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实验教学 培养科学精神
2013-02-01王连太
王连太
〔关键词〕 生物教学;实验;科学精神;实验规 则;物品;实践;观察;质疑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
02—0038—01
生物是以生命为研究对象的一门自然科学。从诞生之日起,生物学就与实验结下了不解之缘,细胞的发现、DNA的合成、遗传育种等等都是在反复实验的基础上发现的重要成果。如果没有实验,就没有生物学诞生,也就没有今天日新月异的生物科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创新型的生物科技人才,关键要从生物实验做起,在实验中培养他们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耐心细致的观察能力和科学进取精神。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资源短缺,教育教学资源贫乏,尤其是农村学校,而仅有的教学资源还没有得到有效合理地开发和利用。中学生物教学脱离了实验,多数教师只限于灌输理论知识、讲实验、演过程的传统教学,这些因素极大地制约着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发展,也低估了学生的才能,更辜负了社会赋予教育者的责任。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则需教师重视生物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精神。
一、 遵守实验规则,培养严谨意识
无规矩不成方圆。遵守实验规则是保证实验顺利完成、保证实验规范操作的前提。倘若走进实验室不遵守规则,不遵守流程、步骤和方法,就不可能完成实验,更得不到准确的数据和结论,甚至会带来意外伤害,所以培养学生的严谨意识是尤为重要的。这就要求学生首先要遵守纪律,其次要严格按操作流程规范操作,避免造成意外伤害,再次要注意安全问题和注意事项,保证实验顺利进行。
二、珍惜物品,培养节俭意识
节俭意识是现代社会人们普遍缺乏的一种美德,虽然物质丰富,但是节俭意识也是必需的。节俭意识是在资源短缺的社会背景下学生必须具备的品德。培养学生的节俭意识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在现有的条件下,让学生尽量利用较少的材料保质保量地完成实验,这既可以培养他们珍惜财物的美德,也可避免造成物品不必要的浪费。
三、大胆实践,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不竭动力。生物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渠道。在实验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操作,勇于实践,在操作过程中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合作意识、坚持不懈的精神和耐心细致的观察力等,并从中不断总结经验,取长补短,完善操作方法,规范操作流程,从不完善中寻找更合理的操作方法,或另辟蹊径,创造新的实验流程,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实践更有意义、更有趣。
四、耐心观察,培养观察能力
观察能力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基本技能之一,观察不仅要细致入微,而且要善始善终,坚持不懈,不仅要观察动态的变化,而且要观察前、中、后的过程变化。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地观察、思考,并且做好详细记录,以备实验结束后的分析总结。
五、鼓励质疑,培养探究精神
质疑是对已知结果的否定或怀疑,有了怀疑,才会有新发现、创新,才会对真理和事实作进一步的思考,从而使认识更明确、更具体;有了怀疑,才会有新思路、新方法,从而推动科技的进一步发展。所以质疑是一个创新人才所必备的素质。如果一个人亦步亦趋,那他就永远不会超越别人。有了质疑,才会激励他去探索、去钻研,才能实现质的飞跃。有些老师害怕学生提问题,害怕难倒自己,其实这也是培养学生探究精神的有力途径,学生在学,老师也要学,教学相长。教师要创设民主、和谐愉悦的教学环境,营造开放的活动氛围,鼓励学生勇于探索未知事物,诱导学生大胆推理、主动探究。
六、肯定成绩,培养进取精神
进取精神的培养在于点滴的积累,有一点进步,就要肯定,甚至大加赞赏,日积月累,必然使学生在激励中进步,在赏识中走向成功。
面对新课程,生物教师应当不断进取﹑反思,大力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把验证实验改为探究实验,不必拘泥于固定的思维方式,努力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侧向思维﹑发散思维﹑类比思维,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创造实践机会,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必要时开放实验室,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提高生物教学质量。
编辑:张 昀