸细胞腺瘤与嫌色细胞癌的MDCT表现及鉴别
胃息肉会发展成胃癌吗?
胸腺瘤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胃镜电凝止血联合镜下蒙脱石散创面给药治疗胃溃疡出血的疗效分析
后肾腺瘤影像及病理对照分析
你真的了解子宫内膜息肉吗
电凝止血和缝合止血对腹腔镜卵巢成熟畸胎瘤剥除术患者卵巢储备功能影响观察
胸腺瘤放射治疗研究进展
双极电凝联合五黄油纱条鼻腔填塞治疗鼻出血的效果
ER、PR、Ki-67在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中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