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鬼雨淋湿了的翅膀
2013-02-01张宏健
张宏健
〔关键词〕 余光中;鬼雨;情感基调;管窥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02—0070—01
初读《鬼雨》 ,不大懂,再读,只觉悲戚,再再读,已觉沉重,至今,已读了无数遍,次次深读,才觉余光中先生的心情就像被鬼雨淋湿了的翅膀,奋力翻飞,飞在森冷的雨季,飞在爱子夭逝的阴湿凄冷和沉重痛楚之中,才觉得先生的丧子之情已不简单是悲戚沉重了,在悲戚沉重之外还有迷茫乃至无奈,宿命的色彩也浸淫于纸面,而先生那无法释怀的痛已经穿透纸背了。
生老病死,自然之理。可对一个刚刚出世的婴儿来说,他才刚刚上台就不得不谢幕,死亡竟然接新生之踵而至,这种震撼和创痛是无比强烈的。余先生通过三个电话、一堂课、乱葬岗、一封信层层深入,把自己那份深埋于心的悲怆伤痛慢慢展开在读者面前,下面我们不妨一一分析。
一、三个电话——死亡一步一步走来
第一个电话:你的宝宝不大好啊;第二个电话:那个孩子不行了,医生说实在是很危险了;第三个电话:你的孩子已经……那是脑溢血,没有办法。三个电话都是医院通知余先生,整段描写没有关于余先生自己的片言只语,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他此时此刻内心感受的体会,紧张、恐慌、无助、无奈、沉重……
二、一堂课——鬼雨淋湿了莎翁的挽歌
这一部分作者写得有点乱,就像他此刻的心情,刚刚丧子,又恰巧讲授莎士比亚的一首挽歌Fear No More。课堂上余先生朗声而吟:“No exorciser harm thee!/Nor no witchcraft charm thee!/Ghost unlaid forbear thee!/Nothing ill come near thee!”(没有邪魔伤害你!/也不再有巫术引诱你!/灵魂不束缚你!/任何罪恶不接近你!)此情此景,我们分明听到的是余先生在超度那刚刚逝去的稚嫩的灵魂,咏叹死的无所不在。
一会儿课堂上,一会儿太平间,一会儿死亡的剪刀,一会儿考古,一会儿在死亡的黑影里思想着死亡,作者任由思绪奔腾,不知不觉中,下课的铃声已经响了,而作者的诉说还没有结束,那种面对死亡的无奈的诉说还没有结束。从莎士比亚、李贺、济慈、狄伦·托马斯到教室里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进而推及到全人类,谁也无法抗拒死亡的威胁。先生情无可托,凄楚、迷茫、悲痛而宿命,无奈于莎士比亚的挽歌也不能挽起那孩子稚嫩的小手。
三、乱葬岗——南山何其悲,鬼雨洒空草
飘落在乱葬岗的鬼雨,凄凉悲伤的气氛随着雨的飘落慢慢浓重起来。令先生万万没有想到的是,那个地方竟然大多都是小孩的坟墓,或大或小,拥挤凌乱,甚至,可以被称为——“幼稚园”,森冷而且潮湿,没有人做游戏的幼稚园。
这部分的描写是极其沉痛和凌乱的,就像眼前的一幕幕场景。余先生看到了一个哭得凄厉无比的母亲在那里祭坟,看到了荨麻草在雨里眨眼睛,看到一只野狗在坡顶边走边嗅……甚至,仿佛听到墓地中的一个个小亡魂在呼唤着妈妈。先生想到了曾经认识的一个妇人,失去孩子后的癫狂,他没有告诉妻子孩子的事情。他悲痛于孩子的夭逝却又不得不将他埋葬。
四、一封信——我却困在森冷的雨季之中
通过自己写给异域友人的一封信倾吐了压抑已久的情感,他怀着悲伤沉重的心情告知友人孩子的事情。委婉地告诉他,孩子已经去了,在那个墓地,阴冷潮湿的墓地。孩子的死给了余先生巨大的冲击,他的世界雨下的到处都是,雨里充满了鬼魂,湿漓漓,阴沉沉,黑森森,冷冷清清,惨惨凄凄切切。这秋夜泛滥的鬼雨打湿过郁孤台,打湿过马嵬坡,打湿过公羊碑,打湿过苏小小的墓,打湿过滁州太守的白骨,打湿过江州司马的青衫,打湿过李白的酒瓶,打湿过中国的历史。
森冷湿漓的“雨”意象加上荒寂怪诞的“鬼”意象被余先生巧妙地借来表达内心深处苍凉悲苦的生命意识。先生的文思纵横捭阖,尽管被雨淋湿了翅膀,但仍翻飞于古今中外,翻飞于历史故事,翻飞于神话传说,翻飞于沉重的诉说之中……
本文不愧是典型的余光中作品,看似凌乱散漫,其实有着清醒的知性,也正是余先生散文理想的体现:诸如“弹性”、“密度”、“质料”,而且收放有度。以冷峻的幽默调剂悲情,寓大扬于大抑,一转一折彰显功力。夏志清赞誉此文可与中国文学史上任何著名的悼文、祭文比肩。
应该说,对于这个匆匆而来,未及睁眼看看这个世界就匆匆而去的孩子,余先生的心情是非常非常复杂的。无语、无奈、无聊(情无可托),心中无以名状不可言说之悲,淡淡之悲、之怆、之苍凉、之凄楚等等,所有这些情感都是发轫于内心的沉重和哀痛,就像被鬼雨淋湿了的翅膀一样,构成了这篇文章的情感基调。
编辑:刘於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